王莉榮 王曉燕 張淑霞
摘要:在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背景下,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的結合應越來越緊密,以促進教師道德素質的進一步提升。想要促進中小學黨建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就要深入探究中小學基層黨組織工作存在的問題,構建新型黨建與教學高度融合關系,建立基層黨組織,加強黨風和師德師風相結合建設,實行適合于學校自身發展的管理新模式,創建新型教育評價制度,積極促進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推進黨建工作融入教師個人發展。
關鍵詞:中小學;黨建工作;教育教學工作;融合發展;基層黨組織
中圖分類號:G631;G6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1-0069-04
基金項目:2023年甘肅省大中小學黨建“雙優”工程專項研究課題“中小學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有效融合的教育研究”(編號:2023DJSY-03YBA)
當前,學校基層黨組織成為黨在學校開展活動的重要陣地和場所。基層黨組織應始終確保黨的主張和思想的貫徹,學校發展也應堅持跟隨黨的步伐和思想,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積極運用多項策略將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結合,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針對中小學黨建工作和教育教學工作的融合現狀,對具體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為二者的相互融合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1.中小學教育普及程度有了質的飛躍
自2017年開始,為全面促進中小學教育普及,我國各有關部門為此設定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方案與措施,其中包含教育部設立的教育專項幫扶資金、各地方政府根據教育現狀出臺專項幫扶項目和政策。這些方案有效地改善了我國貧困偏遠地區薄弱學校的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豐富了當地教育教學資源,為基礎教育普及度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從2019年底教育部有關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高中階段學生入學率已提升至89.5%,義務教育的普及率提升至95%。2020年,我國殘疾兒童的入學率已超過95%,九年義務教育的鞏固率達到94.8%。可見,青少年基礎教育普及率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
2.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得到改善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和教育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各個階段的教育狀況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全國偏遠落后地區的教育也有了新的發展,尤其是基礎教育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了很大改觀。因學校標準化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強,各地學校在校園校舍、教學用地及功能室配備、校園周邊環境、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根據國家或各省市義務教育標準辦學的要求進行建設。伴隨《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頒布,薄弱學校的改造工程也逐漸開始實施[1]。全國義務教育超大班額及大班額已分別降至0.24%和3.98%,相較2015年的數據,分別下降了4.8%和10.1%[2]。
3.基礎教育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人民群眾對基礎教育中學生綜合發展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制定及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有關要求,為學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方向,并輔助建立了內容完善、方向正確的德育工作體系。學校各學科組教學活動或校園活動的安排皆在教授學生教材知識的同時,對課程涵蓋的創新思維及創造能力進行深入挖掘,使基礎教育育人機制實現創新。在此過程中,中小學德育工作的主體框架得以明確,相關德育骨干隊伍的建設也被大力扶持,基礎教育的提質增效已成為促進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1.黨員教師自身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還不足
當前,黨員教師要把黨建視為自身的重要任務,并堅決服從上級領導,對自身職業工作進行改進,以促進中小學校黨建工作的開展和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同時,教育是教師的主要工作,其中包括打牢學生知識基礎這一重要任務。由此可見,黨員教師對中小學黨建與教育工作進行整合有重大價值。然而,在實踐中,有些黨員教師并沒有充分發揮出他們的作用,沒有讓黨務工作得到深度推進,也沒有使教育得以更深層次地開展,使得學生接受到的道德教育不夠全面,進而影響了黨建工作與中小學教育之間的充分結合。
2.中小學黨建工作與教學工作的分離
無論是教師個人的授課與成長,還是對應教學工作的開展,都要以黨建工作為基礎,將對黨的熱愛和熱情都投入到具體教學工作中,既突出黨對教育的意義,又為具體的教學發展找到一條可靠的路徑[3]。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卻存在中小學黨建工作與教學工作分離的問題,主要體現為教學中未能體現黨建,學生也就無法接受對應的黨建知識熏陶。
1.構建新型黨建與教學高度融合關系
