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文獻研究與邏輯分析等方法,以核心素養為主要視角,系統闡述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定位:以運動能力培養為基石,以健康行為引導為關鍵,以體育品德塑造為靈魂,以綜合素質提升為目標。進而提出以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具體策略: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學生運動能力培養;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形成健康行為;融合體育精神,塑造學生體育品德;完善評價體系,促進綜合素養提升。
【關鍵詞】 核心素養" 運動能力" 健康行為" 體育品德
【中圖分類號】 G8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813(2024)36-0040-04
Positioning and Strategy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ZHAO Che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Province, 51200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aking the core quality as the main perspective,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positioning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the cultivation of athletic ability as the cornerstone, the guidance of healthy behavior as the key, the shaping of sports character as the soul,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as the goal. Furthermore, the following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are proposed: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thletic ability;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guide students to form healthy behaviors; Integrate sports spirit and shape students' sports morality;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literacy.
[Keywords] Core literacy; Athletic ability; Healthy behavior; Sports morality
核心素養的提出,為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目標。在高等教育體系中,體育課程作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升綜合素質的關鍵途徑,在培養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然而,就當前的發展現狀而言,高校體育課程教學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方法單一、考核形式僵化等[2]。針對這些問題,以體育核心素養為導向,結合當前的體育育人實踐,從師資隊伍、育人理念、育人方式等多個維度入手,能夠全方位地強化體育的育人功能[3]。
因此,加快推進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以適應核心素養培養的需求,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本文旨在從核心素養的視角出發,明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定位,探索符合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的體育教學改革策略,從而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與特點
1.1"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體育教學作為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關鍵環節,其改革進程備受關注。然而,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教學觀念滯后、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陳舊以及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具體而言,在教學觀念方面,由于長期受傳統體育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高校體育教師過于注重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同時,部分教師仍將體育教學的目標局限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未能將素質教育理念融入體育教學之中,導致體育教學無法實現其育人的深層次目標。
在教學方法方面,教師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主要以講解示范和學生模仿為主,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度。此外,部分教師缺乏對學生個體差異的關注,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盡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一些高校開始嘗試將現代技術設備引入體育教學,但整體上,教學方法的創新仍顯不足。
在教學內容方面,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內容仍以傳統的田徑、體操等項目為主,缺乏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體育項目和時尚體育元素的融入。此外,部分高校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忽視了對學生體育興趣和特長的培養,導致體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
在評價體系方面,現有的評價體系主要側重于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達標測試,缺乏對學生體育素養、體育精神和體育態度的綜合評價。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導致學生往往為了應付考試而忽視體育學習的真正意義,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體育學習成果和進步情況。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需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評價體系等多個方面入手,以全面提升體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2"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特點
基于核心素養視域,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展現出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注重核心素養的培育,強調教學主體與方法的轉變,強調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創新,以及注重評價體系的多元化。
首先,注重核心素養的培育成為改革的重點。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體育教學不再僅僅關注運動技能的提升,而是更加重視以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為核心素養的培養,致力于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這既包括了提升學生的運動技能,也涵蓋了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養成,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
其次,教學主體與方法的轉變也是改革的重要一環。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教學主體逐漸從教師主導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更加注重學生的個人發展和學習體驗。同時,小組合作、情景模擬、游戲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被廣泛采用,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同樣引人注目。一方面,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體育項目,而是更多地融入時尚體育元素和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體育項目,以滿足學生對體育多樣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教學形式也更加靈活多樣,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得到了廣泛應用。
最后,評價體系的多元化成為改革的亮點。傳統的評價體系主要側重于運動技能和體質健康達標測試,而現在的評價體系則更加注重對學生體育素養、體育精神和體育態度的綜合評價。這種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能夠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體育水平,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觀念和價值觀。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呈現出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共同推動了高校體育教學的全面進步與發展。
2" 核心素養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定位
2.1" 以運動能力培養為基石
首先,體育學科的核心目標是通過系統的身體鍛煉,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并培養其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習慣。運動能力作為體育學科的基礎和核心,是衡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標[4]。
其次,運動能力不僅直接關系到學生體質健康的提升,還是其智力、情感、意志等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支撐。再次,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重視。運動作為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愈發凸顯。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其體育教學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注重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
最后,終身體育理念強調個人一生保持適當的體育活動,以維持和促進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運動能力作為終身體育的基礎和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習慣,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個人的健康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升,也有助于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展和體育事業的繁榮發展。
2.2" 以健康行為引導為關鍵
首先,體育教育的目標不僅限于運動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通過體育活動,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生活態度[5]。健康行為是維持和促進身心健康的關鍵因素。
其次,全面發展要求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擁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行為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抵抗力,為學習和生活提供堅實的保障。
再次,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問題愈發受到關注。健康行為的培養不僅關乎個人的身心健康,還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其體育教學應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注重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
