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豐
〔摘? ? 要〕? 本文探討了深度融合教育通過跨學科整合和綜合性學習方法,促進學生科學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以深度融合教育案例為例,詳細闡述了如何將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幫助學生更全面地理解科學知識,通過具體案例,探討了深度融合教育如何為學生創設更富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 小學科學;深度融合教育;跨學科整合;創造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0? ? 028-030
一、深度融合教育的理論基礎
(一)跨學科整合的必要性
深度融合理念起源于對傳統學科劃分模式的反思。傳統的學科劃分使知識呈現為孤立的領域,學科之間的聯系和整合通常被忽視。然而,實際生活和問題往往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知識。深度融合理念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認為學科之間存在相互關聯的機會。這為學生提供了更全面理解和解決問題的途徑。從理論上說,將各學科知識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模擬現實世界中跨學科的復雜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綜合性學習的優勢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深度融合理念符合人類學習的規律。人類的認知過程是一個綜合性的知識整合過程,不同領域的知識在腦內相互交織,形成知識網絡。深度融合理念正是基于這種認知特點,將各學科知識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更好地將所學知識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這種整合有助于改進知識的記憶和應用能力。學生不僅僅能記住零散的信息,而且能夠將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相互關聯,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深度融合理念在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提供了一種更符合人類認知機制的學習方式。
(三)跨學科研究的支持
深度融合理念得到了跨學科研究的支持和驗證。跨學科研究認為,知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學科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和相互影響。例如,科學與數學、語文與藝術等領域在實際應用中經常相互交織。深度融合理念將這種交叉融合的特點運用到教育實踐中,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跨學科研究的觀點為深度融合教育提供了學科整合的理論依據,強調不同學科之間的互補性和相互促進性。這種理論支持有助于確立深度融合教育的有效性,使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深度融合教育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影響
(一)拓寬視野,增強素養
深度融合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多學科的學習機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接觸到不同學科的知識。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促使學生形成全面、多角度的科學知識結構。學生不再受限于單一學科的框架,而是能夠理解和整合多個學科的知識,形成更為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通過這種綜合性學習,學生具備了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增強了他們的科學素養。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培養了對于知識世界更深入的洞察力。
(二)相互結合,解決問題
深度融合教學強調將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學生不再只是接受知識,而是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他們學會了將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相互結合,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這種問題解決能力不僅在學術上有所體現,也為將來面對實際問題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學生通過深度融合的實踐,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現實世界的挑戰。
(三)跳出界限,激發思維
深度融合教學鼓勵學生跳出學科的界限,鼓勵他們思考問題,提出新觀點。這種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學生不再滿足于傳統的知識傳授,而是渴望在多個學科交匯的領域中展現獨特見解,促進了科學創新思維的發展。他們學會從不同學科中汲取靈感,勇于嘗試新的方法,培養了解決問題的創造性思路。這種創新能力的提升,不僅在學術研究中有所體現,也在日常生活中展現出來,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團隊合作,實現目標
在深度融合的學習環境中,學生通常需要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這種合作促進了學生團隊合作和交流能力的發展。他們學會了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不同觀點,有效地與他人合作。通過團隊項目和合作性學習,學生培養了協調與合作的技能,提高了團隊協作和溝通能力。這種能力的提升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形成協同合作的團隊,共同解決復雜問題,實現共同目標。
(五)利用資源,提高素質
深度融合教學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培養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培養了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習慣,不再依賴于傳統教師主導的教學方式。他們學會了設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善于利用各種資源進行學習。這種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不斷變化的知識需求。他們具備了不斷學習和自我提升的能力,能夠持續地積累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深度融合教育
(一)精心設計,全面理解
教師在深度融合實踐中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將語文、數學和科學知識融為一體,為學生創造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例如,在學習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生物與環境”自然界生態系統的課程中,教師不僅僅側重于傳授科學知識,還引入了語言學科的詞匯。學生學習描述不同生物之間關系的同時,也在語言表達能力上得到提升。同時,數學學科的統計和圖表的引入,使學生學會了如何分析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這種跨學科綜合設計使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也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數學邏輯思維,幫助他們更全面地理解生態系統的復雜性。
