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惠榮香(1972~),女,漢族,山東濰坊人,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汶水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摘? 要:在當今不斷發展的教育環境中,小學語文教學逐漸受到重視,而核心素養理念也成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文章通過研究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方法,以應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局限性。通過深入分析核心素養的概念及其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揭示傳統教學方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設計。文章旨在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創新的教學方法,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大單元教學;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8-0033-04
在當代社會,小學語文教學一直是教育領域的關注焦點,因為語文教育不僅僅是傳授文字知識,更涉及培養學生的思維、表達和文學欣賞能力。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核心素養作為一種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的理念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核心素養強調培養學生在各個學科領域的綜合能力,包括學科知識、跨學科能力和學習方法等多個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因此,文章的出發點是要通過深入研究核心素養的理論框架,探究如何將其融入小學語文大單元的教學實踐中,以期為提高語文教學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 核心素養的理論框架
(一)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作為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的簡單積累,更是對個體在多個層面上全面發展的要求。第一,核心素養包括學科知識,這涉及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不僅要求學生了解語言文字的結構和規律,還要求他們能夠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有效的表達和交流。核心素養的學科知識部分注重整體性的學科認知,而不是簡單地追求分散的知識點。第二,跨學科能力是核心素養的另一要素。語文教育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體系,而是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促使學生形成更廣泛的視野。這種綜合性的跨學科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以及信息獲取和處理的能力。通過培養這些跨學科能力,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語文在現實生活和其他學科中的應用。第三,核心素養關注學習方法的培養。學生不僅需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還需要具備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核心素養的學習方法部分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以及自我反思的意識。
(二)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在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意義體現在多個層面,對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核心素養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不僅僅成為對語文知識熟練運用的人,更是具備在實際生活中靈活運用語文進行溝通和表達的能力。這強調了語文教學的實用性和社會適應性,使學生更能勝任未來各種社會角色的語言交際需求。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中促使教育者更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系,強調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拓展了學生對語文的理解,使他們能夠將所學的語文知識更好地應用到其他學科領域,從而形成更為全面的知識結構。
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中強調學習方法的培養,使學生具備主動學習和自主思考的能力。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更能激發其對知識的主動探究欲望,培養持續學習的能力,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核心素養的引入也呼喚了教育評價體系的變革。傳統的評價方式過于強調知識記憶,而核心素養的理念強調學生在各個層面上的全面發展。因此,語文教學中的評價應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表現,包括語文知識的掌握、跨學科能力的發展以及學習方法的運用。
二、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方法探究
(一)傳統教學方法的問題分析
1. 信息傳遞式教學的局限性
信息傳遞式教學,長期以來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方式,然而在實踐中顯現出一系列的局限性。這種教學方式過于強調教師的話語權,讓學生被動接受信息的過程中缺乏主動參與,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被激發。語文學科的獨特性要求學生在思考、表達、溝通中培養語感,而信息傳遞式教學的單向傳遞模式難以滿足這一需求。信息傳遞式教學局限于純粹的知識傳遞,忽略了語文學科更為重要的能力培養。語文不僅僅是一門知識學科,更是一門涉及思辨、表達、理解等多個層面的綜合性學科。這種教學方式容易讓學生陷入死記硬背的狀態,而無法真正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信息傳遞式教學容易導致教學內容的碎片化。在這一模式下,教師往往只注重知識點的傳遞,而忽略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導致學生難以形成系統性的認知結構。這對語文學科而言尤為不利,因為語文的學科特性要求學生形成對語言、文學、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綜合性理解。
2. 傳統語文評價方式的弊端
