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
【摘 要】在核心素養培養任務驅動下,教師要通過生動的科學問題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嘗試、去探求。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從單元整體設計出發,擬定真實有趣的單元主題;打破課時局限,以單元核心任務為線索;開展自主科普閱讀,汲取豐富科學知識;紙筆留痕手繪圖冊,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形成課堂“三分享”,助力學生價值觀形成,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科學教學 單元整體 核心任務
核心素養是科學課程的培養目標。在日常教學中,小學科學教師要從單元整體出發,關聯學生的現實生活、現實情境中的真實問題,依據教材設計具有系統性、結構性的單元學習任務,使學生逐步形成科學觀念,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發展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實現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有效對接。
一、從單元整體設計出發,擬定真實有趣的單元主題
“學習情境需與學生周圍世界保持緊密聯系,這是由兒童統整性認知特點所決定的。”[1]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胡衛平教授也多次強調,注意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此,教師要從單元整體入手,在教學伊始,將原教材主題改編為情境主題,為學生更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創造有利條件。
例如,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包括了解種子的內外部結構特點,探究其作用和功能,以及觀察研究根、莖、葉等營養器官和花、果實、種子等繁殖器官的結構特點,還包括了解種子的傳播方式,形成對植物一生的整體認識。這樣的內容安排實際上與四年級學生的生活是有距離的,因此,教師需要考慮如何把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更緊密地關聯起來,激發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主動參與到栽培、觀察、研究、記錄中。
在“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教學中,教師將這一主題改編為“我是種植小達人”的任務驅動式情境主題。學生躍躍欲試,想成為“種植小達人”,激發了學習的內在動機,從而更主動地參與到自主探究實踐中。在明確單元學習主題內容后,學生要想成為“種植小達人”,需要具備一定的植物知識和種植技能。教師通過鼓勵學生進行小組交流等,請學生共同探討“要想成為種植小達人,需要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學生因此提出相關問題,如“怎樣更科學合理地播種”“怎樣養護才能讓種子發育成長為植物”“植物的根、莖、葉對它本身有什么作用”“植物生長到一定階段,為什么要開花、結果”“植物需要天天澆水嗎”“花的里面什么樣,為什么要長花蕊”等。這樣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探究實踐活動,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和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二、打破課時局限,以單元核心任務為線索
“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倡導以探究和實踐為主……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積極體驗,經歷科學探究過程。”[2]探究實踐注重學生作為實踐主體,在科學學習過程中對各種概念的運用和各種能力的提升、科學素養的形成。學生親身經歷探究實踐,運用觀察、實驗、測量、記錄等多種方法,利用分析綜合、推理論證、歸納演繹等邏輯思維方法,在不斷深入學習和解決問題中逐步形成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的總結、反思、應用和遷移。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打破教材課時局限,以單元核心探究實踐任務為線索,在培養學生探究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具有良好效果,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例如,在“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教學中,學生在“我是種植小達人”主題統領下,對植物生長變化進行完整探究。教師以此單元核心探究問題為線索,貫穿整個單元課時教學。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做出假設—收集證據—形成解釋—得出結論—解決問題”的完整探究過程,運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自主閱讀等多種學習方式,利用觀察、解剖、實驗等方法研究植物,帶著濃厚的興趣進行較長周期的觀察和記錄。
三、開展自主科普閱讀,汲取豐富科學知識
教師可以在各單元教學中設計“小書蟲在行動”的科普閱讀活動。例如,在“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教學中,教師通過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獲得相關科普知識。在形成單元核心科學觀念認識的同時,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與單元內容相關聯的科普讀物,激發學生通過閱讀更全面、主動地解決單元問題。
閱讀活動可以培養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習慣、能力和持久學習力,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普閱讀可以滋養學生的心靈,切實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助力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思維方法、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四、紙筆留痕手繪圖冊,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探究學習,形成具有個性化特點的圖文并茂的手繪圖冊,使之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有力支撐,另外通過手繪圖冊能夠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閱讀和研究、解決單元問題,學生的思維過程、方法、結果均得以呈現。
例如,在六年級上冊“微小世界”單元教學中,學生自己畫了很多生物細胞圖,形成學生手繪圖冊。手繪圖冊成為學生研究微生物的有力支撐,彰顯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手繪圖冊呈現出的是學生自主解決問題以及自主學習的過程、方法和結果,教師可以非常直觀地感受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科學思維樣態,以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技能自主解決問題、創新實踐等的能力。
五、形成課堂“三分享”,助力學生價值觀形成
教師可以創設課堂“三分享”模式,即“有聲朗讀”“最新科技成果分享”“溫故知新”三個模塊。其核心價值體現在,打破教材局限,給學生提供更多課堂中自主展示科技學習成果的平臺,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思維、表達、溝通、演講、信息技術操作等);豐富科學課程內容,增加課堂可容性;開闊學生科技視野,加強學生對科技的關注和學習;增強學生的科技興國使命感。
1. 2分鐘“有聲朗讀”—增長學生的科普知識
教師通過課前2分鐘有聲科普朗讀視頻展示或者現場有聲朗讀展示進行分享,除閱讀各種科普讀物外,還可以組織學生把各單元的“小書蟲在行動”的科普閱讀活動內容進行展示分享。
通過有聲朗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相關科普知識,開闊科技視野,增強文化自信。另外,教師可以把學生的優秀有聲朗讀視頻分享到其他班級,使閱讀效果擴大化,培養學生的自主科普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
2. 3分鐘“最新科技成果分享”—開闊學生的科技視野
學生可以通過教師搭建的3分鐘自主講解“最新科技成果分享”平臺,利用3~5頁PPT講解最新的國內外科技成果,使學生了解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動態。此環節打破教材局限,增強學生對前沿科技的關注,把“科技強國夢”通過課堂真正植根于學生的心田,培養學生的大視野、大格局、大擔當。
3. 1分鐘“溫故知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利用1分鐘左右的時間,以學生合作替代教師的舊知導入。實踐表明,學生有了“小老師”身份,組隊進行知識梳理、講解,同伴互助、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發表獨立見解等綜合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顯著提高。教師還可以通過學生的回顧講解,發現學生在知識掌握和理解方面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案、改進教學。
綜上,教師應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不斷開展科學課堂教學轉型研究,探索總結教學實踐有效策略,促進學生探究實踐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形成,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真正為發展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未來可持續發展奠基。
參考文獻
[1] 金鑫.基于大概念的小學科學單元教學策略例談[J].安徽教育科研,2021(32):81-83.
[2] 中華人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3.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