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連風
[摘要] “雙減”政策旨在讓學生的學習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本文以“雙減”政策下的經典誦讀拓展性課程教學為例,通過分析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并開展教學實踐,總結出成立經典誦讀備課組、優化課程情境設計、設計高質量的課程組織模式、強化人文環境建設、結合課內外資源開展教學、強化學生的感性認知等一系列實施策略,以期為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學語文;“雙減”政策;經典誦讀;拓展性課程
為了切實有效地落實“雙減”政策,我們對經典誦讀拓展性課程進行深入研究,將經典誦讀拓展性課程引入一線語文教學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開展經典誦讀學習,積累經典古詩詞知識,突破古詩詞分析的難點,同時領會經典古詩詞中的思想情感,從而在多個方面收獲成長,真正落實核心素養教育。
一、經典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分析
其一,有助于推進德育工作。經典文學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對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以及行為方式的引導起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學習中華傳統美德,接受思想的洗禮,從而提升道德素養。
其二,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小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經典誦讀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的心智得到發展。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揣摩文章中古人做事的風格,學習古人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
其三,有助于積累寫作素材。經典文學作品當中包含了很多文學歷史故事,記敘了很多歷史人物事跡,這些內容對小學生來說都是非常好的寫作素材,尤其是在“雙減”政策“提質增效”的價值引領下,學生所閱讀的每一篇文章都要有意義,要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起作用。在經典誦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累素材,夯實學生的文學功底,為學生開展寫作提供更多的可用素材。
二、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拓展性課程的實踐策略
1.成立經典誦讀備課組
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拓展性課程要有規范性和可操作性,只有這樣,課程的實施才會更加有序,才能夠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每一項工作。要把經典誦讀拓展性課程當作一門規范性的課程來開設,那么它就應該有備課組,這是開展經典誦讀拓展性課程設計的首要工作。要將課程的相關負責人組織起來,共同加入備課組中,分配好備課組內各位教師的工作職責,組長負責該課程設計的決策、監督和檢查,不同的組員也有不同的分工,有的組員負責完成經典誦讀課程資料的搜集與檢索,有的組員負責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加工,還有的組員需要進行幻燈片的制作??傊?,備課組內的各位教師要有序分工、通力協作,才可確保課程設計和實施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2.優化課程情境設計
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拓展性課程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能力基礎,還要有感染力,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經典誦讀拓展性課程設計的第二步就是做好課程情境的設計工作。課程情境是教學的大環境,承載著知識、意境和情感,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還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具體而言,課程情境的設計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進行,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把古詩詞的文字轉化為真實的視頻或者圖片。比如,備課組在圍繞《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古詩開展課程情境設計時,利用信息技術選擇合適的素材,設計一段視頻情境,抓住西湖的水、湖邊的樹及周圍的山進行設計。這樣,不僅可以傳達出詩詞的意境,還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并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這樣,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就能夠更好地把握古詩詞的節奏和韻律。
3.設計高質量的課程組織模式
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拓展性課程教學模式要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導向,充分發揮課程的靈活性、生成性等特點。高質量的小學語文經典誦讀課程組織模式要打破傳統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教師要把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交流、提問、發言等步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例如,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經典誦讀拓展性課程設計的主要模式,教師可以把班上的學生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選擇其中一人為小組長,發揮小組長的組織和帶頭作用完成學習任務,包括查閱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簡介、初步翻譯古詩、通過繪圖的形式展示古詩的意境、嘗試就古詩的意境與背景來分析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及內心的寄托。以小組合作為主導的誦讀學習不單是簡單的誦讀,更是對古詩的細致分析。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對這首古詩產生更加全面的認識,而這正是經典誦讀課程的核心教學目標
之一。
4.強化人文環境建設
和諧的校園環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結合經典誦讀來開展人文環境建設工作,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身心愉悅,促進經典誦讀教學工作順利進行。首先,學??梢越柚淌?、墻壁、櫥窗等來展現豐富的校園文化。比如,在教室、走廊的墻壁上張貼一些古詩圖畫、寓言故事、名言名句,或者是歷史文化名人的簡介和背景資料。這樣,學生就能夠更多地接觸到這些與經典誦讀相關的素材,他們可以利用課后的時間在網上更進一步學習和研究。其次,教室的黑板報可以空出一個板塊專門用于經典誦讀學習,從而讓經典文學元素充滿整個班集體。最后,教師可以借助校園內的有聲資源來開展經典文化傳播工作。中午可以利用校園廣播,播放經典文學作品的范讀音頻,以此打造浸滿書香的校園人文環境。
5.結合課內外資源開展教學
在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帶領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將經典誦讀教學工作和戶外研學實踐有機結合,以此讓學生充分感受自然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經典文學作品內涵豐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都是古人常用的情感表達方式。所以,在經典誦讀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接觸大自然來學習經典文學作品具有充足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例如,歌曲《明月幾時有》,其歌詞實質上就是引用詩人蘇軾的《水調歌頭》;歌曲《獨上西樓》就是引用李煜的《相見歡》。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水調歌頭》《相見歡》等詩詞與相關的歌曲結合起來,帶領學生來到大自然之中,在自然景致之中去聆聽歌曲,感受作者當時的所思所想,領會詩詞曼妙的意境,這種教學方式因具有很強的新穎性,能夠激發學生閱讀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獲得深刻的閱讀體驗。
6.強化學生的感性認知
小學階段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相對有限。因此,經典誦讀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從作品的時代背景入手,引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面。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細心閱讀這首古詩,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然后再針對學生不理解的地方進行精準講解、精確引導。在講解新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與詩歌相關聯的歌曲,再引入一段視頻,創造這首詩優美的意境。多媒體的運用有助于調動多重感官,使得學生沉浸在思鄉、懷念的情感之中。當誦讀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本次誦讀學習寫一篇讀后感,對本次學習成果進行總結,經歷從感覺到知覺再到表象的認知發展過程,有助于學生將課堂所學內化為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曹曉英.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語文國學經典誦讀教學思考[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11).
[2]朱音.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策略探析[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09).
[3]何建洲,李小英.小學階段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的必要性探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2(05).
[4]閆希虎.誦讀國學經典 培養高尚品格[J].中國民族博覽,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