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
【摘要】“要綠水青山更要金山銀山”,這是我國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所提出的全新發展要求。在新時期下,環保建設與每個中華兒女的生活息息相關。高中地理教學涵蓋豐富的知識點,其以地理感知、環境解讀為導向,驅動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挖掘地理理論。以“雙碳”教育完善學生教育體系,創新課程開發方案,有助于高中生形成良好的發展性思維。現以高中地理教學要求為導向,以高中地理教學單元“氣候變化”為主題,思考在學生教學中滲透“雙碳”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中地理 ?“雙碳”教育 ?“氣候變化”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1-0139-03
“雙碳”教育指的是圍繞碳中和與碳達峰兩大環保理念演化而來的教育活動,其以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為核心任務,在“雙碳”理念下,引導學生生成環保、科學的發展觀念,進而創新學科教學模式。圍繞高中地理教學要求設計“雙碳”教育方案,教師應該重視環保理念與科學發展觀的培養,形成以環保、主動、科學為導向的學科教學體系,促使學生接納“雙碳”理念,參與“雙碳”實踐,以此來優化學生教育路徑。
一、高中地理教學中落實“雙碳”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課程教學范圍的合理延伸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在落實學科教學活動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與科學發展觀,促使學生形成人地協調觀念。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設計基于理論知識的學習方案,更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觀念的引導。以協調發展、科學發展為主要目標,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以學科知識、學科技能成就自我[1]。“雙碳”教育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核心,在環保、科學的發展視角下,其對高中地理教學內容進行了深度拓展。一方面,是基于課程結構的教學指導方案,在教學環節,“雙碳”教育進一步豐富了課程內容,形成了以環保教育、社會責任教育為導向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雙碳”教育成型于新時代的環保發展理念下,其以現實生活為背景,為學生解答了如何落實“雙碳”、如何構建環保型家園的問題,形成了以社會發展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加強了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當教師將“雙碳”教育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學當中,理論教學范圍與實踐教學范圍將得到有效延伸。
(二)教學改革方案的深度優化
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借改革東風點燃教育靈感,以方法改革、過程改革、內容改革為導向,打造響應新課改、面向新要求的學科教學指導體系,驅動高中生全面發展。但在教學研究活動中,部分教師僅關注教學方法的調整與優化,對于教學內容的認識不夠深刻,對于教學方法的設計缺乏創新,教學改革流于表面。將“雙碳”教育融入到高中地理課堂,則可以從課程理論與教學要求等角度同步優化教學方案。首先,“雙碳”教育是新穎的,符合時代的,新理論的出現必將豐富高中地理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在地理知識的支持下,學生將從理論入手,探究“雙碳”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構建動態化課堂。其次,“雙碳”教育以加強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為導向,在“如何落實‘雙碳”“為什么要落實‘雙碳”的學習問題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學生形成互動踐行“雙碳”、響應“雙碳”教育的良好情感。“雙碳”教育將社會責任感教育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學當中,在思想與行為等角度同步推進學生教育活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學科教學指導方案。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雙碳”教育的策略——以“氣候變化”為例
(一)創設思考情境,認同“雙碳”教育
在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已經進行了“雙碳”教育加學科教學的探索,但在教學環節,其忽視了學生的學習現狀。對于學生來說,“雙碳”是一個停留在新聞中的概念,其對于“雙碳”的核心內涵與要求并不了解。理論知識儲備不足,導致教師只能從“雙碳”教育和學科教學兩個角度分別開展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緩慢,且學習壓力較大。為推進“雙碳”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深度結合,教師可以嘗試開發互動情境,在情境中引導學生對“雙碳”教育的內涵、價值進行探究,以此來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學習熱情。
當教材《氣候變化》與“雙碳”教育理念相互結合,教師便可以結合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深度探究,圍繞“雙碳”的有關概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首先,教師為學生導入情境,在教學環節提出思考問題,如下列情境所示:
某溫帶城市大力開發煤炭產業,城市內分布著大量的煤炭生產、煤炭供電企業,但該城市的碳處理設備較為落后。結合相關情境進行思考:該城市的生活環境有著怎樣的特點?在不同的季節,其氣候會有怎樣的變化?
