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姜勤(1983~),女,漢族,江蘇泰州人,江蘇省泰州市泰州實驗學校,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
摘? 要:當今教育體系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這一背景下,小學音樂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亦需不斷創新教學策略。文章旨在探討核心素養視域針對小學音樂大單元進行有效教學,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文章深入探討策略與方法,為小學音樂教育的提升提供新的啟示。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6-0127-05
隨著核心素養逐步獲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如何提升小學生核心素養成為小學教育的一大重點議題。在音樂學科教學中應用大單元教學策略,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提升個性化審美素養、創造表達能力、文化意識、團隊合作精神等核心素養的提升,培養學生成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青年。此外,大單元教學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音樂作品來充實自己的生活,培養良好的娛樂習慣。
一、 明確教學目標
在當今教育體系中,大單元教學法的應用逐漸成為一種重要趨勢,它通過整合分散的教學內容,優化了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這種方法的核心在于將傳統教學中獨立的課程單元重新組織,形成一個連貫的大單元。每一節課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大單元中的一個環節,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教學過程。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提高了教學內容的連貫性,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識。在明確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對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這包括對教學素材的精選、對教學活動的合理規劃以及對教學方法的科學設計。例如,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細分為不同的主題或模塊,確保每個環節都緊密聯系、相互支撐,從而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大單元教學法還注重學生學習壓力的有效管理。通過整合教學內容,減少重復和冗余的教學環節,學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接觸到更加豐富和系統的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也有助于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為此,教師需要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合理安排教學難度和進度,確保教學內容既不過于淺顯,也不過分深奧。
以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鼓樂傳情”為主題的小學音樂單元教學中,精選《滾核桃》和《敲起我的小木鼓》等充滿韻律的歌曲,將其融入教學。這些歌曲不僅節奏感強烈,還富含文化元素,能有效引導學生感受并欣賞鼓點的魅力。為了加強教學的吸引力和互動性,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置聽覺識別環節,讓學生嘗試辨識歌曲中不同類型的鼓聲和節奏變化。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即通過鼓點音樂讓學生體驗音樂的節奏之美、理解情感表達,并領會音樂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首先在課堂上播放多樣風格的鼓點音樂。例如,可以播放傳統的中國鼓樂,展示其在慶典中的歡快節奏,以及西非鼓樂,展示其獨特的韻律和情感表達。教師還可以邀請專業鼓手進行現場演示,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打鼓的技巧和藝術魅力。實踐環節是這一教學單元的核心。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組進行鼓點創作,每組根據所學樂曲創作簡單的鼓點伴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基本的鼓點編排知識,如節拍的劃分和鼓點的組合方式,以及如何通過鼓點表達不同的情感。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打鼓,還鍛煉了他們的創意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為深化學生對音樂文化的理解,教師可以組織一次“鼓樂文化探索”討論會。在這次活動中,學生可以分享他們對不同鼓樂傳遞情感的理解,探討中國鼓樂在傳統節慶中的象征意義,以及非洲鼓樂在社群交流中的角色。此外,教師可以引入相關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故事,幫助學生更全面地了解鼓樂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意義。通過這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學生不僅學習了音樂知識和技能,還提高了對不同音樂文化的欣賞能力和理解深度。整個教學流程不僅是對音樂技能的傳授,更是一次跨文化理解和情感教育的深入實踐,完全符合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教學要求,豐富了學生的音樂體驗,拓寬了他們的文化視野。
二、 審美素養培養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審美素養培養是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感受和理解音樂,可以激發他們的情感、想象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從而實現全面素質的提升。首先,審美素養培養可以通過多樣的音樂鑒賞活動實現。教師可以精心選擇不同類型、風格、時期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中感受到音樂的多樣性和美感。其次,學生可以通過參與音樂會、音樂展示等實踐活動,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讓學生親身體驗音樂現場表演的魅力,從而培養對音樂演出的敬意和鑒賞能力。這些親身體驗不僅可以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音樂情感,使其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音樂作品背后的情感表達。此外,通過音樂聽覺游戲、情感分享等形式,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從而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敏感性和表達能力。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引導性問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所聽到的音樂帶給他們的情感,從而培養他們對音樂情感的感知和表達能力。
