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幼兒園積極探索各類實踐活動的設計和應用,能有效提高幼兒園教學質量和效果,提升幼兒園綜合教學水平。從教育信息化入手,對幼兒園教育實踐中教學活動的改革創新進行深度探究,提出優化開展幼兒園信息化教學活動的建議,旨在全面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促進幼兒園教育工作高效開展。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幼兒園教學;教育改革
作者簡介:王敏(1977—),女,陜西省咸陽市實驗幼兒園。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信息化成為必然趨勢。在學前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還能促進教學模式的創新。在此背景下,分析幼兒園信息化、現代化教育體系的構建,提升教育指導成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教育信息化應用于幼兒園教學實踐的價值
在幼兒園教育改革實踐中,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的建設,促進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教育活動深度融合,能提高教育指導效果,不斷提升幼兒園綜合教學水平。
(一)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引入現代科技手段,能有效豐富幼兒園的教學內容與形式,使知識的呈現更加直觀、生動。具體來說,幼兒園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整合應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如圖片、音頻、視頻等,能刺激幼兒的多種感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同時,教師積極探索數字化教學工具和平臺的應用,可以更加便捷地管理教學資源,從而能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教學設計和幼兒互動中,提升教學的整體質量與效率,促進幼兒綜合素質不斷提升[1]。
(二)有助于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
每個幼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興趣、能力和學習方式。教育信息化為幼兒園提供了實施個性化教學的條件。在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教育活動深度融合的過程中,綜合開發和利用智能化教學系統,對幼兒的學習行為、興趣偏好等進行數據分析,能為教師提供有針對性的教學建議。同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幼兒園教師根據每個幼兒的具體情況,合理調整教學策略和內容,滿足幼兒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能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更好的發展,為幼兒未來學習和成長提供良好支撐。
(三)有助于增強家園共育效果
家園共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綜合利用幼兒園信息管理系統、家長微信群等工具,為家園共育提供新的溝通和合作平臺,能讓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在園的學習、生活情況。同時,幼兒園教師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也可以向家長傳遞教育理念、育兒知識等信息,與家長進行雙向互動,使家長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幼兒園教育工作,形成家園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二、教育信息化應用于幼兒園教學活動的實踐措施
(一)整合數字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主要依賴紙質教材、實物教具等資源,教學內容存在一定局限性,難以滿足幼兒日益增長的知識需求[2]。而在信息化教學實踐中,教師積極探索數字教學資源的整合,可以將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有機融合,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生動的學習材料。在整合數字化教學資源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和幼兒的興趣點,靈活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比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繪本、動畫片等數字化材料,使語言教學更加生動有趣;或利用數字音樂等資源,讓音樂教學更加豐富多彩。
例如,在“種植區——小小種植園”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綜合利用電子繪本或動畫視頻,向幼兒展示不同植物的生長過程、種植技巧以及與之相關的生態環境知識,以此激發幼兒對種植活動的興趣。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或觸摸屏設備,引導幼兒進行植物識別游戲、種植模擬操作等,提升教育活動指導效果,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系統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此外,從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視角出發,幼兒園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興趣和學習需求,為他們提供不同難度、不同主題的種植學習資源,切實提升教育工作效能。
(二)開展視頻互動教學,優化閱讀指導
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視頻互動教學,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閱讀學習環境,提升幼兒園信息化閱讀指導效果[3]。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采用教師講解、幼兒跟讀的方式,缺乏互動性和趣味性。而視頻互動教學則可以借助視頻畫面、聲音等多種元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其閱讀興趣。教師利用視頻互動技術與幼兒進行實時互動,及時了解其在閱讀過程中的困惑,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創新實施幼兒園教育活動,能提升幼兒的閱讀體驗,增強幼兒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其想象力和創造力。
