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強?唐莉?張怡?王睿?陳川


摘要: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響。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小學校基于“美浸生活、美潤人生”的辦學理念,以“理論+實踐”為手段,充分利用學校資源,開發并實施了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訓課程,切實提升了小學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促進了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小學班主任;校本培訓;課程開發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11-0069-04
一、引言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他們的思維方式發展變化大,社會閱歷逐漸增加,但問題解決能力不足,情緒控制能力欠缺,更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俞國良[1]對我國近十年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研究進行元分析發現,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睡眠問題、抑郁、焦慮、攻擊行為、退縮等。在加強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其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方面,學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學校環境中,班主任是與學生交流最為密切、相處時間最多的教師,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以下簡稱“心育能力”)直接影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班主任的“心育能力”是指班主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關注學生心理健康、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所需要具備的心理問題意識、心理教育知識和心理教育技能。研究班主任“心育能力”對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狀態有重要意義。對教師“心育能力”的調查研究發現,中小學教師“心育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存在較大年級差異。并且中小學心理教師分布不均衡,中學優于小學[2]。與中學相比,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更為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師資隊伍在數量和能力方面仍需要發展和提升。因此,開發小學班主任“心育能力”培訓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校本培訓課程是以學校為課程編制主體,以專家為指導,多方參與開發的,旨在為所有教師提供發展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性課程。該課程基于學校和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包括完整的課程要素,如課程名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形式、師資與課程資源、課程計劃與學時、課程評價及實施保障等[3]。加強校本培訓課程研究與開發,有利于豐富教育教學資源,增強學校教師的課程意識、課程領導力,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教學能力,提升學校的整體辦學質量與水平。因此,開發和構建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訓課程能夠切實提升班主任的“心育能力”,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為扎實推進小學班主任“心育能力”的校本培訓課程開發,全面提高小學班主任“心育能力”,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小學校從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和教師“心育能力”現狀出發,立足“美浸生活、美潤人生”的辦學理念,結合師生發展需求和課程培訓目標,深入挖掘學校資源構建“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訓課程”體系。將課程開發與培訓實踐深入到教師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提高小學班主任了解學生心理發展與心理需要的能力、識別和判斷學生心理問題的能力及開展心理活動的能力。
二、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訓課程的開發原則
(一)堅持頂層設計與實際需求相統一
課程改革需要“自上而下”進行頂層設計,也需要“自下而上”的需求反饋。在開發班主任“心育能力”校本課程時,既要有校級層面對課程目標與課程邏輯的頂層設計,也要有來自教師教學與發展的需求反饋。在小學班主任“心育能力”提升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學校認真開展前期調查準備工作,充分了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了解教師的培訓需求,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課程的整體規劃,把握課程建設環節、層次、類別及要素之間的關聯,進行全面統籌與整合。
(二)堅持課程學習與實踐操作統一
校本培訓課程是學習的載體,提升班主任的“心育能力”和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目標,既需要理論知識的學習,也需要實踐操作的應用。校本培訓課程把握教師真實需要,將課程劃分為通識課程、交流課程和技能課程,將理論與實踐融合,全面提升小學班主任的“心育能力”。
(三)堅持美育特色與“心育”活動辯證統一
學校以“美浸生活、美潤人生”為辦學理念,將“尚美”教育貫穿于教學實踐中。校本培訓課程開發與設計貼近真實的教學情境,將“美育”與“心育”相融合,通過真實的教學案例引發教師思考,培養教師“尚美育心”的“心育”理念。
三、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訓課程的資源開發
通過挖掘校本資源、利用社區資源、借助家長資源、引進高校資源和巧借網絡資源等多種方式,開發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班主任“心育能力”校本培訓課程。
(一)挖掘校本資源
成華小學校圍繞“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開發了一系列校本課程,培養了一支具有豐富課程開發經驗的教師隊伍。同時,由于生源結構多樣,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較為復雜,對教師“心育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學校對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訓課程的開發站在一個較高的起點,學校要求教師們能夠進一步挖掘學校原有的美育課程教育資源,積極開發“尚美育心”的培訓資源。因此,在進行課程的開發和構建時,要基于本校實際情況、教師現實需求和學生的真實困境,充分利用學校的課程與教師資源。
(二)利用社區資源
成華小學校所屬成華區跳蹬河社區社區工作開展全面,為民服務落到實處,成華區婦聯家庭教育志愿者團隊——“一米陽光”就坐落于此。該團隊的志愿者由心理醫生、各中小學專職心理教師、社區醫務工作者組成,成員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學校充分利用社區資源,與“一米陽光”團隊積極開展交流合作,豐富授課形式,鼓勵、支持教師參觀學習,并邀請團隊成員來校進行指導和培訓。
(三)借助家長資源
學校具有扎實的家校合作基礎,建有家長志愿團等組織。在校本培訓課程的開發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豐富的家長資源,加強家校合作,促進家校共育。通過邀請具有心理學相關專業背景的家長來校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從家長角度為教師提供更多了解學生的視角,引發教師思考。
(四)引進高校資源
學校與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有深度合作關系,學校教師在專家指導下構建培訓課程體系,完善課程實施策略。同時聘請高校專家擔任授課教師,開展知識講座、賽課指導、技能培訓等工作。