例如在三年級上冊音節教學中,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七個音節的整體大單元教學,并通過大單元教學培養學生審美素養。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化的音樂鑒賞,培養他們對音樂的審美體驗。在第一單元《我的朋友Do Re Mi》的教學中,除了完成基礎的音符學習,教師還可以通過播放不同國家的兒歌、童謠,讓學生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特色,從而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和多元審美觀。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合唱、小合奏等活動,在學生中間形成音樂共鳴。如在教學中選擇一首節奏明快、簡單易唱的兒歌,讓學生分組演唱,感受合唱的歡樂與團結。這種合唱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此外,通過音樂情感分享的方式,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情感的敏感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動情的音樂作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語描述所聽到的音樂所傳達的情感。在“Fa Sol”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播放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兒歌,引導學生分享他們在聽到時產生的情感和聯想,從而培養他們對音樂情感的感知和表達能力。最后,在“La Si”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繪畫、舞蹈等方式,將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和想象轉化為其他藝術形式的表達。如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某首音樂的理解,繪制相應的圖畫,或是編排簡單的舞蹈動作。通過這種跨藝術形式的融合,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并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三、 創造能力培養
創造能力的培養是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通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可以促進他們的想象力、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從而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音樂創作任務,鼓勵學生自主進行音樂創作。如在音樂大單元中讓學生以某個主題為基礎,編寫簡單的歌曲歌詞,創作小型音樂作品,或者設計聲音表達活動。通過這些創作任務,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思想。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空間,讓他們嘗試不同的音樂元素、聲音效果等,從中發現和探索自己的音樂創意。這種自主探索的過程不僅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還能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例如在三年級《豎笛練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整本教材的豎笛練習整合在一起進行連續教學。在第一單元的豎笛練習中引入創作任務,激發學生的音樂創意,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基本音樂知識,創作簡單的小樂曲片段。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使用特定的音階和節奏,創作一個短小的豎笛練習曲。這樣的任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還能鞏固他們的演奏技能。其次,教師可以在第三單元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嘗試加入一些個人的演奏技巧和表達方式,從而使每個學生的演奏具有獨特的音樂風格。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嘗試不同的音色、音響效果,讓他們自由地表達音樂情感。此外,在第四單元的豎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合奏和即興演奏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創造能力。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豎笛合奏練習。每個小組可以根據自己的創意,編排簡單的合奏曲目,包括旋律、和聲等。這樣的活動不僅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還促進他們在團隊中的協作與協調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豎笛音樂與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的結合。例如,讓學生嘗試根據某首樂曲的氛圍和情感,創作繪畫作品,或者編排簡單的舞蹈動作,與豎笛演奏相呼應。通過這樣的跨藝術融合,學生可以更全面地表達音樂的內涵。
四、 表達能力培養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表達能力培養策略在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中扮演重要角色。通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傳達音樂情感,同時提升其自信心和自我認知,實現全面素質的提升。教師通過演唱、合唱和即興表達等方式,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表達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融入演唱中,讓他們用聲音傳達出歌曲的情感色彩。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合唱和合奏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協調能力。在音樂大單元教學中,可安排學生參與合唱團或合奏團,要求他們協調一致地表達音樂作品的情感和節奏。通過與他人合作,學生需要互相傾聽、協調配合,培養他們的合作和表達能力。
