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超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本文分別從通過視覺形象去發現美,在自主閱讀中感受美,在閱讀分析中鑒賞美等方面去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審美構建
閱讀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通過閱讀教學能夠開闊學生的眼界,豐富學生的知識,啟發學生獨立學習、深入探究,從而養成正確的三觀。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進入閱讀的情境,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美的意義,開發自身潛能,從而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小學生身心尚未成熟,對事物的認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構建閱讀的審美框架,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綜合素養,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
根據小學語文學科“在讀中感悟”,可以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在閱讀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體驗語言文字的美,通過不同閱讀方式去分析、感受語言的美,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2]
一、通過視覺形象去發現美
美感就是指學生在接觸一些的事物時所產生最直接的一種感知。它是能讓學生賞心悅目、陶冶性情的一種審美體驗,也是學生對美由認識到評價,再到欣賞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用眼睛去看、去欣賞,是學生感知美的形象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不僅在視覺上給學生以色彩的震撼,而且還能給其以精神上的愉悅。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可以借助課文中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可以激發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在學習《鯨》這一課時,好多學生對鯨這種動物了解不多,在學習課文時,借助課本中的插圖讓學生對鯨的認識更直觀。同時,在提到鯨的龐大時,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插圖的觀察,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鯨的形象。利用插圖來進行閱讀教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使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和語言的表達能力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也可以達到通過視覺來欣賞美的目的。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將一些與課文相關的內容或圖片,以幻燈片的形式展示在學生的眼前,這種視覺形象讓學生覺得課文內容更生動、更真實,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在學習《翠鳥》一課時,筆者在制作課件時,在網上收集了一些翠鳥的各種圖片,其中有翠鳥緊抓葦稈的圖片,還有翠鳥貼著水面疾飛的畫面,最后還有一張翠鳥叼起小魚正在飛行的樣子,在學生學習相應內容后,展示相應畫面,在視覺效果的沖擊下,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深刻,從而收到良好的審美效果。
二、在自主閱讀中感受美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朗誦讓學生們去體會閱讀中的審美,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在閱讀中感悟,培養學生的語感,并在閱讀中陶冶情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讀”為出發點,從“讀”中獲得美感,即因“讀”生疑,由“讀”而感,“讀”中生趣,因“讀”悟情。在語文閱讀教學的環節中,“讀”又分教師的范讀和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通過語速的快慢、聲音的高低,形成抑揚頓挫之感,使學生獲得熏陶和啟發,并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朗讀課文的技巧。之后,在教師的點撥和指導下,能快速提高其朗讀水平,并在讀中獲得審美體驗,激發其自主閱讀的興趣。
學生通過對文本的反復誦讀,最終達到讀出音樂美、意境美、情感美的審美建構,也就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美讀環節。例如,在學習《贈汪倫》《詠柳》等詩歌時,因其本身的韻腳,讀起來朗朗上口,再加上詩歌凝練的語言中包含的豐富內容,構成一幅幅絢麗色彩的畫面,在誦讀中有如兒歌一般富有音樂美,帶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在自主閱讀實踐中,古人提出“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在反復的誦讀中,才能慢慢品味出作品的意境,把握其情感。因此,好文章必須要多讀,尤其是詩歌的教學,只有這樣,才能感知詩歌的意境,讀出情感。如在學習《春日》《飲湖上初晴后雨》等詩歌時,首先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可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進行誦讀比賽,以激起學生朗讀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在達到熟讀背誦之后,再讓學生來談其對詩歌的認識,使他們體會到詩歌所表現的意境美。不需要教師做太多的講解,學生就能在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作者對美景的喜愛之情。
三、在閱讀分析中鑒賞美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美的形象,比如壯觀的萬里長城、風光迷人的頤和園、美麗的小興安嶺、氣勢雄偉的天門山、美麗神奇的火燒云等。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審美教學,教師可以結合文本中的語言、形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挖掘,在激起學生閱讀情感的同時,調動其豐富的想象,并加以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高爾基曾說過:“文學的第一要素就是語言?!币虼?,在閱讀、分析文章時必須要抓住文章中優美動人的語言,來獲得美的享受。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時,就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在閱讀分析中,引導學生領略文章語言美的同時,對文本中從“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分別介紹小興安嶺來進行深入閱讀分析,感受到小興安嶺與眾不同的美,并真正理解課文最后為什么要將小興安嶺比喻成大花園和巨大的寶庫。
在語文閱讀分析中,還可以緊抓富有個性的對話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人物的對話也是刻畫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方法,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并引導學生去體會并思考人物對話所蘊含的豐富信息。例如,在學習《我不能失信》這一課時,就以分角色朗讀課文的形式,來實現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過程。首先把這個任務布置下去,前后桌四個人為一小組,一個學生讀旁白,其他的三位分別讀宋慶齡和她的爸爸媽媽。小組內先各自練習,并分配好角色,教師巡視課堂,最后進行比賽,并評選出優勝組。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通過對話和動作來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及其性格特點,并最終達到對“守信”是人性美的認識。
總之,在新課改的素質教育背景下,鑒于美育在學生發展中的重要性,教師應該完善自身,設計合理有效的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閱讀審美意識。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善于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幫助和引導學生提升審美素質,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完善小學語文教學的審美構建。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對學生進行美育的熏陶和感染,把學生培養成有智慧的、有豐富感情的人。
參考文獻:
[1]黃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D].福建師范大學,2003.
[2]朱慶華.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語文學刊,2010(14):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