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駿瑩
摘 要:產教融合背景下汽車類專業課程思政校企協同培育工作符合大勢所趨,有助于提升汽車人才培養質量,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確保所培養出來的汽車類專業人才符合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為了實現最佳的協同育人效果,校企雙方需要站在宏觀發展的視角,在頂層設計中協同確立專業課程思政目標,穩步提升師資水平,實現課程思政的全過程融入,在多措并舉中整合多種教學對策方法。在完成基本授課任務后,教師還應加強教學實踐,開展雙師授課育人活動,逐步回歸課堂,強化學生的企業實踐認知,結合學生的課內外表現及時總結和反思課程思政育人效果,調整后續的教學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產教融合 汽車類專業 課程思政 校企協同 培育路徑
1 引言
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國汽車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高素質汽車人才的需求量顯著提升。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高校需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全面強化汽車類專業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和核心技能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確保學生能夠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優秀汽車人才。教師則應立足于當下、展望未來,抓住校企合作的契機,整合利用優質的教育資源和企業資源,縱向推進汽車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及創新,將德育元素融入專業授課中,提升汽車類專業教學質量和水準,確保所培養出的人才能夠順利走向社會。
2 產教融合背景下汽車類專業課程思政校企協同培育的意義
2.1 是提高汽車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
汽車類專業的綜合性和系統性較強,包含汽車運用工程、汽車服務工程和車輛工程。在教書育人時,學校和企業需要綜合分析人才培養目標,了解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科學定位思政課程目標,實現思想政治工作與汽車類專業教學工作的齊頭并進。在校企業協同育人的過程中,學校和企業對各自的定位更加明確,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協作完成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工作。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汽車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生的競爭力越來越強,能夠順利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1]。
2.2 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
汽車類專業課程思政校企協同培育工作的目標比較明確,旨在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立德”和“樹人”。校企雙方結合產教融合背景下汽車類專業教學的現實環境理性分析“大思政”格局對該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理念為先導,全面推進教學改革,加快建設進程,穩步提升汽車類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及專業水平。
2.3 是適應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關鍵路徑
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汽車行業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汽車類專業教學模式弊端日益凸顯,難以適應汽車行業的迅速發展需要。在實現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時,校企雙方重新定位人才培養方向和目標,精心設置專業課程思政,在提升學生專業核心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主動為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扎實的基礎。
3 產教融合背景下汽車類專業課程思政校企協同培育的路徑
3.1 頂層設計,科學確立專業課程思政目標
基于產教融合的汽車類專業課程思政校企協同育人的是一個系統性較強的工程,工作任務較為艱巨,學校和企業需要建立長效合作關系,提升雙方合作的深度及廣度,在頂層設計中協同確立專業課程思政目標,用可落地、可執行的目標指導課程思政校企協同育人工作。首先,校企雙方應以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為基本目標,明確各自的育人責任和義務。汽車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機會,讓學生實地參觀企業,了解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史及國內自主汽車品牌。汽車類專業教師則應利用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2]。
其次,校企雙方應以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為目標。在開展校企協同培育工作時,校企雙方可以共建共享虛擬仿真實驗室,企業講師可以帶領學生了解汽車的制動性、動力性及操作穩定性。專業課教師則可以帶領學生參學科競賽、社會實踐及科研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以及工匠精神,鼓勵學生與他人合作互助。
再次,校企雙方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標。汽車類專業的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課程內容覆蓋面較廣,非??简瀸W生的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教師需要承擔起教書育人的責任重擔,將工匠精神、愛國主義等思政元素融入課堂,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直觀呈現專業知識,打造趣味課堂。
最后,校企雙方應以增強學生的科研能力為目標。汽車類專業理論課程教學是前提和基礎,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為起點,將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融入課堂,提升學生的認知高度及思維層次。企業講師則可以在帶領學生實習實訓時講解與汽車制造和汽車設計相關的實踐應用知識,引導學生分析系統工程問題,鍛煉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科研能力和鉆研意識。
3.2 提升師資,實現課程思政的全過程融入
為了保質保量地完成汽車類專業課程思政校企協同育人工作,學校應扮演好領頭羊的角色,精心設計課程思政體系,實現穩扎穩打。首先,學校應全面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能力,增強思政意識。作為課程思政校企協同育人的主要組織者,教師的教學責任較重。汽車類專業教師應以完善學生人格,提升學生道德品行為主要工作任務,積極參與學習培訓活動。如校企融合特色示范課程建設培訓會以及師德師風教育會,全面強化自身的思政育人意識及理念,剖析汽車類專業思政內涵,立足于汽車理論課程積極申報學校的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其次,教師應以全過程育人為主導,將課程思政與汽車類專業教學融為一體。在課前,教師可以結合基礎性和概念性內容引導學生探索新知,比如汽車動力性以及汽車性的相關概念,利用“學習通”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布置前瞻作業,比如了解汽車行業的發展面貌、了解最新的汽車公關技術、分析我國汽車自主品牌的油耗。讓學生在手腦并用中全面系統地了解我國的汽車技術,逐步形成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專業學習自信心。
最后,教師可以積極拓展第二課堂,以鍛煉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為主導,主動與企業講師合作,結合汽修類專業的重難點知識開展實踐育人活動,如自動緊急制動系統的仿真分析以及動力學模型。讓學生在校企共建的實習基地中自覺接受雙師指導,逐步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3.3 多措并舉,有效整合多種教學對策方法
