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紅

【摘要】圍繞“成長中的我”主旨,將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陳述性知識與學生所熟悉的真實生活緊密結合,引導他們展開從積極思辨到自我建構的遞進性實踐系列活動,可以實現他們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的有效提升,促進他們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理解能力;判斷能力;自我成長
道德與法治課程基于已有立場、觀點、思想,以“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系統化教育”,重在引領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促進他們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實踐活動,在緊跟時代步伐和學生認知的案例解讀中,提高他們發現、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他們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的真實、有效生長。
一、故事情境式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說:“講故事比講道理更好。”“深刻道理要通過講故事來打動人、說服人。”在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以講故事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規范和法治觀念等方面的教育,讓他們在一定的故事情境中感悟思想、生發思考、生成共鳴,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課程的熏陶、感染、引領、塑造功能,讓學生時刻成為“成長的我”。
1.講好教材中的故事
教材中的課文內容是課堂教學主題和編者意圖的直接呈現。講好教材中的故事,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他們對道德、規范、法治內涵的思考和感悟。如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父母多愛我”一課基于“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主題,引導學生去體會生活日常中父母默默的愛,理解父母之愛的多種方式。課文以直觀可感的“幸福樹”記錄形式,讓學生回憶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愛,而后以《媽媽喜歡吃魚頭》這一故事,為學生打開新的視角,重新去回顧、體驗、感悟那些不易察覺的父母之愛,接著再讓學生去繼續重溫、豐富“幸福樹”的記錄事件。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讀來再現這個故事所呈現的生活的煙火氣息,讓學生在對媽媽和外婆“美麗謊言”的發現中,自我思考,并回答作者最后提出的疑問“為什么媽媽和媽媽的媽媽都喜歡吃魚頭”,并由此發現“天下的媽媽都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子女”這一共性特點,繼而更深刻、更全面地去回顧生活中父母賦予子女更多不易察覺的愛。
2.鏈接生活中的故事
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中心目標,去認真遴選相對應的生活中的德育故事,可以進一步豐富教材的內容,拓寬課堂教學的外延,敞亮學生對德育主題的理解和感悟。上面提到的“父母多愛我”一課中安排的故事《媽媽喜歡吃魚頭》是一篇傳頌已久的感人故事,但這對于當下垂涎“剁椒魚頭、干鍋魚頭、口菇魚頭煲”等美味的學生來說,可能對文中的魚頭不能產生正確的理解,因而也就不會有在那個物質貧瘠的年代的感同身受,他們甚至還會從營養學的角度解釋魚頭的營養豐富,口感爆棚。因此,教師有必要從學生現實生活中重新尋找一個他們所熟悉的、能體現父母之愛的當代故事,并在他們的再次講述中,凸顯該課堂的理念導向。筆者在課上為學生鏈接了《走在左側》這則小故事,故事的大意是: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他們每次接送“我”上學和放學時,總是毫無例外地走在“我”的左側,從來沒有變過。“我”覺得他們這樣做,都把“我”困在了一個很小的空間里:“我”貼著路邊走,他們又經常擋住了“我”看向外面精彩風景的視線。可是,每當“我”掙脫爸爸或媽媽的管束,走向外側時,他們馬上就把我拉到他們右側。后來,“我”終于知道,爸爸媽媽這樣做,是把交通風險留給了自己,而把安全留給了“我”。《走在左側》這篇故事的補充,讓學生深刻意識到父母之愛無處不在,父母之愛至深至誠。學生聽著故事,演著故事,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討論著故事,父母的愛自然在他們的心中不斷彌漫,充盈著每一個細胞,由衷生發感恩之情。
3.鼓勵學生講述故事
