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剛
摘要: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是高等院校的三個基本建設,三者各有側重點,又存在內在聯系。開展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是實現本科院校實質化轉型,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水平與競爭力的關鍵。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深入了解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基本內涵,厘清三者間的關系,從樹立一體化建設理念、賦能基層學術組織、完善制度環境建設、構建評價機制、打造一體化師資隊伍等方面實現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與融合創新。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融合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4-0021-04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策略研究”(編號:GH22 628);吉林警察學院2023年度院級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公安院校專業優化調整與區域發展戰略對接研究”(編號:JJY-002)
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整體情況是影響高等院校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各類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本科院校逐漸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推動了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實現教育強國夢注入了新力量,拓展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渠道。如何構建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模式,決定著本科院校能否真正實現轉型,是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與融合進行探討。
1.學科概述
第一,學科概念與含義。各國學者從多領域賦予了“學科”含義。德國學者黑克豪森認為學科指圍繞同類別問題開展的科學研究活動。法國學者莫蘭認為學科隸屬科學知識領域。《辭海》將“學科”定義為一門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教學科目或學習科目,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理論基礎組織的知識體系。綜上所述,學科是獨立存在的知識體系,是學術的具體分類,是一門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專業分支。
第二,學科構成與學科建設。一門獨立的學科應包括研究對象或研究領域、理論體系與研究方法。推動學科發展需要有優秀的學術團隊與學科帶頭人、高水平實踐基地、前瞻性科研項目與研究方向、科學化管理制度等。因此,學科建設主要內容也應圍繞以上幾方面開展,著力打造一支包含優秀學科帶頭人的學術團隊,建設現代化研究實踐基地,明確研究方向,確立科研項目,制定學科管理制度[1]。
2.專業內涵
第一,專業概念與含義。《教育大辭典》指出,專業是開展學生培養工作的各個專門領域。部分學者還從廣義、狹義、特指等三個層面來理解專業。從廣義角度來看,可將其理解為專門的職業,即接受過專門教育后才可勝任的工作。狹義的專業指高等院校設立的專業,是開展人才培養工作的基本組織,高等院校通常會根據本校定位與人才培養方向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制定相應課程體系。綜上所述,根據社會經濟結構變化與經濟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專業是指圍繞促進社會與個體發展這一目標,根據學科與職業崗位分工對學生就業方向進行劃分,是課程的一種組織形式。
第二,專業構成與專業建設。專業以培養能夠滿足社會用人需求的專業人才為根本目標,包括:指導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開展的內部條件,如培養方向、培養要求等;支撐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開展的外部條件,如教學內容、師資隊伍、教材、教學資源、校內外實踐場所等。外部條件是一個系統的整體,缺少任何一個要素都會導致專業教育無法深入推進,從而影響教育質量,甚至出現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脫節的問題。因此,在專業建設中,高等院校應做好各要素建設工作,為培養高質量人才夯實基礎[2]。
3.課程內涵
第一,課程概念與內涵。國內學者對課程進行了不同定義,施良方在綜合國內外課程定義的基礎上提出課程界說:一是課程即教學科目,二是課程即有計劃的教學活動,三是課程即預期的學習結果,四是課程即社會文化的再生產,五是課程即社會改造。但從總體來說,課程是教學的基本科目,是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人才培養規律,以學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活動。
第二,課程構成與課程建設。課程構成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師資隊伍,這是保證課程教學有序開展的重要基礎;二是課程內容與教材,是組成課程的基本要素;三是課程教學方式方法、實踐基地等,為開展課程教學提供基礎[3]。為保證教學質量,高等院校應做好師資隊伍建設、內容開發、教材建設、教學手段選擇、配套實踐基地建設等工作,為課程教學高質量開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1.學科建設是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基礎性工作
學科建設可通過人才培養效果與科研成果反映學術成果,這些學術成果是彰顯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建設水平的直接因素。同時,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的目標為培養專業人才,而開展專業人才培養需以學術成果為基礎。由此可見,學科建設還是高效開展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等工作的根本保障,可將其看作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基礎性工程。普通本科院校要想真正轉型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必須將學科建設工作置于核心位置,科學規劃學科布局,打造優質學科團隊,實現內涵式發展,以此帶動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4]。
2.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
在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后,教育教學內容與組織形式是開展專業建設的核心與基礎,學科建設與課程建設可為其提供支持。具體來說,學科建設可提高教師學術研究能力與學科水平,為教師選擇知識、創新知識呈現形式與傳承方式提供重要保障,是深化專業建設的關鍵。課程建設是打造教學內容傳播載體的基本手段,使學生接收知識成為可能,在提升學生知識與能力素質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實現專業建設目標。由此可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業建設是與學科建設、課程建設緊密聯系的活動,且后兩者為專業建設的基礎。
