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平
〔摘? ? 要〕? 在“雙減”背景下,為進一步深入優化教育行為,提升小學科學課堂實效,要推進“理趣相生”教育生態的形成,架構科學理性與人文情趣相融合的完整教育體系。因此,小學科學教學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與認知規律,既要激發學生科學學習興趣,又要遵循科學理性本質。本文針對1~2年級科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趣味性低、科學味淡、實效性差等問題,提出顯性呈現、情境貫穿、角色浸入等三種路徑設計,構建起以“趣為理先”“理中求趣”“趣中推理”為實踐的“理趣相生”的科學課堂,既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又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與提升。
〔關鍵詞〕? 小學科學;“理趣相生”;科學趣味;科學理性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0? ? 043-045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總目標強調:“科學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學生將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思維方法、科學方法,樹立基本的科學態度,?形成初步的科學觀念、?科學思維能力、??探究實踐能力,?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1~2年級學生對自然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是開展科學教學最好的時機,但他們仍處于形象感知階段,需要依賴于具體的事物或過程開展學習;他們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律及相互關系的認識,尚處于無目的、無計劃、無序的階段。因此,如何既保持學生的探究興趣,又秉持科學本質,講求理性邏輯,是一線教師所面臨的教學難題。本文以《觀察魚》一課為例,從“現狀歸因,路徑設計,實踐邏輯”三個維度入手,闡述1~2年級科學“理趣相生”課堂的實踐邏輯。
一、現狀歸因:不得不正視的“理趣背離”的問題根源
2017年9月,浙江省率先在小學一年級開設了科學課。多年來,教研機構、教材編寫者、一線教師深刻意識到“理趣相生”理念對于1~2年級學生的科學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材編寫者根據1~2年級學生特點將活動盡量兒童化,教師也基于學生認知和年齡特點不斷革新教學方法和設計路徑。但審視當下的科學課堂,我們也不難發現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仍存在趣味性低、科學味淡、實效性差等“理趣背離”的教學現狀。
(一)為理而理,趣味性低
在教科版一年級下冊“動物”這一單元中,學生要實現對動物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要實現運用科學詞匯準確描述動物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的目標。《觀察魚》是該單元第五課,在學生并不熟悉水中動物所具有的特征的情況下,直接出示了鯽魚圖片,讓學生認識魚的身體結構,觀察其特點并得出結論。但這樣理性的編排與趣味課例相比,缺少了學生激趣以后樂于探究的學習氛圍。
(二)為趣而趣,科學味淡
“動物”單元第二課《校園里的動物》,有的教師設計了讓學生帶上工具去校園中尋訪動物的活動,以實現趣味情境創設的目的。該設計的確實現了1~2年級教學趣味化,但它卻忽略了科學本質。1~2年級學生處于科學學習的啟蒙階段,他們的自控能力和專注能力都相對薄弱,當學生走出教室尋訪校園里的小動物時,很容易出現“興奮有余,活動不足”等現象。這樣的活動,雖然帶給學生充足的趣味性,但學生活動時注意力分散、觀察無序,導致學習方法缺乏規范性、語言表達缺失嚴謹性,觀察活動缺少科學味。
(三)為學而學,實效性差
在“動物”單元中,教材編排順序是從校園的動物到自然界的動物,從陸生動物到水生動物,具有一定的邏輯性。但學生學習的興趣未必與教材的編排順序相契合,如果教師一味地按序教學,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就會大大降低,實效性就會差。因此,教師應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以期既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能實現科學課理性思維的本質。
二、路徑設計:不得不思考的“理趣相生”的二次開發
1~2年級學生天真活潑,理性思維能力相對薄弱,教學中不適合建構高階思維的問題。筆者認為,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是1~2年級科學教學的有效內驅力。因此,1~2年級科學課在秉持科學本質的基礎上,教師可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利用趣味教學設計包裝科學活動,為學生搭建一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理性思維介入路徑,以激發學生內在潛能和探究欲,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顯性呈現:“理趣相生”信息化
導入環節往往是學生思維敏感度最高的時候,而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1~2年級學生,如果沒有顯性的活動為理性思維的搭建做鋪墊,他們很難將信息之間的相互聯系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梳理,學習目標將難以有效實現。
