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無思維不命題。薄弱校學生的基礎知識薄弱,思維能力低,英語學習興趣低,學習動力不足,無法適應高考試題難度提升的趨勢。本文主要探究基于主題意義的薄弱校高三英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提出“創設情境,引入主題”“分別閱讀,提煉主題”“比較閱讀,整合主題”“批判思考,升華主題”“匯報輸出,創新主題”“自主學習,鞏固主題”等策略。基于主題意義的英語群文閱讀教學有助于學生提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積極應對高考。薄弱校英語教師,應積極開展群文閱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薄弱校;主題;群文閱讀;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葉小容,福州第四十中學。
一、引言
教育部教育考試院發布的《2024年高考英語全國試題評析》指出,高考英語試卷發揮對教學的正向引導作用,服務拔尖創新人才選拔,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如何選拔出高質量拔尖人才?考核難度必定成為著力點。傳統的英語教學已然不能滿足新高考改革要求,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高考英語試卷中的閱讀量增加
新課標提出必修課程階段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合計不少于4.5萬詞,平均每周不少于1500詞;選擇性必修課程階段合計不少于10萬詞,平均每周不少于2500詞。群文閱讀可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為高考閱讀理解豐富知識儲備,奠定心理基礎。
(二)高考考查關鍵能力,促進思維品質發展
《中國高考報告(2024)》指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考命題遵照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命制要求,考查內容不再只是針對學生擁有知識的多少及深淺,而是在價值引領和必備知識的基礎上,突出對關鍵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科素養的考查。這是新高考和舊高考區別最大的地方。群文閱讀應用于高中英語教學,可實現多篇文本的對比學習,對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群文提供多元視角,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開闊學生的視野;通過比較整合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思維、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群文閱讀不再是教師教學生讀,而是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讓學生自己讀,提升其創造性思維。群文閱讀符合新高考的考查要求,有助于學生從容應對高考。
二、相關概念闡述
(一)群文閱讀
于澤元于2013年指出,群文閱讀是指在課堂上,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組織一組呈結構化的文本,開展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教學過程。2018年,他對群文閱讀的定義進行了補充,指出“群文閱讀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圍繞著議題對群文進行讀、比、議、統,對其整體意義或表達特征進行集體建構的過程”。
基于以上概念,筆者認為群文閱讀具有三大特點:一是圍繞核心主題;二是對象為多個結構化文本;三是過程為集體建構重組。
新課標指出,主題為語言學習提供主題范圍或主題語境。在以主題意義為引領的課堂上,教師要通過一系列具有綜合性、關聯性特點的語言學習和思維活動,培養學生語言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推動學生對主題的深度學習,幫助他們建構新概念,體驗不同的生活,豐富人生閱歷和思維方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知行合一。
(二)基于主題的群文閱讀
基于主題的群文閱讀恰恰符合新課標提出的主題探究活動設計特點,它通常為引導學生深度閱讀三篇以上有關聯的語篇,多維深度挖掘主題意義,多角度拓展知識結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育部1998 年發布的《關于加強大中城市薄弱學校建設,辦好義務教育階段每一所學校的若干意見》對薄弱學校的特征進行了界定。薄弱學校是指由于管理、師資、生源等原因,導致教學水平較低、管理不良、社會和家長評價低的學校。
本研究涉及的薄弱校生源有以下特征:
1.生源水平低。
薄弱校只能招收一類校收滿后剩余的學生, 他們的中考總分略高于或達到普高線。
2.英語學習興趣低,動力不足。
薄弱校的學生存在偏科現象。如筆者所在學校的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英語偏科而上不了一類校。他們打小就對英語學習有抵觸情緒,比較喜歡理科,愿意花時間讀寫算,不愿意背單詞、讀文章、寫作文。
3.英語基礎知識薄弱,思維能力低。
由于中考英語試題相對容易,學生在初三年級可以通過大量刷題,短時間讓自己的英語成績飛速提升,但是思維能力與詞匯量并沒有提升。進入高中后,很多學生適應不了高中的詞匯量與試卷難度,而對英語產生排斥心理。高考英語試卷“無思維不命題,無情境不命題”的現狀,讓很多中考英語高分的學生不知如何進行高中英語學習,自信心下降。
群文閱讀能幫助學生總結文本共性規律,把握文本關聯度,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和效率。長期訓練,學生能迅速把握文章脈絡與框架,迅速精準定位相關信息,解題信心增強,英語學習興趣提升,這對高三薄弱學生的英語學習至關重要。
三、基于主題意義的薄弱校高三英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初探
下面以筆者的一節市級公開課“高三英語主題式閱讀——正確的人生態度”為例來探討基于主題意義的薄弱校高三英語群文閱讀教學模式。
為了讓學生在45分鐘時間內完成群文閱讀,本節課采用3+1=1的閱讀模式,即課堂閱讀3篇、課后閱讀1篇的模式,最終實現探索共同的主題意義的目的。本節課的課堂容量大,課前學生需要完成針對4篇文章的閱讀理解選擇題練習,獲知文章大意,體會問題設置特點,為課堂活動做好準備。
