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楊文亞(1997~),女,漢族,浙江蒼南人,杭州市余杭區五常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育。
摘? 要:改革與創新是教育發展的關鍵和根本。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僅給教育領域的多元化開展提供更多選擇,也為其教學方式的優化與革新給予更多支持。然而,從當前小學音樂教學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在新媒體技術上的融合與運用仍有不足,未能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和作用,導致教學質量難以得到本質上的提升。針對這一問題,文章將從實踐困境、教學突破、具體方法、發展關鍵等方面入手,圍繞新媒體技術的特點與優勢,對小學音樂教學改革的創新路徑展開相關思考。
關鍵詞:新媒體;小學音樂;教學實踐;教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0-0147-04
相較于傳統教學,新媒體技術可以帶給師生更加豐富、鮮活的交互資源及學習資料,使教學環境及情感體驗獲得顯著提升。同時,新媒體的運用,也可以改進教學方式、促進認知生成,并將對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與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但在現實教學中,不少教師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缺乏深入認識,難以找到有效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未來發展。因此,為進一步推動小學音樂教學與新媒體技術的深度融合,文章將以此為載體、抓手和導向,結合教學實際展開以下分析。
一、 目前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中的發展困境
其一,認識不全面。從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對新媒體的理解及資源轉化效率存有較大差異,一方面是對新媒體、新技術的認識較為淺顯,缺少對技術教學的深度分析及利用手段;另一方面是對教學過程的把控及其與媒體融合的切入點模糊具有一定關系。其二,融合不深入。新媒體的融合深度將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也在一定方面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及交互質量。然而,在實際運用中,不少教師僅以數字課件的形式推進和展示教學內容,缺乏對新媒體技術相關功能及價值的充分利用,不免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參與熱情。此外,個別教師在整合運用中存在孤立對待、碎片化處理等現象,未能從全局的角度提升使用效果,進而影響學生對關鍵要素及核心素養的轉化與理解。其三,方向不明確。在教學方向及作用結果上,大多數教師仍以自我為主導,未能關注到學生情感認知及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差異性,導致其主體地位的缺失與缺位。此外,個別教師在運用方向上未能貼合教材內容及主題要素,致使學生對樂理知識的學習較為片面。
二、 新媒體時代下小學音樂教學的突破口
(一)新
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對小學生音樂知識的學習及學唱活動的參與具有重要意義。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對未知、新鮮的事物存在一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把握這一特征,借助新媒體技術及手段,可為其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條件及交互路徑,使其能夠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和持續的探究熱情。此外,豐富的資源與媒介是新媒體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優勢和特點。對此,教師可利用其優勢資源和有利條件,為學生打造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及課堂氛圍,以此提升其對音樂的喜愛和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數字化教育平臺及相關研討媒介,進一步提升自身對新媒體技術的認識程度,并適當借鑒和參考優秀教師的課例及教案,以便優化教學過程、提高使用效果。
(二)奇