因此,在《觀察魚》一課教學中,筆者嘗試將青蛙和小鳥爭論魚長什么樣的繪本故事作為導入內容。此繪本故事引入形式滿足了1~2年級學生對于新奇事物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創設了有趣的教學氛圍,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從而能快速地抓住故事重點,做出合理推測。啟智激趣,實現了本課重難點的顯性呈現,為學生理性信息建構提供支撐,同時增強教學趣味性。
(二)情境貫穿:“理趣相生”活動化
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應考慮該情境是否能起到承上啟下、貫穿始終的作用,特別是1~2年級教學情境創立時更要符合寓教于樂的條件。有效情境不僅能推動教學活動順利進行,還能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在本課教學中,筆者通過繪本故事創設“魚究竟長什么樣”的情境導入新課后,繼續將情境貫穿課堂,使教學活動化,引導學生觀察魚的身體結構特征。以“魚究竟長什么樣”的情境為餌,學生通過模仿活動了解魚鰭運動情況。模仿結束后引出魚是怎么呼吸的,讓學生進一步觀察真實的魚鰓,通過微課了解魚的呼吸情況。在教學中,繪本情境貫穿始終,將學生定位在一個問題解決者的立場上,順著故事情節中出現的問題,教師給予一定的引導,促使學生興趣得到延伸,推動探究活動不斷展開。趣味橫生且緊湊的情境,能夠讓教師在限定時間內準確把握教學節奏,落實教學目標。
(三)角色浸入:“理趣相生”體驗化
在任務驅動下,學生很自然地產生角色所賦予他的性格和使命感,如科學家的探究精神、探險家的冒險精神等。皮亞杰認為兒童的思維依賴于興趣與活動。因此,角色浸入體驗注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僅能激起學生興趣,還能有效地通過活動推動學生認知發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生通過角色體驗觀察魚的特征,得出實驗結論。
三、實踐邏輯:不能不重視的“理趣相生”的框架建構
《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探究的主要特點是以證據為基礎,運用各種信息分析和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公開研究結果,接受質疑,不斷更新和深入。雖然1~2年級科學教學與5~6年級相比,更注重課堂的趣味性,但小學科學的本質是一種實證的系統且應符合邏輯。因此,1~2年級科學課有趣的外衣下不能忽視科學的本質,設計的活動不能與科學邏輯相違背。
(一)趣為理先:先感興趣,再探究竟
皮亞杰認為,認知以同化和順化形式發生改變,實驗結果如與學生已有認知產生沖突,原有的認知結構會進行順化,思維得到提升。
本課以繪本故事中青蛙和小鳥爭論的“魚長什么樣”為焦點。在教學情境中,青蛙說魚長有四只腳,小鳥說魚身上長有翅膀。魚究竟長什么樣?筆者在學生原有前概念的基礎上搭建了有針對性的探究支架,選擇以活生生的魚為觀察對象,在實踐觀察中激發學生認知轉變。
(二)理中求趣:理性思考,趣味相扶
在1~2年級教學中,除了讓學生學到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實驗習慣,從而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在本課中,筆者設計了一份《觀察魚》的學習單,讓學生根據“魚的身體是什么樣的”進行觀察思考,結合觀察結果給鯽魚畫像。在學習單下方架構邏輯性語言支架“我發現:鯽魚的身體長有頭、眼睛、嘴巴、鱗、鰓、鰭等器官,眼睛可以看清水中的物體,嘴巴可以吃食物,魚鱗可以保護身體,用魚鰓呼吸,靠魚鰭運動。”讓學生在科學理性邏輯中尋求趣味,在交流中更具證據意識,表達更有邏輯性。
本課的探究活動是有序而嚴密地圍繞“魚究竟長什么樣”展開的。筆者根據1~2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趣味任務驅動,讓學生觀察鯽魚的形態結構,認知路徑清晰,任務理中有趣,有效地解決了為趣而趣、缺失科學探究味的問題。
(三)趣中推理:趣味實踐,理自生發
1~2年級學生受自身認知能力所限,實證意識不強,往往表現為“唯經驗”“從眾”等現象。在觀察魚鰭數量的活動后,依舊出現“魚鰭數量一共有6個”的錯誤結論,甚至為了論證結論修改實驗數據。因此,教師在1~2年級探究活動中,應培養學生分清經驗與實驗事實的意識,培養學生正確記錄每一個信息和數據,讓學生敢于質疑經驗,用事實說話,用證據論證。為此,筆者設計了多角度多方位觀察魚鰭數量的趣味觀察法,先從魚缸側面觀察魚鰭,當從側面無法數清魚鰭數量時,再從魚缸底部觀察魚鰭,最終得出魚一共有7個魚鰭的正確結論。
課堂教學最后,筆者通過設計觀察鯽魚內部結構的教學活動,出示真實的鯽魚骨骼標本,將其與蝸牛的身體結構進行對比分析,同時引導學生解決情境繪本中青蛙與小鳥關于“魚長什么樣”的爭辯,激化認知沖突,獲取魚結構特征的正確結論,完善鯽魚畫像。
總之,1~2年級科學課堂應有趣但不失理性。本課的設計可以為1~2年級教學如何平衡理與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一些思考。筆者認為:應以理性科學為基調,趣味設計為導向,教學設計應符合1~2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使課堂氛圍愉悅,科學觀念和素養得到落實。趣與理如何真正共存,如何尋找一個新支點以維持趣和理兩者的平衡,仍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張文杰.理性思維在科學課堂中的生長之路[J].上海教育科研,2018(5):84-86.
[2]劉婷.科學教師:你關注學生理性思維培養了嗎[J].現代教學,2020(Z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