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東浩天(1999~),男,漢族,江蘇南通人,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月亮灣幼兒園,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摘? 要:音樂教學可以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讓幼兒得到發展,同時陶冶其情操。與此同時,社會對于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高,這就要求幼兒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文章總結了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學現狀及實施舉措,旨在能夠更好地關注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效率問題,從而更好地促進教育事業穩定發展,使學前教育專業能夠提升到一個全新的發展水平。
關鍵詞:學前教育;音樂教學;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1-0151-04
在學前教育當中,音樂教育不單是幼兒教育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教育內容,同時也能有效豐富幼兒的生活和營造熱鬧寬松的氛圍。在這一階段,幼兒園對于從事學前教育工作的教師有了更多和更新的要求,除需要教師全面掌握學前教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外,還需要學前教育教師受到音樂教育基本技能的必要訓練,激發幼兒音樂潛力,同時也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目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還存在很多亟須解決的問題,所以對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進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優化的價值
新形勢下開展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優化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前教育專業以提供優質教師人才為主要目的,所以要關注學生全面發展以適應教育需要。通過改革音樂教學,我們可以依據時代發展和學生發展需要對教學內容做出調整和細化。再向學生傳達特定的、專門的知識和技能,最后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第二,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應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密切結合在一起,促使學生得到充分發展。所以通過音樂教學改革可以對現有教學方法做出創新和調整,主動學習國外優秀的教學方法和經驗,加強對新型教學法的研究和開發,確保音樂教學具有針對性和創新性。另外,在充分理解學前教育的基礎上,制訂出一系列要求和法規,確保音樂教學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既增強學生音樂實踐和舞蹈能力,又完成德育、智育、美育等教學任務。第三,音樂教學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所以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在音樂教學改革上,可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考核幾個層面,加以調整和優化,使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確保教學任務高效達成,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另外,理論聯系實際時,又要把視聽訓練、即興演奏等緊密地結合起來,考查學生靈活運用音樂理論知識的能力、隨機應變能力、創新創造力、語言表達和交流能力等,促進音樂教學工作的質量提升,加快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腳步。
二、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兩大特點
(一)音樂教學對實踐性要求很高
教育機構的有效教學時間有限,因此學前教育專業的學員須在短時間內迅速掌握高水平的幼教技能,以適應未來幼兒教育的職業需求。音樂課程也不例外,其教學實踐中特別注重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幼兒音樂教學的嫻熟技巧,旨在確保學生在日后的幼兒音樂教育工作中能得心應手。這就規定了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學核心應聚焦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尤其是對音樂教學技能的精進訓練。
(二)音樂教學任務重
學前教育教學涵蓋藝術和文化學科的廣泛領域,包括美術、音樂、舞蹈、中文、數學、英文、幼兒心理學及教育學等多元基礎知識。然而,音樂教育僅是這一綜合教學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音樂教師需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有效地傳授音樂技巧,這樣的教學負擔無疑相當重大。這是因為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豐富多樣,如童謠、鋼琴演奏、歌唱等。特別是鋼琴教育,堪稱難點。大多數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缺乏鋼琴基礎,因此要使他們掌握鋼琴理論和幼兒鋼琴教學技能,這無疑加劇了鋼琴教學雙方的壓力。
三、 幼兒園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現狀
(一)教學過程學科性過強
目前各大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在開展音樂教學時,仍然是盲目嚴格遵循教學任務,根本不存在創新,多數高等院校開展音樂教學時,對課堂內容設置仍然按照傳統方法,基本上都以聲樂課、鍵盤課和樂理課程為主,音樂教育往往被視為獨立的學科領域。在實施音樂教育時,眾多教育者秉持的傳統觀念較為保守,他們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課堂內的歌唱技巧和樂器演奏等核心技術的傳授。評價學生時,重點在于他們是否能掌握基礎的歌唱技巧或是能夠流暢演奏高難度的鋼琴曲目。然而,這種方式的評估忽視了對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以及對他們未來教學技能掌握程度的評估。實際上,學前教育專業的音樂課程旨在讓學生積累扎實的專業知識,以便能夠有效地擔任幼兒教師的重任,而不是期望他們成為專業歌手或鋼琴演奏家。遺憾的是,不少音樂教師并未認識到這一點,導致他們在教學實踐中過于強調學科的專業性。