為了實現多維育人目標,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完善的品格,學校和企業需要打破常規,堅持多措并舉的教學準則,充分利用多種教學對策,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社會生活和日常生活設置模擬情境,用典型的汽車情境吸引學生的眼球,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認同以及理論認同,實現品德教育和汽車類專業教學的齊抓共管[3]。
其次,教師可以和企業講師一同合作,采取案例教學法進行授課。教師可以先在課堂中講解理論知識,然后帶領學生在企業實地參觀。將企業作為第二課堂,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專業領域知識,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鼓勵學生主動向企業的技術人員學習,做到精益求精。
最后,教師可以采取示范引領教學法,比如邀請企業的優秀工程師及設計師來學校開展講座,作為學校的客座教師,主動和學生分享工作感悟實踐經驗,講述自己不懈奮斗的精神信念,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及勞動精神。
3.4 加強實踐,精心開展雙師授課育人活動
汽車類專業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專業課程知識隨時代變化而變化。為了提升學生的專業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前瞻意識,學校應立足于產教融合背景下汽車行業的現實發展趨勢精心組織開展企業實踐活動,適當向實踐教學環節傾斜,加大對這一教學環節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全面強化學生對汽車類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知。首先,在正式授課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知名汽車企業或4s店,引導學生在實地交流總結[4]。為了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教師應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理順教學實踐的思路。比如先帶領學生參觀企業的各個功能分區,然后由企業的負責人員講解企業的文化和歷史。大部分學生的社會經驗較為有限,不了解企業的運行機制,對汽車企業的成長歷史較為陌生。但是在實地參觀和親身體驗中,學生能夠對企業的發展變化有一個深刻直觀的認知。在確保學生進入實踐狀態后,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參觀汽車售后維修過程,喚醒學生的理論認知,強化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
其次,學校應積極開展雙師授課活動,實現企業講師和學校教師的協同育人,邀請優秀管理者或技術型人才在企業培訓室進行授課。比如由4s店的售后負責人或工程師講解汽車售后的具體流程及注意事項,由汽車維修工程師講解維護車輛的技巧和技能,分析實訓6s管理的核心知識,學生則應認真聽講并大膽發問。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和負責人員交流互動,拉近學生與企業工程師和技術工作人員的距離,增進學生對專業對口工作崗位工作內容及工作職責的了解。
3.5 回歸課堂,逐步強化學生企業實踐認知
在完成企業實踐活動后,學校則應帶領學生回歸課堂,全面強化學生對企業實踐的認知,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并提升學生的認知高度。比如在圍繞“車載網絡技術”指導學生參與企業實踐時,學生能夠實地了解計算機網絡在汽車維修和汽車售后中的具體應用,理解計算機網絡的基本概念。在回歸課堂后,教師可以留住3~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各抒己見。在正式授課前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實地參觀體會和收獲,然后播放提前準備好的企業介紹視頻,強調企業的重要發展節點并進行詳細介紹,讓學生能夠對汽車行業的發展進程有一個宏觀的認知。
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踐經驗以及雙師授課情況總結基本內容,重點講解企業講師提出的專業實踐技巧和經驗,提煉重難點,為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做好準備。其次,教師可以適當升華課堂教學內容,從汽車企業的文化和發展歷程著手,將其與中華民族優秀精神和傳統文化相結合,讓學生能夠意識到汽車行業的艱辛發展歷程。最后,教師可以將課堂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及反思,讓學生結合個人的實際體會和學習收獲理性對比學校教師和企業教師的教學區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言反思教學行為和方法,調整教學思路,實現對癥下藥。
3.6 總結反思,逐步完善專業考核評價機制
基于校企協同育人的汽車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耗時耗力,涉及多個教學環節,不同環節的育人目標和育人內容各有不同。學校和企業需要及時總結及反思,完善專業考核評價機制,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改。首先,學校和企業應主動反思全面推行課程思政的現實情況,了解當前的工作成就和不足,逐步優化教學評價標準,綜合考量企業講師和學校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專業授課能力。與此同時,學校和企業還需要反思校企合作課程思政建設水平。校企合作教學比較考驗企業講師和學校教師的專業能力,要求雙師默契配合,一旦出現行為偏差和思維誤區就會影響整體的育人質量[5]。任課教師應留出整塊時間參與企業實踐,與企業講師深度分析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協商教學內容,制定教學方案,實現共同備課、共同育人。企業和學校則應給予校企雙師技術支持和資金支持,解決雙師的后顧之憂。
其次,學校需要逐步完善汽車類專業的考核評價體系,高度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專業知識的考評,以過程性考核為主,理性分析學生在專業汽車類專業課程學習中的綜合表現以及在企業實行實訓時的表現,分析學生的實習項目完成情況,考察學生對專業對口崗位的認知程度。教師可以將項目小組測驗與虛擬仿真實驗成績相結合,適當融入思政元素,綜合考量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素養實際應用能力,告誡學生誠信做人、自立自強。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實現校企協同育人時,學校和企業需要立足于汽車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現實條件以及育人目標精心設計教學計劃,著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突出企業文化融合特色,實現全方位育人。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將學校教育資源和企業生產資源和管理資源相結合,保障最佳的育人合力,全面提升汽車類專業課程思政育人質量,實現學校和企業的互利共贏。
項目:校級項目“從戎大講堂-思政創新項目”。
參考文獻:
[1]楊華.產教融合背景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傳媒專業為例[J].西部學刊,2023(15):168-172.
[2]楊晶.產教融合視閾下會計學專業課程思政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研究[J].會計師, 2022(14):142-144.
[3]申晨霞韓靜國秦紅偉.產教融合背景下課程思政關鍵要素淺析——以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材料工程類專業為例[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4(3):51-53.
[4]金婧,陳薇.產教融合背景下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以現代金融基礎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36):2.DOI:CNKI:SUN:JYJU.0.2020-36-035.
[5]毛汀汀.基于產教融合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2021.DOI:10.12294/j.issn.1673-0992.2021.1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