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明確義務教育階段要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三有”時代新人的具體要求。為著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科學教師要先于學生成長,從相對應的有理念、有本領、有責任三個方面去提升自身素養,做好三種理念“加法”、六種基本功“加法”、三種“責任”加法,讓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得以落地。
〔關鍵詞〕" 小學科學;加法;素養提升;核心素養;理念意識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8" " 007-009
義務教育階段明確了要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培養時代新人的具體要求。根據這個定位,我認為,科學教師也要從相對應的有理念、有本領、有責任三個方面去提升自身素養,從而借助科學課程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教師有理念——學生有理想
理念可以拆分為兩個字:理+念。“理”字又可以拆分為兩部分:王+里,即發自精神內里的思想就是王道;“念”字可以拆分為兩部分:今+心,即日日內化在心間的思想。認知決定高度。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教師亟須做好如下理念“加法”。
(一)增加數據驗證理念,促進學生思維培養
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數據是進行實證的重要依據之一,是驗證假設的結論是否正確的思維過程。數據記錄是學生獲得真知、解決問題的關鍵。小學生的思維模式以感性經驗為主,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橫向和縱向觀察數據、比較數據、分析數據、處理數據,或者引領學生把數據制成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等形式,把探究活動中的隱性知識,通過數據顯性化、可視化,方便學生思考、表達、理解新知,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結論,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
(二)增加實驗設計理念,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培養設計實驗的能力,為自主探究引領方向。教師要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包括:結論的猜想、材料的選擇、方案的設計、方案的完善、實驗的注意事項等。如果教師直接出示實驗方案、學生僅僅進行實驗驗證的話,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就會被教師扼殺。如果學生不會自主設計實驗,就無法在課后自主探究。哪怕讓學生經歷不成功的實驗,哪怕實驗方案由扶到放,哪怕設計實驗的流程需要經過多次練習,教師也要增強培養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理念。經歷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千萬不要輕易剝奪學生這筆寶貴的財富。
(三)增加探究空間理念,科學課堂大有可為
小學科學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增加了許多需要長期觀察、記錄和實踐的內容,許多課時最后的拓展延伸環節,也都是為課后探究預留的空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科學教師不能滿足于課堂上有限的探究內容,要努力挖掘各個環節可以延伸到課外去的知識生長點,激發學生課后自主探究的興趣。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很多課后拓展往往止步于教師口頭布置,后續卻不了了之、不得而知了。
為此,我申報了“小學科學室外實驗教學的組織、實施和評價策略”課題研究,從教材向教材外拓展、從課堂向校園種植基地拓展、從校園向家庭拓展、從校園向場館拓展。提煉匯總了1~5年級十冊課本中有64課時課后可以拓展延伸的內容,體現了空間轉變(即由室內拓展到室外)、時間轉變(即由短期延伸到長期)。例如,在組織“做豆腐——科學+勞動”的校外基地活動中,最精彩的鹵水“點”豆漿為豆花環節,學生理解了豆腐腦是利用鹵水中含有的化學物質使蛋白質團粒迅速聚集到一起,形成膠體。小豆腐,大學問。只有教師增加探究空間理念,學生的科學視野與活動空間才能更為開闊,這也契合了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的育人機制。
二、教師有本領——學生有本領
科學教師除了必備的三字一畫、說課、評課等基本功外,還需要增加多種基本功,專而博,努力使自己成為“源源不斷的活水”。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科學課堂上游刃有余、應對自如。當前,科學教師要做好以下系列基本功的“加法”,促進自身素養提升。
(一)加強學科整合基本功
小學科學與語文、數學、綜合實踐、信息科技等學科都是密不可分、自然貫通、相互滲透的。在《天氣》一課中,天氣記錄數據太多,混在一起雜亂無章,不能形象地看出氣溫的變化。此時整合數學繪制“表格、條形圖、折線圖”等不同的方法,整理并解讀數據,能夠提高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通過表面現象對事物的本質做出合理解釋。
(二)處理課堂生成基本功