在設計情境之后,圍繞教材“氣候變化”這一主題展開探究活動,討論人類活動對于氣候所產生的影響。其次,教師結合問題引導學生展開互動,繼續設計思考問題。以某城市的發展為引導,要求學生探究氣候變化與產業建設之間的關系,并嘗試提出建議。“雙碳”理念強調循序漸進的環保方案建設,在學生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雙碳”思想提出建議,探究保護該城市氣候、驅動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在教學過程中,以現實生活為切入點,引導學生提出多元化建議。將“雙碳”教育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要強調人與環境、氣候之間的協調發展,以此來加強“雙碳”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之間的交互。
(二)開展趣味活動,主動探究“雙碳”
在引導學生掌握了“雙碳”的基本理念之后,教師應該嘗試對教學范圍進行逐步延伸,構建以學生聯想、探究為導向的“雙碳”教育新框架[2]。部分教師在探索“雙碳”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融合的基本路徑的過程中,過于強調理論知識之間的關系,占據了學生獨立思考、探究的空間。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該在課堂上進行“留白”設計,開發多元化趣味活動,引導學生圍繞“雙碳”理念主動進行探究,依靠趣味化教學方案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高中地理“氣候變化”的有關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城市模型”,利用溫度計、墨水、綠色貼紙等材料進行教學活動。一方面,設計以實踐教學為導向的“雙碳”教育方案。在教學活動中,要求學生設計城市模型,展現城市的氣候特點。為保障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應該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城市資料卡”,利用資料卡記錄城市的氣候特征。在教學活動中,從氣候的特征分析、氣候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入手展開教學工作,要求學生主動探究地理知識。在“氣候變化”活動中,以人類活動中的碳排放與碳處理、碳對于環境的影響為導向,要求高中生展開深度探究。另一方面,圍繞“雙碳”教育引導學生進行互動式教學設計。依舊以城市模型為載體,在互動教學活動中,帶領學生進行“碳處理”實驗,從城市環境建設、城市含碳廢物處理、城市產能控制等角度入手提出建議,學生將相關觀點轉化為實踐經驗,在城市模型中進行應用。推動“雙碳”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教師應該結合具體的學科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圍繞“人類如何影響氣候”“如何保護氣候”等問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保障“雙碳”教育下的學生教育方案具有相應的育人價值。
(三)進行社會實踐,主動踐行“雙碳”
高中地理課程中的部分知識點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受到高中地理教學生活化、人文化特點的影響,高中生也會嘗試從生活中挖掘地理知識。推動“雙碳”教育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解讀“雙碳”思想、主動踐行“雙碳”的機會,將實踐活動與學生教育任務結合起來,為高中地理教學加入更多的體驗式元素。教師合理設計社會實踐任務,可以讓學生深度理解“雙碳”的重要意義與人文價值,在實踐中落實深度育人思想,讓“雙碳”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教師可以利用社會實踐活動推動“雙碳”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深度結合。基于“氣候變化”的有關知識點展開教學活動。第一步,設計社會實踐任務。以本地區為對象,引導學生展開學科調研活動。在調研過程中,以“近十年本地區的氣候變化”為主題,要求學生展開自主探究。通過走訪當地居民、查閱地方文獻等方式對地區的氣候變化特點進行探究。在教學活動中,圍繞“雙碳”教育的設計要求引導學生進行實踐,討論人類活動對于氣候變化所產生的影響。第二步,以學生已經完成的實踐活動為切入點,繼續設計地理探究問題:當人類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排出過量的碳時,當地的氣候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此時的社會實踐不能局限于本地區,而是要積極拓寬實踐范圍,以周邊地區的氣候變化為抓手,進行實踐探究活動。教師可以通過給出案例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探究實踐,如“黃河變黃”的案例:黃河原本十分清澈,但宋代以后兩岸樹木遭到嚴重砍伐,水土流失嚴重,氣候穩態被破壞,導致大量泥沙流入黃河,黃河因此成為“黃河”。當教師給出案例之后,要求學生仿照相關案例進行探究,說明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系。第三步,結合“雙碳”教育思想引導學生展開綜合化探究活動:在“雙碳”理念下,應該如何維護好氣候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對于因為碳超標引發的各種氣候問題,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進行解決?此時,繼續要求學生搜集理論資源,圍繞“雙碳城市”這一關鍵詞展開探究,從城市建設、工業發展、環境保護等多元視角入手,引導學生在提出建議的同時進行有效互動,圍繞“雙碳”教育理念實現深度育人[3]。
(四)設計教學測驗,全面貫徹“雙碳”
“雙碳”教育是基于現代教育要求所形成的一種教育理念,其同樣具有育人價值。為加深學生對于“雙碳”理念的理解,教師可以嘗試圍繞“雙碳”教育要求多元化測試任務,在測試活動中,構建以實踐、學習、交互為導向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創新“雙碳”教育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教學測驗活動將知識測試、學科探究活動結合起來,形成了具有交互性特點的教學體系。合理開發教學測驗方案,有助于“雙碳”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
教師應該將“雙碳”教育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學測驗當中,基于理解“雙碳”教育、踐行“雙碳”理念的多元視角開展學生教育工作。首先,圍繞“雙碳”教育的基本概念設計情境案例。以我國的“雙碳”城市建設為引導,結合相關城市的環境特點、氣候特點展開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對學生提出互動思考問題:在該城市的建設中,其是如何落實“雙碳”理念的?“雙碳”理念在哪些角度發揮出了比較出色的正面影響?從氣候向環境逐漸延伸,引導學生結合客觀對象解讀“雙碳”的重要意義。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結合“氣候變化”這一主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從而構建教學與實踐聯動的學科教學方案。其次,結合交互式情境設計測試問題。某城市因含碳廢物排放過高,現在出現了碳污染問題,當地年平均氣溫上升明顯,問氣候變化會對當地的生產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如何消除其中的不利影響?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科知識探究為核心任務,引導學生結合“雙碳”教育提出具體的建議。在互動過程中,圍繞“雙碳”教育思想引導學生進行層次化探究,從“雙碳”對于氣候的重要意義、“雙碳”對于社會生產生活的間接影響等角度展開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于教學工作的認同感。最后,設計開放式交互問題。圍繞“雙碳”教育在測試中加入探究性元素:在日常生活中,個體應該如何落實“雙碳”?從綠色出行、含碳物回收等角度入手,逐步發展高中生的地理探究能力與知識應用技能[4]。
三、結語
要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雙碳”教育,教師要強調教學活動的包容性特點,在教學環節,從“雙碳”教育的理論構成、教學要求等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為了保障“雙碳”教育能夠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發揮出育人價值,教師應該對教學方案進行深度調整,以了解“雙碳”教育、接納“雙碳”教育、踐行“雙碳”教育為基本路徑,逐層遞進,加強“雙碳”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之間的內在聯系。
參考文獻:
[1]陶坤林,王遠.高中地理教學中“雙碳”理念融合思政教育設計——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3“全球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1):12-16.
[2]李昕雨,羅曉芳,馬昕夢等.“雙碳”目標融入高中地理教學的實踐路徑[J].地理教育,2022(12):9-12.
[3]吳棟祥.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探討[J].家長,2023(17):168-170.
[4]蔣寶泉.高中地理課堂德育滲透研究[J].高考,2023(1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