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妃



基金項目: 2023年度廣州市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環境資源法”(2023KCSZ079);2023年廣州開放大學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課程思政示范課程:‘環境資源法”(2023jxsz02)
摘要:教師立足“環境資源法”課程特色,以一個核心、兩個立足點、三個目標、四個融合為總旨,以堅持“學透專業知識、深思價值內蘊、踐行職業拓展、融悟德法兼修”為人才培養目標傳導路徑,在實踐中基于學情分析,形成有效學習機制,構建課程思政體系,注重實踐教學,實現德法兼修人才培養目標。同時,基于柯氏四級培訓評估模式(Kirkpatrick Model),構建“學思踐悟”課程思政多元主體、多維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并針對實施中面臨的困境不斷優化和調整該模式,持續優化推廣,提升育人成效。
關鍵詞:“學思踐悟”;課程思政;實踐教學;“環境資源法”課程
中圖分類號:G720;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4 -00? -07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同時,還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2]。因此,教師應從學、思、踐、悟4方面發力,開展開放教育課程思政探索和實踐,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從戰略高度構建“學思踐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采取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
二、“學思踐悟”課程思政模式構建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體要求,強調要在知行合一中主動擔當作為[2]。高校作為育人主陣地,要堅持立德樹人、德才兼修,踐行明法篤行、知行合一教學實踐理念。課程思政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內容[3]。開放教育法學專業人才培養要凸顯專業特色,融合開放教育和法學專業優勢。“環境資源法”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識層面、能力層面和素質層面具有天然的耦合屬性[4],但同時又存在以記憶性理論知識為主、考核評價形式單一、實踐教學環節欠缺等不足,亟須構建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并付諸實踐,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方法,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健全綜合評價方式,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優化,使學生深刻領悟專業知識背后蘊含的家國情懷、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文明思想等。
廣州開放大學結合“環境資源法”課程“強調法律倫理和社會責任”的特色,以服務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和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向,基于“三全育人”的培養理念,構建開放大學職業拓展型人才培養體系,以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為使命,堅持開放包容的辦學理念,堅持創優提質,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不斷開辟新發展領域和新動能,奮力推進中國高質量發展。法學專業團隊通過創新課程思政設計,為有志于環境資源法基礎理論前沿研究、具備發展潛力的學生,創造自由合宜的學習成長環境、規劃靈活有序的學習發展路徑。
“環境資源法”作為法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具有第三法域特征和鮮明的公益性和科學性,但由于內容龐雜交錯,課程思政教學難以把握。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教師基于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理論”,將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在人才培養進程中兼顧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
(一)“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模式構建總旨——“1234”
為更好地實現培養德才兼備的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使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環境資源法”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重構知識結構體系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強化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模式整體框架遵循“一個核心、兩個立足點、三個目標、四個融合”的原則進行設計構建(圖1 ),具體如下。一個核心即以立德樹人總體目標為核心;兩個立足點是基于課程內容培養具有法治意識和高尚道德修養的人才;三個目標是“底色”教育、“素養”教育、“技能”教育,即價值觀、能力、知識提升,著重培養熟知環境保護法基本制度和專業知識、具備環境保護實踐意識、具有高素養的德法兼修的人才,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和道德,養成誠信、實干、公正的工作作風;四個融合是將專業知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法治思想、職業道德教育等深度融合。
“環境資源法”課程在充分考慮開放大學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下,主要以環境保護法為基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導向,圍繞環境保護法的基本原理和制度,兼顧自然資源保護和環境污染防治等內容進行編寫。根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基于立德樹人總體目標下,“環境資源法”思政建設實施中貫徹“三全育人”理念,整合系統資源,要實現以下幾個目標要求.
