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洵忠



【摘? ?要】近年來,數學文化引起了數學教育界的普遍重視。教師通過編制數學文化習題,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意識和思考能力,提升他們的藝術欣賞和理解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科綜合及應用能力;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終身學習的學科能力,培養他們的歸納推理意識和信息提取能力。設計融入數學文化的小學數學習題,能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文化;數學習題;設計策略
近年來,數學文化引起了數學教育界的普遍重視。自《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頒布以來,數學文化更是成為數學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2022年版課標指出“數學承載著思想和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強調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顧泠沅教授也認為,“數學、教育、文化”是數學教育的三大支柱。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在課堂中引入數學文化,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浸潤數學文化,感受數學文化品位,引發認同和共鳴,體察社會文化與數學文化的相互影響。
教育關注的是學生的未來,夯實人文底蘊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筆者遵循2022年版課標的課程理念,以教學目標為導向,編制體現數學文化的數學習題,從而讓學生深刻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激發他們對數學文化的興趣,同時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感悟數學的人文教育價值,全面提升文化素養和數學核心素養。
一、編制數學文化習題,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必備能力
(一)運用數學文化習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時事,增強社會意識和思考能力
通過了解社會熱點、時事,可以更好地了解當前社會的狀況和趨勢,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增強公民意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編制數學文化習題時,可以社會熱點、時事為習題背景,引導學生關注祖國建設的飛速發展,感受祖國實力的日益強大,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數學文化習題1】
杭州第19屆亞洲運動會(The 19th Asian Games Hangzhou),又稱“2022年杭州亞運會”,于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順利舉行。本屆亞運會以“中國新時代·杭州新亞運”為定位,以“中國特色、亞洲風采、精彩紛呈”為目標,秉持“綠色、智能、節儉、文明”的辦會理念,堅持“杭州為主、全省共享”的辦賽原則。
上圖是2022年杭州亞運會的會徽“潮涌”的一部分,以錢塘江和錢江潮頭為形象核心。在以下四個選項中,能由該圖形平移得到的是(? ? ? )。
本習題以第19屆亞運會在杭州勝利召開為背景,引導學生在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了解亞運會的相關知識,更好地感受亞運會的籌備和舉辦能夠推動體育城市建設,推動文化、體育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展現城市形象和振奮杭州的城市精神,促使學生增長知識,根植愛國主義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運用數學文化習題,引導學生關注藝術品位和修養,提升藝術欣賞和理解能力
設計習題時,可以將音樂、美術等藝術元素融入數學知識,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欣賞和理解藝術作品,綜合運用數學學科和跨學科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教師在編制數學文化習題時,可以設計融合音樂和數學知識的習題,讓學生用數學的方式分析和理解音樂;可以設計融合美術和數學知識的習題,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分析藝術作品;還可以設計一些綜合性的習題,將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的知識和數學知識進行融合。
【數學文化習題2】
“宮、商、角、徴、羽”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基本音階,其發音管的管長可以通過“三分損益法”計算得出。
具體方法如下:假設基本音“宮”的管長是81,經“三分益一”得“徴”,即81×(1+[13])=108,則“徴”音的管長是108;“徴”經“三分損一”得“商”,即108×(1-[1/3])=72,則“商”音的管長是72;“商”經“三分益一”得“羽”,“羽”經“三分損一”得“角”。
按照上面的假設,“羽”音的管長是(? ? ),“角”音的管長是(? ? )。
本習題以中國音樂史上著名的“三分損益法”為背景,介紹采用數學運算方法獲得“宮、商、角、徵、羽”五個音的方法、過程和比例。學生可以通過習題感受音樂中的數學元素,并學會運用數學概念解釋和描述音樂,提升藝術品位。
(三)運用數學文化習題,引導學生關注跨學科融合問題,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設計習題時,還可以將一些科學、經濟、歷史、地理、技術等領域的元素,與數學知識進行融合,讓學生用數學的方式理解和解釋科學現象,分析經濟現象和決策問題,分析歷史事件和人物,分析地理數據和地理問題,理解和應用技術知識,等等。
【數學文化習題3】
根據調查和統計發現,剎車距離與兩個重要因素有關。一是和開車人的反應時間(單位:秒)有關。開車人的反應越敏捷,也就是反應時間越短,那么經過的剎車距離就越短;反之,一個人反應遲鈍,來不及剎車,反應時間越長,剎車距離就越長。二是和車的行駛速度(單位:米/秒)有關。車的行駛速度越快,要停下來就越困難,經過的剎車距離也就越長;反之,車的行駛速度越慢,就越容易停下來,剎車距離就越短。
那么,剎車距離要怎么求呢?剎車距離=速度×時間+速度×速度÷14,即d=v×t+v×v÷14。
情景1:如果速度v=18米/秒,時間t=0.5秒,那么距離d大約是多少米?
情景2:江江騎著一輛自行車,速度v是5米/秒,他的反應時間t是0.42秒,遇到緊急情況時,他大約還要前進多少米(d)才能停住?
