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靜 盧娜 趙靜

摘 要:產教融合是高等教育提質培優的創新育人模式。本文以利益相關者理論和協同治理理論為基礎,分析了產教融合共同體中不同利益者的訴求,從利益博弈的角度剖析了產教融合目前存在的問題,構建了產教融合共同體協同組織框架,提出深化產教融合的協同治理策略,為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提供借鑒。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協同治理;產教融合;機制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傳統育人模式,實現人才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平衡已成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產教融合以其跨界、整合的特征體現了教育與產業的孿生關系,是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課題組基于利益相關者和協同治理理論,剖析產教融合參與者的相關利益訴求,構建產教融合協同治理組織結構,提出深化產教融合的策略。
一、產教融合的內涵及相關理論
“產教融合”在廣義上是指教育產業與其他產業相輔相成、協同發展的過程,在狹義上是指高校和企業在政府、行業的引導下開展良性互動和深度合作。相較于校企合作和產學研合作,產教融合更加聚焦于穩定、高質量的協同管理體制。
利益相關者是指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一個組織目標實現過程影響的所有個體和群體。從多元利益相關者的角度來研究組織架構和治理問題,是利益相關者理論的主張。產教融合包括學校、企業、政府、行業及師生等多方主體,用利益相關者理論來分析產教融合問題,能夠突出教育和產業的互補性和互換性。
協同治理理論是指協同治理的多元主體在達成利益共識的基礎上開展平等的合作和資源共享,形成協同增益效應。該理論在治理路徑問題上的觀點與產教融合理念相契合。
二、產教融合中的多元利益訴求
借鑒弗雷德里克(1988)對利益相關者的分類方法,產教融合體的相關者可分為直接利益相關者和間接利益相關者。高校和企業是產教融合的直接利益相關者,教師和學生是直接利益相關個體,政府和行業協會是產教融合的間接利益相關者。
高校的利益訴求包括:一是借助企業生產條件,完成專業實踐環節的實施;二是獲得企業和相關部門的支持,改善教學硬件條件;三是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企業的利益訴求包括:一是獲得政府給予的優惠政策;二是獲得高校創新技術成果,助推企業研發;三是獲得低成本的員工培訓;四是從校方獲得人才招聘的優先權。
師生的利益訴求以提升個人發展為目標。教師獲得參與企業生產、項目研發的機會,以此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學生則期望在產教融合中獲得相應的實踐機會,培養個人的綜合實踐能力。
政府的利益訴求是通過產教融合形成教育鏈、產業鏈的有機銜接,以產教融合為紐帶推動企業轉型發展,最終促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行業協會的利益訴求是以產教融合為載體,幫助企業獲得經費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促進行業創新發展,擴大行業協會的影響力。
三、利益博弈下的產教融合問題
產教融合的本質要求各方主體只有在自身利益得到保障的基礎上才能確保合作的深度和可持續性。需要指出的是,現階段由于各方主體利益追求不同,阻礙了產教融合的進一步深化。
(一)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調查發現,校企在追求各自利益的過程中都忽略了教師的個體利益,未能給高校教師和企業骨干人員提供雙向暢通的交流通道。高校教師缺乏實踐鍛煉,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低于企業期望;企業骨干人員缺少教學經驗,無法滿足課程和教材研發、專業建設等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同時,受傳統職稱評定和校外人員聘任制度的影響,高校教師和企業骨干人員缺乏參與產教融合的主動性。
(二)校企合而不融問題
受“高校唯理、企業唯技”的觀念影響,校企之間的信任度不高,雙方設置了較高的合作門檻。如果沒有足夠的激勵措施,校企雙方的合作只能局限于“獲得實踐教學基地、獲得政府優惠政策”的借位利用關系。此外,由于缺少配套政策支持和引導,校企合作只能依靠校友資源建立聯系,面向區域的校企資源分配效率較低。
(三)政府與行業缺位問題
政府是人民為獲得更加公正的利益分配,通過讓渡部分權利選舉出來的公民權利管理單位。同理,行業協會也是基于這樣的需求而產生的。政府和行業協會應為其所代表的權利群體提供相應的政策扶持和服務。然而現階段,政府和行業協會在提供產教融合的引導和服務上均缺少具體的行動舉措。
四、基于多元協同治理的產教融合組織框架