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方式存在一系列的弊端,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首先,傳統評價方式過于注重筆頭測試,偏向對學生記憶和書面表達能力的考察,而忽視了語文學科的多層次能力培養。這種評價方式容易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死記硬背和應試技巧上,而忽略了對語感、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語文學科的特性要求評價方式更加綜合,涵蓋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以全面反映學生的語言能力。其次,傳統評價方法過于注重結果,忽略了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傳統教學評價往往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而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思考和表達等方面的努力和進步缺乏充分的關注。這使得學生更加注重應試技巧,而忽略了真正的語文學科素養的培養。此外,傳統評價方式容易造成學生的焦慮和競爭壓力過大。以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容易導致學生過度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對語文學科內在興趣的培養。這樣的評價方式可能阻礙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積極參與和深度思考,影響其語文學科的學習體驗。
3. 對學生主動學習的限制
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普遍存在對學生主動學習的限制,這一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學生在語文學科中的全面發展。傳統教學模式更強調教師的角色,學生在這一模式下更多是被動接受信息的對象。這導致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機會,無法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很難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影響其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運用。該模式對學生主動學習的限制也表現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注重知識點的傳遞和記憶,而較少關注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這使得學生對學科內容缺乏自主選擇的權利,很難激發其學科興趣,導致學習過程變得單調乏味。學生在這種情況下難以在主動學習中體驗到學科的樂趣,影響了其對語文學科的積極性。另外,傳統教學方法對學生主動提問和探究的抑制也是限制主動學習的一大問題。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會按照預定的教學計劃進行知識點的傳遞,學生的提問和疑惑往往無法得到充分回應。這不僅削弱了學生對知識深度的追求,也影響了他們在主動學習中的積極性。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設計
1. 加強語言表達能力
通過多樣化的寫作任務來培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參與不同類型的寫作,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通過這些寫作任務,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逐步提高對語言表達的熟練度。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以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寫作題目,鼓勵他們表達個性化的觀點和情感。其次,通過開展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口頭報告等活動,激發學生參與語言表達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及時的反饋,引導學生改善表達方式、豐富表達內容,使他們逐漸形成清晰、準確的口頭表達習慣。另外,通過文學作品的欣賞來拓展學生的詞匯和表達方式。選取生動有趣的文學作品,通過導讀和深度討論,引導學生感受不同的表達風格、理解作者的用詞之巧妙。這有助于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培養他們運用多樣化語言表達方式的能力。
2. 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顯得尤為關鍵。首先,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全面理解。通過閱讀不同類型的文本,學生能夠更好地領悟語言結構、修辭手法、篇章結構等語文要素。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系統性認識,使其能夠更好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其次,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對學生的學科學習產生積極影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在各類教材中接觸到了包括文學作品、實用文本等多種文本類型。通過培養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生能夠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所傳遞的信息,更好地應用這些信息進行創造性地思考和表達。
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通過閱讀不同觀點和立場的文章,學生能夠培養辨析能力,提高對信息的辨別和評估能力。這對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至關重要,有助于他們在將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好地應對各種信息。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對學生成為有思想、有見識的人才具有深遠的影響。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不同的思想、文化、觀念,這有助于他們形成更為寬廣的世界觀和人文素養。這種開闊的視野對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至關重要。
3. 培養文學欣賞能力
文學欣賞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文學作品是社會、人生、道德等多方面的集中體現,通過學習文學作品,學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時空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考和情感表達。培養文學欣賞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感和藝術鑒賞能力具有顯著作用。文學作品不僅是語言的藝術表達,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文學風格和情感元素。通過學習文學作品,學生可以培養對語言藝術的感知能力,提高對美的敏感度,從而使他們在審美活動中更加具有深度和廣度。
培養文學欣賞能力有助于拓展學生的人文視野,文學作品通常涵蓋了豐富的人文主題,包括歷史、文化、社會等多個方面。通過深入學習文學作品,學生能夠更全面地了解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文明傳承以及不同文化間的交融。這有助于拓展學生的視野,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多元文化的社會環境。文學欣賞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情感表達和溝通能力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文學作品常常通過細膩的語言描寫和深刻的情感抒發,激發讀者的共鳴和情感共鳴。學生通過欣賞這些文學作品,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感,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深度。