小學生正處在具象認知階段,往往對周圍環境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并以此驅使其不斷探索。新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介入與融合,可以為小學生提供新的環境、新的事物、新的感受,以此幫助其更好的學習音樂、理解音樂以及表達音樂,這將對其音樂素養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同時,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也是教學組織的關鍵和重點,而數字媒體及新技術的運用,可圍繞其心理進行設計和展開,以便在探究音樂的過程中表達真實的想法與感受。另外,奇妙的環境設計往往會引發小學生對音樂元素的無限遐想,并激發其靈感,進而在轉化、實踐與表達中形成創新思維,增強創造能力。
(三)趣
通過趣味性的活動開展,不僅能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提高其對樂理知識的理解效果以及藝術形象。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靈活運用數字化軟件及媒介工具,為學生創設趣味化的學習活動,如影音賞析、諧音記憶、人機交互等,以此增強其對音樂的理解和運用。趣味化的活動組織,還可以降低小學生對音樂學唱的緊張感,有效緩解其心理壓力,使其在積極的氛圍和環境下獲得創造性成長。此外,在“趣”的把握上,教師還要結合學科特點及主體特性,多層次、多方面、多角度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有趣的課堂活動,如律動激勵、特色語言、跨學科表演等,以便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四)情
情感體驗是感知音樂的基礎,也是發展其審美創造的重要條件。因此,在新媒體技術的教學融合中,教師可以“情”為出發點,圍繞樂曲中的核心情感指引其學習和體悟,進而在音樂律動的感知中抒發內心情感、喚醒創造潛能。另外,音樂是情感的藝術,為其創設一定的情境或場景,可使學生從中感悟其價值、陶冶其心靈,進而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與審美體驗。
三、 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具體方法
(一)以新媒體為載體
1. 拓展學習資源
與其他學科不同,音樂在其表現形式及結構體系上具有一定的獨特性,這就需要教師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上“下功夫”。首先,通過互聯網及其他智慧教育平臺,搜集有關與之相匹配的學習資源和輔助資料,如聲樂課、鋼琴課、技巧課等,滿足學生對音樂學習的個性需求和發展需要;其次,提高資源與教學的融合程度,并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內容建設,以便為其呈現多彩的視聽盛宴。如在人音版三年級上冊《我是草原小牧民》的學習中,考慮到這是一首以內蒙古民歌音調而創作的兒童歌曲,其明快的旋律及節奏,能夠充分體現“小牧民”手擎羊鞭、快樂歡唱的人物形象,為加強學生對內蒙古歌舞特點的理解及藝術表現力,教師可適當加入一些課外資源,如《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我是草原小騎手》《草原贊歌》等,以便帶領學生更好地融入草原、感受美景、享受音樂。此外,還可以從特色舞蹈動作入手,融合蒙古舞中的基礎動作,如騎馬、甩鞭、踏點步、聳肩等,讓學生跟隨伴奏一起律動。這樣既可以幫助其了解更多的民俗風情,又可以發展其創新與創造,并增強其對祖國及民族文化的熱愛。新媒體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還有很多,如視頻演示、電子樂器、云端音樂會等,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音樂,并促進其對音樂的深度探索。
2. 豐富感知環境
新媒體技術可為教學活動提供更加真實的感觀體驗與情感滲透,并提高小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積極性和表現力。如在人音版三年級上冊《放牛山歌》的學習中,這是一首極具地方民族特點的四川民歌,如何體會其山歌的特點和風格是本課所要關注的重點。對此,可采用視聽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引入一定的山村風貌和主題場景,融合四川方言及樂曲律動,使其沉浸場景之中,從而在聽風格、聽歌詞、聽情緒、聽感受的過程中品味山歌特點。另外,在“切分音”“附點音符”等重難知識點的學習上,教師可通過視唱視奏的方式,借助EarMaster軟件,從概念、拍數、音符、時值等角度出發,以靈動的音符訓練,加強學生對相關概念的理解和音符唱法的運用。除此之外,感知環境的創設還可以增強學生對音樂情感的領悟和體會。如在人音版三年級上冊《四季童趣》的學習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影音播放功能,讓學生聆聽歌曲并感受其中意蘊,如富有生機的春天、驕陽似火的夏天、透出豐收喜悅的秋天、銀裝素裹的冬天等,既可以增強其對歌曲中“趣”的理解,又可以在歡樂情境中感知自然之美。在情境構建的過程中,教師還需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貼合,進而在相關元素的牽引下引發其對歌曲內在的情感共鳴。