例如在六年級《異國風情》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六年級的教學資源對國外歌曲、舞蹈和樂器進行整體教學,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西方歌曲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第四單元《滔滔多瑙河》進行教學,通過演唱和情感表達,培養學生對歐洲音樂的理解,并選擇多個國家的傳統音樂片段,引導學生演唱不同國家的歌曲,傳達出不同文化的音樂情感。讓學生嘗試用合適的情感表達方式演唱匈牙利、奧地利等國家的歌曲,培養他們對音樂多元性的理解。在國外樂器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鼓樂傳情》中非洲鼓的教學,通過多媒體和視覺表達,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音樂的背景和情感。讓學生從視覺感知中獲取更多信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感受到的美和情感。此外,在異域舞蹈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展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動感拉丁舞》的教學,通過舞蹈和戲劇表達,讓學生用肢體語言傳達音樂的情感和意義。在教學中可以選擇讓學生對比拉丁舞與中國傳統舞蹈的區別,引導學生設計舞蹈動作或小戲劇,將其中的情感通過肢體動作呈現出來。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音樂素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創作繪畫、詩歌、故事等藝術作品。
五、 文化意識培養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文化意識培養策略在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的理解和尊重,可以提升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實現全面素質的發展。首先,通過引入多樣的音樂作品,培養學生對不同文化音樂的認知。教師可以選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音樂的特點。其次,教師可以通過音樂歷史和背景介紹,培養學生對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的認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簡要介紹每個音樂作品的歷史、社會背景和文化含義,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所承載的文化信息。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將音樂與文化緊密聯系起來,培養他們的文化意識和歷史意識。
例如,教師可以在六年級上冊《北國豪情》和《南國風情》的大單元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首先,在《北國豪情》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北方地區的音樂特點和文化背景。通過播放蒙古族長調、東北二胡等來自北方地區的傳統音樂,讓學生感受北方音樂的豪放、激情和獨特之處。同時,教師可以簡要介紹北方地區的地理、氣候等情況,幫助學生理解音樂與地域文化的聯系。其次,在《南國風情》中,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南方地區的音樂特色和文化背景。通過播放南方民歌、潮汕音樂等具有地域特色的音樂,讓學生感受南方音樂的柔美、婉轉和獨特之處。同時,教師可以介紹南方地區的氣候、飲食、民俗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在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通過比較分析,幫助學生理解不同地域音樂之間的差異和聯系。教師通過選擇來自北方和南方地區的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分析其中音樂元素、節奏、情感等方面的差異。通過比較分析,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地域音樂的文化特點,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和多元文化理解能力。最后,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創作和演出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不同地域音樂的魅力。在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選取北方或南方音樂的元素,創作一個簡短的小樂曲,展示所了解的文化特色。此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表演,演奏北方或南方音樂作品,讓他們能夠用音樂語言表達對特定地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六、 團隊精神培養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團隊精神培養策略在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可以促進他們的協作意識、溝通技能和共同目標意識,實現全面素質的提升。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音樂合奏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在音樂大單元教學中,可以安排學生分成小組,合作演奏一首音樂作品。每個成員負責旋律、和聲、節奏等不同的音樂元素,并互相配合和協調。通過這樣的合奏活動,學生可以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培養協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合作創作一個簡單的音樂作品,包括編寫歌詞、譜曲等。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需要共同討論、提出創意、互相協助,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意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我們的村莊》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首先,通過音樂合奏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教師需要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負責演奏教材中的一首音樂作品。每個成員承擔打擊樂、木管樂等不同的樂器部分。在合奏過程中,學生需要互相配合、協調,才能呈現出整體的音樂效果。這樣的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還增強了他們對音樂合奏的興趣。其次,通過音樂創作任務,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意和合作能力。教師需要讓學生以村莊為主題,分成幾個小組后合作創作一首簡單的村莊音樂作品。每個小組可以編寫歌詞、譜曲,表達出對村莊生活的情感和理解。在創作過程中,學生需要共同商討、互相交流,培養了他們的創意思維和團隊協作能力。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擔任指揮、演奏、布置舞臺等不同角色。這樣的分工合作能夠讓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專長,同時也促進了團隊的整體效能。最后,通過音樂欣賞和討論,可以培養學生的共同目標意識。教師需要選擇一些音樂作品,與學生一起欣賞,然后展開討論。通過共同的音樂欣賞和交流,學生可以一起探討音樂中所表達的村莊生活的情感和主題,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共同目標意識和共鳴。
