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五育并舉”的思想指導下,教師要優化教學方式,保障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存在勞動教育缺失的問題,導致學生的勞動能力不足,無法獲得全面發展。在綜合實踐活動視角下開展勞動教育,主要是通過將二者融合的方式,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搭建平臺,促進小學生勞動精神的形成,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诖耍瑢C合實踐活動視角下的小學勞動教育實施要點以及實施策略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青年教師專項課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視域下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QN202103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施菊香(1983—),女,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曹埠鎮飲泉小學。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不僅需要教授學生基本的學科知識,還要注重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與生存技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做好鋪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為了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豐富的體驗,積累經驗,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五大素質全面發展。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符合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能夠使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掌握勞動的基本方法,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并獲得深刻的勞動感悟,認識到勞動的真諦,樹立勞動意識,自覺地參與到校園勞動、家庭勞動以及社會勞動中,主動承擔責任,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一、基于綜合實踐活動視角的小學勞動教育實施要點
(一)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
勞動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讓勞動教育真正落到實處,才能有效保障小學生健康、全面成長。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視角下開展勞動教育,需要教師抓住重點,真正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認真地尋找勞動教育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切入點,做到有序地融合勞動教育內容,從而促進小學生勞動素養提升。
(二)豐富勞動教育活動內容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育觀念固化,認為課程教學內容僅限于教材,教學場地只有課堂,這樣的教育觀念已經無法適應當代教育發展的需求。在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融合的背景下,教師需要豐富勞動教育內容,進一步拓展勞動教育場地。比如,除課堂之外,教師還可以將勞動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勞動平臺[1]。同時,教師可以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動內容。比如,在江蘇省蘇繡是當地的民間藝術特色,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了解蘇繡,嘗試完成簡單的圖案繡制。又如,江蘇省有很多的特色美食,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做一道家鄉的特色菜,讓學生在勞動中加深對家鄉文化的理解。
(三)注重勞動教育評價的合理性
小學生渴望被關注和認可,當他們的學習成果得到關注,甚至是夸贊的時候,他們就會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種滿足感會轉化為其繼續努力的動力,促使其學習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中。在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結合的背景下,教師需要關注教學評價,優化評價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的教育作用,以合理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遵循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豐富評價主體,避免出現隨意評價、無序評價等問題[2]。
二、基于綜合實踐活動視角的小學勞動教育實施策略
(一)根據學情制訂勞動教育目標
勞動學科將勞動作為重要的教學形式,旨在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思想,培養良好的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新課改要求教師結合各個年齡階段學生的勞動能力開展豐富的主題實踐活動[3]。分析各階段學生的成長情況,教師可了解到低年級學生處于對外界的認知階段。對此,在制訂勞動教育目標時,教師可以從認知層面入手,引領低年級學生認識到勞動的意義與價值。比如,讓低年級學生學習辨認糧食,了解生活中常見的糧食種類,如大米、小米、黑米、黃豆、綠豆等,從身邊熟悉的糧食種類入手,了解農作物的生長過程,認識到食物的來之不易,樹立珍惜食物的意識,明白勞動的意義。中年級學生處于知識學習、技能發展的黃金時期,對此,教師可以將“掌握勞動知識,提升勞動技能”作為教學目標,借助植樹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植樹的基本步驟、關鍵要點,教授他們如何使用各種勞動工具,讓他們在參與植物種植的過程中提升勞動技能,樹立團結協作的意識。而高年級學生則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制訂勞動教育目標時,教師應關注學生道德品質層面的發展,比如通過“做家務”等實踐活動,使學生正確地認識世界,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擁有敢于挑戰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形成優秀的品質以及健全的人格。
(二)搭建良好的勞動教育平臺
搭建良好的勞動教育平臺可以讓學生在適宜的環境中自覺地勞動,并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為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勞動教育提供支持。建設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是搭建勞動教育平臺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校環境的特點,遵循安全性和實用性的原則,采取如下實施步驟:(1)選取適宜進行勞動教育的安全區域,如校園內學生熟知的環境或校外種植基地;(2)根據勞動實踐基地的具體情況,篩選適宜的勞動教育項目,確?;顒拥目刹僮餍?;(3)預測勞動過程中容易發生的意外情況,制訂相應的應急預案和處理措施,保障勞動實踐活動順利進行。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內設立值日區域,將勞動工具放置在值日區域內,并安排好每天的值日生,明確地劃分值日的范圍,將班級勞動、校園勞動落實到每一名學生的身上,促使學生形成勞動責任意識。在學生的勞動任務完成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相互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在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解決困難的方法等,以此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教師組織勞動成果分享活動,有助于引導學生正確地處理面對困難時出現的負面情緒,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形成積極的勞動態度、人生態度。在搭建勞動教育平臺時,教師應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環境,避免學生因為陌生的環境而手足無措。除了在校園內搭建勞動教育平臺,學校還可以向當地的特色企業尋求合作,比如,建設“茶文化園”,讓學生經歷茶葉制作的全過程,從勞動中了解茶文化,增強勞動能力。
(三)大力挖掘勞動教育資源
