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啟洪
摘? 要: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學習課程知識、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條件。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尚未形成固定的行為模式和思想意識,因此教師應該重視在低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打下良好基礎。基于此,文章先簡要闡述了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內容,從專注傾聽、工整書寫、條理表達、廣泛閱讀、積累知識五個方面重點闡述了小學生應該養成的語文學習習慣。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學習習慣
在當下重視培養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環境中,落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應該從小學低年級著手,讓學生在正式進入系統學習階段后,便可以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感受到學習習慣帶給自己的收獲。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該從聽、說、讀、寫等多個角度入手,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課后的生活中積極踐行。只有這樣,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才會得到切實培養與發展。
一、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內容
1. 善于制訂并執行計劃
善于制訂并執行計劃是學生應該養成的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內容。在學習知識時,一個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自身學習的惰性,督促自己及時、有效地完成學習內容。而且制訂學習計劃可以讓學生做到合理、高效利用時間,切實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教授給學生制訂學習計劃的方法,并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并積極落實學習計劃。
2. 高效把握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所產生的作用要大于學習結果。學習過程是學生對如何獲取知識的思考過程,其中蘊含著學生的思想和解題的過程,是學生思想的具象呈現。通過整理與分析自己的思考過程,學生可以更精進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知曉學習中是否存在不足。這對學生而言是不斷提升學習能力的重要過程。因此,教師應該通過語文課程讓學生養成高效把握學習過程的良好習慣。
3. 做到獨立、自主思考
獨立、自主思考既是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對于學生而言,獨立、自主思考意味著學生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意識,能夠結合自己的認知和掌握的資料提出自己的見解。基于此,在學習與思考語文知識時,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獨立、自主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可以在課堂中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而逐漸做到獨立、自主思考,實現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
二、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策略
1. 培養學生專注傾聽的習慣
小學階段是學生開始正式系統學習語言文字知識的重要時期。但是,低年級學生因年齡較小,課堂上經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講等情況,而如何引導學生養成專注傾聽的習慣則是教師應重點思考的課題。對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將知識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可以提升語言的活潑性,抑揚頓挫,使學生被教師的教學所吸引,逐漸養成專注傾聽的習慣。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下冊(以下統稱“教材”)《吃水不忘挖井人》這篇課文時,學生需要掌握四個學習目標:第一,認讀13個生字,會寫“吃”“忘”“叫”等字;第二,結合圖文,了解課文內容;第三,通過拼音的輔助,準確朗讀課文;第四,體會課文中毛主席是如何關心人民疾苦、為人民解決困難的,初步懂得飲水思源的道理。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關于講述毛主席故事的視頻,讓學生對毛主席形成初步認知。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要認真觀看視頻內容,傾聽視頻中講述的故事。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視頻中體現了毛主席的哪些優秀品格,如關心人民、體會人民疾苦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入本節課內容,帶領學生進一步了解毛主席。在授課過程中,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課文內容,并用生動的語言為學生講述毛主席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水井的故事,讓學生注意故事中的關鍵信息,如水井的地址、挖水井的人、為什么而挖等。這樣,可以讓學生認真傾聽教師講述的故事內容,并知曉故事表達的中心思想。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以多媒體技術展示教學內容,以生動的語言為學生呈現故事內容,以此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專注傾聽習慣的目的。
2. 培養學生工整書寫的習慣
郭沫若曾對寫好字的問題,講過這樣一段話:“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成習慣有好處,能夠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草草了事、粗枝大葉、獨行專斷,是容易誤事的。練習寫字可以逐漸免除這些毛病。”特別是對于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更要從剛開始接觸書寫漢字時便養成工整書寫的習慣。為此,教師應該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形成穩定的書寫心態,讓學生可以從良好的書寫習慣中受益匪淺。
例如,在教學教材《春夏秋冬》這篇課文時,學生需要了解四季景色的特點,學習表示天氣的詞語、認知“霜”“吹”“落”等生字和雨字頭、雙耳旁兩個偏旁,會書寫“春”“風”“冬”“雪”等漢字,以及筆畫橫斜鉤。首先,在講解漢字內容前,教師需要與學生分享可以做到工整書寫的方法。第一,明確正確的執筆習慣和寫字姿勢。學生應該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遠,胸離書桌一拳遠,手離筆尖一寸遠。第二,掌握書寫漢字的基本筆畫,并體會筆畫在不同漢字中的變化。以練習書寫“春”字為例,學生需要先掌握具體的筆畫順序,再在田字格中加強練習。在書寫練習中,學生應該注意對“豎撇”“捺”這兩個筆畫的書寫。在寫“豎撇”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將“豎”的部分貫穿“三橫”后,再出現“撇”的部分,這樣做可以從整體上保證字體的結構。為了讓學生對漢字練習有正確的認知,教師可以列舉書寫不規范、缺少美感的書寫例子,讓學生進行對比感知。