無生成,不生動。科學教學中的課堂生成是司空見慣的,教師能否果斷處理課堂突發事件,及時調整教學計劃,重組教學結構,對課堂生成順勢而導,提高組織能力、調控能力、教學機制等,都屬于教師處理課堂的基本功。在《蒸發》一課中,探究水在蒸發時會伴隨什么現象發生時,教師讓學生滴幾滴水在自己的手背上,體驗一下感覺。多數學生都回答感覺有點涼,卻有一名學生質疑說:“我們剛才用的是涼水,當然感覺比較涼,如果往手背上滴熱水,就應該是熱而不是涼了。”執教教師沒有直接否定,而是借助這位同學獨創性的想法順勢利導:再次讓學生體驗把滴在手背上的水換成熱水的感覺。學生興致勃勃體驗后,發現熱水滴在手背也會逐漸感覺涼,從而順理成章得出結論:不論是涼水還是熱水,都要蒸發,蒸發會帶走熱量。本節課因課堂生成而越發精彩。
(三)實驗儀器操作基本功
教師先于學生成長。科學的嚴謹性,尤其是實驗操作容不得半點馬虎,這樣的實操性倒逼教師自身科學儀器的操作水平必須規范熟練。我組織科學教師進行儀器操作四步走:一是先將所有教材所需實驗儀器列出統計清單;二是由骨干教師分領實驗儀器,錄制正確規范的操作視頻并配以文字說明,所有資料全區教師共享;三是各種儀器分包到人,進行全員現場培訓;四是教師實驗儀器測評,逐一過關。這加強了教師對常規教學儀器使用及基本操作技能的完整性、規范性和熟練程度。教師在專業基本功成長的同時,也把技能傳遞給學生。
(四)實驗報告單設計基本功
實驗報告單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錄實驗現象、實驗數據、探究結果等,而且在提高其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探究能力、提煉實驗結論能力等方面大有用處。
40分鐘的課堂對于科學實驗課來說往往是緊張的,各種因素會導致實驗時間不足,甚至實驗失敗。比如,如果報告單中學生需要書寫太多字的話,會浪費時間。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實驗報告單設計基本功,在課前將表格預設成讓學生打√選項,或者設計成簡練的歸納文字。一張小小的實驗報告單凝聚著科學教師備課的智慧,看似簡單的表格,實則滲透著實驗器材的精選、實驗步驟的精設、實驗結果的預設、記錄方法的前設、安全事項的提示……小小實驗報告單體現著探究的廣闊天地。
(五)優選實驗材料基本功
科學課不能讓學生感覺高不可攀、深不可測。它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新教材中有大量的生活元素,教師要善于選取與生活接軌、生活中常見的材料作為活動材料。例如,在“光與我們的生活”這個單元中,教師不必非要用實驗室的儀器,可以就地取材,讓伙房的不銹鋼大勺子堂而皇之地登上科學的講堂。大勺子凸出來的這一面就是凸面鏡,凹進去那一面就是凹面鏡。這能瞬間拉近學生與科學之間的距離,原來科學就近在身邊。選材生活化,讓學生無論在何種場合,看到類似的鏡面物品,都立刻會將課堂所學與生活緊密結合。
(六)量體打造課程基本功
每位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特長對教材內容進行替換或者再加工,這定會增添課堂亮點。如《聲音的產生》一課,一位同時兼任音樂的教師在設計導入環節時,連接上音箱現場彈琴,音箱上擺放的紅豆伴隨著美妙的音樂振動,為后面的教學環節埋下了伏筆。該教師還現場彈奏了一段吉他,讓學生觀察并說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學生會非常容易想到是琴弦振動產生了聲音。那么我們聽到的吉他聲,就僅僅是琴弦振動嗎?點悟要講究火候,此時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深入引領分析:琴弦振動會傳給琴碼,琴碼將振動傳給面板,面板與琴身的共振、壓縮箱體內的空氣振動產生聲波。發揮自身所長,將自己的優勢融入課堂,讓科學無學科界限。
三、教師有責任——學生有擔當
科學教育的加法,需要層層都有擔當。科學教師需要做好以下責任的“加法”,培養學生的愿望、使命、擔當意識,那么我們的未來將會誕生無數個華為、無數個高鐵技術,向全球宣告八個字:核心技術!中國創造!
(一)進行學生實驗測評責任
實驗是科學學科的靈魂。多年前曾有一個學生在用火柴點燃酒精燈時嚇得直往后躲,這一幕每每想起都讓我痛心不已。為了解決教師做演示、學生當看客、紙上談實驗的頑疾,我將科學工作重心轉移到學生真刀實槍做實驗上,寧可讓實驗室的器材用壞,也不能放壞。首先在四年級試點,從每冊教材所有實驗中自選6個實驗開展學生實驗操作測評,總結經驗和不足,然后推廣到三、五年級。采取“四隨機”抽檢法,即隨機抽級部、隨機抽班級、隨機抽學生、隨機抽實驗進行現場實驗操作,進而實現將實驗教學檢測常態化、規范化的目標。學生現在做實驗時那自信的神情、熟練的操作體現了教師勇于擔責的精神。
(二)開展校園科技活動責任
學校是學生開展科學活動的有力載體。校園科技節、校園科技興趣小組、校園科技館、靈活多彩寒暑假作業、小學生“學愛用”科學演講比賽等等,許多平時少有機會嶄露頭角的學生,在諸多科學活動中屢獲佳績,成就感滿滿。教師如此責任與擔當,相信一定能培養出新時期發現型、發明型、創造型、創新型的學生。
(三)落實家校協同豐富教育資源責任
科學教師除了課內、校內的教學與活動擔當,還要開辟家校協同育人途徑。如開展“家長進課堂”主題系列活動,發揮各行各業家長的職業資源優勢,使其化身教師走進課堂,豐富學校教育資源,為學生帶來別開生面的行業科技知識體驗。實施“N個一”居家玩轉科學方案,針對小學科學的學科特點及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充分發揮眼、耳、手、口等的作用,爭做“N個一”科學小達人。利用各種節假日,下發共享科學游戲鏈接,家長和學生搶著做、陪著玩,玩中理解掌握了科學知識,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感情交流。
出發點決定終點。教師不但要拿起“放大鏡”直面教育的當下,更要拿起“望遠鏡”放眼科學教育的未來。在科學教育的加法中,愿我們的“三有”科學教師為培養“三有”學生,首先做好自身素養提升的加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S].北京:國發〔2006〕7號,2006.2.
[2]陸劍琪.改進教學內容 培養關鍵能力:兼談音樂科學課堂中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J].湖北教育(藝術課),2020(2):14-16.
[3]李健.科學課必須重視科學本質教育:以《電和磁》一課教學為例[J].湖北教育,2020(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