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提升中小學教育活力的改革目標,這涉及重要的制度化、原則性問題,突出地展示了中小學的核心角色,并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教育理念,同時為推動教育管理的現代化提供了指導方針和路線圖[4]。為了使中小學的基層黨務工作能有效融入教學活動中,學校要讓廣大教職工尤其是黨員教師,盡快找到本學科與學校黨建工作的融合點,更好地指導自身學科的教學。各地教育部門也應深化中小學教育管理、運營及評估的融合,以使各級學校能夠按照要求辦學,并依照法律來監管這些學校的新式教育管理結構。其關鍵在于要堅持黨的領導,確保所轄范圍內的中小學都能遵循黨的指示和政策辦學,使黨員覆蓋率和黨建工作的實施率能在教師隊伍中達標,進而更好地促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三觀,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還應設立完善的中小學教育公共費用調整系統,保障學校可以穩定且有秩序地工作。學校要尋求多方合作,在同類型的學校中找到共鳴或融合點,利用社會資源,促進不同地區的教育聯合發展,以此持續減少學校間的差異和城鄉學校發展不平衡現象。
2.建立基層黨組織
學校黨組織應緊扣其職責范圍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組織結構調整,可設立三個主要部門———課程部(涵蓋所有科目)、道德教育部及安保部,作為黨建的基層單位,使黨建能夠深入滲透至學校的核心業務領域中,從而充分發揮黨對教育的導向力量,確保正確且有效的辦學觀念得以貫徹執行。首先,通過創建“教研職能小組”提高授課品質。學校可實施由黨員干部擔任各班班主任的責任分配機制,每個干部都需承擔起所在學段的管理任務,并對該學段教師的講授情況加以監督跟進,還應關注那些專業知識學習狀況不佳的學生,以便提供相應的支持和服務保障措施[5]。此外,還可定期舉辦“向我看、跟我干、黨員課堂做示范”為主題的服務教學示范崗競賽活動,以激勵廣大師生不斷追求進步,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公民,而非成為只顧著自己的利益得失不顧他人感受的人。其次,為了營造良好的校風,學校可成立“品行道德建設”專門委員會,旨在加強各個層級之間的溝通協調,使之能更好地配合完成各項管理工作,并經常舉行評選模范人物類的主題性表彰大會,鼓勵大家多關心身邊的朋友、親人等,做到真正地關愛他人、尊重他人,做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愛之心、扎實學識的現代化“四有好老師”。為此,教師要時刻保持一顆真誠的心對待每一名學生,用實際行動影響學生。同時,學校可開展“和諧校園”建設行動計劃,推進“感恩之情”“誠實守信”等主題教育,通過校園廣播系統、升旗儀式講話、校園文化走廊設計、現代多媒體運用等來積極地引導學生。教師還應鼓勵少年先鋒隊成員去市區的公共區域開展“我為大家做點貢獻”的服務型志愿活動,使其能親自體驗到服務社區和社會的樂趣。
3.加強黨風和師德師風相結合建設
首先,以制度建設為保障,提高教師思想道德和教育教學水平。為了讓教師的理念和行動有所遵循,學校要借助一些行政措施,如開展“雙滿意”活動等,以培育能滿足學生需求、獲得家長認可,也得到學校信任的教師。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師德師風建設,主要體現在相關教育教學規則的制定中,使教師的行為得到規范。學校還應建立完善的教師評估體系,以監控和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其次,要將追求卓越作為核心動力,激勵教師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大力推廣各種類型的模范人物,借此鼓舞教師們學習借鑒、迎難而上[6]。學校也應協助教師找出自身的優勢,尤其是教學和科研方面,并對取得的相應成果予以肯定或表揚,鼓勵教師在自身優勢方面發展,并出臺相應的政策,使其帶動同學科或交叉學科教師的發展,從而帶動學校整體的教育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4.實行適合于學校自身發展的管理新模式
在學校黨組織中,黨員教師應充分發揮帶頭作用,以優化并改進教師的教務管理工作方式。第一,學校黨組織應與基層單位合作并在諸如團隊建構、校園戰略策劃、數字校園和信息校園建設等領域展開深入討論研究,盡可能提供彼此所需促進各自的發展,如在軟硬件建設、教學理念等方面優勢互補、信息分享。第二,黨員教師同一般教師之間的“一幫一關系”。黨員教師應主動與普通教師共同探索學科領域的新動態,以便于更好地教授課程內容,還可共同參與課堂實踐操作訓練,以不斷完善自身授課技巧。第三,針對師生間互動關系的“一對多輔導方案”。針對部分問題學生,黨員教師應提高關注度,給予他們如同父母般的愛護,使其重新找回自我價值,同時增進其對父母的感情認知,進而確保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第四,黨員教師與家長之間的緊密聯系機制。為了加強相互關聯,教師可定期邀請家長到教室里觀摩,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并向任課教師提出意見。第五,優秀學生和困難學生聯系機制。教師應鼓勵優秀學生協助學困生,以激發學困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互幫互助的良好品質[7]。
5.創建新型教育評價制度
學校應把黨建要求視為教學任務的核心標準,逐步推進兩者之間的整合。首先,要制定明確的規則,嚴格執行所有要求,并組建以黨員為主導的核心團隊,嚴謹且有效地處理各種事務。其次,教師應該深入理解黨務工作和教學任務的特點,如中小學校的教學任務可借用黨建工作專項自我評估方法和模型,優化自身的評估流程和專門的糾正措施,以此推動兩者的結合。再次,教師可以通過黨建工作的宣傳推廣來提高校園教育觀念的影響力。要巧妙運用黨建宣傳工具和渠道去推行中小學校的教學活動,進一步加強教學實踐,助力教學質量的提升和黨建工作的推行,將教育評估視作現代中小學校辦學的指導意見。這就要積極開展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考核,改革現有的較為單一依據學生學習成果和升學率衡量教育質量的方法,按照一定的周期對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和課程負荷等監控指數進行評估,參照相關的法律文件對其他指標進行科學合理的評價,對中小學教育質量進行科學且理性的分析和評估,并建立健全問責制度。同時,優秀的教育成果應該被及時公布和贊揚,以便將這些評價結果作為評優和資源配置的關鍵參考依據。
