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公共圖書館面臨從傳統實體空間向數字虛擬空間轉型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針對這一問題,文章首先分析了新媒體對公共圖書館多方面的深刻影響,認為新媒體改變了讀者的信息獲取行為和閱讀習慣,讀者通過移動終端進行碎片化閱讀,不再局限于圖書館實體空間;互聯網海量信息增加了公共圖書館內容建設的難度;閱讀社會化沖擊了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地位和權威性。文章深入闡釋了數字圖書館的概念和關鍵要素,指出數字圖書館通過數字化手段,構建面向特定服務對象的虛擬信息服務環境,拓展了服務的空間維度。文章分析了數字環境對公共圖書館的幾大挑戰,包括版權管理難度、數字資源建設與讀者需求脫節、資源建設缺乏協同機制、數字資源長期保存面臨的風險等,這些都要求公共圖書館加以重點關注和解決。最后,文章深入探討了新媒體環境下數字圖書館建設路徑,即明確數字化轉型的戰略目標、選擇適宜的數字化模式、加強館藏數字化和版權保護、構建面向讀者的數字服務平臺、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推廣這五個方面。文章擬在闡明新媒體對公共圖書館的影響的基礎上,結合數字圖書館的相關理論與實踐,探討新媒體環境下數字圖書館建設路徑,以期為我國公共圖書館的數字化轉型與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數字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建設路徑;數字化轉型
中圖分類號:G250.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3-0065-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課題“圖書館閱讀推廣區域聯動機制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YD2022A07
隨著互聯網、移動通信、云計算等新興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新媒體深刻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也對公共圖書館建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新形勢,建設數字圖書館是公共圖書館適應新媒體環境、實現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數字圖書館是基于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建立的,面向特定服務對象,集電子信息資源采集、組織、存儲、檢索、傳播于一體,開放獲取的虛擬信息服務環境。數字圖書館的出現不僅拓寬了圖書館服務的空間維度,實現了館藏資源的網絡化和社會化共享,也極大地增強了讀者的獲得感和體驗感[1]。構建數字圖書館已成為世界各國公共圖書館發展的重要趨勢。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了數字圖書館建設實踐,并初步形成了符合國情的數字圖書館發展模式。新媒體環境對公共圖書館提出了服務觀念、空間形態、管理流程、業務模式等方面的新要求。
新媒體環境對公共圖書館產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響。
一是新媒體改變了讀者的信息獲取行為和閱讀習慣。移動互聯網使讀者可以通過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進行碎片化閱讀,電子書、在線書庫等新媒體載體也豐富了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讀者不再局限于圖書館的實體空間,閱讀不再是全本、完整閱讀的線性過程,而是跳躍的、個性化的網絡閱讀[2]。二是新媒體增加了公共圖書館內容建設的難度?;ヂ摼W上海量且快速更新的信息超出了圖書館員的人力采編能力,公共圖書館需要依靠網絡爬蟲、網頁抓取等自動化技術獲取信息,通過關鍵詞提取、分類聚類等智能化處理形成有價值的數字資源。三是新媒體給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地位和權威性帶來了沖擊。在新媒體環境下,海量的書籍資源不再由實體圖書館所獨享,數字化的書刊資料更容易被公眾獲取,知識的社會化傳播弱化了公共圖書館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3]。
數字圖書館是建立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上的新型圖書信息資源倉儲與服務系統,它采用數字化手段對各類圖書館資源進行保存、組織和管理,通過互聯網等技術為用戶提供獲取與利用這些數字圖書館資源的平臺[4]。數字圖書館通過對紙質文獻的掃描、電子出版物的采集以及數據庫、多媒體資源的鏈接整合,構建起面向特定服務對象的大規模數字資源庫,同時使用元數據、數字對象標識符等進行數字資源的描述、索引和組織,以便檢索調用[5]。讀者可以通過圖書館搭建的網絡平臺,依托搜索引擎和數據庫技術快速找到所需的數字資源,并在線獲得文獻傳遞、用戶培訓等服務。