(二)忽略實踐教學
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精通各種樂器并具備高強彈奏、演唱和讀譜等技能的學前教育音樂教師。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的理論教學,同時也要重視實踐教學,這樣才能夠為學前教育培養出更加高質量的音樂教師。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忽視實踐教學的現象,具體表現為:第一,學校教學資源匱乏。部分高校經費不足、實踐場地嚴重不足,所以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僅能單純地在教室里進行演練,缺乏專業指導和練習。第二,教師的專業素質欠缺。部分高校缺少專業的音樂教師,這一方面是教師經驗不足和技能不高,另一方面是觀念陳舊,不能對學生進行專業引導。第三,教學方法陳舊。教師專業素質的高低也會對教學方法和方式產生直接的影響。部分音樂教師過分強調理論教學而忽略實踐表演和引導,造成學生讀譜能力、即興演奏能力和創新創造力不高,并且文化和音樂素養也不高。
(三)課堂教學模式簡單
當前,學前教育領域的教學策略普遍傾向于傳統的“填鴨式”模式,教師主導著音樂知識和理論的傳授,學生主要作為被動接受者聆聽。例如在視唱課程中,常見的教學路徑是“音階訓練—單音記憶—音程模仿—分段視唱—反復練習”,這種教學過程顯得機械且缺乏互動性,課堂往往陷入沉悶的氛圍,即“鴉雀無聲”。教學手段主要依賴于講解、演示和跟唱,而鋼琴雖為視唱課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其單一的使用方式可能會抑制學生對音樂的熱愛,也不利于形成積極的師生交流環境。
(四)未能根據學生專業特點因材施教
培養一名優秀的幼兒音樂教師是學前教育的最終目的。學校應結合音樂專業特點,做到因材施教。有些學校會選用一些有一定難度和跨度的教學材料,這種做法與學生的實際情況不符,而教師對教學材料的學習又較少,這樣就使得教師在講解時內容空洞,大而無當,與實際音樂教學不相適應。
(五)單一考量學習成績
評價體系一直以來被視為衡量學生學術表現的關鍵指標,然而,單純依賴分數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全面能力的考查,在當前的核心素養教育框架下,教育目標轉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音樂教育領域,教學設計應以音樂教育的本質——人格塑造為核心,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表達,深化音樂審美的體驗,并借此提升他們的情感素養。對于學前音樂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我們強調深入理解音樂理論,嚴謹進行視唱訓練,但這僅僅是基礎。我們的目標是通過這些技能的習得,進一步挖掘和發展學生的專業素質和音樂素養,使其能在未來的職業道路上展現獨特的音樂才華和人文情懷。
四、 幼兒園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設置
學前教育的目標在于激發學生的音樂感知,提升他們的歌曲演唱技巧,并能在教學中引導學齡前兒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聲樂元素對于增強學生的歌唱技能至關重要。理論基礎課程應占據核心位置,通過教授兒童歌曲的理論知識,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旋律,學會對歌曲進行分類和深入探究。在此基礎上,鍵盤練習課程應側重于音準和音調的訓練,通過實踐讓學生掌握基本音樂概念。聲樂強化課程則是關鍵環節,因為聲樂演唱不僅是學前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在設計課程時,應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他們的聲樂表現力。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選擇多樣化的兒童歌曲,如旋律豐富、風格多變的作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課堂導入階段,通過互動練習,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程參與度。
(二)注重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對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所以也要注重實踐教學以適應學生音樂實踐需要。一是對考核方式進行調整。教學考核在音樂教學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通過調整考核方式,把實踐教學融入教學考核之中,吸引學生的極大關注和主動參與。如把讀譜能力、即興演唱能力和聯系實際能力列入學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應給學生一個多維實訓實踐的機會,使其迅速掌握多種樂器演奏方法并積累大量經驗。比如各類中西樂器、著名樂曲等,要求學生能熟練地掌握和演奏,并不斷豐富自己的音樂和文化素養。二是改善基礎設施。專業而豐富的實踐教學場所是當前音樂教學改革中的重點。所以學校也要不斷地完善基礎設施,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來進行學習和實踐,從而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如加大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力度,增加音樂多媒體教室,增加吉他、鋼琴、古箏等樂器,以滿足學生實際需要。并利用VR、多媒體等技術,使學生更好地沉浸在其中,現場進行表演和演奏,還要進行現場觀摩、互動交流等,以豐富學生的樂理知識并提升其專業技能。三是表演機會的提供。在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實際生活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演出機會,引導他們自己去看、去演、去彈、去操作,把理論和實踐密切地聯系起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促進他們得到全面發展。
(三)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幼兒音樂教育需依據音樂素養的培養目標,以理論和技能、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導向,發掘學生更多的潛在能力。用多樣化的音樂教學形式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1. 游戲教學法
