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麗
摘要:核心素養一詞提出至今已有近10年的時間,期間眾多學者和教育專家展開對核心素養內容的研究、不斷對核心素養內容進行優化和補充。核心素養教學已經成為教師的一項基本工作任務,已成為現代化教學改革的一個主要方向,旨在培養學生具備終身發展的主要品格和技能。高中是學生進入高等學府的必經之路,高中階段也正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本文以高中生物學科教學工作為例,指出核心素養視域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以期在通過對高中生物教學策略的探究,為學生打造趣味化的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優化生物課程教學。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 生物教學
引言:生物作為一門兼具人文性、實踐性、理性思維特點的學科,是高中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開發學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能夠為學生更加系統化地學習理科知識、優化學生思維提供幫助。在高中生物學科教學工作中,展開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育,需要教師充分分析學生的真實學情、深入挖掘教學素材的內容和參考教學課標的要求。教師要積極探究新的核心素養教學策略,力求推進教育工作的現代化發展與進步。
一、創設核心素養教學情境,鼓勵學生自主探討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展開對課堂所學內容的自主討論和探究。比如,在教學“組成細胞的分子”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對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無機物等內容的討論。在初探階段,學生尚不能清晰劃分出糖類、脂肪、蛋白質等屬于化合物還是無機物。[1]在學生們互相交流學習經驗、展開對教材內容的研究和討論之后,能夠明確化合物和無機物之間的區別,組成細胞分子的全面認知。為了讓學生進入更加真實的學習情境,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展示相關的圖片,加深學生對本章節知識的印象和學習效果。
二、教學工作聯系現實生活,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生物教師可以將生物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連接起來,在現實生活基礎上展開對知識點的講解,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比如,在教學“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學生會接觸和學習“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相關知識,而酶在現實生活中的利用比較常見。為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收集與這部分知識點相關的資料、網絡教學資源等,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補充。在學生收集相關資料之后,能夠對酶在現實生活中的利用形成初步認知。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展開開放性的討論活動,與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搜集的相關資料等,學生也會對生物學科知識的作用形成更具象化的認知,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三、打造趣味課堂實驗活動,推動學生思維發展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課堂實驗活動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教學活動,也是推動學生思維發展和實踐能力進步的一種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對實驗活動進行改進。比如,在教學“走進細胞”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本章節的實驗活動是讓學生利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細胞。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加入不同的實驗活動小組,并自主設計實驗活動過程和安排小組成員的分工。在本次實驗活動,每個小組都可以將高倍顯微鏡成像效果記錄下來。接下來,教師從學生的眾多實驗成像中選出最完整、最清晰的作品,并給予本組學生以稱贊,給予其他小組以鼓勵。在學生參與實驗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和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感悟,以學生思維發展帶動核心素養能力的提升。
四、豐富創新課外活動,助力學生能力提升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必要的課外活動和創新性活動能夠作為課堂教學工作的補充,讓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更多發展和提升的空間,靈活設計課外活動和創新活動十分必要。[2]比如,在教學“基因突變和其他變異”這一部分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定制“調查現實生活中不同職業的職業病”這一探究課題,這一課題比較新穎,學生對探究活動充滿興趣。為了使得學生的探究活動更加順利地開展,教師可以聯合學生家長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并鼓勵學生將課外活動經過記錄下來,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和探究能力能夠在本次實踐活動中得到進一步提升。
結束語:
綜合對以上論述內容展開的分析可以得出,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方式需要進行靈活性調整,教師的教學理念需要與時俱進地革新。生物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具體的教學情境,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也可以將生物課程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讓學生立足于現實角度展開對生物學科知識的思考和應用,更是可以為學生打造趣味化的課堂實驗活動,對學生的課外活動進行創新,全面優化生物課程教學工作,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全面推進學生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傳書.核心素養視域下面向高考的高中生物教學方向研究——以2016~2020年理綜生物試題為例[J].試題與研究:高考版,2021(002):25-26.
[2] 成學英,江敏.探究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性[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1(2):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