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上尿路結石患者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后發生尿路感染的相關影響因素,為今后臨床治療結石相關疾病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昆山市第六人民醫院收治的200例上尿路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均行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術后隨訪1個月,根據患者術后是否發生尿路感染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為未感染組(176例),觀察組患者為感染組(24例),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對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影響上尿路結石患者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后發生尿路感染的因素。結果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中年齡≥61歲、術前尿路感染、手術時間≥ 60 min、術后輸尿管留置時間≥7 d患者占比及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均升高(均Plt;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 61歲、術前尿路感染、手術時間≥ 60 min、術后輸尿管留置時間≥7 d及血清TGF-β1、MCP-1、IL-6水平高均為影響上尿路結石患者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后發生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OR=2.620、2.757、2.061、2.307、1.314、2.151、1.876)(均Plt;0.05)。結論 年齡≥ 61歲、術前尿路感染、手術時間≥ 60 min、術后輸尿管留置時間≥ 7 d、TGF-β1水平高、MCP-1水平高、IL-6水平高均為影響上尿路結石患者經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術后發生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可針對上述因素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降低尿路感染的發生風險。
【關鍵詞】上尿路結石 ; 輸尿管軟鏡碎石術 ; 尿路感染 ; 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6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3.0117.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3.037
上尿路結石是泌尿外科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一類疾病,發病原因與不良飲食習慣、久坐不動、肥胖等多種因素有關,患者發病后會出現腹部絞痛、血尿等系列癥狀,若得不到及時治療,會引發尿路局部損傷、繼發性感染[1]。目前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由于操作簡便、安全無創等優點逐漸成為治療上尿路結石標準方法之一[2]。但隨著上尿路結石患者比例的顯著增加及上尿路結石碎石技術的逐漸推廣,各種術后并發癥也相繼出現,尿路感染是其術后主要的并發癥之一,不僅會降低手術預后效果,還會增大患者病死率[3]。因此,了解上尿路結石患者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術后發生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至關重要,可針對癥狀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干預措施進行預防,以減少和預防術后尿路感染發生。故本研究旨在探討上尿路結石患者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后發生尿路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昆山市第六人民醫院收治的200例上尿路結石患者的臨床資料,均行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術后隨訪1個月,根據患者術后是否發生尿路感染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為未感染組(176例),觀察組患者為感染組(24例)。診斷標準:①上尿路結石患者參照《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 [4]中的相關診斷內容;②合并尿路感染患者參照《尿路感染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5版)——尿路感染抗菌藥物選擇策略及特殊類型尿路感染的治療建議》 [5]中的標準。納入標準:①與上述診斷標準符合;②具有尿頻、尿急、尿痛等臨床表現;③術前經檢查有明顯的手術指征;④近1個月未接受免疫抑制劑、廣譜抗菌藥物等藥物治療等。排除標準:①術前合并局部或全身性感染;②合并泌尿系腫瘤;③下尿路梗阻或術中尿道狹窄等。本研究方案已經通過昆山市第六人民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部門批準。
1.2 研究方法 統計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男、女)、年齡(≥61歲、lt;61歲)、是否腎功能不全、術前是否發生尿路感染、結石直徑(≤1 cm、gt;1 cm)、手術時間(≥60 min、lt;60 min)、術后抗感染時間(≥48 h、lt;48 h)、術后輸尿管留置時間(≥7 d、lt;7 d)、住院時間(≥10 d、lt;10 d)。所有患者于術后12 h抽取外周靜脈血5 mL,以離心式血液成分分離機(西安銘朗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型號:BCS15)進行離心,離心轉速3 000 r/min,離心時間10 min,分離得上層血清,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血清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MCP-1)、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②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篩選出影響上尿路結石患者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后出現尿路感染的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危險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上尿路結石患者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后發生尿路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與對照組比,觀察組中年齡 ≥61歲、術前尿路感染、手術時間≥60 min、術后輸尿管留置時間≥7 d患者占比及血清TGF-β1、MCP-1、IL-6水平均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上尿路結石患者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后發生尿路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61歲、術前尿路感染、手術時間≥60 min、術后輸尿管留置時間≥7 d及血清TGF-β1、MCP-1、IL-6水平高均為影響上尿路結石患者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后發生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OR=2.620、2.757、2.061、2.307、1.314、2.151、1.876),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3 討論