基于綜合實踐活動視角的勞動教育需要教師從多個方面入手挖掘教育資源,借助豐富的教育資源組織實踐活動,使學生養成勤于動手的習慣,在實踐中發展勞動素養[4]。首先,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使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通過點滴勞動樹立勞動意識,提升勞動能力。針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布置洗襪子、疊被子、整理書包、疊放衣物等任務,因為低年級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在完成家務勞動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在一旁指導,并且適當地夸獎孩子,讓其感受到勞動的快樂,逐漸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針對中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家務勞動,比如,要求學生完成一道菜肴的制作,要求學生清理廚房、拖地板、洗衣服等,以此增強學生在家庭勞動中的參與感,促使學生體會到父母平日的辛勞。其次,教師可以結合我國傳統節日組織勞動教育活動。節日文化是優質的勞動教育資源,可以促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感受到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傳承的責任感。例如,教師可在中秋節前準備好做月餅需要的模具和材料,讓學生在課堂上與同伴一起制作美味的月餅。最后,教師可以立足社會實際挖掘勞動教育資源。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其核心教育思想在于讓教師鏈接生活、邁向社會,引領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社會中的一員,社會的發展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比如,為了讓學生樹立“垃圾分類,人人有責”“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的意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入社會生活中,體驗清潔工的工作日常,這樣一方面有助于學生掌握垃圾分類的知識,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清潔工的不易,進而做到隨手將垃圾扔到對應標識的垃圾桶中??傊瑒趧訉嵺`活動的開展與家庭、校園、社會息息相關,應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的勞動教育機制。
(四)發揮多元化課程作用
勞動教育的核心是“勞”與“育”并行,教師要認識到“勞”與“育”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無論是勞動品質的培養還是勞動技能的訓練,都需要通過教育才能實現,而教育絕不是只憑借某一個學科就可以實現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國的教育體系要設立多個學科。在以往的教育教學中,不少教師沒有認識到各學科之間的聯系,缺乏學科之間的融合。新課改提出“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跨學科融合”的教育主張,因此,教師要探索勞動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教學的融合之路,在以“實踐”為核心,以“勞動”為主要載體的基礎上,促使學生掌握勞動知識,提升勞動技能。例如,在學生親身參與勞動實踐活動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通過寫作的方式記錄勞動的過程。比如,學生可以記錄在自己勞動之前教室的環境是什么樣子的,自己在此次勞動中使用了哪些工具,和誰一起完成哪些勞動內容,勞動之后教室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并寫出自己在勞動前后的心理變化。記錄勞動過程、書寫勞動感悟,實現勞動教育與寫作訓練的融合,有助于小學生在寫作中進一步升華勞動情感,形成良好的勞動觀念和勞動品質。
(五)優化勞動教育評價方式
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勞動實踐活動中同樣需要評價。教師在勞動教育評價中需要注意遵循勞動教育課程的特點,從學生的勞動素養發展情況出發,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過程,將勞動知識掌握、勞動技能發展、勞動情感樹立、勞動觀念形成等,納入勞動教育評價中,注重豐富勞動教育的評價方法,通過理性、客觀的評價,促進勞動教育成效的提升[5]。在以往的勞動教育評價中,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只關注學生勞動成果的好壞,缺乏對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各項表現的關注,因此未能對學生的勞動表現、勞動態度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而學生的勞動能力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關注結果不關注過程的教學評價方式,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勞動熱情,阻礙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重構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完善勞動教育評價的內容,將勞動觀念、勞動意識、合作能力等納入評價體系中,并進一步細化評價內容,比如,學生在勞動中的態度是否積極、能否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在勞動中是否具備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當無法獨立完成勞動任務時是否會主動尋求他人的幫助、在合作完成勞動任務時是否能夠做到團結互助、是否能夠自覺地完成自己的勞動任務、對勞動工具的使用是否正確等等。對勞動評價內容的補充與完善,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師教學評價觀念的轉變,讓教師認識到勞動教育并不僅僅是勞動技能的傳授,還要從核心素養的視角出發,關注學生關鍵能力與必備品質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注意到勞動知識與技能之外的其他方面的成長,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另外,教師還要采用多元主體評價方法。在以往的勞動教育評價中,評價的主體是教師。由教師單方面評價學生的勞動成果,會讓學生置于一種緊張、焦慮的氛圍中,同時教師在評價中容易帶有主觀的色彩,對此,教師可以邀請學生參與到評價環節中,如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勞動表現、勞動成果進行評價,引領學生審視自我,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反思習慣。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相互評價,比如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勞動實踐活動中,鼓勵小組成員相互監督、相互評價;組織小組之間進行勞動成果比拼,讓學生在組間評價中,學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相互學習與借鑒,以此促使全體學生共同成長。
三、總結
基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勞動教育符合新課改的要求,能夠進一步開拓勞動教育的實踐空間,豐富學生的勞動實踐機會,發揮綜合實踐活動的優勢,助力小學勞動教育整體質量的提升。因此,教師應積極地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路徑,掌握二者融合的要點,通過制訂勞動教育目標、搭建勞動教育平臺、挖掘勞動教育資源、發揮多元化課程的作用以及優化勞動教育評價方式等,讓小學勞動教育變得更加規范、科學、系統,從而實現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彥松.利用綜合實踐活動提高勞動教育實效性[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12):85.
[2]張雪瑩.提質減負:勞動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課交融路徑[J].名師在線,2022(34):73-75.
[3]董美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視域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施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3(25):168-170.
[4]黃莉娟.借助勞動教育,強化服務意識:淺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9):143-145.
[5]黃英姑.淺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勞動教育的實施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3(28):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