1.全面提升授課教師開展“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的意識和能力,在日常教學設計、教學活動中采取行之有效、契合開放大學學生特質的方法開展與教學內容關聯性密切的思政教育。
2.在學校統一部署下,與教務處、院系、教研室專業責任教師及基層教學組織單位共同商討法學專業課程思政的實施原則,推進法學專業所有課程的課程思政體系建設。
3.樹立系統育人理念,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調動各方教育資源要素,發揮開放大學系統優勢,整合教師、課程等多方教育資源,形成協同育人合力,在知識傳授中體現價值引領,在價值傳播中彰顯知識底蘊,真正做到“環境資源法”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相融合。
4.通過環境資源法學課程思政體系建設,全面提高立德樹人的成效,發揮課程思政“底色”教育、“素養”教育和“技能”教育三大功能,以培養愛國愛黨、堅守理想信念、捍衛生態文明、守護碧水藍天、正義責任感長存的德法兼修法律人才。
(二)“學思踐悟”課程思政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復旦大學志愿者服務隊回信中希望“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環境資源法”課程教學遵循“學思踐悟”育人路徑,經過多年的課程思政構思和教學實踐探索,形成了 “學思踐悟”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堅持“學透專業知識、深思價值內蘊、踐行職業拓展、融悟德法兼修”,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路徑(圖2)。
學:基于國家開放大學一網一平臺,完善資源建設,整體設計優化課程內容,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融合價值引領和知識傳授,提升專業認知能力;
思:構建縱向和橫向貫通的課程思政體系,整體協同推進課程思政,翻轉課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價值內蘊,內化于心,提升知識融合能力;
踐:遵循“干中學”理念,通過垃圾分類、糾紛調解等志愿服務,拓展職業發展,使育人成效外化于形;
悟:融合理論與實踐,加強實踐教學,線上法庭觀摩學習、志愿者服務、環境保護題材電影、環境保護題材歌曲等,融悟德法兼修,提升道德文明素養。
“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設計根據教材分為環境保護法的理論闡述和環境保護法的具體法則兩大部分,在課程設計中通過挖掘思政元素,重構課程知識框架,使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有機融合,通過多樣化教學形式,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如通過任務式教學法,師生角色互換,在翻轉課堂中使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環境保護案例,進一步掌握理論知識并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
模式堅持“底色”教育、“素養”教育和“技能”教育同步。“底色”教育強化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精神理念和思想意識,增進生態文明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參與垃圾分類、低碳出行,以身作則,倡導學生一起堅持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與工作方式,自覺做生態環境保護的倡導者、行動者、示范者。“技能”教育從專業層面促進學生掌握環境保護法的五個基本原則;熟知環境保護法的五個基本原則的理論知識,深刻理解領會公眾參與原則對環境保護的倡導性作用;充分掌握公眾參與原則觀測與實施內容,運用到環保實踐中去,踐行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的價值理念。“素養”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意識,在教學中堅持知行合一,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多元治理創新思維能力。在新的征程上做“有法律學問、有社會常識、有法律道德”的新青年。
三、“學思踐悟”“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模式實踐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要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推進現代化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滲入思考。在“學思踐悟”“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中,以課程的知識、能力、價值觀三維課程思政目標為基準,幫助學生了解環境資源法相關法律法規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每一門課程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基因、價值范式和育人資源[5]。
(一)構建長效學習機制,學透專業知識