本習題利用計算剎車距離這一現實問題,將數學學科與科學學科的學習內容整合在一起,有效地打破了學科間的壁壘,實現了跨學科整合。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學生全面掌握知識,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綜合應用能力。
二、編制數學文化習題,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終身學習的學科能力
(一)利用數學文化習題,培養歸納推理意識
數學的發展源于現實世界。人們通常會將具體問題進行抽象和一般化,再用理性的眼光進行研究,使研究的結果又回到實際生活中得以應用。從這個角度看,數學文化習題的編制可以借鑒數學史中的數學家的故事、數學猜想及古代數學著作等內容,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升學生的推理意識。
【數學文化習題4】
我國古代著名數學家劉徽在《九章算術》中用“以盈補虛”的方法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以盈補虛”就是對一個圖形進行分割、移補,而面積保持不變。下面兩張圖中,左圖就是用“以盈補虛”的方法將三角形轉化為了長方形。現在,請你將右圖方格中的梯形也用“以盈補虛”的方法轉化為長方形。
《九章算術》中的“以盈補虛”方法蘊含了數學轉化思想。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轉化為長方形來計算面積,用的就是“以盈補虛”方法。本習題利用圖中三角形轉化為長方形的樣例,讓學生通過理解、分析,利用“以盈補虛”方法把梯形轉化為長方形,以獲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遷移能力。
【數學文化習題5】
河圖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古老的兩幅神秘圖案,蘊含了深奧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譽為“中華文化之根”,是太極、易經八卦、陰陽五行等術數產生之源。圖中的“洛書”由3×3的方格構成,每個方格內有1~9不同數目的點圖,且每一行、每一列及每一條對角線上的3個方格中的點數之和都相等。請根據下圖所示“洛書”中的部分點,推算出P處所對應的點圖是(? ? ),并簡要說明你的思考過程。
本習題以最早的幻方圖“洛書”為原型,探究“洛書”中各宮格點數的分布規律,根據每行、每列及每條對角線上3個點的點數之和相等這一特點求解。在解答這一習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靈活分析數據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意識,同時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數學文化的自豪感,讓學生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利用數學文化習題,培養信息提取能力
編制融入數學故事、學習材料等相關內容的數學文化習題,強化學生的數學閱讀訓練,引導學生從中提取有用信息,解決數學問題,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數學,深刻地理解數學信息,并從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做好分析和處理。
【數學文化習題6】
森林里,有一只驕傲的兔子和一只勇敢的小烏龜。一天,它們決定舉行一場跑步比賽,看誰能最先到達終點。
發令后,兔子立刻飛奔起來,小烏龜則慢吞吞地開始前行。兔子已經看到終點了,小烏龜連個影都沒有,于是兔子躺在樹下打起了盹兒。就在兔子呼呼大睡的時候,小烏龜卻堅持不懈一步一步地往前爬,速度雖然慢,但從未停下。兔子醒來時,發現小烏龜已經遠遠超過它了,于是慌忙起身,追趕小烏龜。最終,兔子和小烏龜同時到達了終點。若S1、S2分別表示小烏龜和兔子跑的路程,t為比賽時間,則下列四幅圖中,與故事情節相吻合的是()。
本習題將耳熟能詳的龜兔賽跑故事與統計圖表相結合,從而把故事情節轉化為可視化的數學模型。學生可以通過分析、解讀數學模型和圖表,提取其中的信息,理解數學概念之間的關聯。
【數學文化習題7】
素有“大樹華蓋聞九州”之譽的天目山,地處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臨安區境內,距杭州市區84公里(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主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天目山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于漢,有東西兩峰,頂上各有一池,長年不枯,故得名。
從千畝田山莊步行至仙人頂大約有9公里的路程,步行者必須在晚上8點前回到千畝田山莊。小明沿千畝田山莊步行至仙人頂登山,他估計自己上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時1.5公里,下山的速度是上山速度的2倍。這一速度已將吃飯和休息花費的時間考慮在內。如果小明要在晚上8點前回到千畝田山莊,他最遲幾點鐘必須出發?請寫出你的理由,并進行具體說明。
在許多實際的數學問題中,題目給出的信息可能很復雜,讓人感到眼花繚亂。但實際上,解決問題時需要用到的信息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本習題就以“登天目山仙人頂”這一生活中常見的場景為載體,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解決實際問題。類似地,教師還可以設計由“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引發轉化思想,由“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看順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等習題。
教師要堅持立德樹人原則,通過模仿、改編、整合、創生等方法,在小學數學習題中融入數學文化內容,設計數學文化習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學好數學、學活數學,以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弘揚數學文化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還可以促進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數學核心素養,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徐進.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J]. 數學大世界(中旬),2018(5):28.
[2]王九紅.小學數學教材數學文化內容的編寫:基于四種版本教材“你知道嗎”欄目的統計與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5):22-24.
[3]孔凡哲.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評價難題的破解對策[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1):1-6.
(浙江省杭州江南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