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菲
摘要:基于新課標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在開展基礎性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遵循聯系實際原則、因材施教原則,多角度進行課程設計,以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強化課堂互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以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以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教學問題啟發學生的深度思考,以引入生活元素豐富學生的學習感受。
關鍵詞:高中地理;新課標;導入;互動;社會實踐;合作學習;生活元素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5-0117-04
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方法,力求科學性、實踐性、時代性的統一,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成長需求[1]。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總結日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聽取來自同行、學生及學生家長的反饋,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根據具體教情、學情調整地理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分析地理知識,實現自身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1.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
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教學方法優化時,會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能力等具體學情進行教學設計,使其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這樣,學生在全身心地探索地理知識的過程中,可對地理知識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與認知,獲得地理思維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
2.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會認真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探究方向,然后以此為依據優化教學方式,設計教學方案,深化學生對自然地理知識以及人文地理知識的認知,積極提升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當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后,教師可繼續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地理知識儲備,進行新舊知識的有效整合,構建更加完善的高中地理知識體系。
3.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
基于新課標的背景,教師可準確把握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科學選擇地理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地理實踐活動,以此強化學生的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觀念,提升學生在地理學科方面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使學生形成適應現在和未來學習、工作、生活需要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價值判斷能力等[2]。
1.聯系實際原則
地理知識與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教師在進行教學方法優化時,應遵循聯系實際的原則,將生活要素融入地理知識講授中,讓學生從生活化的角度對地理知識進行深入思考。另外,高中地理知識中也蘊含豐富的生活常識,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經驗就具體教學問題進行討論,使學生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實現知識體系的完善。而當學生掌握豐富的地理知識,逐漸形成正確的資源利用意識以及環境保護意識后,也會應用于日常生活實踐中,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2.因材施教原則
基于新課標的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優化應秉承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給予針對性引導,實現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同時,根據高中生的認知能力發展情況、知識掌握情況,教師應改變原有的知識講授模式,減少課堂干預,給學生預留充足的自主探索時間、空間,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探索性學習中實現知識遷移能力及應用能力的逐步提升[3]。
1.優化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于新課標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方法設計時,應將教學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上,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并獲得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升。課前導入對教學質量有積極提升作用,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在課堂導入環節運用信息技術將文字表述的內容以圖片、音視頻的方式直觀呈現,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進行深度思考以及深度探究[4]。例如,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的“地球的宇宙環境”主要是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理解天體系統的級別和層次結構。為使學生獲得更為直觀的學習體驗,教師可在課前導入環節利用多媒體展示各星體在宇宙中的形態以及位置的視頻,引導學生尋找“地球”的位置,并說一說地球具有哪些特征,以強化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在活潑、生動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會對地球以及宇宙方面的知識產生更濃厚的探索興趣,加強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教師可將趣味教學法引入課堂導入環節,在觀看完課前導入視頻后,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存在外星人”的話題,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一直以來,“外星人”都是學生十分感興趣的話題,將“地球的宇宙環境”教學內容與趣味性話題進行有效結合,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認識到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是太陽系行星中唯一有高級智慧生命的星球[5]。
2.加強課堂互動,豐富學生體驗
受“應試教育”觀念影響,部分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以單純的知識講授以及信息輸出為主,使得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被動學習狀態,無法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進行深度思考。基于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積極優化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手段,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互動,同時為師生、生生互動創造機會,使學生在相互交流溝通中優化思維方式,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感,實現課堂學習目標。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的“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為例,地球上的陽光、水都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為此,教師可結合實際生活帶領學生深入探索太陽對地球的影響,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太陽為地球提供的能量,讓學生自主探究“太陽輻射的能量來源以及對地球環境、人類社會活動的影響”等地理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圍繞“太陽對地球會產生哪些影響”進行自由討論[6]。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在討論中達成共識,即“萬物的生長都離不開太陽,陽光是生物生長必不可少的要素”。當學生完成討論后,教師要將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認真分析及整理,幫助學生梳理思路,進一步完善知識體系。可見,積極的互動氛圍可保障教學活動有序、高質量開展,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在進行課堂教學方法優化時,要注重維護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構建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更愿意參與學習活動,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自身能力、素養的提升[7]。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學習壓力較大,為此,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與照顧,使其愿意敞開心扉與教師進行交流。這樣,在良好的師生、生生互動中,學生會逐漸放下對教師畏懼的心理,積極與教師、同學進行頭腦風暴,實現學習效率的逐步提升。
3.營造寬松學習環境,注重社會實踐
高中地理知識具有較強的綜合性與社會性特點,其教學內容與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緊密關聯。為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地理教學內容以實踐的方式綜合思考身邊的環境狀態以及資源分布情況,從而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獲得自身地理素養的提升。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實踐探索的學習方式可使學生收獲應用知識的快樂,深刻了解自然資源以及人類生存環境的實際情況,意識到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性。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的“氣象與水文災害”為例,本課以環境作為探究主題,意在引導學生掌握更多有關自然災害的地理知識,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樹立環保意識以及節約資源意識。在單一的知識講授教學模式下,學生對自然災害的認知停留在表象,對災害的形成、危害以及如何防治也缺乏全面、正確認識。為此,教師可基于新課標的要求優化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動手能力發展情況設計具體教學方案,組織學生自行搜集新聞中關于不同地區自然災害的成因介紹,并將其造成的危害以幻燈片的方式呈現出來,然后基于學生整合的學習資源進行深度講授,帶領學生探究自然災害的應對措施以及防治措施[8]。在豐富有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可形成更為直觀的感受,對知識的掌握也更加扎實。