(二)參與活動,深入理解
在課堂上,學生被鼓勵積極參與跨學科學習活動。他們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接收者,而是被引導去探索、提問和解決問題的主體。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和實驗,學生共同探討生態系統的結構,分析數據,用語言描述他們的發現,同時運用數學知識進行相關計算。這種互動學習氛圍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激發了他們的科學創造性思維。學生的參與不僅僅限于課堂,也包括科學課外實地考察和小組研究項目,這使他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科學知識。
(三)鼓勵引導,轉變角色
在深度融合實踐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明顯的改變。他們不再僅僅傳授知識,更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激發者。教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幫助他們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激發了他們對科學學習的興趣。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使學生在學習中變得更為主動,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深度融合,成績顯著
深度融合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學生不僅掌握了關于生態系統的科學基本概念,還能夠運用語言準確表達他們觀察到的自然科學現象。同時,他們使用數學方法分析大量的數據,形成科學性的結論。此外,學生還展現出更強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性思維。他們能夠將跨學科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展現了很高的綜合素質和學科素養水平。
四、深度融合教育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本研究總結了深度融合理念對教師教學策略的啟示,提出了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鼓勵教師在教學中跨學科地引入各種知識元素,激發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科學綜合素質。
案例:教科版三年級上冊“天氣”單元中有關雨的形成教材內容。
(一)學科融合,理解關系
在小學科學中,了解雨的形成是一個基礎而重要的知識點。基于深度融合理念,我們設計了一個跨學科的案例,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和實驗,深入了解雨的形成過程,并將這個知識點與地理、物理等學科進行融合。教師帶領學生到學校周圍的田野或公園進行實地觀察。學生觀察天空中的云層,了解不同云的形狀和顏色。隨后,進行實驗,模擬水蒸氣凝結成水滴的過程。通過燒開水,讓熱氣遇冷凝結在冷物體表面,幫助學生理解水蒸氣凝結為云和雨的關系。
(二)繪制景象,深入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地形對雨水的分布產生何種影響。通過地圖,學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降雨分布情況,并討論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這涉及地理學科的知識,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進行一個簡單的物理實驗,使用不同溫度的水,觀察在不同溫度下水蒸氣的凝結速度。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可以了解溫度對水蒸氣凝結的影響,并理解為什么在寒冷的高空層水蒸氣會凝結成云和雨。在繪畫課上,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想象和觀察經驗,用水彩或其他藝術材料繪制雨天的景象。這既鍛煉了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又使他們更深入地理解了雨的形成和表現方式。
(三)綜合討論,加深理解
在學完雨的形成過程后,引導學生參與跨學科綜合討論。這種討論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將學生分成小組,每組成員包含探究不同學科的學生,例如生物學、地理學和物理學等。每組的任務是分享他們的觀察和實驗結果,然后探討雨的形成與自然界生態平衡之間的關系以及人類活動對降雨的影響。
(四)引導思考,形成共識
學生討論雨水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包括植物生長、水資源供應和動植物的生存等。引導他們思考雨量的變化如何影響不同生態系統,以及生態平衡是如何維持的。引導學生思考人類活動(如城市化、森林砍伐等)如何影響降雨,討論這些活動可能導致的問題,如干旱、洪澇等,以及應對這些問題的方法。為了促使學生深入討論,教師提出了一些引導性問題:你認為城市化對當地的降雨有何影響?森林的砍伐可能引發什么生態問題?如何平衡人類需求與保護生態系統的需求?教師鼓勵學生積極發表意見,同時傾聽其他組員的看法。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對不同觀點進行辯證思考,并提供相關的科學知識作為參考。鼓勵學生相互提問、辯論,并在討論中形成共識。深度融合理念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跨學科教學設計、問題驅動的學習、個性化學習體驗、技術支持的教學以及多樣化的評價與反饋,為學生提供了更具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學習環境,促使他們在知識體系構建和能力培養上取得更為顯著的進步。
實證研究表明,深度融合理念的小學科學實踐探究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該研究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樣本選擇的局限性和實驗設計的不完善性。希望未來的研究能夠進一步完善該方法,為小學科學教育的改革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深度融合教育在小學科學教育中表現出巨大的潛力,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還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完善這一教育方法,以確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希望未來的教育改革可以更廣泛地開展深度融合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富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學習環境。
參考文獻
[1]伊瑞.基于STEM的美國小學科學教材分析:以《科學啟蒙》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2]魯文,胡焱.作為社會實踐的社區教育:基于社區教育政策發展史、研究史和實踐史的探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9(12):24-34.
[3]陳曉君.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科學教育活動的行動研究:以中國航海博物館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8.
[4]陳曉.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以南京岱山實驗小學為例[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