根據上文的分析,學生在養成工整書寫的學習習慣前,應該建立正確的書寫意識,掌握漢字筆畫的正確書寫順序,這樣才能在不斷練習中做到工整書寫,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3. 培養學生條理表達的習慣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條理清晰地表達是學生表達能力的體現,對學生形成系統思維、結構思維有重要作用。在教學實踐中,要想學生養成條理表達的習慣,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說”的機會,讓學生做到充分表達、有效表達,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持續的練習中形成條理表達的思維慣性,將條理意識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對此,在講解語文知識時,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表達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說、敢說。
例如,在教學教材中的口語交際“聽故事,講故事”這節課時,根據對教材內容的分析,學生應該掌握聽故事和講故事的方法,能夠做到根據給定的內容自信、大聲地講述故事,讓他人聽清楚。首先,教師需要進行積極、有效的課前導入,通過“你聽過哪些故事?誰給你講過故事?”這一問題,激發學生聽故事和講故事的興趣。其次,教師需要傳授給學生聽故事和講故事的方法。在聽故事方面,學生應該做到認真聽、安靜聽,聽故事內容,知曉故事中涉及的主要內容;在講故事方面,學生應該做到按順序講解,確保故事的順序性、完整性,同時可以搭配一定的肢體動作,并且要保證聲音洪亮。基于此,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教材中《小貓種魚》故事的圖片,讓其根據自己的想象,將圖片故事轉變為文字故事,并講給教師和同學聽。在思考故事內容時,學生應該找到農民種莊稼與小貓種魚之間的聯系,這樣便可以根據這種聯系完整地講述《小貓種魚》的故事。另外,在講故事時,學生還可以嘗試升華主題,了解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如果不按照規律辦事,再美好的愿望也會落空。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先學會觀察,找到正確的方法,然后再去做,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在分享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傳授給學生正確聽故事、講故事的方法,并組織學生進行講故事的實踐練習,以此達到培養學生條理表達習慣的目的。
4. 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習慣
閱讀習慣是學生在學習語文課程時必須養成的習慣。廣泛閱讀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閱讀量,積累豐富的素材,還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見識到廣闊的世界。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而言,在廣泛的閱讀素材中,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并隨著自身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的提高,再逐漸調整閱讀的書籍。為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推薦適合其閱讀的課外書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廣泛閱讀習慣。
例如,在教學教材快樂讀書吧“讀讀童謠和兒歌”這節課時,需要學生在閱讀《搖搖船》《小刺猬理發》的過程中,掌握閱讀童謠和兒歌的方法,并完成整本書的閱讀。在閱讀童謠和兒歌時,應該先借助拼音讀準童謠和兒歌中的輕聲詞,把握好停頓、節奏和韻腳,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讀好童謠和兒歌。以閱讀《搖搖船》為例,學生會發現每句話最后一個字的拼音中都含有“”,這就是韻腳。學生在閱讀時還可以加入肢體動作、豐富的表情等,以增加童謠或兒歌的可觀賞性。基于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相關書籍,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關于童謠和兒歌的知識。《讀讀童謠和兒歌》這套書共四冊,課程中講解的內容是從中選取的兩篇。在閱讀書籍時,可以先了解作者,再通過目錄進一步了解書籍的主要內容,使學生加深對書籍的興趣。通過閱讀,學生可以體會到奇妙的大自然、多彩的童年、優秀的傳統文化、外國經典童謠等,這些內容不僅可以讓學生縱深認識童謠和兒歌,還可以使學生橫向了解多樣的童謠和兒歌,有助于讓學生建立廣泛閱讀的習慣。
在帶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形成廣泛閱讀的興趣,并借助推薦的書籍,使學生逐漸養成廣泛閱讀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
5. 培養學生積累知識的習慣
積累知識是學生在學習語文學科時應該養成的重要學習習慣。從學生學習與成長的角度來看,積累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認知語文內容,拓展認知邊界,讓學生反復閱讀積累的知識,并將其內化,為以后學習寫作內容筑牢知識基礎,積累寫作素材。對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養成積累知識的習慣,不僅要積累教材內的知識,還要積累教材外的知識。同時,可以積累名言警句、科學常識,以及喜歡的書籍中的好詞佳句等。
例如,在教學教材《古詩二首》時,學生需要知曉《池上》《小池》兩首古詩的大意,能夠勾勒出詩中描寫的畫面。在此基礎上,學生應該積累同類型的古詩,加深自己的認識。在《池上》一詩中,作者白居易描繪的是小娃偷采白蓮而回,蕩開浮萍露出蹤跡的畫面;而《小池》則是對夏天美好景象的描繪,作者筆下泉水細流無聲、樹陰倒映水面、池塘的荷花剛剛露頭,而自在的蜻蜓也早已立在荷花的尖角上。兩首古詩描繪的內容都體現了夏天景色的美好。以此為基礎,學生可以積累其他描繪夏天的古詩,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夏夜追涼》、高駢的《山亭夏日》等。
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等情況,這需要向教師求助,解決這些困難。同時,學生應該在不斷積累中逐漸深化對某一主題內容的認知,做到有效積累,從而養成積累知識的好習慣。
三、結束語
在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時,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專注傾聽、工整書寫、條理表達、廣泛閱讀、積累知識五個方面學習習慣的培養。這五個方面的學習習慣涵蓋了聽、說、讀、寫四個維度的學習內容。特別是對于小學一年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其學好語文知識的重要條件,也是自身素養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思想的滲透,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以此促進學生的成長與進步。
參考文獻:
[1]左花.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初探[J]. 學周刊,2022(28):156-158.
[2]張海霞. 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策略探究[J]. 學周刊,2021(8):63-64.
[3]荊立生. 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方法探討[J]. 家長,2020(33):98,100.
[4]支心怡. 探析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方略[J]. 小學生(上旬刊),2023(5):121-123.
[5]于雪萍. 小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的五字秘訣[J]. 山東教育,2023(3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