6.積極促進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校園文化對確保學校的高效運作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8]。想要使學校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就要堅持黨的全面指導,堅持社會主義文化導向,優化黨組織的工作流程,促進黨組織建設與學校文化建設的結合,構建充滿時代氣息且富有校園文化的黨建環境,打造共同繁榮的文化磁場,使黨員教師能主動擔負引導校園文化建設的責任,通過不斷鍛煉增強其黨性修養,激勵其他未入黨的教職員工積極參加教育實踐活動,推動學校的教學質量升級,提升學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7.推進黨建工作融入教師個人發展
學生從教師那里學到的知識將會影響其人生觀、價值取向的形成,所以教師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教育的水平。學校應高度重視黨建工作與教師個人發展的相互融合,明確優秀的師資是學校持久發展的核心驅動因素,其肩負了傳遞理念并塑造精神的歷史使命。為了推動中小學校教育的進步,學校必須建立一支具備高技能的專業化教師團隊,這支教師隊伍的構建必須緊密地跟隨著黨的路線,強化對教師職業操守的培訓,提升新時代教師的能力水平,讓教師能夠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品行修養及豐富的知識儲備,以實現中小學黨組織與教學活動的整合推進。此外,學校要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推廣優秀文化觀念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引領學生的全面成長。
總之,中小學階段作為學生成長和三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尤為基礎和重要。若想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必須及時將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相結合,使新型黨組織建設與教學高度融合,建立基層黨組織,加強黨風和師德師風相結合建設,實行適合于學校自身發展的管理新模式,創建新型教育評價制度,積極促進黨建工作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推進黨建工作融入教師個人發展,使黨建的政治保障和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李介.農村薄弱學校合作發展模式再探[J].教學與管理,2017(34): 20-21.
[2]何靖.論中小學黨建工作和教育教學工作的融合發展[J].教育實踐與研究,2021(04):22-25.
[3]閆立憲,沈海云.中小學黨建與業務融合促進發展策略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1(02):65-68.
[4]字文忠.黨建引領中小學校教育教學路徑探析[J].普洱學院學報, 2019,35(05):130-132.
[5]劉國材.立德樹人背景下學校黨建與中學教育教學工作深度融合探索與研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2(09):132-135.
[6]趙玲,吳顯燁,李文超.淺談學校黨建工作和教育教學工作的有機結合[J].云南教育,2020(02):39-40.
[7]劉平峰,李曉菲,聶規劃.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理論及模型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08):29-30.
[8]韋美萍.黨建引領地方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及途徑[J].廣西教育,2020(46):79-80.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rty Building Work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aking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Middle School as an Example
Wang Lirong1, Wang Xiaoyan2, Zhang Shuxia2
(1.College of Humanities,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ansu Province, Lanzhou 730070, China; 2.Affiliated General School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ansu Province, Lanzhou 73007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Party building work and educational teaching work should be increasingly close to promote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moral qualit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r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explor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uild a new type of highly integr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teaching, establish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of Party conduct and teacher ethics, implement a new management model suitable for the school’s own development, create a new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work and campus culture,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work into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arty building work; education and teaching work; integrated development; grassrootsPartyorganiz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