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朝猛 蘇憲垣 梁志偉 張旭良
【摘 要】 珠海中山大學附屬中學以辦學理念、校訓為統領,通過態勢分析法診斷優劣勢,充分利用大學和社區的人力、物力資源,開發、整合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現已初步形成“博行”特色校本課程框架。
【關鍵詞】“博行” 特色課程 整合 探索
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鼓勵支持學校結合實際科學構建基于學校辦學理念和特色的校本課程。2023年5月,教育部出臺《關于加強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意見》,要求中小學充分挖掘當地自然、社會、人文、科技資源,開發豐富多樣、可供選擇、各具特色的課程,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發揮獨特育人價值。
珠海中山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學校”)自2017年9月開辦起,充分利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和唐家古鎮的豐富資源,梳理辦學價值觀,確立發展主題,將專家教授講座、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社團活動、研學活動等進行有機整合,現已初步搭建起“博行”特色校本課程體系的框架,開設近百門特色選修課,供學生自主選擇,彰顯了學校文化,滿足了學生對課程個性化選擇的需求,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擦亮了學校特色化辦學品牌。
一、辦學價值觀:特色校本課程開發之魂
學校是一所由珠海市高新區管委會舉辦并委托中山大學管理的全日制公辦初級中學。辦學伊始,學校通過“問史拓源”確立了主要辦學價值觀。辦學理念是特色校本課程開發的思想源泉。中山大學的前身是廣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于1924年親自創辦。為紀念孫中山先生,1926年廣東大學改名為中山大學。學校作為中山大學的附屬中學,理當傳承大學文化,賡續中山精神。同時,作為一所創辦于21世紀的新時代學校,我們培養的學子,既要立足當下,又要面向未來。基于此,學校確立了“秉承逸仙傳統,作育時代英才”的辦學理念。
校訓是辦學理念的表征。為秉承中山精神,學校沿用了中山大學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賡續大學辦學歷史,著眼時代變遷發展,學校賦予上述十字校訓新的釋義:一為博學,要海納百川、兼容并蓄、博采眾長;二為審問,要刨根問底、吃透精神、認清實質;三為慎思,要辯證思考、探求真諦、把握規律;四為明辨,要明辨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偽;五為篤行,要踐履所學、鍥而不舍、追求卓越。
在辦學理念與校訓的基礎上,學校將學生培養目標定為體魄健康、人格健全、特長突出、學業精進、獨立思考、國際視野。課程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實現培養目標,除了開足開齊國家課程、適當選擇地方課程之外,還需特色校本課程進行有益補充。值得注意的是,特色校本課程開發一定要與學校的主要辦學價值觀高度契合,否則就會成“兩張皮”或“拉郎配”。
二、盤源診斷:特色校本課程開發之根
開發特色校本課程,一定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學校開發特色校本課程的思路,除了基于上述學校主要辦學價值觀之外,考量的重要因素就是學校及周邊的資源。
我們通過SWOT分析法(態勢分析法), 根據學校自身的“五源五點”(“五源”,即地理資源、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力資源、傳統資源;“五點”,即可行點、有利點、切入點、著力點、發展點)現狀,開展特色校本課程開發的優劣勢診斷與資源盤點。
學校毗鄰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專家教授、國家重大科研平臺與重點實驗室,是寶貴的人力與物力資源,是學校特色課程開發可資利用的獨特資源,是其他學校無法比擬的優勢資源。
近6年來,學校常態化開設專家教授講座課程,邀請中山大學院士、知名學者走上附中講壇為學生授課或擔任學術、生涯規劃類指導教師。學校曾邀請從南極科考歸來的韓博副教授來校講大氣科學與海洋科學,中文系朱崇科教授講魯迅眼中的先生們,哲學系陳建洪教授講槍手魯濱孫,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鄭義教授講丹霞地貌特征,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芮澤寶教授講化學化工與生活,物理與天文學院楊山清教授講引力波與天琴計劃,等等。專家教授講座課程喚醒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拓展了他們的視野,提升了他們的人文與科技素養。
學校充分利用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資源,開設發現中大課程。每年,學校都分批組織學生參觀天琴中心、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地質博物館等場館,聽取專業人員的講解,要求學生用心觀察與體驗。學校還組織學生登上“中山大學”號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讓他們感受大國重器之威力、探究海洋之奧秘,在學生心中潛移默化地埋下了一顆顆科技的種子。
學校坐落于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唐家灣鎮。唐家灣鎮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擁有反映近代嶺南中西兼容風格的文化景區、教育遺址等眾多歷史遺跡,如明代的唐家三廟,清代的梁氏宗祠、平里廟,以及民國時期的唐紹儀故居、共樂園、望慈山房等。