例如,幼兒園教師在開展《機器人托尼》繪本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適當地設計視頻互動教學活動,在視頻互動中優化繪本閱讀指導,增強幼兒閱讀學習效果[4]。如可以將《機器人托尼》的故事制作成動畫視頻,利用生動的畫面和聲音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然后在視頻中穿插“托尼遇到了什么困難?”“托尼是如何解決問題的?”等互動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并回答。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與幼兒實時互動,引導幼兒觀察繪本中的細節,如托尼的表情、動作等,幫助他們理解故事情感;引導幼兒進行簡單的角色扮演,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以此在輔助幼兒參與多元閱讀學習活動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
(三)創設虛擬體驗情境,深化活動體驗
在幼兒園科學、社會等領域的教學活動中運用虛擬技術,能提高教學指導效果,使幼兒教育活動高效開展[5]。比如,在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為幼兒模擬生動的自然環境,輔助幼兒觀察動植物的生長過程,探索自然界的奧秘;在社會教學中,則可以利用虛擬社區、虛擬博物館等資源,讓幼兒在虛擬環境中進行角色扮演、互動交流,從而培養其社會交往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我是小小非遺傳承人”特色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嘗試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優化情境體驗教學活動的設計,從而深化幼兒活動體驗,創新實施幼兒園教育[6]。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創設“虛擬非遺村落——探索剪紙藝術的奧秘”的教學情境,讓幼兒化身小小探險家,踏上一段探索剪紙藝術的奇妙旅程。幼兒會進入一個虛擬村莊,村莊里有著各式各樣的剪紙作品,在虛擬向導的引導和幫助下,幼兒將逐漸了解剪紙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應用。同時,教師可以設計特色虛擬情境體驗教學活動(見表1),并鼓勵幼兒積極參與,使幼兒獲得良好體驗。
(四)引入數據分析技術,完善干預機制
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數據分析技術,判斷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的需求,完善干預機制,不斷提升教育活動效能,優化教學效果[7],從而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
例如,在組織開展“小小建筑師——創意積木搭建”創意實踐活動時,為了增強幼兒園教育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需要積極探究數據分析技術的應用,結合數據分析結果對幼兒實施科學指導。根據表2的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幼兒A在各方面表現優秀,能夠快速搭建出有創意的作品,并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問題解決能力;幼兒B表現中等,雖然能夠完成搭建,但在創意和合作上還有待提升;幼兒C在搭建過程中遇到較多困難,創意不足,合作能力較差,需要更多的幫助和指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指導。如針對幼兒A,可鼓勵其嘗試更復雜的設計,挑戰更高難度的搭建任務,或是讓其作為小組長,帶領其他幼兒一起搭建積木,培養其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針對幼兒B,可提供一些創意搭建的示例,激發其想象力,并鼓勵其多與同伴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搭建任務,提升合作能力。如此,利用數據信息提高教師干預能力,培養和提升幼兒的基本素質,可以保證幼兒教育指導活動的質量[8]。
結語
綜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應從不同視角積極探究信息技術與幼兒園教育活動的深度融合,對幼兒的發展情況進行深度分析,構建信息化、現代化教育體系,促進幼兒園教學的創新發展,切實提高人才培養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裔.乘風而上:幼兒園創新教育信息化的建設與應用[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3(9):22-25.
[2]李卓瑪草.“互聯網+”背景下幼兒園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探討[J].中國新通信,2023,25(18):186-188.
[3]朱國蘭.淺析教育信息化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實踐和創新[J].中國新通信,2023,25(7):155-157.
[4]王欣蕊.信息化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創新應用及對策分析[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8):22.
[5]呂靜.教育信息化在幼兒園教學管理中的實踐和創新[J].好家長,2021(78):4-7.
[6]吳麗娟.信息化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創新應用及對策研究[J].智力,2021(28):181-183.
[7]李雪芹.淺析教育信息化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實踐和創新[J].智力,2021(13):165-166.
[8]王藝.淺析教育信息化在幼兒園教學中的實踐和創新[J].考試周刊,2020(9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