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當前教學中更加強調課堂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從會學到會用,真正實現知識遷移和能力進階,使核心素養培育在課堂中落地。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可采取情境創設、問題創新、評價賦能的“知識遷移”教學策略,切實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音樂;知識遷移;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1-0075-03
【作者簡介】季亞霞,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初級中學(江蘇蘇州,215000)德育處副主任,一級教師。
知識遷移是指個體在新的學習或問題情境中運用之前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在新的情境下有效運用這些知識。知識遷移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概念,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促進創造力和創新性思維的發展。本文以人音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草原牧歌》的教學為例,談談初中音樂教學中實現“知識遷移”的策略。
一、以“情境創設”實現知識遷移
在創設情境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要關注情境的可持續性,設置指向問題解決的真實情境。二是關注單元課時之間的情境與情境之間是否關聯,能否構建起學生已知和新知的連接,能否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
在《草原牧歌》單元教學中,筆者基于單元整體教學,設計了一場蒙古族音樂的探究之旅。在單元的第一、第二、第三課時中分別設置了三個情境任務和三個具有關聯性的情境空間——遼闊的草原、熱情的蒙古包、歡騰的那達慕大會,引導學生對第一課時蒙古族的短調民歌、第二課時蒙古族的長調民歌、第三課時蒙古族的器樂作品進行探究。
除此之外,筆者結合本校的中外合作項目,設置了單元表現性任務情境——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學的師生代表即將來我校訪學,學生作為蒙古族音樂文化傳承者以PPT演講、演唱、演奏等表現形式為來訪師生介紹蒙古族音樂文化,并合作演唱蒙古族民歌或演奏蒙古族樂曲。
不同的情境空間前后關聯,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切實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以“問題創新”實現知識遷移
問題是激發思維想象的原動力,學習本身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確定單元基本問題時,要關注以下關鍵點:一是基本問題的提出要與單元大概念相配套;二是基本問題的數量要適當。
1.基于核心概念設計單元問題,激活知識遷移思維
首先,筆者基于課程標準、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等,提煉出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核心大概念——蒙古族音樂源于生活,同時運用于生活。其次,深入分析教學內容并結合單元教學的重難點,提出單元基本問題:蒙古族音樂特征的形成與生活環境和地方文化有著怎樣的關系?在傳唱蒙古族民歌的同時,如何更好地傳承蒙古族音樂文化?再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確定學時關鍵問題。第一課時關鍵問題:蒙古族長調音樂特征的形成與生活環境和文化有著怎樣的關系?第二課時關鍵問題:蒙古族短調音樂特征的形成與生活環境和文化有著怎樣的關系?第三課時關鍵問題:蒙古族馬頭琴音樂的形成與生活環境和文化有著怎樣的關系?
2.基于重要環節設計關鍵問題,提升知識遷移能力
在大單元教學中,環節關鍵設問有助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和方向,促使學生將注意力聚焦在關鍵的知識點上。在《草原牧歌》單元第三課時的教學中,筆者聚焦單元基本問題,關注課時關聯性,基于單元問題情境,設計了如下導入環節。
師: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開啟了蒙古族草原的音樂探究之旅。我們經歷了第一站遼闊的草原,探尋了蒙古族長調民歌的風格特征與生活環境和地方文化之間的關系;第二站來到了熱情的蒙古包,探尋了蒙古族短調民歌風格特征的形成與生活環境和地方文化之間的關系。通過長調和短調民歌的學習,我們理解了民歌源于生活,同時也運用于生活。今天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出發,前往本單元的第三站——歡騰的那達慕大會,繼續探究蒙古族的器樂作品是如何表達生活的。聽,這是什么聲音?(播放馬頭琴演奏的《萬馬奔騰》片段)
導入環節的關鍵設問不但幫助學生建立起學時之間的知識聯系,更有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基本問題和學時關鍵問題,將前兩課時的學習經驗遷移到第三課時,形成對核心概念的持續理解。
3.基于課堂情境設計表現任務,促進知識遷移運用
問題的提出需要搭建起學校教育與現實世界的橋梁。在《草原牧歌》單元教學的第三課時中,筆者結合課時表現性任務,設計了如下指向知識遷移的“實踐與運用”活動環節。
師:同學們,本單元,我們一起走過了草原,去蒙古包做客,置身于那達慕大會現場感受萬馬奔騰的壯闊場景。這一路上我們唱著、笑著、表現著,用我們的方式傳唱著蒙古族音樂。不管你目前有沒有去過草原,當你身處這樣的情境,你會唱……?(見圖1)
學生小組合作展示“蒙古族長調音樂”。
(圖1)
師:當你身處這樣的情境,你會唱……?(見下頁圖2)
學生小組合作展示“蒙古族短調音樂”。
(圖2)
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了創作和展示的舞臺,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實現知識技能的遷移。
三、以“評價賦能”實現知識遷移
評價有三種類型——學習性評價,為了推進學習而進行的評價;學習的評價,為了評定學習水平而進行的評價;學習式評價,為了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評價而進行的評價。
1.學習性評價具體化
“具體”是“學習性評價”的重要依據。在《草原牧歌》第三課時的設計中,筆者結合前兩課時的學習內容,圍繞“知識遷移”的學習目標,確定了指向藝術性、合作力、創造力的具體的學習性評價內容(見表1),幫助學生明晰學習目標,提升學習自驅力和學習能力,同時也使得學習過程可視化。
2.學習的評價公平化
“公平”是“學習的評價”的重要標準。此評價是學生階段性學習成果的總結,同時結果要向學生、老師、家長、社會傳達。鑒于此,筆者采用階段性的知識測試,或給學生提供可選擇的評價內容進行測評。在本單元學習的成績評定中,筆者設計了單元學習評價測試卷,以選擇題和問答題的形式呈現,結果以測試分數評定。測試卷串聯單元三大情境空間,內容涵蓋蒙古族長調、短調、器樂作品的相關知識。
3.學習式評價多元化
“自省”是“學習式評價”的重要內容。筆者充分給予學生制定評價規則的權力,同時鼓勵學生參與評價的全過程,帶領學生設計評價目標,創設多元化的評價情境,開展自評、互評、他評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不斷評價和反思中更加客觀立體地評估自己和他人,培養其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劉徽.大概念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2.
[3]潘麗琴,何偉.音樂學科大單元教學——問答與案例[M].南京: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