數字環境給公共圖書館的版權保護和數字資源建設帶來了一些挑戰。數字資源的易拷貝和傳播特性,加劇了數字圖書館的版權管理難度。公共圖書館在利用網絡數字資源服務讀者的同時,必須充分尊重數字資源版權方的權益,對數字資源的使用制定細致周詳的版權政策,并采取技術手段保護版權[6]。
當前,公共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與讀者的數字閱讀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特別是中文數字資源建設與服務相對比較薄弱,公共圖書館自主數字內容建設能力不足,大多依賴外部機構的數字資源引進。
(一)明確建設目標
新媒體環境下,公共圖書館建設數字圖書館要明確定位轉型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是實現從傳統圖書館到數字圖書館的轉型升級,進行數字化革新和業務重構,使其適應和融入新媒體環境,實現數字化轉型。二是積極構建虛實融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實體館藏、數字資源、參考咨詢、公共教育、社區互動等有機結合,打造一個集信息資源建設、知識服務、社會互動于一體的開放式公共文化服務平臺[7]。三是利用數字手段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和效率,實現讀者需求的精準匹配和高效響應,提供個性化、智能化服務。四是依托數字技術擴大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范圍和覆蓋面,使服務惠及更多特定人群和廣大網民。五是要促進公共數字文化資源的普及共享,使各類用戶均可平等、便捷地獲取所需要的優質數字資源[8]。
(二)選擇適宜的數字化模式
在數字時代,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的模式選擇直接影響資源建設效果和服務質量。筆者將可用的數字圖書館建設模式分為三種:
一是獨立自主建設模式。在該模式下,圖書館依托自身的專業能力,自主規劃和組織數字資源建設以及服務平臺開發,通過自主投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數字資源庫和服務體系,圖書館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有利于打造差異化數字服務。但該模式投入大、風險高[9]。二是合作共建模式。圖書館可以通過與其他圖書館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數字內容服務供應商達成合作,或是嘗試與政府、社會機構合作,共同投入建設開放獲取的數字資源平臺,獲取資源,以降低建設成本,但應注意數字資源的可控性和可持續性[10]。三是外包建設模式。圖書館可以選擇資深的數字服務供應商,委托其承擔數字化系統的設計、開發和運維工作,從選定的特色館藏或高需求專題入手進行數字化,再逐步擴充數字圖書館的內容范圍和系統功能。
(三)加強館藏文獻數字化與版權保護工作
館藏數字化建設和數字資源利用保護是公共圖書館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重中之重,必須統籌謀劃,注重制度和技術手段建設,以發揮數字資源的最大社會效用。在數字圖書館建設中,公共圖書館必須高度重視館藏文獻數字化建設和數字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版權保護[11]。
一是公共圖書館應提升自身的數字內容建設能力,重點對特色館藏和讀者需求量大的核心文獻資料進行數字化,優化選題方向,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資源庫。二是應構建數字資源的長期穩定保存機制,建立完善的多備份制度,采用云存儲、分布式存儲、磁帶儲存等穩定可靠的技術手段,實現重要數字文獻的長期保存,以防數據損壞、格式過時等技術風險。三是應制訂數字資源的版權保護措施,制定系統、細致的數字版權管理制度,利用數字水印、數字標簽、訪問控制等技術手段,全面保護數字資源的知識產權[12]。
(四)構建讀者服務數字化平臺
構建面向服務對象的專業數字服務平臺,是公共圖書館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環節。讀者對線上數字服務的認可與否,是衡量公共圖書館數字化轉型效果的標準。
第一,公共圖書館應當建設支持多終端全方位接入的數字服務平臺,使平臺能夠同時兼容PC網頁端、移動APP端等不同數字終端,提供虛擬參考咨詢服務、豐富的線上學習專區等服務,滿足用戶多樣化的數字需求[13]。
第二,應充分運用大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推薦算法等前沿技術,分析讀者的個性化興趣和歷史行為數據,實現個性化信息資源推送和知識推送服務,制訂定制化的學習計劃,進行個性化服務,推行沉浸式數字閱讀體驗。
第三,應豐富網絡在線活動和交流互動形式,組織主題讀書會、行業專家講座、新書推介會、數據庫資源使用培訓等豐富多樣的線上活動,建立讀者交流互動社區,強化讀者之間以及讀者與圖書館員之間的在線交流互動[14]。