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去講述自己讀過的故事,以及親身經歷生活中的故事,這對于進一步鞏固和加深學生的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大有裨益。因為他們讀過且能講述出來的故事,肯定是他們所理解且接納了的,而親身經歷的生活案例,更具備情感的真實性,這些都有利于他們進一步理解和內化課堂學習的主題。仍以上面“父母多愛我”一課為例。教材在引導學生沉浸在父母之愛的甜蜜和溫馨之后,又跳出了這一圈子,以“你的父母有哪些讓你不能理解的行為和做法”這一話題去啟發學生感知“愛有時候也是苦澀的”,我們要理解父母,體諒父母,在積極的溝通中增進親情。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閱讀教材中所列舉的三則小案例,以喚起他們曾經的記憶,而后獨立完成后面的表格內容填充。在學生作業時,教師要借助行間巡視去搜集、整合一些典型的事例,為下面的講述故事、交流情感、表達觀點做充分的準備。如一位平時比較貪玩的學生寫下“父母總是不斷地管束我,定時提醒、督促我做什么,還給我報了鋼琴班和書法班,我被他們管得一點自由都沒有了”,這樣的情況在當下非常具有典型性,感覺沒有自由,生活完全被父母安排、主宰甚至操縱,是學生共同的心聲。這時,教師可以將此作為典型案例,鼓勵他們將事情說得更具體一些。這樣,學生在同類事件的講述中,很快就發現父母的每一個安排,背后都藏著一個殷切的期待,一份誠摯的祝福,而后感悟到“父母的用心良苦”這一共性,發出“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慨嘆。如此,學生在對父母行為的理解與認同中,走向“成長中的我”。
總之,學生是喜歡聽故事、講故事的。教師以承載道德認知、行為規范、法治觀念的一個個故事為引子,為學生創設輕松、愉悅的故事化情境,可以讓他們從認知的表層走向思想的深層,生長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提升思想道德修養。
二、任務驅動式探究
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實現價值性和知識性、灌輸性和啟發性、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等諸方面的和諧統一。基于一定的生活情境,借助任務探究來驅動學生開展主問題思考與體驗、感悟活動,對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增強規則意識、涵育道德素養,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
1.提煉主題性任務
設計好每一節課的教學主問題,在主問題的統領下,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探究,可以激發他們更有針對性、更深層次的思考,由此獲得深刻的感悟和體驗。如教學“安全記心上”(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知曉基本的交通規則和出行時要注意的事項,有效預防事故的發生;探尋發生事故的原因,達成情感認同,提高交通安全意識,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習慣,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從步行、乘車這兩大最常見的出行方式去設計探究主問題,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思考、探究:
2.層階式引領發現
道德與法治課程倡導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組織和呈現教育主題,讓學生在成長的課堂中逐漸成為“成長中的我”。教師在設計了課堂探究主問題后,可以讓學生在組內進行討論、分工,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開展一系列探究實踐,從而從未知走向已知,從模糊走向清晰,從抽象走向具體。如上面案例中在呈現了課堂探究主問題后,教師可以開展如下系列教學活動:
[活動一]平安出行小調查:觀察從家到學校要經過多少個路口的匯總數據,說說自己的發現;
[活動二]出行經驗共分享:每天通過有紅綠燈和無紅綠燈的路口時,我們各需要注意些什么;
[活動三]平安出行小交警:通過小交警角色扮演,學習、運用相關交通法律法規;
[活動四]平安出行愛心卡:給一位親人或朋友,制作一張平安出行愛心卡,寫上幾條你認為最重要的交通安全小提醒,評選“安全小達人”。
循序漸進、從感性認知走向理性思辨、愛心操作的教學引領,讓學生對基本的交通法規有了系統、正確的認知,并在情景模擬中付諸于真實行動,在評選“安全小達人”環節中收獲滿滿的成功感和愉悅感。
3.匯報分享中感悟
對于學生分享出來的經過思考、探究得出來的感悟、觀點,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不要急于追求完美,匆忙給予補充、修正,以確保學生擁有學習的獲得感,從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學習中去。如在“一盔一帶”(乘坐電動車時要帶好頭盔,乘坐汽車時要系好安全帶)交流中,有學生覺得很多時候戴頭盔、后座系安全帶都是交警“逼”的,車速那么慢,距離那么短,只要足夠小心,這些都會是擺設。筆者肯定了他表達中的“足夠小心”,引出再好的“物防”都抵不上“人防”的觀點;寄語他們“時刻樹立安全意識,牢記安全出行法寶,讓那些保護設施永遠成為擺設”;而后,再引導他們對這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提升,讓其更有說服力。此時,學生爭強好勝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會驅動他們反復斟酌,直至他們所認為的“放之四海而皆準”后才滿意。課堂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很大的呵護和支持。
