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音樂教學在教學素材、教學方法方面為課程思政的實施提供了可行和便捷的條件。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家國情懷、傳統文化,對教學資源進行積極開發和利用,實現課程思政的滲透,進一步提高中學音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中學音樂" " 課程思政" " 教學策略
課程思政的核心是傳授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能擔負民族復興和國家發展使命的學生。課程思政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怎樣培養人”的核心問題。在中學音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能夠實現課程思政在具體學科教學中的細化,能夠助力德育與學科教學的融合。
一、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教材中的思政素材比較多
中學各版本音樂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政素材,這些思政素材又分為隱性和顯性兩類。顯性的思政素材有《彩色的中國》《義勇軍進行曲》等歌曲,這些歌曲直接展現了愛國主義情懷。隱性的素材有《多情的土地》《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船工號子》《軍民大生產》等歌曲,它們飽含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勞動的贊美。不同類型的音樂,抒發了不同的情感,能夠讓學生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會世界文化的多樣、繁榮與進步。
(二)符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如聆聽欣賞、合作探究、合唱比賽、舞蹈表演、歌曲表演等,給了學生在多樣化的平臺上學習理論知識的機會。將課程思政融入其中,能夠促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音樂教學中的德育元素,并促使學生升華理論知識,進一步指導學生的行為與表現,使得中學音樂教學中的思政元素被充分開發。
二、在中學音樂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策略
(一)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
家國情懷作為課程思政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反映在具體的歌曲之中,又反映在音樂教材的編寫邏輯、思路之中。含有家國情懷思政元素的音樂作品,能夠通過歌曲的形式,展現人們對于民族、國家的熱愛之情,以及個人的民族歸屬感、國家認同感。教師將家國情懷思政元素挖掘出來,融入中學音樂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增強愛國精神,提升學生的生活幸福感。
教師在將課程思政融入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歌曲的歌詞中提煉出愛國主義元素,讓學生誦讀歌詞,理解歌曲表達的主題思想。例如,《義勇軍進行曲》中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等歌詞直觀且激昂,能夠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師還可以請學生誦讀《彩色的中國》的歌詞,并說一說歌詞是怎樣描寫祖國的顏色的。學生在“碧綠的”“金黃的”等形容詞之中,既體會到了祖國的幅員遼闊,又體會到了祖國的繁榮昌盛,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學生對歌詞有了較為準確的認知之后,教師就可以配上音樂,讓學生共同演唱,促使學生在演唱過程中抒發自身濃濃的愛國情。
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播放優秀的影視作品,讓學生更真實地感受革命戰士的偉大,學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將其轉化為學習的動力。而在欣賞《茉莉花》《繡花曲》等作品時,教師可以請學生分析鄉情特色和地域音樂特色,思考自己的家鄉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展現了怎樣的地域特色,從而讓學生對家鄉的故事有所了解,更加熱愛家鄉。
(二)將傳統文化融入音樂教學
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各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課程思政的使命和任務。中學音樂教材中的傳統文化類思政元素很多,教師注重挖掘此類內容,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能讓學生對民族傳統音樂有更全面的了解,進而增強文化自信。同時,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辯證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價值和作用,樂于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的民族風情、民族文化,并將民族音樂與這些文化知識對應起來。例如,在學習“天山之音”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將《我的金色阿勒泰》《在那銀色的月光下》等歌曲放在一起比較、分析,讓學生思考這些歌曲反映了哪些民族風情和民族精神,并鼓勵學生將音樂作品的內容和語文學科的相關人文知識聯系起來。這樣的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該類作品的風格和特點,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欣賞民族文化,提升音樂審美素養。
在教學民族樂器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從單一樂器入手,讓學生欣賞該樂器獨奏的音樂片段,了解該樂器的演奏特點,思考這個樂器適合什么風格的音樂作品,能表達怎樣的情感。教師可以以二胡為例,引入二胡的發展歷史、經典作品,讓學生對二胡的音色、演奏方式有所了解,深刻體會我國音樂文化的深刻性和民族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回顧教材中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民族樂器,并說一說自己對這些樂器的認識。
(三)在音樂教學中滲透正確的價值觀
思政元素包含友誼觀、人生觀、生命觀等不同的內容,能夠體現我國的傳統道德思想、社會文化精髓。在中學音樂教材中,也有不少音樂作品表現了美好的友誼、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歌頌等。教師在教學內涵深刻的音樂作品時,可以盡量選擇生活化的切入點,從更細微的角度切入,推進音樂課程思政的落地。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小組討論、小組表演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教師可以請學生先談一下對友誼的看法,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再播放歌曲《友誼地久天長》,升華學生對友誼的認知。接著,教師可以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簡單的合唱方式來演唱歌曲,讓學生在合作中體會友誼,對天長地久的友誼產生向往。
再如,在和學生共同欣賞《奧林匹克頌》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聆聽歌曲,再提問:該作品表達了怎樣的情緒?有哪些創作特點?反映了怎樣的奧林匹克精神?同時,教師可以播放奧運會的視頻,促使學生通過真實的運動場景,體會音樂表達的體育精神,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競技觀念。
總之,中學音樂教材的內容為課程思政的落地提供了必要條件,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結合具體的教學環節、教學模式和教學重點,讓學生在音樂聆聽、演唱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1]趙霞.淺談中小學音樂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 [J].中國音樂教育,2020,(7):45-48.
[2]陳怡.課程思政視域下初中音樂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J].新課程,2023,(5):7-9.
[3]李帥.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音樂教學探究 [J].新智慧,2023,(27):82-84.
[4]林麗貞.五育融合視域下初中音樂課堂中德育的滲透 [J].亞太教育,2023,(15):68-70.
[5]黎愛輝.初中音樂教育與德育融合的途徑研究 [J]. 江西教育,2023,(39):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