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鑫
摘要:《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的推出不僅體現著高中美術課程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其對核心素養的闡釋也為高中美術教學效果提升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教師要從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方面推動學生在美術領域的全面進步。有限的高中美術課時及教材內容很難滿足新時代的高中美術教學需要。通過對高中美術校本課程的教學探討,有效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拓展高中美術教育的資源、時間和空間,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成為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動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美術;校本課程
高中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階段,他們在各領域的核心素養是在高中階段成型的。高中美術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美術方面的知識技能,還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教師應通過校本課程的教學發展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使之成為日常美術教學的重要輔助,充分發揮美術的育人作用。
學校校本課程體系的建設不僅是對國家課程的有益補充,更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同時還有利于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1]。但是,依據多年高中美術一線教學的工作經驗,在持續開展關于區域內普通高中美術校本課程教學的交流與調查研究中發現,當前僅少數省級重點高中在美術校本課程方面形成一定的教學模式和特色,并取得了一定的實踐成果,多數普通高中仍存在對美術課程教學缺少必要重視的現象,導致校本課程被邊緣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把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納入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沒有考慮學生的需求和能力,所以難以滿足和調動學生參與核心素養培育的積極性,教師對校本課程教學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成果也相對較少。為了進一步提升高中美術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對其展開持續的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靈活性。校本課程是以學校、教師和學生特點為基礎開發的課程,不是學校日常課程的簡單延伸,所以在教學的時候堅持靈活性的原則,盡可能在教學內容上以學生實際情況而定,課程的目標和方法也要以學生的能力為基準,因材施教。在營造校本美術課程教學靈活性的時候嘗試讓學生參與進來,可以通過問卷、座談等方式收集學習內容和形式方面的信息,由學生自主選擇并規劃自己在高中階段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需要達到什么水平。
開放性。根據新課標的相關要求,高中美術教學工作應充分發揮美術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對鑒賞、創造美的興趣,使得學生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形成創新的意識,然后再運用創新思維和方法嘗試創作美術作品。為此,高中美術校本課程的教學以開放性為原則,發展學生創意實踐等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生活性。與學生生活領域密切相關的內容,對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因為生活化的內容能夠帶給學生親切感和熟悉感,幫助學生保持較好的學習狀態[2]。對于高中美術教育來說,校本課程教學的生活性原則還能引導學生重新從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視角審視自己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各種視覺文化現象以及信息,用美術的方式美化生活和環境,推動學生將校本課程的學習成果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
1.做好課程設計工作
學校和教師要注意,校本課程教學固然要有靈活性,但同樣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之下,要能體現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并具有地域特色。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也要聽取學生的建議,把滿足學生需求和落實新課標結合起來。
比如,學校和教師通過調研,發現大部分學生對裝飾類課程感興趣,渴望獲得學習和體驗的機會,并能提出創設性建議。針對學生的這一需求,學校根據校情、學情和師資等情況進行研討與考察,明確裝飾類校本課程開發的可行性與方向,從而構建校本課程體系與框架并加以實施。在設計毛線裝飾畫校本課程時,需要采用大單元教學模式將相互關聯的知識模塊結合,構建知識體系。以第一單元“裝扮生活|毛線裝飾畫概述”為例,本單元分為三個主題:“毛線裝飾畫的前世今生”“毛線裝飾畫與文化”“毛線裝飾畫與材料”。對應的內容分別為毛線裝飾畫發展史、文化傳承、技術與材料的初步認知。通過對課程概況的了解,逐步向“傳統紋樣賞析”“光色變奏”“創意無限”和“實踐”單元進行深入學習。除了完備校內基礎課程的設計工作,還要做好校內外教學活動的規劃,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既能體現出校本課程的特色,又能起到較好的發展學生審美判斷、創意實踐等美術核心素養的作用。
2.持續整合美術資源,探索跨學科教學
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指出,課程的學習目的是要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自覺運用美術表現能力解決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在高中美術校本課程教學中,應建立起大美術教育觀,將可利用資源與語文、歷史等多門文化課程深度融合,講述作品所處時代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與經典詩詞作品聯系起來,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精神氣節[3]。
以毛線裝飾畫校本課程“傳統紋樣賞析”單元中的主題一“中國傳統裝飾紋樣”為例。中國傳統裝飾紋樣樣式繁多,多以器物、織物、建筑等為載體,在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氣息的同時,也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審美情趣。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藏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護膊當中的紋樣有云紋、星紋及仙鶴、孔雀、辟邪虎等禽獸紋樣,而在央視出品的《國家寶藏》節目中也介紹了這件帶有明顯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藝術品。教師以學生建議和需求為基礎,將節目中的資源利用起來,與校本課程教學相融合,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帶領學生全面了解這件藝術品各紋樣的歷史演變與不同時期的紋樣特征,培養學生美術表現、文化理解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3.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美術校本課程的教學除了需要師生及時在課程中添加生活中的美術資源外,也要將生活作為美術校本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師要鼓勵學生與時俱進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等手段在校本課程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的自主創作有機會成為現實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教師在毛線裝飾畫校本課程“實踐”單元中設計一次生活化的專題課,以翻轉課堂的模式完成。學生首先以小組形式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空間,例如教室、家里的客廳、某個公共空間等,只要學生感興趣,都可將其作為素材。教師鼓勵學生利用照相機、3D打印機等設備,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將這些素材收集并整理起來,以此提升學生發現和挖掘生活中的美的能力。在校本課堂上,各小組進行展示,嘗試說明本組以怎樣的視角挑選出這些空間,通過毛線裝飾畫的哪些技法,設計怎樣的紋飾和圖案進行相關的創意實踐來美化、裝飾該空間,以此獲得的審美感受是什么。課堂教學由學生的分享作為開端,其他小組也可提出或補充不同的設計意見和構想,大家集思廣益后,重新梳理創意構思,完善設計方案和草圖,再請各組通過毛線裝飾畫“再現”出來。
4.組織開展多元實踐
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美術校本課程教學不僅為學生的實踐創造了空間,也在活動中調動并保持了學生對多元實踐的熱情。教師要促進學生在實踐基礎上的交流互動,不要讓學生反而被困在單一的實踐范圍內。
比如,在毛線裝飾畫校本課程“光色變奏”單元中,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自主嘗試在畫紙上進行不同的色彩調配與色調搭配,讓學生感受色彩變化的魅力,還需規劃在適宜的階段加入毛線染色工藝實踐校本活動課。教師引導并輔助學生探究如何選擇毛線、染料調配、工具的使用、染色的步驟與染色的技巧。以學生安全為前提條件,讓學生在選擇材料與色彩的實踐活動中,先行體會到毛線裝飾畫的獨特魅力,進一步發展學生對校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另外,在美術“實踐”單元完成不同主題的創作后,有必要適時地延展校本課堂教學,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從展覽的策劃、籌備、作品分區、布展、分工、宣傳推廣直至在展與撤展階段,均以學生為主體,全程參與策劃與操作,讓學生通過多元實踐都有機會展現自己的美術素養,并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高中美術校本課程的教學已經成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必然,是學校日常美術課程的重要補充。核心素養視角下,學校和教師應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以滿足學生需求及落實新課標為基礎進行課程的設計,并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及時的調整與完善,讓美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體系的一部分,成為學生精神世界的寶藏。
參考文獻:
[1] 王萍. 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校本課程體系建設:以銀川市第二中學為例[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2(5).
[2] 羅曉靜.基于生活化理念的高中美術校本課程開發[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6).
[3] 張淞強.基于核心素養本位的高中美術學科教學探究[J]. 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12).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