上尿路結石是指腎結石在排出時因嵌頓于輸尿管狹窄處或引起輸尿管阻塞的一類疾病,其治療原則為最大限度去除結石以保護腎功能。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逐漸成為輸尿管結石及腎結石等上尿路結石患者治療的主要手段。但尿路感染是該手術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可引起全身性的炎癥反應,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因此明確上尿路結石患者術后尿路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及其作用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年齡≥61歲、術前尿路感染、手術時間≥60 min、術后輸尿管留置時間≥7 d、TGF-β1水平高、MCP-1水平高、IL-6水平高均為影響上尿路結石患者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后發生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各器官逐漸發生退行性變,膀胱括約肌相對松弛,自身及局部抵抗力下降且多合并多種基礎疾病,使得尿路上皮細胞對細菌的粘附敏感性增加,入侵機體后受到的阻礙程度較小,進而提高術后尿路感染的發生風險[6]。因此對于年齡≥ 61歲的上尿路結石患者,臨床醫護人員應準確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結合評估結果,盡早為患者制訂干預方案,降低發生尿路感染的風險。若上尿路結石患者術前已患有尿路感染,其自身免疫功能會降低,輸尿管壁易受細菌刺激而誘發感染,術中細菌或細菌毒素通過腎盂靜脈、淋巴管或輸尿管切口進入血液循環的風險也會越高,導致細菌在尿液中廣泛傳播,從而引發尿路感染[7]。因此,術前應仔細評估患者原發病情況,對術前尿路感染病情加以控制再行手術治療,同時術后積極做好預防措施。
手術時間≥ 60 min的上尿路結石患者碎石時間較長,患者接觸致病菌環境的時間較長,接觸機會較多,致病菌入侵患者機體的概率就越大,導致尿路感染的風險顯著增加。因此,在行手術過程中應減少不必要的操作,盡量縮短手術時間。術后留置輸尿管為侵入性操作,在引流的同時易對尿道黏膜組織造成損傷,若患者輸尿管留置時間較長,會更加破壞尿道的解剖結構,提高細菌通過輸尿管進入機體的概率,再加上患者圍術期機體免疫力較低,留置時間越長患者尿道上皮組織的防御能力越弱,故會提高術后尿路感染發生風險[8]。因此,輸尿管置入過程中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動作應輕柔,疏通輸尿管引流,避免輸尿管活動時造成的損傷,以縮短導管留置時間。
上尿路結石患者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易損傷患者組織,機體可通過自分泌、內分泌和旁分泌發揮作用,進一步導致具有免疫調節能力的TGF-β1水平升高,其高表達水平會促進Smad4蛋白磷酸化,影響負反饋系統,進而增加尿路感染風險[9]。MCP-1、IL-6等炎癥因子與上尿路結石患者輸尿管軟鏡碎石術術后尿路感染密切相關,MCP-1是對單核巨噬細胞具有強烈趨化作用的一種細胞因子,能夠引起超氧化物陰離子和溶酶體酶釋放,直接參與相關炎癥進程。輸尿管軟鏡碎石術為一種侵入性手術治療,手術過程中易引發感染,誘發機體局部炎癥級聯反應,導致
MCP-1、IL-6等炎癥因子水平異常升高,進而會增加術后尿路感染發生風險[10]。故可將TGF-β1、MCP-1、IL-6等指標納入上尿路結石患者管理監測指標中,一旦指標檢測結果異常,應該及時規范診治,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抗感染藥物干預,將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減輕炎癥反應。
綜上,年齡≥ 61歲、術前尿路感染、手術時間 ≥ 60 min、術后輸尿管留置時間≥ 7 d、TGF-β1水平高、MCP-1水平高、IL-6水平高均為影響上尿路結石患者經輸尿管軟鏡碎石術治療后發生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可針對上述因素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降低上尿路結石患者術后尿路感染的發生風險。另外,由于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分析,且樣本數量相對較少,研究內容、研究結果均可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續進一步行多中心、大樣本量前瞻性研究。
參考文獻
GAO X, ZHANG Z, LI X, et al. High stone-free rate immediately after suctioning flexible ureteroscopy with Intelligent pressure-control in treating upper urinary tract calculi[J]. Bmc Urol, 2022, 22(1): 180.
杜震,喬廬東, 平浩, 等. 上尿路結石治療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臨床特點和治療策略[J].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20, 41(4): 272-276.
孫瑩,江娟,王鈺,等. 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后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及血清IL-8、TNF-α、CD4+ CD8+T細胞研究[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20, 30(7): 1086-1090.
那彥群, 葉章群, 孫光. 中國泌尿外科疾病診斷治療指南[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1: 132-146.
尿路感染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編寫組. 尿路感染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5版)——尿路感染抗菌藥物選擇策略及特殊類型尿路感染的治療建議[J]. 中華泌尿外科雜志, 2015, 36(4): 245-248.
徐建華, 楊元強, 李巍,等. 腎結石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后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特點及危險因素分析[J]. 疑難病雜志, 2020, 19(12): 1217-1220, 1224.
李理, 丁田, 趙祖超, 等. 輸尿管軟鏡碎石術后尿路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預測模型構建[J]. 臨床泌尿外科雜志, 2022, 37(4): 306-311.
陳亮, 劉勇, 劉強, 等. 輸尿管軟鏡治療輸尿管結石患者術后感染高危因素分析[J]. 中國性科學, 2020, 29(10): 110-113.
龍美靜,戎麗娟,韓艷平. 血清C-反應蛋白與白蛋白比值、尿基質金屬蛋白-7及微量白蛋白與上尿路結石術后感染的關系[J].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23, 40(5): 968-972.
徐瑩, 薛蕓, 陳霞,等. 血清單核細胞趨化蛋白-1、轉化生長因子-β1與老年輸尿管鏡碎石術后患者尿路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臨床醫生雜志, 2023, 51(10): 1188-1191.
作者簡介:劉飛,碩士研究生,主治醫師,研究方向:泌尿系結石疾病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