第四,應開發針對讀者的移動應用,推出集預約、續借、書籍推薦等多項服務于一體的公共圖書館讀者服務類微信小程序或APP,實現自定義服務,滿足移動互聯時代讀者的數字需求。
(五)利用新媒體平臺做好線上宣傳推廣
新媒體為公共圖書館提供了強有力的宣傳推廣平臺,公共圖書館應不斷創新新媒體運用手段,發揮其在宣傳推廣中的優勢作用。
第一,公共圖書館可以建立新媒體矩陣化營銷體系,整合運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B站等多種新媒體平臺,通過傳播矩陣的方式,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的數字化宣傳推廣。
第二,公共圖書館應打造具有特色、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新媒體官方賬號,并保持高質量、高頻率原創內容更新,發布館藏精品推介、讀者活動預告、學科講座視頻等豐富的特色內容,以提升公眾號粉絲數量和美譽度[15]。
第三,公共圖書館應豐富新媒體平臺的線上活動形式,利用直播間、網絡課堂等新媒體工具,開展主題讀書交流、信息檢索指導、學習方法培訓等豐富多彩的線上活動,拓展讀者服務的線上觸角。
第四,公共圖書館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的用戶數據分析功能,對不同群體的信息需求和使用偏好進行細致分析,實施精準用戶畫像劃分,以便進行針對性強、效果好的精準營銷推廣。
公共圖書館正處在由傳統實體空間向數字虛擬空間轉型的重要階段。在新媒體環境下,數字圖書館建設成為公共圖書館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數字化手段,圖書館可以突破時空限制,以全新方式傳播知識、服務公眾。
當然,從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轉型也面臨一些挑戰,須統籌資源建設、服務創新、技術應用等各方面內容,在資源建設、用戶培育、版權保護等方面持續探索。
參考文獻:
[1] 畢翔.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數字圖書館知識服務研究[J].圖書館,2022(6):48-54.
[2] 王華睿.公共圖書館新媒體營銷策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3] 董詩博.新媒體資源與圖書館數字資源的共享服務模式探索[J].采寫編,2022(10):184-186.
[4] 孫佩珍.數字化時代公共圖書館閱讀推廣模式探究[J].文化月刊,2023(11):120-122.
[5] 孫瑞嘉.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版權保護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
[6] 孫慧平.我國公共圖書館提供無障礙閱讀服務的版權風險規避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3(20):113-115,119.
[7] 王立源.新媒體時代高校圖書館數字閱讀微媒體推廣[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239-240.
[8] 劉凌宇,徐中陽.類ChatGPT人工智能技術嵌入智慧圖書館:應用價值、潛在風險及防控策略[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3(11):1-13.
[9] 張甦.新媒體環境下圖書館線上專題建設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J].傳媒論壇,2023,6(1):112-114.
[10] 李紅.數字圖書館標準規范與實現技術應用研究[J].大眾標準化,2023(6):7-9.
[11] 彭佳芳,佘延鋒,秦曉婕.負責任創新視域下的谷歌數字圖書館項目:歷史回顧、影響分析及對智慧圖書館建設的啟發[J].山東圖書館學刊,2023(5):8-14,34.
[12] 郭萬春.新媒體時代數字圖書館閱讀推廣之路[J].文教資料,2021(20):50-51.
[13] 馬亞玲.數字圖書館知識服務媒體矩陣的建設困境與對策[J].傳媒,2023(20):79-81.
[14] 畢翔,蘇靜,徐躍銘,等.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的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創新模式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3(6):72-84.
[15] 朱淑梅.新媒體技術在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2023,52(7):230-231.
作者簡介 祝賀,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資源建設、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