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初中英語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閱讀作為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當前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仍有不少問題。因此,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讀思達”教學模式,對于初中英語閱讀教學變革具有深遠的意義,可有效推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英語閱讀;“讀思達”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陳雪珍,福建師范大學泉州附屬中學。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采用“讀思達”教學模式,有助于學生閱讀、思考分析和表達交流三方面能力的提升。具體來說,“讀”是指深入閱讀并理解英語文本,把握主旨和關鍵信息,領悟作者觀點;“思”則是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深入思考,提出疑問,進行邏輯推理和觀點評價;“達”則是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英語進行有效表達和交流,包括對所讀內容的口頭或書面闡述以及交流討論等。
一、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一)語言能力
語言能力指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知識以及各種策略,參與特定情境下相關主題的語言活動時所表達出來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它涵蓋了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學生要能精準捕捉英語語音的韻律,深入理解詞匯與語法的精髓;在口語表達上,做到流暢且精準;在閱讀與寫作中,展現出對英語的熟練掌握。
(二)文化意識
文化意識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鑒賞,是學生在新時代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選擇。學生應能夠欣賞英語文學作品,感受異域文化的魅力。同時,學生應具備開放的國際視野,尊重文化差異,增強文化自信。
(三)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學生在理解、分析、比較、推斷、批判、評價、創造等方面的層次和水平。例如,學生應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出有深度的見解;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英語知識,展現出創新意識;同時,學生應學會采用合適的學習策略,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四)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指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展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學生應能自主規劃英語學習路徑,靈活調整學習方法;主動搜尋英語學習資源,嘗試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定期評估學習效果,及時調整學習策略。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核心素養導向下初中英語閱讀“讀思達”教學模式的構建
(一)語言能力強化策略:精準閱讀與流利表達
在“讀”的方面,學生要進行精準閱讀,準確捕捉文本信息,理解文章主旨與細節。在“思”的方面,學生要結合文本內容,進行邏輯推理,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情感態度,形成自己的見解。在“達”的方面,學生需將閱讀所得轉化為口語或書面語言,進行復述或討論。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促進了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內化與遷移。通過語言能力強化策略,學生的語言準確性和流利度將得到顯著提升。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1 Topic “Where are you from?”為例。教學完這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精選一篇與本部分內容緊密相關的文章,內容涵蓋世界各地的文化、風俗與地理知識。這樣的文章既可拓寬學生的視野,又緊密貼合教材內容。文章發布于班級公共平臺,學生可隨時隨地閱讀。學生可以在家中細細品讀,運用課堂上所學的閱讀技巧,如關鍵詞定位、主旨大意概括等,準確捕捉文本信息。隨后,學生需登錄班級公共平臺,加入小組討論,分享各自對文章的理解與感悟,進行邏輯推理,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情感態度。最后,每個學生需用英語復述所讀內容。這不僅是對閱讀成果的檢驗,更是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復述過程中,學生將閱讀所得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實現了語言知識的內化與遷移,語言準確性和流利度會得到提升。
(二)信息整合策略:深化閱讀理解與綜合應用
信息整合策略側重于“讀”的深度與廣度。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理解單個文本的信息,還要學會將不同文本、不同來源的信息進行整合,形成全面的認知框架。教師可以通過對比閱讀、主題式閱讀等方式,拓寬學生的視野,深化學生對某一話題的理解。在“思”的環節,學生需對整合后的信息進行批判性分析,評估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形成自己的見解。在“達”的環節,學生需將整合后的信息以演講的形式呈現出來。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6 Topic 3“Which is the way to the hospital?”中的文章“Keeping safe on the street”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研讀這篇文章,不僅理解字面上的安全知識,更要挖掘其背后的深層含義,如為何遵守交通規則至關重要、如何在緊急情況下保護自己等。隨后,利用多媒體資源,展示多篇與街頭安全相關的文章,這些文章可來自新聞報道、專家論述或學生自創的安全小貼士,形成一個豐富多樣的主題閱讀庫。接著,進入深度思考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整合后的信息進行批判性分析,評估其可靠性和相關性。比如,不同文章中提到的安全措施是否一致、哪些建議更為實用。學生需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在表達環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整合后的安全知識以演講的形式呈現出來。這不僅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更是對其表達能力和思維邏輯的一次鍛煉。演講時,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見解,提出安全建議,甚至發起討論,引發同學對街頭安全的進一步思考。總之,通過這樣的教學策略,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文本,還能拓寬視野,形成全面的認知框架,最終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的安全行為。
(三)情感體驗策略:增強閱讀共鳴與情感表達
情感體驗策略側重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閱讀的情感價值。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的情感線索,體會作者的情感世界。在“思”的方面,教師鼓勵學生將自身經歷與文本表達情感相結合進行反思,形成個性化的情感體驗。而“達”則體現在學生能夠用英語表達自己對文本所表達情感的理解與感受,無論是口頭分享還是書面創作,都能有效促進學生情感表達與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這一策略讓閱讀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情感的交流與共鳴。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5 Topic 3“My school life is very interesting.”中的文章“My school life”的教學為例。首先,在學生閱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帶領學生細致剖析文本中的情感線索。這不僅僅是對詞匯和語法的解析,更是對作者情感世界的探索。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文中描述的學校生活細節,感受作者對于校園生活的熱愛與期待。其次,在“思”的方面,教師鼓勵學生將自身經歷,對文本表達的情感相結合進行反思。學生可以思考自己在學校中的點點滴滴,哪些瞬間讓他們感到快樂、興奮或是感動。通過這樣的反思,學生能夠形成個性化的情感體驗。最后,在“達”的環節,學生需要用英語表達自己對文本所表達情感的理解與感受,可以通過口頭分享或書面創作等方式來進行。在口頭分享中,學生可以講述自己的學校生活故事,與同學分享彼此的情感體驗。而在書面創作中,學生則可以運用所學的英語詞匯和句型,將自己的情感細膩地描繪出來。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情感表達,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四)批判性閱讀策略:鍛煉思維品質與學習能力