借助任務來驅動學生圍繞中心議題、進行案例的分析,可以將陳述性、條文化的知識中所包含的德育、法治價值具體化,明晰化,生動化,情感化,思維化,讓學生在深度思考、內化運用中有效提高自身的核心素養。
三、實踐思辨式建構
“理越辯越明,道越論越清。”引導學生從知道走向理解,方能讓內化于心、外顯于行成為可能。在圍繞議題進行思考、交流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中師生對話、生生對話以及與文本對話的積極啟發、互補作用,讓學生在積極的思辨中主動建構,完善建構。
1.鼓勵學生發問
從學生的認知最近發展區出發,將學生不斷引向認知的高處,最好的做法就是學會傾聽學生的想法,從學生的疑問處設計教學策略。如在教學“我們神圣的國土”(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一課時,學生對于我國所處經緯度、國土面積、南北東西的跨度等數據并沒有多大的感觸,筆者在讀后交流時發現他們所疑惑的是“地大物博與神圣有怎樣的關系”。因此,如果教師不關注學生的需要,只從地理知識視角去講述,對于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顯然毫無幫助。教學這一課時,教師不妨循著學生的疑問,去指導他們梳理“山河壯麗、物產豐富、文化博大精深”等多方面的信息,從而激發他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生發真切的家國情懷。避免課堂上一味的“師問”驅動,以“生問”為起點展開貼合學生需要的教育教學,如此,學生才能學得自然,學得主動,學得滿足,學得成功。
2.開展小組共研
讓認知處于同一高度的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性學習,可以讓他們學得更主動,學得更投入,學得更真切。這樣的學習方式的融入,淡化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的教,凸顯了新課程理念中學生主體、學為主體的策略。如教學“安全記心上”一課“不闖紅燈和拒絕酒駕”的活動中,教師可以做一個資源的整合者和分享者,從學生日常生活導入,以生活中交通問題為基礎,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圖片、視頻、數據資料,讓學生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喚醒了相關的道德生活經驗,激起了情感共鳴,深刻認識到違反交通規則的危害。而后,組織他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列舉生活中的違規行為并運用法律法規深度辨析;通過合作制作平安出行愛心卡,將安全知識內化為自身的行為,培養安全技能。小組內和小組間的合作與競爭,讓學生興趣濃厚,思維在場,他們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不斷修正,交通安全意識得到不斷增強,知情意行不斷趨向統一。
3.組織話題辯論
在進行正面積極引導的同時,教師也可以適當融入相關話題的辯論,讓學生在思考、表達中增強明辨是非的判斷力。如在“拒絕酒駕”這一學習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安然同學和爸爸媽媽參加完表姐的婚禮,喝了一點酒的爸爸認為這里是一段農村公路,自己也很清醒,回家的路程也就幾分鐘,如果你是安然,會怎么做?學生在設身處地的角色交流中,清楚地認識到安全面前,任何僥幸心理都要不得,并拿出了比較好的解決方案,如一家三口當作散步一樣走回家、請代駕等方式,學生的勸阻能力和智慧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積極的思辨式實踐活動,可以讓教學課堂從記住知識走向理解知識,從學習知識走向運用知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功能在高階思維的參與下,得以充分實現。
綜上,基于發展和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或活動,應當走出單一的接受模式,積極讓學生走到課堂教學的中央,在教師的智慧整合、靈動引領下,深度參與課堂學習之中,借助理解和判斷,由點及面、由表及里地接納、內化和建構,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7.
[2]陳桂萍.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課中的議題式教學[J].教學與管理,2023(20).
[3]馮建軍.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理念[J].課程·教材·教法,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