七、 加強音樂訓練
在現代音樂教學實踐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工具。這種技術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的多樣性,為學生提供了更加直觀和生動的學習體驗。尤其在加強音樂訓練的領域中,多媒體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音樂素養,增強了他們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音頻和視頻材料。它還包括互動式軟件、音樂制作程序、在線教育平臺等,這些工具能夠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更加主動地參與。教師可以利用音樂制作軟件,學生可以嘗試自己創作音樂,這不僅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還加深了對音樂理論和實踐知識的理解。此外,多媒體技術還使得教師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資源。通過網絡平臺,教師可以方便地分享音樂演出視頻、名家講座、音樂劇欣賞等資源,這些豐富的材料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音樂視野,也提高了課堂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在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動感拉丁舞”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加強學生的音樂訓練,還能拓寬他們的學習方式和視野。首先,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群的建立,教師與學生及家長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便捷和實時。在這個交流平臺上,教師可以上傳定制的微課視頻,這些視頻不僅涵蓋拉丁舞步的基礎教學,還包括對拉丁音樂節奏的詳細解析。例如,教師可以制作視頻,講解不同拉丁舞種的基本步法,以及如何通過身體動作感受音樂的節奏。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復習課程內容,強化對拉丁舞音樂特點的理解和模仿能力。進一步地,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如何有效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比如,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優質的網絡平臺或頻道,引導學生觀看不同風格的拉丁舞表演,如經典的薩爾薩舞、恰恰舞等。通過觀看這些視頻,學生不僅能感受到拉丁舞蹈的獨特魅力,還能了解不同舞種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這種多感官的學習方式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了他們對音樂和舞蹈藝術的興趣和好奇心。除了線上學習,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實體的拉丁舞教學課程。這些課程可以在學校的音樂或體育課上進行,也可以在學校外的舞蹈工作坊進行。在這些課程中,學生不僅能夠親自體驗拉丁舞的節奏和動作,還可以學習如何將音樂節奏轉化為舞蹈動作。通過這種實踐學習,學生不僅提升了自己的舞蹈技能,也加深了對音樂與舞蹈結合的理解。同時,這種“邊玩邊學”的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和欣賞拉丁文化。因此,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動感拉丁舞”單元教學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途徑。通過結合線上微課學習、網絡資源的自主探索以及實體舞蹈課程的實踐體驗,學生能夠全方位地加強音樂訓練,深入理解拉丁舞及音樂的獨特魅力。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音樂和舞蹈技能,還拓寬了他們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欣賞,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八、 結論
綜上所述,文章探討了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策略。通過明確教學目標、加強音樂訓練與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創造能力、表達能力、文化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并借助音樂鑒賞、創作任務、演唱合奏等方式,可提升學生的多元審美體驗、想象力、音樂情感表達能力以及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尊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馬超倫.核心素養下音樂學科“大單元教學”探尋[J].藝術評鑒,2022(22):105-108.
[2]鄭丹梅.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2017(60):165.
[3]王博軒.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教學策略探究[J].讀與寫:下旬,2021(12):263.
[4]趙彩霞.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28):197.
[5]趙廷婷.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音樂教學策略探究[J].讀與寫(上,下旬),2020,17(21):240.
[6]吳曉玲.高質量推進課程改革,單元教學“大”有可為——論大單元教學的普適性[J].教育家,2023(45):9-10.
[7]劉明天.基于大單元背景下的小學音樂教學策略[J].家長,2023(26):130-132.
[8]王藝澄.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設計——以蘇少版五年級下冊“童聲中國娃”單元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3(23):53-56.
[9]李卿.指向新課標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分析[J].教育界,2023(2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