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課程思政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引領作用、課程思政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價值觀念雙重提升,以及英語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新增長點,揭示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針對當前高職英語教學在課程思政融入面臨的難題,如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不足、教學方法與手段缺乏創新、評價體系忽視思政考核等,提出具體的創新策略,包括創新教學內容以實現思政與英語的深度融合、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以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以及創新評價體系以構建包含思政評價的綜合教學體系。本文旨在為高職英語教師提供課程思政教學方面的理論指導和實施路徑。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創新;思政與英語融合;評價體系創新
作者簡介:邢營軍(1971-),男,陜西大荔人,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課程思政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逐漸成為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路徑。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課程思政建設,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各類課程教學中,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高職英語教學不僅承擔著語言知識技能傳授的任務,更肩負著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使命。當前高職英語教學在課程思政融入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
一、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的意義
(一)課程思政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引領作用
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職英語教學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引領作用。課程思政的融入,不僅為高職英語教學提供新的理念指導,還為其注入新的活力與內涵。在課程思政的引領下,高職英語教學不再僅僅局限于語言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課程思政的融入有助于提升英語教學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文化性,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熏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課程思政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價值觀念雙重提升
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與價值觀念雙重提升具有顯著作用。一方面,通過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學生能夠接觸到多元化的文化視角和思想觀念,拓寬視野,增強文化素養。例如,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等思政內容,能夠讓學生在了解外國文化的同時,更加深刻地認識和傳承本土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課程思政的融入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英語課程中的思政討論、案例分析等環節,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個人與社會、國家與民族的關系,形成更加積極向上、勇于擔當的精神風貌。
(三)英語教學質量與效果的新增長點
將課程思政融入高職英語教學,不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教學質量與效果提升的新增長點。課程思政的融入可豐富英語教學內容,使其更加貼近時代需求和學生實際。通過引入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思政話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其課堂參與度。課程思政的融入還促進了教學方法的創新。為更好地實現思政教育目標與英語教學目標的融合,教師需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等,從而提升英語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課程思政的融入有助于完善英語教學評價體系。通過引入思政評價指標,能夠更加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素質,推動英語教學質量持續提升。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課程思政融入面臨的難題
(一)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不足
在當前的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融合明顯不足。從教材編寫的角度來看,英語教材作為教學的基礎和依據,其內容的選擇與編排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方向和重點。當前許多高職英語教材編寫過程中,教材編寫者過于強調語言知識的系統性和實用性,忽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導致教材中缺乏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思政內容的有效融合,使得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難以接觸到這些重要的思政元素。從教師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師承擔著傳授語言知識和培養學生語言技能的重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過于注重語言點的講解和語法知識的灌輸,忽視將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使得課堂教學單調乏味,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錯失通過英語教學進行思政教育的良機。教師忽視思政教育以及缺乏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能力,是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缺乏創新
傳統的高職英語教學主要采用講授式教學模式,教師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學生則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這種教學模式雖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課程思政的融入需要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而傳統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得思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師只是簡單地將思政內容作為附加信息穿插在英語教學中,而未能深入挖掘英語知識與思政教育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不僅使得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之間缺乏有機融合,還容易導致學生對思政內容產生抵觸情緒,影響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三)評價體系缺乏思政考核內容
