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珊
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研習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作品,積累文言閱讀經驗,培養(yǎng)民族審美趣味,增進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提升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1]此外,從新課標對“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一概念的明確闡述也可見在語文古代詩歌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是大勢所趨。在新高考背景下,為提升學生的詩歌閱讀能力,教師應為學生提供主動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拓寬自己的思維。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高中詩歌教學? ?策略探究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在文本組織上構建了“三位一體”的“教讀—自讀—課外閱讀”模式,格外重視閱讀延伸。部編版高中教材中只標注“自讀”篇目,意味著高中教學不再是初中教學的延續(xù),更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而非示范作用。[2]在教材編排上,可以看到每一冊“古詩詞誦讀”的安排,并且取消了人教版課后習題的模式,以閱讀指導來引導學生自讀。可見新的教材編排更加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逐漸轉變身份成為學習的引導者,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此,我提出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一、緊跟時代,轉變觀念,挖掘古代詩歌的核心素養(yǎng)內涵
在“茍日新,日日新”的時代,教育理念層出不窮,加上新教材投入使用,語文教師必須緊跟時代,轉變觀念,挖掘古代詩歌中的核心素養(yǎng)內涵。
二、素養(yǎng)指路,轉變策略,優(yōu)化古代詩歌的課堂教學實踐
(一)創(chuàng)設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古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現實生活距離遙遠,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帶領學生身臨其境,有利于調動學生興趣。例如,學習李白的《將進酒》時,播放任志宏的配樂朗誦,學生跟著朗誦沉浸在朗誦者營造的世界中,感受李白“看似灑脫,實則痛苦”的心情。教學《琵琶行》時,播放“經典詠流傳”中的改編歌曲《琵琶行》,讓學生點評。古風歌曲與原著之間的比較,勾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或者針對學生的閱讀心得進行探討,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3]
(二)創(chuàng)設真實閱讀情境,挖掘閱讀深度
首先,深層閱讀拓深度。要進行深層閱讀就要潛下心來進入文本中,如進行《湘夫人》的教學時,要進行文本主題的探究,通過設置引導性任務,讓學生依靠文本分析:“湘君”和“湘夫人”之間的關系如何?學生很快能從“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看出“湘君”對“湘夫人”留戀至真。可見即使約而不至,心生幽怨,但湘君仍然“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其中的熱切與盼望呼之欲出。結合屈原生平,那么詩歌的主題便有了很多合理的解答。
其次,群文閱讀增廣度。如在教學杜甫詩歌時,可以選其中一些文本來進行有目的的群文閱讀,如整合杜甫的三篇作品總結杜甫的寫作風格。同樣,也可以通過對比來突出文本的特點,如可以將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放在一起,分析各自的寫作特點。教師可以將教材甚至課內外內容結合在一起來進行群文閱讀。當然,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提出相關議題,自提自論,將群文閱讀活動常態(tài)化。
三、“以課促教”,促進教師教學意識的轉變
部編版教材的推廣帶動了“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普及,教師要適應新教材的教學,就必須學習掌握“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在部編版教材的推廣中,各個省份也逐漸加大了對于“核心素養(yǎng)”的相關培訓力度。昆明地區(qū)在2020年秋季學期正式開始使用部編版教材,相應的培訓和展示課逐漸增多,覆蓋面積也逐漸變大。在教師個人角度上,部編版教材使用在即,新的編排方式使得過去舊的教學方式不再適配。教師必須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更新?lián)Q代,學習并掌握適合新教材的教學方式,這也是對教師個人成長的一次推動與挑戰(zhàn)。而此時學校層面也可以通過課堂展示、開放周等活動,“以課促教”促使教師轉變教育理念,用新的知識武裝自己,以便在變革到來時做好迎接挑戰(zhàn)的準備。
四、順應考向,轉化學生學習意識
(一)掌握考向變化
首先,打破模式化桎梏,近三年高考的題材選擇具有突破性,不再以常見的幾類題材為主,出現了“投贈詩”“神話詩”“題畫詩”“應和詩”等多種題材,而作者選擇上除“陸游”出現兩次外均不重復,并且以不熟悉的作家為主,即使是著名作家也不與高中課本選取的作家重合。在題目設置上,近三年的詩歌鑒賞題目變化較大,幾乎每一年的題目都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幾乎不再有規(guī)律可循,題目的開放度逐漸增大,考查的內容也變得廣泛。其次,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縱觀近三年高考題目的設置,“就題考題”的趨勢愈發(fā)明顯,學生必須從根本上對題目有清晰而具體的認識。另外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如2021年全國甲卷《和南豐先生出山之作》的題目“在陳師道看來,曾鞏是如何處理仕與隱的關系的?請簡要分析”就是一個例子。高考題目的變化說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才是破解人才選拔難題的終極法寶。
(二)“以考促學”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變
要促使學生的學習意識發(fā)生轉變就需要觸及核心,從根本目的上來講,要讓學生成長成為具備“關鍵能力”的人,但從方法上講,我們要先讓學生意識到現階段的學情。因此我們就要從最關心的地方下手,“以考促教”從高考題目考向的變化汲取靈感,在日常考查的方式與題目設計上讓學生感受到變化。
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應該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探究多樣化的閱讀方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意識以及閱讀習慣,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有效的閱讀方法,使學生逐漸具有個性化的閱讀行為,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以及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單亞玲.聚焦高中語文新課標——普通高中語文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J].教育革新,2018(05):31.
[2]溫儒敏.“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特色與使用建議[J].課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