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蕊
摘要:對高職院校培育鄉村人才進行探討,有助于推動高職教育有效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鄉村各類人才,全面推動高職教育與鄉村人才振興相互助力、共同發展。本文以重慶為例,通過對鄉村就業創業問題和鄉村人才需求調查等,找出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鄉村產業結構對接不緊密、職業院校宣傳、引導學生鄉村就業創業力度不大等問題;最后提出對接鄉村產業發展、優化專業結構,精準提供優質職業培訓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鄉村人才;培養策略;典型案例
2020年,《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要求“推動鄉村人才振興”。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指出“鄉村振興,關鍵在人”[1],并對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經營人才等五類人才進行針對性部署。近幾年,“中央一號”文件也多次提到,加大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力度,要求職業教育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近幾年來,關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人才培育研究的學術傳播度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增長。關于職業教育培育鄉村人才的相關研究主要包括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研究、職業教育服務鄉村人才振興的對策研究等,相關研究偏重于政策研讀和理論分析,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提出高職院校培育鄉村人才的對策較少。因此,本文通過對鄉村人才的需求狀況和高職院校培育鄉村人才的教育供給現狀進行調查分析,探尋高職院校的改革應對策略和對策,為高職院校精準培育鄉村人才提供政策和
實踐依據。
1 高職院校培育鄉村人才的現狀
調查時間為2022年3月—2023年3月,主要分為2個部分:第一部分對高職院校學生采用問卷和訪談的方式進行鄉村就業創業問題調查,共發放問卷550份,回收534份,回收率97%;第二部分通過深度訪談的方式對6個村書記,4個鎮街組織委員進行鄉村人才需求問題調查。
1.1 高職院校學生鄉村就業創業問題調查
1.1.1 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調查對象的性別分別為男生39%、女生61%;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學生分別占比33%、39%、28%;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比例分別為21%和79%;生源地來源于農村的為79%,父母從事鄉村相關工作的40%。調研對象中理工類和經管類較多,分別占20.79%和24.91%。
1.1.2 鄉村就業創業意愿分析
將近一半的學生愿意去鄉村就業創業,但大多數學生去鄉村發展會選擇鄉鎮政府機關,工資較低、農村經濟較落后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約了畢業生選擇去鄉村就業創業。調查顯示,選擇比較愿意去鄉村工作的學生最多,占比40%,其次是不太愿意,占比27%,還有21%的學生還沒想好,非常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學生則較少;愿意去鄉村就業、創業的原因中,選擇積累基層鍛煉經驗、鄉村就業創業扶持政策較好、工作壓力相對較小、報效家鄉的情懷、離家比較近的較多,因為親友支持和自己喜愛的則較少;在制約畢業生去鄉村就業、創業的原因中,排名前五的分別是工資較低、農村經濟較落后、沒有發展前途與空間、專業不對口、政策保障不夠、再就業困難及不了解農村基層情況,分別占63%、58%、50%、46%和44%;去鄉村發展選擇領域較多的有中小學教學、自主創業、電商經營,分別占22%、14%和12%;學生對鄉村工作工資的心理底線在3 000~4 000的最多,占比34%,其次是2 000~3 000,占比25%,選擇4 000~5 000的占比23%左右,選擇2 000以下的很少,占比不足3%。
1.1.3 鄉村就業創業認知分析
學生對鄉村創業就業的相關政策有一定了解,但了解深度不夠,大部分學生認為到鄉村創業就業對鄉村振興有幫助。調查發現,46%的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比較了解,44%的學生不太了解,非常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占比都很少;學生通過新聞媒體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最多,占44%,其次是課堂教學,占比18%,通過其他途徑的則較少;86%的學生認為鄉村振興戰略對他們去鄉村就業創業有影響;絕大部分學生最希望得到政府部門在資金上的扶持和進行就業、創業指導,占比均為79%,排名第3~5位的是改善鄉村條件、給予稅收減免、免息或低息貸款等政策優惠及其他,分別占比69%、66%和16%。