批判性閱讀策略旨在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使其在閱讀中能夠獨立思考、質疑和評價。在“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理解文本的字面意義,還要探究其隱含意義,識別作者的立場和論據。通過“思”,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分析論證過程,評價文本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在“達”的環節,學生要用英語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看法,提出建設性意見,或就相關話題進行辯論。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8 Topic 3“Let's celebrate!”中的文章“The Spring Festival”的教學為例。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細致閱讀這篇文章,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文中關于春節習俗的描述,更要鼓勵學生探索這些習俗背后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價值。通過小組討論,學生可以分享各自對春節的不同理解和體驗,從而拓寬視野,豐富對文本主題意義的認識。隨后,教師需指導學生識別作者的立場與論據。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質疑與思考。在此基礎上,學生需分析論證,判斷文本的合理性和可信度,形成自己的見解。最后,教師鼓勵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看法。可以組織一次小型辯論會,讓學生圍繞春節習俗的傳承與創新、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等話題展開討論。學生需清晰闡述自己的觀點,同時傾聽并尊重他人的意見,以此提升英語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通過上述教學策略,學生不僅能在閱讀時收獲知識,更能在思考與表達時鍛煉批判性思維。
(五)文化意識培養策略:跨文化閱讀與對比交流
文化意識培養策略旨在通過閱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讀”的環節,學生接觸涉及不同文化的閱讀材料,了解不同國家的歷史、習俗和價值觀。通過“思”,學生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思考文化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從而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達”的過程中,學生用英語分享自己的文化體驗,或就跨文化話題進行對話,以此幫助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其文化意識的增強。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7 Topic 1“When is your birthday?”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挑選一些有關世界各地生日習俗的閱讀材料,通過投影儀、電子屏幕等多媒體設備生動展現這些材料,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異國他鄉,直觀感受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到各國生日習俗的多樣性,更通過文中的細膩描繪,體會到不同國家習俗和價值觀的深厚底蘊。思考是閱讀之后不可或缺的一環。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些文化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促使學生主動探尋文化背后的故事。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英語分享自己的文化體驗。無論是家鄉的生日習俗,還是自己在異國他鄉度過的難忘生日,學生需用英語流暢地表達。這樣的表達訓練,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更促進了學生文化意識的養成。
(六)學習能力提升策略:自主閱讀與探究學習
學習能力提升策略旨在強化學生“讀”的自主性與探究性。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閱讀材料,制訂閱讀計劃,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思”的環節,學生需自主提出問題、設定目標、尋找答案,以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和自我監控能力。在“達”的環節,學生可通過撰寫讀書報告、參與在線討論或組織閱讀分享會等方式,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和學習心得。如此一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增強了其團隊協作和社交技能。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3“Getting together”的教學為例。首先,在“讀”的環節,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圍繞“Does he speak Chinese?”“What do your parents do?”“What would you like to drink?”這三個部分,制訂個性化的閱讀計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自由選擇補充材料,拓寬視野,讓閱讀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接著,進入“思”的環節。學生深入文本,自主提出問題、設定目標、尋找答案。這種思考不僅限于文本表面,更要觸及深層含義,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自我監控能力。同時,教師鼓勵學生將閱讀中的思考、感悟記錄下來,形成自己的閱讀筆記。當這一單元的學習接近尾聲時,學生進入“達”的環節。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分享會,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和學習心得。在“達”的環節,學生不僅鞏固了所學知識,更增強了團隊協作和社交技能。總之,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能夠在“讀”中積累,“思”中成長,“達”中展現,從而全面提升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讀思達”教學模式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運用,有助于學生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提升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未來,教師需不斷優化這一模式,提升其適用性和實效性,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持續進步。
參考文獻:
[1]伊小英.初中英語閱讀“讀思達”教學模式構建與應用[J].校園英語,2022(28):46-48.
[2]謝青云.初中英語“讀-思-寫”閱讀教學模式研究[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3):64-65.
[3]張榮芳.核心素養下的初中英語主題閱讀教學研究[J].俏麗,2024(11):16-18.
[4]蔡夢潔.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初中英語主題閱讀教學探究[J].新課程研究,2022(2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