3.課程建設是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成果展現
加強學科建設可有效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為深化課程改革提供優質師資力量,是課程建設取得優質成果、保證教學研究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落地的重要基礎。學科建設可催生出眾多優秀科研成果,為拓展教學內容廣度、增加教材深度提供學科新知識來源,將學科建設成果通過教材呈現出來。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的目標均為培養高素質人才,且兩者內容一致,均在構建完整學科知識體系、打造教學內容框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課程建設不僅是影響專業建設成效的重要因素,還體現著專業建設水平。
1.實現本科院校到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質性轉變
應用型本科院校相較于其他類型的院校來說起步較晚,能夠為其發展提供指導的成果較少。并且,師資隊伍缺少高學歷教師,教師科研團隊職責劃分模糊,較少開展協同創新工作,導致科研成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無法發揮推動作用[5]。在此情況下,如果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等處于分散狀態,極易導致院校各類資源浪費,嚴重阻礙三大基本建設深入推進。因此,在開展三大基本建設工作時,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打破傳統模式的桎梏,根據三者的相通性推動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
2.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水平與競爭力
學科建設是專業建設的基礎,優勢學科更是打造品牌專業的重要前提,在建設高水平專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決定著院校能否實現高質量教育教學。知名大學品牌專業建設通常需優質學科資源為支撐,如高水平科研成果、重點學科、重點實驗室等。進行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可充分發揮學科資源的支撐作用,打造品牌專業與高水平師資隊伍,為建設精品課程夯實基礎,以此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水平與競爭力。
1.樹立一體化建設理念
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在轉型發展的道路上取得長足進步,應將學科建設置于重要位置,彰顯學科建設的重要地位,合理利用現有資源開展相關工作。二級學院應積極響應學校號召,根據整體規劃制訂與自身情況相匹配的學科發展計劃。學科建設成果應通過課程、教材、教學過程等進行檢驗,即要依托學科下的專業建設與課程建設體現。而專業建設的核心工作為專業課程、教材與教學過程的打造與育人效果的提升。故此,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厘清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三者重要價值,并樹立三者一體化建設理念,將三者視為一個有機整體,立足宏觀視角進行系統規劃,開展協同建設工作[6]。專業建設既要以學科建設為基礎,又要為其服務,課程建設則應與學科發展、專業發展同頻共振,以此構建適應辦學定位、社會需求的學科體系、專業體系與課程體系。
2.賦能基層學術組織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秉承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原則,建設課程組,并以其為媒介將課程發展為聯系學科與專業的紐帶。具體來說,應打造三級組織、兩級管理的“基層學術組織”管理模式,即由學校負責管理決策、校園規章制度制定、學術審核與批準、各部門工作監督與協調、教學基礎設施設備引進等工作;學院負責學生管理、資源分配、師資隊伍建設、行政管理、質量管理監督等工作;基層學術組織承擔課程建設、教學、產學結合與社會服務等職責。這樣,通過學校與學院同步發力為基層學術組織開展各項工作提供資源、環境、基礎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同時,這一基層學術組織應由多個課程組構成,課程組直接隸屬二級學院,而二級學院應圍繞專業建設目標與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對各課程組進行協調管理,為各課程組開展相關工作夯實基礎[7]。課程組應根據專業發展方向構建課程模塊,專業發展方向則由課程組組長根據行業趨勢與應用型人才成長需要設定。課程組組長負責基層學術組織各項工作的開展,組員則圍繞課程組中的各項課程開展基礎建設工作,并以課程教研團隊為組織進行集中備課、集中授課與集中課程評價。
3.完善制度環境建設
推動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要保障相關工作有序開展,制度建設是關鍵。首先,做好相關文件制度建設。文件制度指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指導下,結合本校實際發展情況制定、頒布并實施相應文件,為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提供最基本的戰略指導,保障相關工作的穩定性與持續性。其次,做好相關工作制度建設。工作制度是相關職能部門有序開展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應完善資源配置制度,以課程建設為中介,為推動三者一體化建設提供支持。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劃分出一部分預算用于課程建設,并根據學科專業建設的需要以課程數量、選課規模、課程教學質量等為標準制定經費分配制度,保證課程建設質量[8]。另一方面,應建設相應的激勵制度。激勵制度是調動三者一體化建設動力的有效手段。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將學科科研成果轉化為專業、課程建設資源的情況作為教師評價重要指標,并給予那些在人才培養中推廣使用科研成果且獲得良好效果的教師獎勵。
4.構建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是應用型本科院校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調節的有效工具,在學校改革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助推器”。為推動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促進三者相互支撐,應用型本科院校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完善評價工作。首先,在教師評價方面,將科研與教學成果作為評價重點,并制定教學與科研相平衡的評價體系。應用型本科院校應以本校實際為基礎制定教學質量與科研質量評價體系,推動教師自覺平衡兩者在工作中的占比,促進學科與專業協同發展。其次,進一步完善學科、專業、課程評價指標體系。三者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相互支撐、協作[9]。故此,在對三者進行評價時,要系統考量三者的建設情況。具體來說,在學科建設評價中,既要評價學科水平、師資隊伍、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水平等,也要評價學科科研成果是否在課程教學中得以全面體現,還要評價學科、專業、課程三者是否實現資源互通,以此對三者一體化建設情況進行綜合性、科學性考量,將優質學科建設資源轉化為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專業建設既要評價專業應用型特點、區域服務水平,又要評價人才培養質量、教學方法手段創新、課程體系改革、畢業生就業創業情況等。課程建設既要評價課程研發情況、課程實施情況與課程效果,又要評價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否將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成果呈現出來。同時,自我評價是應用型本科院校自我評估、自我調整的重要基礎,可幫助其第一時間發現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便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及時根據知識創新、市場人才需求等重點建設優勢學科、專業與課程,使三者實現由量變到質變。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每2年~3年開展一次自我評價工作。