(二)以新媒體為抓手
1. 借助媒介,強化體驗
媒介是信息傳播的重要工具,借助相關媒介,可以進一步強化其對音樂的體驗與表達,使學生在音樂理解及創作表現上有所提升。如何充分利用音樂媒介,并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選擇是廣大教師重點關注且亟須解決的一道難題。其一,個性因素選擇。教師可從學生的性格特征、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媒介選擇,以便激發其在音樂活動中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如在人音版四年級下冊《我們大家跳起來》和《我是少年阿凡提》的學習中,教師可采取律動游戲的方式,幫助其感受歌曲中節奏強弱的變化。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圖形譜、音樂小游戲等媒介,加強學生對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掌握。其二,學習風格選擇。考慮到個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教師在教學策略及媒介選擇上需進行調整和改良,以便適應其學習風格和發展規律。如在人音版二年級上冊《小雞的一家》的學習中,為激發其音樂興趣,并能正確認讀一拍內的附點音符,教師可利用數字音頻卡及其軟件,通過數字技術將聲音的波形與特點進行直觀展示,使各階段學生都能借助其視覺、聽覺等感觀資料輔助學習和理解。其三,評估反饋選擇。觀察學習情況、關注動態發展是保持其積極狀態的關鍵基礎。如在《愉快的夢》的學習中,考慮到四年級學生在樂理技巧上已有一定基礎,但在內容理解及情感把握上還需提高。對此,教師可通過播放歌曲、模仿學唱的方式,借助課件及影音工具,使學生身臨其境般感受歌曲的節奏特點和強弱規律。另外,還可以運用“希沃白板”中的趣味功能,將連線、上行、下行等樂理知識進行游戲化學習,以此加深其印象、優化其效果。
2. 人機交互,激發興趣
數字化教學裝備及技術軟件的運用,可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課堂知識的加深與鞏固起到一定作用。如在“發聲練習”中,教師可利用“全民K歌”“趣唱歌手”“唱吧”等軟件,根據學生的音樂認知水平,選擇一些適合的學唱歌曲,不僅能提升其演唱技巧,還可以增強其音樂素養。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錄音、分享、評價等功能,讓學生可以直觀感受聲音效果并及時獲取指導建議,保持其積極的學唱興趣和互動熱情。又如,在“西洋樂器分類”的學習中,為使學生認識和感受西洋樂器不同的音色和特點,教師可以通過“樂器陪練”“隨身樂隊”“Ableton Live”等軟件,以此了解和分辨各種樂器的音色及其分類。另外,豐富的人機交互及樂感反饋,還可以使學生對西洋樂器產生濃厚的興趣,以便培養和發展其更多的音樂特長。智能裝備的使用,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音樂概念及相關知識,還可以拉近學生與音樂之間的距離,使其能夠更好地學習與應用音樂技能。
(三)以新媒體為導向
1. 強化內容建設
從實際情況來看,其內容設計雖形式多樣、元素豐富,但缺乏必要的目標與方向,導致學生對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以新媒體為導向,在其技術支持下,不僅能為其開展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還在師生交互及情感體驗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意義。如在人音版六年級上冊“今天是你的生日”的學習中,基于對教材內容及課標要求的理解,融合網絡資源及教案分析,可將其教學目標分為三點,即體會歌曲深情、熾熱之感;多形式學唱歌曲;熟練反復記號的使用,同時為增強藝術效果并引發其思想共鳴。教師可為學生準備國慶閱兵儀式、改革開放以來的光輝歷程等視頻資料,既可以提升其演唱情緒,又可以在音頻、視頻的欣賞下對歌詞深意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另外,教師還可以對其內容進行適當拓展,如《歌聲與微笑》《燭光里的媽媽》等,使學生對歌曲中的情緒、情感以及演唱形式產生不同體會。又如,在《茉莉花》的欣賞中,鑒于歌曲在其風格特征上的差異,教師可圍繞江蘇民歌與河北民歌所帶來的整體感受作為切入點,通過情境營造、知識拓展以及對比呈現的方式,引導其找出不同地域之間的相同與不同,如“江蘇民歌曲調平穩婉轉”“河北民歌曲調豪放、高亢并帶有戲腔”等,使其能夠進一步感受民歌文化的多樣與多元。
2. 注重資源利用