當前的高職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主要圍繞語言知識的掌握和語言技能的應用進行構建,對學生思政素養的考核有所缺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評價內容單一,主要關注學生的語言成績,而忽視對學生思政素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綜合評價;二是評價方式傳統,通常采用筆試、聽寫等單一的測試形式,未能結合課程思政的特點采用更加多元化、綜合性的評價方式;三是評價結果反饋不足,即使對學生的思政素養進行了評價,也缺乏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導致評價結果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樣不僅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素質,也制約了課程思政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有效融入。
三、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創新策略
(一)創新教學內容,實現思政與英語的深度融合
在課程思政視角下,創新高職英語教學內容,實現思政與英語的深度融合,是提升高職英語教學質量與效果的關鍵所在。
深入挖掘英語教材中的思政元素。英語教材作為教學的主要載體,其內容的選取和編排需充分考慮思政教育的需求。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細致分析,挖掘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如愛國情懷、國際視野、文化自信等,將其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進行講解。例如,在講解關于環保主題的英語文章時,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實現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的有機結合。
構建融入思政內容的教學內容體系。在挖掘英語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的基礎上,教師需要進一步構建融入思政內容的教學內容體系。包括將思政元素與英語知識點相結合,設計具有思政內涵的教學活動,以及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這樣的教學內容體系,能夠確保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接受系統、全面的思政教育。例如,通過引入時事熱點和社會現象,將思政教育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能夠關注社會、了解國情;通過組織小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深化對思政內容的理解;通過布置與思政主題相關的課后作業,引導學生在課外時間思考和探索思政問題。
此外,教師需注重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思政教育的內容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確保學生能夠接受到最新、最全面的思政教育。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訂個性化的教學計劃,滿足不同學生的思政學習需求。
(二)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在課程思政視角下,創新高職英語教學方法與手段,是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關鍵?;邮浇虒W法能夠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在英語課堂上,教師通過設計一系列與思政主題緊密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或全班交流。例如,在講解關于文化自信的主題時,教師讓學生思考“如何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個特定元素?”,鼓勵學生用英語闡述自己的觀點,在互動中深化對文化自信的理解。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還使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了思政教育。
項目式教學法也是提升思政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一些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項目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完成。比如,針對環保主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制作一個關于環保的英語宣傳冊或視頻,從策劃、資料收集、內容編寫到最終的制作,全程由學生自主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到英語知識,還能深刻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增強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等,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通過播放與思政主題相關的英語視頻、音頻資料,或者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在線討論、作業提交等,使思政教育更加生動、有趣,更易于學生接受。
(三)創新評價方式,構建包含思政評價的綜合評價體系
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創新評價方式,構建包含思政評價的綜合評價體系,是確保思政教育效果得到客觀反映的關鍵。
明確思政評價指標。思政評價指標需涵蓋學生的思政素養、價值觀念、社會責任感等多個方面,包括學生的愛國情懷、國際視野、文化自信、團隊協作、創新能力、道德修養等。這樣不僅能反映學生的思政水平,還可體現高職英語教育的培養目標。
將思政評價指標融入綜合評價體系。在構建綜合評價體系時,將思政評價指標與英語學科評價指標相結合,形成全面的評價體系。英語學科評價指標可以包括學生的語言能力、語法知識、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等方面。通過融合思政和英語學科的評價指標,能夠確保學生在提升英語能力的同時,也能在思政方面得到發展。例如,通過課堂觀察記錄學生在思政方面的表現,如參與思政討論的積極性、對思政問題的思考深度等;通過小組項目評價學生在團隊協作、創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現;通過課后作業和考試評價學生的英語能力和思政素養的綜合體現。此外,引入學生自評、互評等評價方式,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評價過程,提高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
為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教師需制訂科學的評價標準。評價標準應具有可操作性、可衡量性和可比較性。針對思政評價指標,可以制訂具體的評分細則,如愛國情懷可以細化為對國家歷史文化的了解程度、對國際事件的關注度等;針對英語學科評價指標,可以制訂明確的評分標準,如語法知識的準確性、閱讀理解的深度等。隨著教育環境的變化和學生需求的變化,評價體系需不斷更新和完善。教師通過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分析評價結果等方式,對評價體系進行反思,根據實際情況對評價體系進行調整和優化。
四、結語
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創新研究對于推動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體系,能夠有效實現思政與英語的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價值觀念。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課程思政理念的進一步普及,高職英語教師應更加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入與滲透,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文化素養和思政素養的高素質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謝丹,趙熹妮.課程思政視閾下高職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內涵研究[J].海外英語,2021(23):268-269.
[2]席晶晶.課程思政視閾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12):182-183,187.
[3]王璞爾.“大思政”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構成要素分析[J].英語廣場,2024(30):102-105.
[4]孫藝嘉.混合式教學背景下課程思政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調研[J].黑龍江科學,2024(19):111-113.
[5]傅微,蔣萍.基于“一體化”思政育人體系的高職英語課程思政教學途徑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24(19):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