首先課程教學基于開放教育的學情分析,學生學習目的的多元性、學生差異性較大,主要表現在年齡跨度較大、知識儲備差異較大、求學目的各異等。課程開課前會針對學生開展一次系統的問卷調查,主要圍繞學生求學的目的、學生層次、課程學習的期望、課程思政的理解等維度開展,以便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更有依據和針對性,提升教學的效果。其次組建混合式的課程教學團隊,團隊成員由專業教師、思政教師和學生工作者構成,專業層面上由全系統的課程教師、專業負責人、輔導老師構成,形成集體備課制度,利用開放教育的系統優勢,充分調動系統教師的積極性,試行競崗上課制,基于系統教學統籌平臺,由專業負責人牽頭搭建課程教學評價團隊,挑選優質師資面向學生開展線上和線下教學,輔導教師負責課程教學答疑活動,通過整合系統教師,實現課程教學精細化和分工細分化。第三,整合課程資源,以主題教學形式開展課堂教學。充分利用國家開放大學一網一平臺構建全在線課程資源,包括教學實施方案、教學案例分析、專題討論、教學視頻、講義教案、在線測試等,所有資源堅持貫徹主題教育形式,有針對性的構建相應資源。第四,實施差異化和分層教學,根據問卷調查所掌握信息對學生進行分層組建學習小組,將專業知識儲備無異的規整一個團隊,以便教師順利開展分層教學。充分發揮系統規模優勢,教師群體合理分工,各司其職,有序推進,最終實現組內成員共同成長和組建相互促進的模式。第五,創新課程考評形式,在綜合成績的評定上,除了課程學習成績以外,要側重于對學生團隊學習的參與度、線上和線下學習行為數據反饋、社會實踐環節等綜合評定。
(二)構建課程思政體系,深思價值意蘊
基于“環境資源法”課程的本質屬性,其與思政教育具有天然的內在聯系,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利用實踐案例和本土紅色教育基地,構建縱橫交錯的課程思政體系。首先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由專業負責人、課程負責人、課程教師、輔導教師、思政課程教師、班主任、輔導員等共同構成,團隊成員從知識結構、年齡、專業結構等層面合理配置,各成員分工明細,職責清晰,有效引導學生深思專業課程的價值內涵,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融合三位一體[6]。其次,基于專業知識、學科方法、時代精神等維度挖掘思政元素,構建課程思政資源庫,注重內容的全面性、系統性和前沿性,融合多學科交叉思想[7],提升學生認知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其內在價值、思想的溫度。在思政資源庫的構建上,堅持以學科專業內涵為構建課程思政之源,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法治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職業素養四個層面挖掘思政元素,以本地資源和課程平臺建設豐富課程思政實踐。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要注重課程思政的適度視覺化、碎片化、時尚化和適度娛樂化[8],從而更加有效的開展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第三,利用區位優勢,挖掘廣州地域紅色資源,構建課程思政實踐教學基地體系,多渠道多形式立體活化紅色資源,將紅色教育基地作為教學的“第二課堂”,利用依托新技術建立的線上推廣平臺,將地方紅色文化蘊含的德育基因推進融合進課程教學,增強實踐教學的效果。
“環境資源法”課程將“立德樹人”融入教學全過程,充分挖掘各章節知識點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以鮮明的思政理念貫穿“環境資源法”教學課堂。從案例篩選為主要切入點,以觀點解讀為主要表現形式,以知識傳授、價值引導為導向,結合學生學情特點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鼓勵學生敢于為保護環境發聲,知行合一,樂于實踐運用。以下為部分章節課程思政教學框架設計(表1)。
“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過程中,堅持“灌輸與滲透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顯性與隱形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反面教育相結合”的四結合融入方式,通過案例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法、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融合線上和線下教學,使學生能夠加深對環境保護法相關法律知識的理解掌握,牢固樹立客觀公正、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技能提升、增強素養的職業道德觀念,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效融合。
(三)堅持實踐教學主導,踐行職業拓展
“環境資源法”采取總分式立法體例,以記憶性理論知識為主,對學生的知識體量要求較高,學生要有一定的專業基礎和基本法律知識儲備,專業學習壓力較大,在課堂教學中零散化嵌入式的課程思政教學收效甚微,因此在課程思政模式構建中,側重于實踐教學為主導,重視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結合專業理論知識的課堂教學,雙軌并行,形成法學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和有機構成部分。
“環境資源法”課程的實踐應用性較強,如環境破壞問題的治理、環境保護政策的貫徹等可以直接融入到實踐教學中,通過實踐案例教學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專業知識體系,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形成法治思維,強化職業素養。本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通過實地調研教學、模擬法庭教學、實踐基地教學、典型案例教學等形式,在實踐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感受司法的公正公平,形成環境治理的誠信和法治理念,培養提升解決環境糾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職業素養。
