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小班階段是幼兒關注科學,培養科學素養的關鍵期,教師要抓住這一契機,讓科學探究的種子在幼兒生活中生根發芽。
關鍵詞:幼兒園小班;科學探究;科學素養
作者簡介:顧勻琦(1996—),女,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玉成第二幼兒園。
著名教育學家杜威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問、好探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也是使他們的認識活動得以維持和獲得成功的前提。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其實就開始探索這個世界了。在幼兒園中,小班幼兒生活經驗積累少,注意力不夠集中,在活動中情緒波動大。因此,教師應該努力地保護幼兒對科學活動的好奇心,不斷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為他們創造科學探究的機會與條件。
一、關注傾聽,發現幼兒生活活動中科學探究的影子
對于小班幼兒來說,關注一些生活現象正是他們科學探索意識萌芽的開端。如何利用幼兒所看到的“樹葉變黃了”“小池塘結冰了”“地上的彩虹”等生活現象,引導幼兒深入觀察、探索,參與到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是教師需要關注的問題。
(一)關注幼兒的對話
在開展“秋天來了”主題教學活動時,筆者組織了一次關于“秋天的變化”的晨間談話。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著:“樹上的樹葉變黃了,有的樹葉都掉下來了”“天氣涼涼的,我們穿的衣服變多了”“小山坡的橘子熟了”……“今天早上下雪啦!”小宇的話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有幾個孩子小聲地嘀咕著:“下雪啦?我怎么沒看見。”筆者捕捉到孩子們對雪的興趣,因此問小宇:“今天你在什么地方看到雪啦?你看到的雪是什么樣子的,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嗎?”面對提問,小宇有些緊張,輕聲說道:“我看見我爸爸車窗玻璃上有一些白白的東西,小山坡的草地上也有一些……”根據小宇的描述筆者猜到,他看到的其實是霜。但在孩子的認知中,白白的、冰冰的就是雪。對此,教師不能強行灌輸知識,而是要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不同。于是,筆者回應道:“那明天早上我們一起去小山坡找‘雪’吧。”
孩子們高興極了,第二天做完早操就迫不及待地往小山坡跑。做完早操太陽已經出來,大部分的霜都消失了,只有背陰面的草尖上有一些。他們用手輕輕一碰便化掉了。老家在北方的妮妮大聲說道:“不對,這不是雪!這和我玩過的雪不一樣。”筆者順勢追問:“那這到底是什么呢?請小朋友們回去和爸爸媽媽討論,找一找答案。”這樣,一個親子小任務就誕生了。孩子們回家與父母進行了關于冰、霜、雪的探索。第二天晨談時,有孩子興沖沖地講述了自己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的科學小實驗——自制冰霜。教師通過這樣的活動,培養幼兒在生活中發現、思考、探索的習慣,能夠為幼兒的科學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二)捕捉發現的瞬間
一次散步時,筆者穿了一雙新鞋,陽光一照,鞋子閃閃發亮。思思看見后發出了“哇”的驚嘆聲,這引起了其他孩子的注意。“老師你的鞋子是鉆石做的嗎?它和我媽媽的戒指一樣亮。”“老師,你看我的鞋子也會發光!”一次關于鞋子的探索之旅就這樣開始了。孩子們坐在草地上,看看你的鞋子,看看我的鞋子,發現有的鞋子很像,顏色和鞋面都類似;有的完全不一樣,就連鞋底都各具特色。捕捉到孩子們對鞋底花紋的關注點后,筆者在美工區投放了白紙和畫筆,請感興趣的孩子把自己鞋底的花紋畫下來。孩子們在繪畫的同時討論:“我的鞋底像蜘蛛網。”“我的鞋底像小路。”“我的鞋底像海浪的波紋。”由此,筆者提出問題:“為什么鞋底的花紋不一樣呢?我們的鞋子都有哪些種類,它們有什么作用?”同時,筆者設計了一個關于“鞋”的調查表,讓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對家里的鞋子進行仔細觀察并分類,從而直觀地了解不同種類鞋子的用途。這樣先發放學習單,再集體交流分享的方式比單一的輸入更有效,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熱情。
二、支持回應,合理選擇與投放科學區的游戲材料
科學區材料是幼兒接觸科學知識、認識科學世界的重要媒介,能夠支持和引導幼兒探究,使幼兒樂學、會學,實現全面發展。《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1]適宜的物質材料、恰當的投放方式是幫助幼兒獲取科學經驗的關鍵。
(一)觀察兒童的操作興趣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的指導要點,我們可以將游戲材料劃分為科學探究和數學認知兩大類。在學期初,筆者結合主題教學內容以及幼兒認知發展水平在科學區投放了材料,將一些高結構的成品材料與一些低結構的自制玩教具相結合,分類擺放在游戲柜中。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筆者發現幼兒在思維方式、探究能力等方面有差異,小班幼兒在科學區的活動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問題多
一些孩子在科學區玩玩具時有自言自語的習慣,如“這個蟲子為什么不飛了?”“小汽車開得好快呀!”等,雖然他們提出的一些問題與游戲本身無關,但好學好問是一種難得的學習品質。教師不妨仔細聆聽,尋找一些有價值的內容,選擇適宜的時機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
2.操作隨意