1.1.4 職業院校關于學生鄉村就業創業的培養分析
高職院校專業課程中涉及鄉村創業就業相關內容的較少,學生參加鄉村相關社會實踐活動有限。調查顯示,18%的學生認為學校沒有課程涉及鄉村創業就業相關內容,在涉及鄉村創業就業相關內容的課程中,職業生涯規劃和創新創業課程較多,專業課程較少;42%的學生沒有參加過鄉村相關社會實踐活動,58%的學生參加過;絕大部分學生希望著重培養鄉村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知識,占比為73%,排名第2~5位的是加強大學生服務農村的宣傳教育、組織活動引導深入農村實踐、加強農村就業創業培訓與指導。
1.1.5 對高職院校學生鄉村就業創業的建議及希望
根據訪談,學生提的建議和希望較多的有
(1)希望工資待遇能夠和城市一樣;(2)希望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而且政策能夠持續時間比較長;(3)希望學校能加強對大學生服務農村的宣傳教育、多開展就業創業指導,最好能開設一門專門的課程。
1.2 鄉村人才需求調查
村書記、鎮街組織委員等普遍認為各村缺乏鄉村振興人才。村委會干部人選相對好找,但候選對象也漸趨匱乏,管理人員居多,真正懂農業、會技術、善管理的綜合帶頭人才占比不足20%。村兩委干部總體年齡偏大、學歷偏低,且女性占比普遍較高,占比60%以上。農村人才外流形勢依然嚴峻,青年人才外出務工仍是主流。近兩年回引勞動力返鄉就業創業有所提升,但數量不多且多為零散務工人員,成功人士、種植、養殖大戶不足1%。升學深造的青年才俊回鄉就業創業的寥寥無幾,農村創業環境和發展空間仍是關鍵制約因素。成功人士中回鄉創業反哺家鄉的普遍存在,但是反哺方式多為資金幫扶,墊資參與修路等,真正成功回鄉扎根、以產業等持續長久助推家鄉發展的還不多。
2 高職院校培育鄉村人才存在的問題
2.1 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與鄉村產業結構對接不緊密
鄉村振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諸多領域,這就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更為復雜、更為多元的要求[2]。但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與農業發展、農村建設的需求不能較好銜接[3],難以有效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目前,重慶市專門的農業類高職院校屬于缺失狀態,在高職48個農林牧漁大類專業中,重慶市僅開設了10個專業。而且涉農專業的區域性與專業性不強,未能與新產業、新技術進行結合,例如生態農業技術、休閑農業經營與管理、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等專業均沒有開設,制約了其助力鄉村的作用發揮。
2.2 高職院校宣傳、引導學生鄉村就業創業力度不大
高職院校引導學生鄉村就業創業力度不大,沒有在人才培養中形成樂意回歸農村、奉獻農村的氛圍。一是職業院校宣傳鄉村振興戰略力度不夠。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鄉村振興戰略對他們去鄉村就業創業有影響,但將近一半的學生對鄉村振興戰略不了解,了解的學生也大部分通過新聞媒體,而不是學校的宣傳教育。二是課程中涉及鄉村創業就業相關內容的較少,學生參加鄉村相關社會實踐活動有限。根據訪談發現,選擇不去鄉村是因為“專業不對口”的學生中,很多都來自電子商務、會計、小學教育、護士、法律等專業,這些專業雖然名稱不涉農,但也完全可以為“三農”服務,但他們的課程中涉及鄉村創業就業相關內容較少。
2.3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所需要人才匹配度較低
部分高職院校專業課程設置不科學、不合理,與鄉村市場需求存在脫節現象。一是人才培養沒有很好地結合地方經濟實際和特色產業設置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內容等脫離鄉村發展實際。二是鄉村實踐基地建設滯后,涉農專業產教融合難度較大,部分技能培訓與生產實際存在脫節。三是創新創業能力培養不足,關于農業產業的創新創業教育依然停留在"寫方案"階段,沒有落到實處。四是涉農專業人才培養鄉村情懷教育亟待加強,尤其是一些涉農專業,在人才培養中忽略了學生的鄉村情懷教育。
2.4 農民職業培訓效果不佳
高職院校針對農村的培訓一般存在培訓目標不明確、培訓力度不深入、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等問題,不能精準對接農村產業升級、現代職業農民養成等。一是培訓內容不系統、不深入,缺乏針對性和時效性。農村干部群眾受訪者不喜歡理論灌輸式的宣講解讀,只想得到實實在在的種植實踐。二是農民職業培訓質量有待提高。農民職業培訓不成體系,對農民職業培訓需求調研不足,培訓針對性不強。短期培訓對培訓對象的就業意向影響不大,且忽視技能實訓[4]。調查中發現,約有90%的受訪種植大戶、引進涉農企業老板,認為培訓學習流于形式,參與培訓教育沒有實踐意義。
3 高職院校培育鄉村人才的對策建議
3.1 對接鄉村產業發展,優化專業結構