最后,健康中國戰略旨在全面提升國民健康水平,實現全民健康覆蓋。健康行為的培養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環節。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需求,將健康行為引導融入體育教學的全過程,為構建健康中國戰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2.3" 以體育品德塑造為靈魂
首先,體育教育不僅是對學生身體機能的鍛煉,更是對其道德品質、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的培養。體育品德是體育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將體育品德塑造視為靈魂,通過體育活動中的實踐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其次,體育品德的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在體育活動中,學生通過與他人的互動和競爭,可以學會尊重、理解和關愛他人,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再次,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除了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道德品質、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也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
最后,教育目標不僅在于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在于對其道德品質、精神風貌和行為規范的塑造。體育品德作為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實現教育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體育活動中的實踐體驗,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2.4" 以綜合素養提升為目標
首先,傳統的單一技能型人才已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具備綜合素養的復合型人才。
其次,傳統的體育教育往往過于注重運動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然而,體育教育不僅是運動技能的訓練,更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智力發展、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面的綜合培養。以綜合素養提升為目標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有助于推動體育教育的全面發展。
再次,將體育教育從單一的運動技能訓練拓展到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有助于推動體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與創新[6]。這樣的改革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推動體育教育教學的創新與發展。
最后,綜合素養的提升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求其具備多方面的能力。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在學生終身發展中發揮關鍵作用。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健康生活方式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能夠使其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夠保持身心健康、積極向上、不斷進取。
3" 核心素養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
3.1" 優化課程體系,強化運動能力培養
首先,優化課程體系是強化運動能力培養的基礎。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致力于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明確運動能力培養目標。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確保課程內容的多樣性和針對性。同時,具體設定運動能力培養目標,涵蓋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體能素質等多個方面。
其次,傳統體育教學方法往往側重于教師的講解與示范,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性。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重視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以提升運動能力培養效果。
再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強化運動能力培養的保障。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直接影響運動能力培養的質量。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著重于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運動能力培養水平。例如,加強教師的專業培訓和繼續教育,以提高其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最后,完善評價機制與反饋體系是強化運動能力培養的必要條件。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全面監測學生的運動能力發展情況,并建立及時的反饋體系,將評價結果迅速反饋給學生和教師,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學習方法。
3.2" 創新教學方法,引導健康行為養成
首先,情境教學法能夠顯著增強體育學習的趣味性和實效性,從而有效引導學生養成健康行為。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創設運動場景,如模擬足球比賽、籃球對抗等,讓學生進行技能練習和戰術配合。
其次,項目式學習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團隊合作,進而培養其健康行為。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健康行為養成相關的項目式學習任務,如制訂個人運動計劃,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培養其在團隊中的溝通協作能力。
再次,翻轉課堂能夠顯著提升體育教學效果,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指導,進而引導學生養成健康行為。教師可以利用翻轉課堂模式,提前錄制體育技能教學視頻或提供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課外時間自主學習,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練習和互動交流的機會。
最后,探究式學習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進而引導其養成健康行為。教師可以結合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關注與健康行為養成相關的問題(例如如何科學規劃運動時間),以培養其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7]。
3.3" 融合體育精神,塑造學生體育品德
首先,明確體育精神的內涵并強化中華體育品德教育意識,是實施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的基礎。教師應深入理解體育精神的實質,把握中華體育品德的核心價值,并將其貫穿于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
其次,將體育精神融入體育教學實踐,是推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的關鍵步驟。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團隊對抗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競爭意識;同時,通過傳授武術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弘揚中華體育品德中的愛國情懷和自強不息的精神[8]。
再次,豐富校園文化活動,營造體育精神傳承的良好氛圍,是實施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的重要途徑。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平臺,組織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和賽事,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體育精神的魅力,進而培養中華體育品德。
最后,加強體育品德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實施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策略的重要保障。高校應構建科學的體育品德評價體系,將學生的體育品德表現納入綜合素質評價范疇,通過多種評價方式全面反映學生的體育品德狀況。
3.4" 完善評價體系,促進綜合素養提升
首先,確立多元化評價目標,是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基礎。評價目標應涵蓋體育技能掌握程度,評估學生運動技能的熟練度、準確性和創新性;同時,還應包括體育品德表現,評價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展現的公平競爭、團結協作、尊重他人等品質。
其次,采用多維度評價方法,是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關鍵。具體而言,可采用定量評價,如通過運動成績、技能測試等方式,客觀衡量學生的體育技能水平;定性評價,如通過觀察記錄、口頭反饋等手段,主觀評價學生的體育品德、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等。
再次,建立動態評價機制,是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重要舉措。通過實施個性化評價方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成長軌跡,實現評價的動態調整和優化。
最后,強化評價結果應用,是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最終目的。評價結果不僅應作為衡量學生體育學習成效的重要依據,還應成為促進教學反饋與改進的重要資源。對評價結果進行有效利用,可以及時發現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
4" 結語
基于核心素養視域,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定位及策略進行探討,不僅是對當前教育發展趨勢的積極響應,更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和全面發展進行的深刻思考。本文圍繞核心素養的核心理念,系統地闡述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策略與實踐路徑,旨在確立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中心的教學目標,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師資隊伍建設,融合體育精神與品德教育,完善評價體系,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博.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推動高校體育課程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9(5):49-51.
[2] 郝森,郝夢圓.核心素養培育導向下的高校體育課程改革思路[J].食品研究與開發,2021,42(12):247.
[3] 朱曉敏,杜長亮,陳華衛.核心素養導向下高校體育育人功能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4(5):92-97.
[4] 周玉蘭,王麗娟.實際和感知運動能力對學生體育課中身體活動和體質水平的影響[J].中國體育科技,2022,58(12):37-42.
[5] 馬廣斌,時永利,鞠洪鑫,等.大學生移動健身APP使用狀況及其與健康生活方式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24,45(8):1131-1135.
[6] 蘇鑫.新時代高校體育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創新——評《高校體育教學理念及模式創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9):263.
[7] 李曉鑫,周凰,金成平.數字技術融入大學生體育核心素養評價的應用框架與實施路徑[J].體育教育學刊,2024,40(5):8-14.
[8] 朱曉敏,杜長亮,陳華衛.核心素養導向下高校體育育人功能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24(5):92-97.
作者簡介:趙琛(1984—),女,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體育產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