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數學教學不再局限于單一知識點的傳授。單元整體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摒棄舊的觀念,立足單元整體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確保核心素養有效落地。
【關鍵詞】小學數學 單元整體 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提倡單元教學理念,并強調它是引發學生學習思考的重要方式。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設計模式,單元整體教學巧妙地將課程內容與教學目標融為一體。在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中,探究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的策略,推動教學方式的變革,對教師及時了解學情、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是大有裨益的。
一、基于關聯要素,開展教學活動
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為了更加精準地推進小學數學單元教學的深入實施,精心打造一套兼具系統性與創新性的授課方案變得尤為重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理解單元內部知識點之間、單元之間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把原先點狀的、碎片化的知識巧妙串聯,形成系統、完整的知識脈絡,強化學生對數學學科內容的把握,促進其實現知識遷移,確保知識傳授的連貫性與高效性。
例如,在“圓柱體和圓錐”單元的課程導入階段,教師需要將與本單元相關的知識進行整理。課前可以將長方體、正方體等單元知識點進行串接講解,在導學案中引進相關課程概念,幫助學生做到溫故而知新。在探究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時,可以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推導過程。利用轉化思想讓學生探究思考:圓柱的體積能不能也轉化為底面積×高進行計算呢?學生探究發現:如果把圓柱底面的圓平均分成若干個小扇形,沿著扇形的高切開,再拼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一個近似長方體的形狀,故圓柱的體積等于底面積×高。同理,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也是通過與圓柱的關系轉化而來的。學生通過多項實驗操作,得出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借助圓柱體積公式推導出圓錐體積公式。通過數學知識之間的串聯,使轉化思想的運用得以更好的延續,學生能夠對所學知識形成緊密的網絡,使知識系統更具條理性、系統性。
二、基于單元情境,引導思維探究
在學生要解決綜合性較強且相對復雜的問題時,迫切需要讓數學知識呈現出層層深入、相輔相成的態勢,這樣循序漸進的認知過程既契合了數學知識結構化的特點,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可巧妙創設源于生活且符合生活實際、利用學生思維形成,且能夠服務整個單元教學的情境。學生在整個單元的學習中始終處在創設的情境中,核心任務也貫穿教學始終,以此打通數學與生活的通道,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探究,幫助學生解決綜合性較強且相對復雜的問題。
例如,在“比例”單元的教材編排中,以不同大小的國旗形狀相同引入比例的意義和比例基本性質的教學;以總價÷數量=單價、底面積×高=圓柱的體積等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數量關系幫助學生理解正比例關系和反比例關系;以看地圖、繪制地圖為情境認識和運用比例尺。站在單元整體教學的角度,雖然這些情境能很好地服務教學,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但是單一的課時情境無形中也弱化了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和遞進關系。在設計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重新繪制籃球場平面圖”作為單元情境。教師在學生觀察發現平面圖上的籃球場和實際籃球場形狀相同、大小不同時,可以通過核心問題一“試著從數學的角度解釋它們形狀相同的原因”,引導學生測量實際距離和對應的圖上距離,并計算比值,從而理解比例的意義,進一步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比例尺等知識;教師在重新繪制平面圖時,可通過核心問題二“如何在新圖上繪制籃球場平面圖”,引導學生利用比例知識選擇合適的比例尺,通過解比例的方法計算圖上的距離后再繪制平面圖。學生在這種“學以致用”的情境創設中,可以聯通單元中各個課時的內容。學生在情境中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遷移情境中的運用經驗,促進對生活中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三、基于個性差異,設計多樣習題
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和有效補充,是檢驗教學效果,以及學生鞏固知識、發展關鍵能力的重要環節。在設計單元整體教學習題時,應根據整個單元所承載的核心素養要素,在單元目標的統攝下,從學生學情出發,從學生的現有知識結構出發,注重學生整體與個性的融合,設計分層次、有彈性的作業,使作業目標更科學,作業結構更合理,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單元時,教師根據學生認知基礎、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的差異,設計如下可供學生選擇的分層練習。
1.在表示[12]的圖下面畫“√”;在不是表示[12]的圖上修改,表示出[12]。
( )" " " " " " " ( ) " " ( )
2.(1)將一張正方形紙對折再對折,然后涂出其中的一份,寫出這個分數并讀一讀。(2)你能用不同的折法折出這個分數嗎?(3)你還能折出不同的分數嗎?選擇你喜歡的紙張形狀,動手試一試吧。
3.你知道各國都吃什么樣的早餐嗎?自主閱讀繪本《各國的早餐》,從書中你能感受到分數是一種什么樣的數嗎?試著和父母說一說。
習題1為基礎題,考查學生對分數含義的理解,通過面積模型、數線模型等豐富表象,同時結合分數的“量”和“率”,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本質;習題2為操作題,通過折一折、涂一涂等具體操作活動,進一步體會分數的含義,在趣味性和互動性的操作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習題3通過閱讀繪本,讓學生感受分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在多樣習題的完成過程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各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從而成為學習與課堂的主人。
四、緊扣教學相長,促進全面評價
新課改強調健全評價體制,轉變評價觀念,創新評價方法,以素養為導向全面落實評價育人。在單元整體教學過程中,要確保評價的全程滲透,要讓評價的反饋機制得到充分的應用。因此,教師需要設計更為有效的評價任務,發揮評價的促學功能,發展學生對學科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加法和減法”單元時,針對學生的知識技能、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學科核心素養等方面的情況,對照知識理解、認知結構、思維層次三大類評價維度設計評價標準。除了考核學生是否掌握分數加減法的運算方法外,還要考核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算理,是否真正理解分數與整數、小數加減運算的一致性。這種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評價方式,不僅有效促進了學生認知結構的優化,還顯著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識記、保持和提取能力,它讓有限的教學資源發揮無限的教學潛能,顯著提升了單元整體教學的效率與質量。由此看來,評價機制在數學課堂中是不可或缺的。
綜上所述,《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單元整體教學為課程改革邁入新階段注入了活力。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促進了教學的深度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信息
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課題“基于備、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數學大單元整體教學研究”(立項編號:MJYKT2023-05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