一是政府依據重慶市鄉村產業發展特點及需求,引導重慶市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調整、優化,通過專業結構優化和層次提升為農業產業提供匹配人才,以專業人才支撐鄉村產業發展。二是高職院校要因地制宜,主動適應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在認真分析自身在專業設置、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等方面與區域農業和農村發展需求之間的匹配度和契合度基礎上,及時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和整合,以適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人才結構的新變化和就業結構的新需求。
3.2 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學生鄉村就業創業
一是要激發學生積極向上、努力學習,學成之后回歸家鄉、建設家鄉的高尚情懷。二是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將個人職業認同和鄉村振興情懷相銜接[5]。主動將鄉村文化、鄉村發展與“三下鄉”、鄉村調研、鄉村知識普及等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結合,使學生通過這些實踐活動深入農村感知鄉村文化氛圍,激發對于鄉村的認同感。三是選派一批在鄉村工作的優秀畢業生進入高職院校進行鄉村振興政策及鄉村就業的宣傳,為學生就業提供新的職業路徑。
3.3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精準度,滿足鄉村人才需求
一是精準對接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變革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應圍繞鄉村振興戰略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將鄉村現代化所需要的技術,融入各個專業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建設鄉村產業學院、鄉村振興訂單班等,培養多規格多層次鄉村人才,引導更多的職業教育人才返鄉工作。二是構建服務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特色課程體系,及時將涉農專業課程的最新研究動態、實踐方法等及時融入所授課程中。三是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優化教師資源配置。要加強涉農類專兼結合的教師團隊建設,組建由熟悉農業農村產業的教師,企業專家、校內教學名師等構成的教師創新團隊。四是要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選擇具有區域特色的企業、種植、養殖大戶等作為校外實訓基地,促進師生職業技能的提升。
3.4 精準提供優質職業培訓,發揮優勢助力鄉村發展
高職院校應與政府、行業企業進行合作,通過精準培訓為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和人才保證。一是精準設計培養人群和培養內容。根據鄉村振興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圍繞鄉村振興人才培育的功能定位,對人才分層、分類,并根據不同層次的人才的多樣需求,開發一系列品牌職業培訓。二是打破時空界限,滿足個性化的培訓需求。例如,在對青年婦女開展培訓時,要根據她們年輕、學習時間不集中等特點,科學制定課程方案,采取線上線下混合的教學模式等開展集中與分散的職業教育培訓活動。
4 結語
當前,高職院校在鄉村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不斷得到重視和強化,但如何精準培養鄉村所需的各類人才仍面臨著種種挑戰。高職院校應根據鄉村各類人才特點,通過優化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精準提供優質職業培訓等有效培養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鄉村各類人才,提升高職院校在鄉村人才振興中的支持力度,推動高職教育與鄉村人才振興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佚名.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J].勞動和社會保障法規政策專刊,2021(4):4-10.
[2] 趙國鋒.陜西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21(15):19-25.
[3] 馮穎,趙永生,王慧德,等.新形勢下高職院校人才供給與鄉村振興人才需求有效匹配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23(5):68-72.
[4] 劉婷婷,張益剛.共生視域下農村職業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挑戰與實踐進路[J].教育與職業,2023(19):106-112.
[5] 歐陽修俊,謝水琴,曾雪.職業教育助力鄉村人才振興的價值、邏輯與路向[J].當代職業教育,2021(4):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