(五)巧借網絡資源
網絡教育是教育的新領域,校本培訓課程充分利用成華區智慧教育云平臺,以線上形式開展教師培訓,豐富授課形式。同時,鼓勵教師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了解心理知識,并以交流、研討的形式進行分享、學習,促進共同進步。
四、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訓課程的框架體系
成華小學校立足“美浸生活、美潤人生”的辦學理念,結合學校實際,以師生成長為出發點,注重人本性;以師生發展需求為基礎,著眼適宜性;以真實體驗、切身參與為重點,強化實踐性;以“理論+實踐”為手段,貫穿系統性,最終建構起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訓課程。(見圖1)
(一)建構培訓課程框架
學校從教學實際、教師需求、學生困境出發,以課程目標為導向,設置課程培訓內容,建構了小學班主任“心育能力”培訓通識課程、交流課程和實踐課程,形成了一個理論與實踐并行的課程體系,為提升小學班主任“心育能力”提供教學支持。
(1)通識課程主要包括政策文件學習和理論知識學習。目的是提高小學班主任的心理健康基礎知識,特別是了解學生心理發展特點與診斷學生心理問題的知識。主要采用專家講座(線上學習、現場培訓)的方式開展。
(2)交流課程主要采用教師分享、家長經驗交流、社區心理專家分享等方式,開展基于一線實踐經驗分享的課程學習。
(3)實踐課程以技能培訓為主,旨在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水平,主要通過教師自身實踐,以行動研究的方式開展。
(二)完善課程評價體系
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訓課程倡導全方位、全過程、多形式的評價,突出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反映課程建設、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基于此,學校初步擬定了《成華小學班主任“心育能力”培訓課程評價標準》,制定了“課程評價(課程設計與實施評價)”“教師評價(展示性評價與多元化評價)”“學生評價(表現性評價與多維度評價)”“評價應用(展出課程成果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四個課程評價標準,將評價融入“心育能力”培訓課程全程全域,充分發揮評價功能。(見圖2)
五、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訓課程的實踐策略
(一)建立培訓資料庫
為幫助班主任更好地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知識和技能,課題組通過收集文獻資料、總結經驗成果等途徑,整理和編寫了《成都市成華小學班主任“心育能力”培訓項目自主學習資料》。旨在培養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心理需求,鑒別和判斷學生心理問題,以及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識學習資料,以培養班主任了解學生心理發展與心理需要能力為目的,包括學生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及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的基本理論。第二部分是探究性學習資料,以培養班主任鑒別和判斷學生心理問題為目的,探究中小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及教師在鑒別和判斷問題時可以用到的方法途徑。第三部分是基礎技能學習資料,包括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相關原理和操作技能。
(二)制定培訓課程方案
結合校本課程培訓體系和培訓資料庫,考慮課程特點,基于課程名稱、課程類別、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設置、課程實施要求、課時節次、配套資源等七重維度分別設置對應的課程方案。系統有效的課程方案為培訓課程的管理提供了依據,保障了課程有序、有效開展。
(三)探索培訓課程實施策略
1.學習專業理論,豐富實踐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高度專業化的教育活動,班主任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因此邀請高校相關專家對班主任進行專業基礎知識的培訓。然而,僅僅掌握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班主任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嘗試、總結,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理論和技術開展班級管理、解決學生問題及培育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2.加強教師合作,建立共享機制
在實施校本培訓課程的過程中,學校內部需樹立開放的意識和心態。即愿意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積極向他人學習、交流與合作,以取得進步。同時,各學科教師要突破專業個人主義,加強與其他教師的聯系與合作,以實現各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和相互促進。教師間應相互學習、團結協作,坦誠交流有效案例或者使用困惑,給予真誠建議和鼓勵。
3.保持循序漸進,多作反思總結
校本培訓課程的開發是一項系統性的教學改革工程。由于學生的心理發展受到現實生活的影響,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制定需要不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反復總結,提高校本課程的適應性和有效性。因此,需保持開放心態,不斷更新、完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
六、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訓課程的效果分析
(一)小學班主任“心育能力”得到提升
通過小學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校本培訓課程的實施,成華小學校班主任“心育能力”獲得了較大提升,具體表現在:(1)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提升。班主任們已初步具備了心理健康教育意識,當遇到學生的學業、情緒、情感等問題時,能夠及時給予學生引導。(2)“心育能力”提升。教師們開展的“聽聽我心聲”“一起來”“未來的我”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學生和家長中引起極大反響,獲得很好的教育效果。(3)心理健康科研能力提升。學校多名教師的學生心理問題個案輔導的論文公開發表或在成都市論文評選中獲得優異成績。
(二)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課程實施后,面對同伴沖突,學生們學會了解決矛盾的合理方法,能夠自我疏導,有效應對負面情緒。同時能夠尋求正確的途徑,向老師或同學尋求幫助。學生們減少了沖動行為和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遇到問題時能進行自我反省,更加懂得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強,班級集體氛圍變得更加友善和諧。
參考文獻
[1]俞國良. 中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及其教育啟示[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2,43(4):20-32.
[2]車愛玲.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現狀與思考[J]. 晉中學院學報,2019,36(1):77-81.
[3]張樹臣. 校本培訓課程化指導策略的探索與思考——以北京市密云區中小學為例[J].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5,29(6):14-19.
[4]田瑾.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J]. 名師在線, 2023(23):91-93.
編輯/張國憲 終校/高 珺
注: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2021年全省大中小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課題“提升小學班主任心育能力的校本培訓課程開發與實施”(2021SXJP05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