在實踐教學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以“學習課程內容——確定教學、課程思政目標——案例解讀(實踐教學)——感性體驗——理性領悟——價值認同”的漸進式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路徑。
(四)勤學深思力行,融悟德法兼修
所謂融悟是基于價值導向,通達穎悟,通達知識、通達行為,最終通達思想。即以思導行、以行達悟、以悟獲得、得而善思。習近平法治思想提出高校要培養原來越多的“德法兼修”人才,不局限于法學專業,要提升全民法治素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新時代,“德法兼修”是指在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緊密結合新時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培養既具有較高的法治素養和熟練的法治技能,又具有相當的道德素養和崇高的道德品質,并適用于衡量從事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法律實踐工作的專門人才的重要標準[9]。“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模式構建最終要實現德法兼修人才培養目標,通過模式的學、思階段,強化學生的認知和價值引領,在實踐的層面堅持以行動為導向,學以致用,最終內化形成知識和行為規范,塑造融合理論知識的真理性和實踐行為正確性的內在信念,厚植情感,內化于心,成為學生行為選擇的價值原則。“學思踐悟”課程思政模型的最終落腳點就是要培育基于善學、深思、踐行的階段學習提升過程,最終成為融悟德法兼修的人才。首先在課程思政教學目標上確立以“德法兼修”為主要目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法治思想和職業素養等內容融入教學進程,通過案例教學、實踐教學等形式引領學生深刻思考“知行合一”思想,堅定對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認同感。其次在思政資源庫建設上,堅持從專業知識出發,立足地方特色,創新教學方法和形式,活化紅色資源。主要是側重于利用廣州地方紅色資源,找準定位提煉地方紅色文化特色,賡續紅色血脈,將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五)基于柯氏評價模型的多元主體多維度綜合評價體系
對于課程思政評價不同學者研究的視角各不相同,郭鳳婷借鑒CIPP模型(決策導向評價模式)構建評價遞階層次,從背景、輸入、過程和成果四個維度構建了24個三級指標進行評價[10];熊平基于系統思維構建“上下貫通、左右聯通、內外暢通”的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11];王珊也基于CIPP評價模型構建將思政元素融入完整教學環節的“四維聯動、三級遞進”評價機制[12]。
“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組建課程評價團隊,實現全員參與課程思政評價。評價主體包括專業教師、課程教師、輔導教師、學生等,針對資源建設、教學設計、教學內容、課程思政、育人成效、推廣應用等維度全方位綜合評價(圖3)。
前四個維度屬于教學實施一級指標范疇,育人成效和推廣應用屬于模式應用效果指標范疇。每一個維度均構建有具體的三級考核評價指標,有明確的要求和提煉的要素,構建“學思踐悟”課程思政模式的全員全程全方位考核評價體系。具體評價體系如表2。在育人成效的評價上,借鑒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四級培訓評估模式,借鑒反應評估、學習評估和行為評估三個層級,構建三層級評價模式,衡量評價模式教學的滿意度、學生學習的獲得度、知識運用實踐的程度等。
多元主體多維度評價體系改革了傳統評價的單一式,從評價指標由單一向多樣發展,評價主體和客體多元化,貫穿三全育人理念,評價覆蓋育人全過程。
四、“學思踐悟”“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模式實踐反思
“環境資源法”“學思踐悟”課程思政模式經過幾年探索積累,每學期遵循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優化、資源整合、形式方法創新、教研探討、模式反饋評價等路徑,不斷優化調整,力圖實現最優教學效果,以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為遵循。經過模式運行的效果反思,仍存在有待進一步完善之處。
(一) “學思踐悟”課程思政模式優化,增強各環節的關聯性
模式在后續的實踐運用和優化完善中,要注重加強探究“學思踐悟”一體化模式上各環節的內容關聯,有機融合,避免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化、形式化和功利化傾向。尤其是在踐悟環節,從目前實施的效果來看尚且不足,主要表現在實踐教學形式有待創新,要強化運用廣州地域紅色資源與專業知識傳授有機融合,提升實踐教學的成效,將顯性和隱性有機結合。在悟的環節要加強學生對價值內涵深思的引導,促使學生形成有正確價值的行為規范。在實施過程中,還需強化各階段環節的傳導性,真正做到教學全程的一體化。并將該模式持續推進到專業各課程及跨專業的課程教學實施中,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同時要加強課后的實時跟蹤,問卷調查,了解掌握學生職業發展面臨困境,以便于進一步完善教學模式,實現立德樹人總體目標。
(二)豐富課程思政素材庫,形式多樣,呈現本土特色