(一)了解生情,確定主題
關于人生態度的閱讀文章經常為高考英語試卷閱讀理解部分的B篇,難度不是很大,因此是薄弱校學生的易得分點,但學生的正確率卻不高。出現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缺乏閱讀思維的訓練。此外,對該主題的探索,對于高三即將畢業的學生來說是特別有意義的,為了應對高考,他們需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
(二)精挑語篇,設立目標
本節課情境設置為高考前最后30天,所以選用的閱讀材料要能夠激勵學生的斗志,使他們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高考。
基于生情與語篇,將本節課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 學會使用思維導圖梳理結構和細節。
2. 比較和分析群文的共同結構、主題、問題設置。
3. 基于所讀文本和視頻資料,談論人生態度,發表個人看法。
(三)根據素養,搭建結構
本節課在主題意義引領下,踐行六要素整合,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英語學習活動觀,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發展、思維品質提升、文化意識增強、學習能力提高。本節課課堂結構見表2。
(四)圍繞主題,創建模式
1.創設情境,引入主題。
教師以高三倒計時導入,詢問學生現狀,接著屏幕上展現學生成人禮的照片,告訴學生照片上他們美麗的笑容是最動人的珍寶,應以這樣的態度應對高考。簡單的導入卻是圍繞群文的主題創設情境,激活了學生的背景知識,鋪墊了詞匯;貼切的情境創設符合學生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分別閱讀,提煉主題。
3篇閱讀文章的閱讀要求是有梯度的。第一篇,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概括結構,填充思維導圖,提煉主題;第二篇,讓學生根據問題填充思維導圖;第三篇,讓學生自己問問題,同伴合作繪制思維導圖。閱讀完每篇文章后讓學生用一個詞概括主題。通過這樣的閱讀過程,學生學會了思維導圖的繪制方法和主題提煉的基本技巧。
3.比較閱讀,整合主題。
在群文比較閱讀環節,學生要比較3篇閱讀文章的主題、結構、問題設置特點。比較閱讀鍛煉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比較思維、整合思維。總結共性結構及問題設置特點,這對提高該話題閱讀理解題目正確率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閱讀這三篇文章,學生明白了正確的人生態度決定人生高度,潛移默化中,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4.批判思考,升華主題。
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兩個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思考高考前最后30天的人生態度。
Question 1:With the examination approaching, which attitud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2: Any other attitude will you take in the last 30 days of your senior high school?
上述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評價今天所學的重要的人生態度,實現品德教育,升華學生對主題的理解。
5.匯報輸出,創新主題。
最后讓學生觀看視頻,視頻表現了堅持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的信念。布置的任務是,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匯報所繪思維導圖,必須涵蓋三篇文章的共性結構“cause-process-result-meaning”,并用一個詞提煉主題。該環節既讓學生在新的情境中創造并匯報思維導圖,又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創新性地表達對人生態度的新見解,實現了遷移創新。
6.自主學習,鞏固主題。
課后作業為學生自主完成Passage 4的思維導圖和主題提煉,將所學運用到新的語篇,實現舉一反三的目的。學生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自主完成思維導圖,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Passage 4 講述了一個小男孩與撒切爾夫人的碰面改變了他的一生,因為撒切爾夫人告訴他要對生活充滿信念,具備鋼鐵般的意志。學生在提煉主題的過程中,也理解了信念的力量,進一步擺正人生態度,深化了對主題的理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薄弱校學情,開展以“正確的人生態度”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教學,能使學生提煉相關文章的共同結構,明白問題設置特點,提高閱讀理解題目的正確率。學生能夠學會運用思維導圖歸納文章結構,挖掘細節,使思維可視化;學生能對正確的人生態度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拓寬了視野。在新課改、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基于主題意義的群文閱讀教學能夠提高薄弱校學生的英語閱讀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應利用群文閱讀拓展學生思維,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表達能力,實現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謝聞陽.主題語境下高中英語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陜西理工大學,2023.
[2]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6):62-66.
[3]于澤元,王雁玲,石瀟. 群文閱讀的理論與實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