基于上述歷史文化與古建筑資源,學校開發了唐家探寶跨學科綜合實踐課程。美術教師方莉莉借助她所申報的市級課題“中學美育中本土文化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實踐”,與地理、勞動教育、物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學科教師聚焦主題,融合各學科,共同設計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將實踐活動分為5個學習模塊—唐家古鎮建筑文化特征初探,唐家古鎮古樹調查活動,唐家古鎮居民對本土文化心理認知調研,唐家古鎮建筑文創產品的開發,尋唐家之風、繪建筑之美,利用選修課和周末的時間,帶領學生走進唐家古鎮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這種以項目為驅動,以探尋古建筑文化為突破口,通過引導學生以實地觀察、訪談、問卷調查、測量、手繪、撰寫調查報告等多種方式進行跨學科融合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當地的建筑風格、社會的變遷,初步掌握社會學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文化自信,使他們更加熱愛鄉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潤物細無聲中發揮了特色校本課程的育人價值。
三、課程整合:特色校本課程開發之本
學校基于校情,充分挖掘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和唐家灣鎮及周邊的科技、人文等資源,陸續開發了專家教授講座課程、發現中大課程、“百花講堂”哲學課程、“第三只眼”看國外教育、唐家探寶跨學科綜合實踐課程、烹飪縫紉家政課程、科創機器人課程、家庭勞動教育課程、探索·挑戰·體驗校外深度研學課程、學生社團活動、農業生產勞動課程、博濟科技節活動、逸仙藝術節活動、嶺南粵劇課程、玩轉足球課程、模擬法庭等近百門特色校本課程,涵蓋了人文歷史、科技前沿、藝術體育、綜合實踐、勞動教育、社團活動等領域。如何將這些單一的課程進行整合,使之體系化與結構化?以什么主線將這些課程串聯起來?如何凝練一個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名稱適切、留有韻味、給人以聯想空間的課程名稱?這些給我們提出了挑戰。
為了讓特色校本課程的建設既符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又與學校培養目標匹配一致,我們著手思考構建落實辦學目標與學生培養目標的特色校本課程體系,嘗試將已開發的特色校本課程歸類。歷經近3年的實踐探索,學校初步搭建起了“博行”特色校本課程框架。
“博行”取自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首尾二字。“博”有兩層意思,一是博大的胸懷,意為眼界要寬,胸懷要廣,放眼世界,胸懷國家;二是廣博的學識,意為廣泛學習,博覽群書,知識淵博。第一層是思想層面,第二層是知識層面。“行”也有兩層意思,一是實踐行動,意為要學以致用,要知行合一;二是我能行動,意為要有行動的信心,有行動的決心,有行動的能力。第一層是實踐層面,第二層是意識層面。四層意思合起來就是: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富廣博的文化知識,繼而用所學知識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增強自信、提升能力。
“博行”課程以校訓為統領,課程體系的框架是:博學之人文通識與科學前沿類課程,審問之公民素養與責任擔當類課程,慎思之國際理解與共生意識類課程,明辨之哲學啟蒙與批判思維類課程,篤行之綜合實踐與探究創新類課程(見圖1)。
四、課程實施:特色校本課程開發之重
規范組織是特色校本課程實施中的重要環節。學校制訂了《特色校本課程計劃表》,每門特色校本課程均要研制課程綱要,明確課程名稱、開設年級、課時安排,闡明課程目標、內容、結構、實施和評價方式等,突出趣味性、實踐性和綜合性。
課程實施主體各自發揮優勢與特長。學校特色校本課程開設主體由三方組成:一是本校教師。本校教師主要負責人文與歷史類課程、學科與思維拓展課程、閱讀與表達課程、信息與創新課程、身心體健課程等,主要發揮學科教師的專業特點,整合備課組的力量開發校本課程,其優點是結合學生需求,在動態調整中形成較為成熟的校本課程資源。
二是社會機構和專業人士。他們所提供的校本課程資源主要包括審美與藝術類部分課程、公民與責任類部分課程等。此類課程專業性更強,涉及的專業技能要求更高,同時,需要經學校課程管理部門審核后方能開設。
三是校外專家教授和高級工程師。學校依托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及周邊高新科技企業優勢,每學期均安排系列專家講座課程。此類校本課程的優點是“高端、大氣、上檔次”,學生能與專業泰斗面對面,了解最前沿研究,激發科學精神。
現場雙向選課,已成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學校自2017年開始實施現場雙向選課。首先,學校發布課程介紹。學校確定新學年校本選修課程后,提前在學校平臺向家長和學生推送課程介紹,告知課程基本信息和選課要求,同時在校內的電子屏滾動循環播放課程信息,讓學生提前了解課程概要,初步確定自己心儀的課程。經過前期調研和課程資源征集,學校一般每學期能提供50門左右的校本選修課程,滿足七年級500多名學生的選課需求。
其次,現場推介。學校召集全體七年級學生在大報告廳集合,邀請所有校本課程主講教師到場,召開校本選修課程推介會。主講教師積極推介自己的課程,極力吸引學生,或者再次強調報名條件,做好前期溝通,盡量讓有意向的學生充分了解課程。
再次,雙向選課。主講教師在教學樓下擺好攤檔,提供課程介紹資料。教務處向每名學生發放一張選課單,學生根據自身意愿,自由前往課程攤檔報名,而主講教師可以現場提問或進行技能測試,選拔符合條件的學生。
最后,綜合調配。選課中,會出現部分課程大受歡迎、學生報名踴躍但名額有限,或者部分課程偏冷門報名者寥寥的情況。這時,教務處會進行綜合調配,通過增加熱門課程招生名額、調配部分學生去報名不足的課程等方式,妥善安排課程。同時,教務處也會視學生報名情況,組織教育機構或邀請專業人士補開若干門課程,滿足學生需求;及時停止部分受歡迎程度低、學生報名數量極少(不足10人)的課程。
經過近六年的實踐與探索,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第一,特色校本課程助力打造教師學習共同體。各學科組建立起組內共同愿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學科教學主張。第二,增強了教師的課程意識,改善了教師的知識結構,促進了教學方式的轉變,提升了教師教育科研能力。第三,充分發揮了特色校本課程育人的獨特價值,推動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第四,衍生出一些“副產品”。學校獲“首批全國青少年足球特色學校”“廣東省中小學藝術教育特色學校”“廣東省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珠海市中學生教育生涯規劃試點校”等多個榮譽稱號。
學校課程有特色,學校自然就有特色,而且是有內涵、有創造力和有生命力的特色。特色課程開發與建設的過程,就是學校整體提升的過程。特色校本課程開發一定要充分考慮當地、學校及家長的可利用的資源,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要以學生的興趣與特長為出發點,一定要揚教師之所長。特色課程開發與建設是一件學生、教師、學校三方共贏的事情,三方共成長,三方共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