三、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實施策略
(一)跨學科知識的引入與融合
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引入和融合跨學科知識這一方法,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激發學習興趣以及促進跨學科思維具有深遠的影響。引入跨學科知識可以豐富語文學科的內涵。通過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相互融合,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多元豐富。例如,在學習一篇歷史背景豐富的文學作品時,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增強對文學作品的深層理解。將語文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能夠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涉足其他領域,從而更好地體驗到知識的交融和碰撞。這樣的多元學科體驗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科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另外,跨學科知識的引入促進了學生跨學科思維的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相連接,需要跳出傳統的學科邊界,進行綜合性的思考和分析。
(二)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的一體化設計
通過統一和整合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教學效果。將核心素養融入教學目標的設計中,使得教學目標更加具體、明確。這不僅強調學生在語文知識上的掌握,還注重培養其創新思維、溝通能力等核心素養,有助于教師更準確地制訂教學計劃,使學生在語文學科中實現全面發展。一方面,一體化設計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科綜合素養。通過將語文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相融合,使學生在語文學科中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者,更是具有批判性思維、團隊協作和創新精神的綜合素養者。例如,教學目標可以設定為提高學生在文學閱讀中的理解能力,并培養其表達思想的能力,使之兼具語文素養和跨學科素養。另一方面,一體化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將核心素養融入教學目標中,使學生明確知道語文學科不僅僅是為了掌握語法知識,更是為了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和實際應用能力。
(三)運用合作學習與小組討論
首先,實施合作學習與小組討論有助于促進學生的交流與合作能力。學生在小組中可以共同探討和解決問題,通過互相交流,促進思想碰撞,激發對學科知識的深層次理解。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他們的集體意識和組織協調能力。其次,合作學習與小組討論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不同學生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觀點,通過小組內外的討論,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的觀點和思考方式。最后,合作學習與小組討論也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小組活動中,學生需要向小組成員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和解決方案。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能夠提高口頭表達的流利度和邏輯性,培養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一些具體而有趣的小組活動。例如,以一篇文學作品為基礎,要求學生在小組中進行深入討論,分析作品中的語言運用、情感表達等方面;或者設計一個跨學科項目,要求小組成員在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引入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探究。
(四)個體差異與發展軌跡的多維度評價
通過全面而個體化的評價,可以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科發展狀況,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語文學科不僅包含語法、文學鑒賞等方面的知識,還涉及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等多個維度。通過綜合考察學生的閱讀、寫作、口頭表達等方面的表現,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們的語文素養水平。例如,可以設置多種形式的評價任務,如閱讀理解測試、寫作作業、口頭表達演講等,以全方位收集學生的學科表現數據。
每個學生的學科發展軌跡都是獨特的,對不同的個體,需要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和評價標準。通過定期對學生的多維度表現進行評價,教師可以更好地發現每個學生的優勢和劣勢,為其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支持。例如,對表達能力較強但閱讀理解較弱的學生,可以設計特定的閱讀理解任務進行針對性訓練。多維度評價有助于形成個體化的學科發展檔案。通過記錄學生在不同維度上的表現,建立個體化的學科發展檔案,有助于教師和學生更清晰地了解學科發展的歷程和方向。
四、 結論
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科學習效果,更能培養學生的全面素養。文章通過探討核心素養的概念與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深刻揭示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問題,并提出了基于核心素養的創新策略。這為未來小學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未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小學語文將更深入地融入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更全面、創新的能力,促使語文學科在學生發展中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嵐.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江西教育,2023(43):6-7.
[2]侯靜.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語用教學實施策略[J].教師博覽,2023(33):57-59.
[3]蔣燕芳.大單元教學視域下小學語文生長性作業的實踐研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11):56-58.
[4]劉小溪,徐峰.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8(19):91-93.
[5]賴麗央.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策略探尋[J].新教育,2023(29):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