在使用一些低結構的游戲材料時,一些孩子通常不能遵守游戲規則,而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意擺弄。比如在拼圖時,不能正確嵌套碎片;在玩“小魚排排隊”時,不是按順序排列小魚,而是將其當成食材,用其開“燒烤店”。這時,教師就需要反思游戲材料投放的適宜性,這樣的玩具是否適合小班幼兒;或者是否缺乏游戲支架,導致幼兒偏離游戲目標。
3.注意力不集中
一些孩子在游戲過程中不能保持注意力,容易被周圍其他有趣的事物吸引,離開自己的位置;或者不停地更換游戲材料,將使用過的玩具隨處擺放;當遇到困難時,不愿意繼續游戲而是選擇逃避。
(二)支持幼兒的操作需要
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教師應注意選擇幼兒喜歡的游戲形式進行活動。針對學期初材料投放的方式、適宜性和針對性,筆者進行了反思,總結了存在的問題。過多過雜的材料投放,盡管能吸引幼兒投入活動,但也容易造成幼兒分心。他們一會兒拿這個玩玩,一會兒拿那個玩玩,只是拿起一物擺弄片刻便丟棄再拿另一物。這與我們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對此,筆者進行了反思,總結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材料相對匱乏。數學認知類操作材料多于其他科學探究類材料,在科學的子領域方面材料投放不太均衡。自制的玩教具比重較高,而幼兒真正感興趣的游戲材料比較少。科學探究類自制玩具數量較少,幼兒可操作空間不大。
第二,材料適宜性較低。部分玩具不契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操作復雜,小班幼兒難以獨立使用,這會導致幼兒對科學區的材料漸漸失去探究興趣。如一些材料是可以一物多玩的,但小班幼兒能力有限,往往不會按照“支架”的提示去進行游戲,而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游戲。
第三,操作方法單一。部分材料的操作方法缺少“支架”引導,幼兒想玩但又不知道如何去玩,導致這部分材料受到“冷落”。一些材料如磁鐵,玩法比較單一,又缺少情境性,容易導致幼兒失去游戲興趣。
針對小班幼兒的游戲情況,筆者對材料投放的部分進行了改進。以學期初投放的兩片式小人拼圖為例,在該游戲中,把紅藍兩色動作相同的小人拼在一起即成功。小班幼兒缺乏規則意識,不受顏色和動作的干擾就隨意把兩半小人拼在一起,游戲很快就結束了,對幼兒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效果有限。
通過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筆者使用黃色KT板作為底板,將一半藍色小人固定在操作板上,并增加相對應的魔術貼,以提高游戲的趣味性。同時,筆者在其中一些面板上增加人物描邊,以降低游戲難度。此外,筆者分層投放材料,增加有魔術貼的紅色小人,并保留部分沒有魔術貼的小人,讓幼兒自行貼上魔術貼,以此讓幼兒在一次次的游戲中逐漸突破自我,學會使用有一定操作難度的游戲材料。
一些高結構的成品材料如磁鐵等,使用難度較低,對此,筆者在磁鐵上粘上小人,并繪制路線圖,讓幼兒可以一邊玩磁鐵游戲,一邊走迷宮。多米諾骨牌也有多種玩法,但小班幼兒能力有限,通常只用于圖形拼搭,或是將其排列成直線,以推倒第一個骨牌使其依次倒下。對此,筆者通過幫助他們繪制不同的線路圖,提出“骨牌可以怎么擺放?”“骨牌之間的距離空多少合適?”等問題,引導幼兒發現多米諾骨牌的隱藏玩法。
由于幼兒之間存在能力差異,因此,教師需要注意對材料進行分層投放。比如,給材料設置星級,一顆星代表的是簡單的操作材料,星級增加則操作難度遞增。在對材料進行分級后,教師可引導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從一星開始挑戰。當他們挑戰成功時,教師要及時給予他們肯定與夸贊,幫助他們樹立自主游戲的信心。
三、收獲反思,活動組織指導策略的再優化
(一)善于觀察與發現
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應該充分了解并理解每個階段幼兒的探究特點,多傾聽幼兒的談話及問題,了解不同幼兒的興趣,并靈活地采取各種方式,以適應幼兒的發展特點,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是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2]。幼兒園科學教育無處不在,教師可以結合一日活動來發現與生成科學活動,讓幼兒深刻體會到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思考“游戲材料是否合適?”“幼兒在這個活動中獲得了哪方面的發展?”“幼兒對這個活動本身是否感興趣?”等問題,從而準確了解幼兒的需要和表現。
(二)善于引導與評價
針對科學活動不同環節、不同性質的內容及幼兒的不同行為表現,教師應該遵循充分尊重、信任幼兒的原則,盡可能讓幼兒獨立主動開展游戲。當幼兒發現問題時,教師不應該馬上解答,而是要留給幼兒自主探索的時間,幫助他們發散思維,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去發現、實踐。當幼兒提出一些看似無厘頭的問題時,教師也不要急于否定,避免傷害幼兒的自尊心。
小班幼兒往往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交流活動,讓他們分享游戲的體驗,探討游戲中的問題,提高游戲水平。如晨間談話時可以根據幼兒的興趣,組織一次小的科學探究活動;在游戲結束后不妨讓幼兒分享游戲時的成功體驗,或讓幼兒集思廣益,一起解決某個游戲問題。
適宜的設問方式,可以作為活動的延伸,激發幼兒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為下一次活動做鋪墊。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讓每一個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以此真正在科學活動中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3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