目前的“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素材主要結合各章節專業內容,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法治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素養等四個維度挖掘思政元素,在呈現的內容上更多的局限于文本、案例、政策文件、教學視頻等,在資源的建設上,對互聯網融合不夠,可以適度視覺化、碎片化、時尚化、娛樂化,拓展知識的深度、廣度和溫度。另外在于本土紅色資源的利用不夠充分,思政素材庫的本土化特征不夠清晰,要找準定位,結合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目標提煉地方紅色文化特色,融入到法治人才培養中。后續要充分調動系統教師團隊和學生群體,形成教學互動、共創共建格局。同時為保證課程思政素材庫的時效性,計劃建立素材庫更新機制,形成文字版、在線案例、實踐環節等素材庫,組織團隊教師拍攝課程思政視頻素材庫并運用到課程教學中。
(三)擴充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完善學習培訓機制
進一步擴大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充分發揮開放教育系統優勢,組建專家團隊、實施團隊和輔導團隊三級組織。邀請校外專家對課程思政開展進行專業指導,實施團隊成員將思政育人理念融入教學全過程,同時發揮輔導教師團隊功能,密切關注學生學習和價值動態,并反饋實施團隊進一步優化課程思政教學。另外要組織教師培訓學習,提升自身綜合能力,使其更加高效服務于課程教學。每學期召開一次全系統的“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研討會,針對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加強探討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同時鼓勵和支持團隊成員參與各種形式的課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訓,通過理論與實踐運用相結合,逐步壯大課程思政教學實施團隊。
(四)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專業實踐教學能有效避免思政教育“孤島化”傾向,防止專業理論與實踐脫節,后續的教學實施中要進一步帶領學生投入實踐,在實踐中獲取經驗。如城市環境污染調研、人居環境保護、垃圾分類、城中村污染問題調查等。也可豐富第二課堂實踐,如開展模仿實訓,組織學生進行“法官”“當事人”“律師”角色扮演,進行模擬法庭教學,通過模擬環境法庭開庭審理的真實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這種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沖擊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讓學生真實感受案件背后的司法正義、環保意義和社會主義價值觀。豐富課堂教學中的“學思踐悟”,確保理論聯系實踐,使到“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從學、思、踐、悟四方面發力。
五、結束語
“環境資源法”“學思踐悟”課程思政模式遵循“1234”總旨結合課程特性,構建人才培養目標傳導路徑,堅持“底色”教育、“素養”教育和“技能”教育融合,在實踐中構建長效學習機制,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豐富課程思政體系,提升學生認知的廣度、深度和溫度,注重實踐教學,引導學生踐行職業拓展,最終成為德法兼修人才。在模式的評價上基于柯氏評價模型,形成多元主體多維度綜合評價體系。經過多年不斷實踐反思,逐步完善,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學思踐悟”課程思政模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2]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EB/OL].(2023-04-03)[2023-08-01].https://news.cnr.cn/native/gd/sz/20230403/t20230403_526205648.shtml.
[3]謝斌,魏琰.目標管理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策略[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77(6):86
[4]胡安琪.“環境資源法”課程思政的耦合、困境與破解[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7(3):24
[5]朱飛.高校課程思政的價值澄明與進路選擇[J].思想教育理論,2019(8):67
[6]白學軍,章鵬,楊海波,等.心理學“知-行-信”課程思政模式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J].心理與行為研究,2022,20(5):672
[7]陳士磊.“三師三堂”視域下課程思政模式構建[J].職業技術,2023,22(4):97
[8]葉長兵,陳禎,李紅梅,等.“源線面”課程思政模式構建研究[J].高教學刊,2023(21):181
[9]彭凱.德法兼修:新時代法治人才培養標準[J].鐵道警察學院學報,2021,31(6):19
[10]郭鳳婷 周君華等.基于CIPP模型的高校體育專業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構建[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2(12):71
[11]熊平,茍川.基于系統思維的課程思政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23,39(5):114-122.
[12]王珊.基于CIPP評價模型的高職課程思政評價機制研究[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4(4):84
編輯/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