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教學質量的提升及藝術學習廣度、深度及強度的增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小學音樂新媒體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校內資源的利用情況,又要大力開發和融合社會資源,以便為學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支撐。如在人音版二年級上冊《過新年》的學習中,為增添節日氛圍、感受其歡快場景,教師可從“扭秧歌”“歌曲伴奏”等方面入手,利用電子白板播放一些歌舞視頻,結合歌、舞、圖等資源,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喜氣洋洋的新年情境和熱鬧場面。此外,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音樂軟件對歌曲展開二度創作,不僅能提升創造的體驗感,還可以培育其自信心。教師還可以根據課程特點及內容安排,加入一些民間音樂資源,如戲曲、器樂、曲藝等,既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娛生活,又可以加強民俗與音樂的聯系和銜接,同時又在一定程度上對音樂教學起到補充、延伸的效果。
四、 促進小學音樂教育深度發展的關鍵點
(一)多元素結合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合不同種類的藝術元素,如舞蹈、戲劇、美術等,不僅能促進其主體的全面發展,又在其學習過程中增強其創造力與表現力,使其能夠真正感受藝術的獨特價值。同時,以新媒體及數字化技術為媒介,可進一步調節與整合各藝術元素,并幫助其發現和理解相互之間聯系與作用。如在人音版三年級上冊《四季童趣》的學習中,教師可將其與美術學科相聯系,通過對歌曲的聆聽與欣賞,用畫筆描繪出四季之美。又如在人音版三年級下冊《木偶的步態舞》的聆聽中,教師可融合舞蹈動作、音樂情緒等元素,以拉格泰姆的節奏激發其對木偶步態動作的創意想象。在多元素融合過程中,教師還需注意其學段特點和結合方式。面對低學段學生時,需通過輕松、有趣且簡單的動作和歌曲,培養其對音樂學習的主動性,而面對中高學段的學生時,則需與唱演相結合,加強其對歌詞含義及情感深度的理解。
(二)多支點協作
信息互聯、教育互通是新媒體時代下教學發展的基本特征,這就需要教師在其課程落實方面尋找支點、促進協作。一是要加強線上與線下合作。借助網絡渠道及媒體優勢,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完善體系框架,同時通過小程序、公眾號、校級網站及相關媒介的傳播,提高學生對音樂教育的認知程度。另外,根據實際情況,組織“云端音樂會”“課外音樂社團”等活動,以便提高學生對音樂技法的理解和掌握。二是要加強家庭與學校合作。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支持與幫助。加強家校之間的教育合作,及時宣貫共育政策及培養策略,不僅對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還對家庭關系及其身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教師可利用社交媒體軟件與家長建立聯系,并通過“全民K歌”“唱吧”等音樂軟件,對學生的學唱情況進行評估和指導,以保證教育的時效性和協同性。
五、 結論
總而言之,新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活動中的積極運用,不僅能打破傳統教育的空間束縛及媒介限制,還使學生更加真實的接觸和感受音樂所獨有的情感魅力和文化內涵,以此促進其核心發展。同時,在新媒體技術的實際應用中,教師還需圍繞學生的主觀需求及客觀特點,從新、奇、趣、情的角度出發,使其能夠充分感受音樂與生活、音樂與情感、音樂與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實現其對音樂的創意表達與藝術表現。
參考文獻:
[1]杜惠芳.新媒體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的新思考[J].中國新通信,2022(16):212-214.
[2]李學鵬.新媒體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的創新與探索[J].科普童話·新課堂(中),2021(12):147.
[3]劉滿梅.淺談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效運用多媒體技術[J].文學少年,2021(26):194.
[4]陳肖花.多媒體資源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天津教育,2022(20):132-134.
[5]藍小玲.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探究[J].學生電腦,2021(5):87.
[6]韓曄欣.基于新媒體技術下小學音樂教學之我見[J].好日子,2022(27):166-168.
[7]石燕.新媒體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探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2(3):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