游戲與學生的個性特征高度契合,能迅速點燃他們的學習激情,特別是那些充滿節奏感的游戲,使音樂教育充滿了趣味性和多元性。將游戲策略巧妙地融入教學,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為學生提供了新穎且深入的音樂探索體驗。樂理知識比較深奧,但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依賴于演示和講解,這樣很難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教師要適當地進行創新,使抽象的節奏概念具象化。這樣,樂理與視唱練習之間的聯系得以強化,使得視唱課堂從理論層面過渡到實踐操作,課堂氣氛也隨之活躍。這種節奏感知的培養,為學生后續的視唱和聽覺訓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4/2拍為基石的“節奏接力”游戲中,音符與休止符是接力的關鍵。教育者可采用協作方式引導學生參與,將他們劃分為若干團隊。每個團隊包含六位學子,他們需獨立完成挑戰。接力結束后,展示出的節奏序列將被學生解析,通過比較哪個隊伍的節奏最能吸引人,就能確定勝出者。“接力”的形式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這有助于他們迅速理解規則并積極投身游戲。競技的融入能持續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將節奏接力融入學習活動中,反映出學生音樂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彰顯他們的創新才能。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接力表現,有的放矢地深入講解音樂理論,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境中回顧和鞏固學到的知識。
2. 情境教學法
在音樂教育中,學生往往不能充分領略其深邃的魅力,不能將學習熱情融入其中。因此,教師在引導過程中,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并讓他們體驗到音樂的樂趣。比如,在教授學前專業學生《變化多樣的節奏》課程時,教師可以巧妙地運用現代科技,如利用多媒體展示蜿蜒起伏的山路,配合節奏多變的音樂,然后引導學生思考:音樂與視覺畫面有何共鳴?音樂如何觸動情感?這樣的互動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表達自我,理解音樂與生活的關系。
情境化的教學實踐是提升樂理理解和視唱技能的有效手段。在講解《變化多樣的節奏》時,教師可以將音符與山路形象化,二分音符象征平緩的坡道,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則代表曲折的小徑。通過模擬行走過程中的節奏轉換,學生能沉浸在音樂與環境互動的情境中。在視唱訓練中,諸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附點八分音符等易被忽視的節奏特點,教師可以通過選擇二度和三度音程作為核心旋律,生動展示豐富的節奏韻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深化對節奏的理解,還能增強對音樂的整體感知,體驗情境音樂的獨特魅力。
(四)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
在對學生進行培養的時候,應該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現狀,分層次地對他們實施教育。許多理論表明,目前學生之間存在著許多能力差異,每一個學生也有著不同的潛能。因此,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幾個方面,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特點有一個基本認知。實施分層教育時,應先開展一些調查活動,先用上一段時間練習,仔細觀察每個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我們必須先對其近期狀態進行調研,唯有如此分層教學才能取得成效。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讓學生明白這種分層的真諦,而開展分層教學這一教學方式則能夠使得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絕不能使學生以為這樣做就是不尊重他們,就是把他們分成等級。
(五)用行之有效的教學考核模式,促進學生成長
幼兒音樂教育工作者若要切實履行其職業職責,關鍵在于能有效轉化藝術才能為教育手段。因此,在評估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音樂教學表現時,藝術技能與教學技巧的雙重考量不可或缺。首先,藝術技能的測評采取多元形式,如通過設計音樂劇表演、講述小故事或組織音樂互動游戲,全面展現學生的藝術造詣,整個過程既直觀又深入。其次,教學技能的評價聚焦于表達、講解和評估等核心能力。在具體的考核環節中,學生被分成若干小組,圍繞特定音樂主題進行三次教學實踐課。每個小組的表現作為成績的一部分,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也推動了他們整體教學能力的提升。這種評價方式強調了集體協作,有助于提升所有參與者的教學效能。
五、 結論
總之,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人員要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大膽創新教學方法、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革新,時刻以學生后續工作需求為基礎,促使其實踐能力得到提升、理論知識得以豐富,讓其明確未來的努力方向,從而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教育人才,促進幼兒園的發展與幼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麗華.從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反觀學前教育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J].科學咨詢,2020(46):199.
[2]艾麗芳.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花溪:文藝教育,2020(24):1.
[3]呂迎春.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技能在職業素養中的重要性[J].中國民族博覽,2020(5):21-22.
[4]廖勍勍.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的探討[J].中外交流,2020(19):79.
[5]吳國彬.高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J].中國民族博覽,2020(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