4.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要想使學生深度掌握高中地理知識,教師就要結合學生的發展需求,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獲得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質量的同步提升。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的“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為例,本節課需要學生掌握較多的示意圖。為此,教師可首先借助多媒體將靜態的示意圖以動態的方式生動呈現,讓學生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以及大氣的運動過程,然后向學生解釋大氣受熱的原理以及保溫原理,使學生對大氣的重要性形成清晰認知[9]。在完成示意圖講授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繪制示意圖,讓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復習、鞏固知識,在提升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再如,在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的“防災減災”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以微課的形式呈現“氣象與水文災害”“地質災害”的內容,鼓勵學生自學,并將自己不懂的問題列出來,回到課堂上求助同學或教師加以解決,以此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近年來,生態環境問題成為人們關注最多的話題之一,人類的過度開發以及資源消耗導致自然災害頻發并對人類活動產生重要影響,為此,教師可結合“防災減災”這節內容,以“地震、海嘯、火山噴發、冰川融化”等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讓學生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分析問題,了解自然災害形成的原因,并進行自我反思,以此強化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發展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10]。
5.組織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可基于新課標的要求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引入課堂,促使學生在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識,獲得自身核心素養的顯著提升。為此,教師要根據一定標準將全班學生科學分組,然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思考、探究地理知識。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的“土壤”教學為例,不同地區的土壤有一定差異性,這也使得各地出現別具特色的植被。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探究的方式分析土壤的特點,土壤對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影響,人類活動與土壤之間的關系等。首先,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示意圖”,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土壤在形成過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土壤形成的條件、過程”等話題,并結合植被與土壤相適應的案例進行細致分析、討論,從而集小組成員的智慧更好地掌握“土壤對人類社會的影響”[11]。當學生完成討論后,教師可讓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小組總結發言,并將各個小組的觀點寫在黑板上,然后帶領學生閱讀教材,根據教學內容逐一分析各小組的觀點,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完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地理知識,并實現人文素養的提升。
6.設計教學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開展新課程講授時,可將教學重心放在學習方法指導上,以設計教學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形成個性化的思維方式以及學習方法,為深入學習地理知識奠定知識、能力基礎[12]。在設計教學問題時,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具體學情,遵循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使教學問題有難度、有梯度,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成長需求。這樣,學生就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不同難度的問題進行思考、探究,并在這個過程中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實現對知識的透徹理解。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的“地貌的觀察”教學為例,地貌是高中地理的重點內容之一,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展示不同地貌的形態,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然后組織學生思考“喀斯特峰叢山地生態環境脆弱的原因”“喀斯特峰叢山地石漠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喀斯特峰叢山地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原因”“如何緩解人地矛盾的尖銳問題,提升我國西南喀斯特峰叢山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等問題。為解決以上問題,學生要深入了解喀斯特峰叢山地的實際情況,在豐富知識積累的同時,實現深度思考能力的提升。
7.引入生活元素,豐富學生的學習感受
高中地理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時,可根據教學需要適當引入趣味化的生活元素,即以生活化的知識來解讀地理現象,使學生獲得新奇的學習體驗[13]。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的“海水的運動”教學為例,本節課需要學生了解氣壓帶與風帶的知識,掌握洋流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人們在海邊沖浪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并深入思考“海浪形成的要素”以及“沖浪的時機與海水運動之間存在什么關系”“什么時候更適合沖浪”,即讓學生從生活視角來掌握海水運動的知識。這樣,學生就會結合已掌握的海水運動知識以及自己參與過的沖浪活動進行思考,在形成與發展自身地理實踐能力的基礎上,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
綜上所述,基于新課標的要求,高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應遵循“聯系實際”“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積極優化課堂教學方法,在確保學生高品質地輸入地理知識的基礎上,獲得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以及地理實踐能力等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興趣愛好以及學習需求、發展需求,以優化課堂導入、加強課堂互動、營造寬松學習環境、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組織合作學習、設計教學問題、引入生活元素等策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使其實現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錢慧琳.生本視角下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21,(26):102-103.
[2]黃晨.基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問題式教學研究[J].黑河教育,2021,(06):34-35.
[3]朱偉.微探高中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與培養[J].中學政史地,2021,(10):36-37.
[4]林要.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生地理實踐力培養雜談[J].中學教學參考,2020,(31):83-85.36-37.
[5]尹海匣,殷官標.基于“新建構主義”理論的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以“地球的宇宙環境”教學為例[J].地理教學,2021,(08):17-20.
[6]莊高頂.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地理教學效率———以《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為例[J].中學政史地,2018,(05):65-66.
[7]蘇靜靜.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地理教學探討[J].廣西教育,2021,(14):66-67.
[8]陳愛華.新課標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選修五)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災害》第四節“中國的氣象災害”教學設計[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1,(Z1):82-84.
[9]許京鋒.高中地理教學中的地理觀測、考察及實驗———以“大氣受熱過程”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22):49.
[10]黃金瑩.問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有效思維課堂中的應用———以《區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一課為例[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0, 34(04):262-264.
[11]夏玲.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探索[J].成才之路,2020,(12):74-75.
[12]邱虎.培養學生學習力提升學生地理素養———核心素養背景下地理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學習力[J].中學課程輔導,2020,(15):100-101.
[13]陳咸寶.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安徽教育科研,2022,(05):24-25.
Exploration ofthe Optimization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Metho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Han Hongfei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se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carry out basic teaching work, but also a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subject core competence. In specific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connecting with reality and teaching according to individual needs, and design course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o optimize classroom introduction and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strengthen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d enrich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stimulate students exploration interest through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 develop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through cooperative learning, inspire students deep thinking through teaching problems, and introduce life elements to enrich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import; Interaction; social practice; collaborative learning;life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