5.打造一體化師資隊伍
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需將自身資源價值最大化發揮出來,統一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功能,即三者建設均應圍繞地方行業發展需求與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打造一支既能夠做好科研工作,又能做好教學工作的一體化師資隊伍。首先,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立足本校實際情況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定位優勢學科,并在全校范圍內選拔學科帶頭人,由其確定研究方向,開展學術研究活動,為學科建設工作提供重要支撐。其次,以學科團隊教師為核心組建專業教學隊伍,為科研成果應用于課程與課程教學中夯實基礎,以人才培養為載體實現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銜接[10]。最后,構建包含專業骨干教師的課程團隊,負責開展課程大綱撰寫、課程教材編寫、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等工作,打造精品課程群,為專業建設與學科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高。
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陣地,應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大方向、當地行業與產業需求,開展學科、專業、課程的一體化建設,全面優化學科布局、專業結構、課程體系。應用型本科院校還應充分利用院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形成極具自身特色的一流學科、一流專業與精品課程,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充分發揮其社會服務職能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蔣淑雯,陳凱.專業群建設背景下中職學校公共基礎課程建設思路和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20):5-10.
[2]施曉秋.新需求、新理念視域下一流課程建設思考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4):52-58.
[3]張俊義,宋瑩,薛新巧.“雙高計劃”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群課程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05):102-106.
[4]湯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評論,2021,14(01):143-153.
[5]張憲國,林承焰.知識—人才產出導向的學科—專業—學位點一體化建設[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11):25-31.
[6]王強,姜莉,吳彪等.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科、專業、課程、教材及教學五位一體化建設與融合創新[J].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2019,33(05):65-68.
[7]蔡基剛.一流本科課程與專業建設的重組新概念———以外語學科為例[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3):7-12.
[8]林健.新工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和課程建設[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1):1-13+24.
[9]王強,姜莉,戴彤焱等.“雙一流”與“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科、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9,39(02):72-75.
[10]房敏.課程建設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的基本路徑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13(01):105-110.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ary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Chen Ligang
(Jilin Police Academy,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000, China)
Abstract: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re the three basic construc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ach with its own focus and internal connection. Carrying out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 of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s of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and achiev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ed innovation of disciplinary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from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empowering grassroots academic organizations, improv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construct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 and building an integrated teaching staff.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courses;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integrated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