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必須牢牢抓住人才這一核心要素,通過加強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系統合作關系,來推動產業鏈和教育鏈的深度融通。基于此觀點,結合協同治理理論,構建產教融合協同組織框架(圖1所示)。
在產教融合協同組織框架中,應以“人才”為中心,圍繞師生構建職權明確、穩定和諧的“校、企、政、行”協同治理育人機制。校企協同只有在滿足了師生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匯聚足夠的人才、財力來推動產教融合發展。政府和行業協會作為政策的制定者、引導者、服務者和監督者,應為校企協同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產教融合協同治理機制
基于以上分析,從教師個體利益、校企合作機制、政府及行業協會功能等方面提出產教融合協同治理機制。
(一)關注教師利益訴求,暢通“雙師型”教師培養通道
第一,打造教師培訓基地,為高校教師提供鍛煉的機會。校企聯合打造骨干教師培訓基地,為教師提供企業實踐、合作研發、技術咨詢與服務的機會,增強教師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第二,實施“引育并舉”。引入行業背景深厚、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骨干人員擔任實踐課、實習課指導教師,強化校企之間的溝通合作,實現雙向融合互補。
(二)改變產教分離觀念,構建長效合作機制
第一,改變產教分離觀念。一方面,高校教學應借力企業合作伙伴,加大課程改革力度,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另一方面,企業應增強知識驅動生產力意識,借助高校智力資源,為工業2.0時代背景下企業轉型蓄能。第二,構建實踐教育和技術成果轉化的長效合作機制。一是校企雙方簽訂長期實踐教育合作協議,充分利用企業設施齊全的生產車間等條件。二是形成技術成果轉化長效機制。企業具有立足市場需求的技術研發中心,學校具有人才資源,校企雙方應達成共同研發合作協議,根據雙方的人才、資金貢獻率,來制定成果轉化利益分享機制。第三,建立校企協同質量評估體系。一是將企業標準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標準中,用企業實踐尺度來衡量教師的教學內容、方法、過程和效果。二是邀請企業參與制定教學質量監控細則,在進行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時,必須賦予企業相應的話語權和決定權。
(三)加強政策供給,發揮政府指導功能
第一,利用制度賦能產教融合。應明確高等教育提質增效的根本途徑是產教融合,政府應豐富與之配套的法規,細化產教融合企業的稅收優惠和補償實施辦法。第二,落實產教融合核心個體利益管理制度。允許地方高校和企業骨干人員相互兼職取酬,定期接受“雙師型”教師培訓。在職稱評定、崗位晉升、工作績效考核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確保教師和企業骨干人員在產教融合中受益。第三,完善行政一條龍服務功能。產教融合涉及的體制機制范圍廣,如財稅政策、人事政策等并非教育部門能夠獨立解決,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出臺配套的支持政策,減少產教融合政策阻力,共同推動融合進一步發展。
(四)激發行業協會力量,促進產教深度融合
第一,發揮行業協會的向心力。助推行業企業對接高校,為雙方搭建共贏的合作平臺,幫助雙方提高互信度,從而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第二,發揮行業協會的服務和監督功能。及時收集企業反饋的信息,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將校企合作的技術成果轉化、人才培養質量作為企業評價的重要指標,激發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
產教融合是解決人才供需失衡問題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當前由于各主體的利益不同、缺乏有效的協同機制,使產教融合呈現“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的狀態。從利益相關者的視角出發,挖掘利益博弈下的產教融合問題,從而構建以多元協同治理為引領的融合機制,促進各利益相關主體在對話與合作中實現共贏的發展新格局。
參考文獻:
[1]赫爾曼·哈肯.協同學[M].凌復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2]孫云志.多元共治視域下我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21.
[3]潘海生.作為利益相關者組織的大學治理理論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4]讓·雅克·盧梭.社會契約論[M].王田田,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