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儀 彭驗雅
【摘 要】青神竹編是四川省青神縣的傳統手工藝品,其工藝歷史悠久,技藝高超。青神竹編所涉及的產品從竹制品生活、生產用具到竹編畫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學校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引入竹編這樣的優秀傳統民間藝術作為教學內容,重視民族民間藝術的開發利用,學生們在欣賞、了解竹編藝術文化之后能夠培養他們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同時竹編工藝中所涵蓋的立體構成、色彩構成、圖案設計、動手能力等多方面知識對于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等也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關鍵詞】青神竹編;美術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2—175—03
在“雙減”政策的實施下,各學校聚焦“減負提質”,以及為了解決小學生放學早與家長下班晚的沖突,開展課后延時服務。延時服務的重點是培養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美術教育是其中的重點項目。因此,美術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各種資源媒介,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將傳統民族民間藝術在小學生群體中進行傳播,讓同學們積極參與傳承像青神竹編這樣的民族藝術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青神竹編將創造性、藝術性、觀賞性和實用性融于一體,是將傳統手工藝與民族文化藝術完美融合的一種民間藝術,通過選竹、砍竹、剔竹、去節、刮青、削平、分塊、分層、啟篾、三防處理、染色、分絲、編織等流程,最終形成一件完美的兼具實用性的藝術品。2000年青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竹編藝術之鄉”。
將竹編藝術融入小學課后美術課程,能夠使學生們在認識竹編文化、親自動手實踐的同時,切身感受我國民間藝術的魅力與價值。增強小學生們對我國傳統民間藝術的認同和熱愛。
一、小學課后美術課程引入青神竹編藝術的可行性極其重要意義
(一)感受竹編藝術價值,增強小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青神竹編作為我國獨有的一種民間藝術,取材于青神縣農家房屋前后、溝邊山坡遍布的慈竹、斑竹等十幾種竹子,具有竹筒長、竹節稀、韌性強的特點,易于啟篾絲以及耐水、耐酸、耐堿,以特色人文景觀、書法作品、名人畫像為編織重點,在特定的環境進行純手工編織,其充分利用竹子的自然特性,通過材料、技藝與文化創意的結合,將竹編應用于日常的生活和生產中,具有藝術特性和實用特性。青神竹編是在經過漫長的學習和不斷精進中傳承至今的,包含著濃厚的民族特色,將青神竹編融入課堂能夠豐富課堂內涵、增加美術教學的感染力,對于小學學生學習中華古老的文化歷史、傳統手工工藝藝術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青神竹編在不斷地發展下也融入了現代元素,創作出更多精美且富有新意的作品,學生們在學習和動手實踐中能夠培養他們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提升其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從而達到對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認同和理解,為發揚傳統民間藝術奠定基礎。
(二)豐富美術教學內容,增加教學趣味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將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資源融入教學中,從而使學生們能夠認識和了解地方資源并加以傳承和發展。將青神竹編藝術的類型和難易程度進行篩選和創新,整理設計出適合小學階段認知發展需求的竹編課程應用實際教學中,拓展學生們的美術知識,了解當地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竹編藝術的課后美術課程,能夠豐富原有的美術教學內容,通過讓學生們欣賞和體驗竹編文化,增強美術教學的趣味性,也能更好的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現在已經有小學將竹編藝術納入美術課程教學內容中。如成都市雙流雙華小學,在國際竹編大師陳云華的引領下,結合學校兒童竹工藝教育實踐,開發出具有普適性的竹工藝課程,取得了豐富的教學成果。在老師們的悉心指導下,雙華小學的同學們利用獨特的編織手法,以動物、植物為主題編制的各種作品,小巧可愛,讓人愛不釋手。
(三)培養并提升學生們的審美感知能力和創新意識
美術核心素養中“審美感知”這一素養在幫助中學生們感知、認識自然中的美有著很強的推動作用,而創新意識則是學生們在美術活動中形成創新意識,運用創新思維和創造方法完成美術作品,對學生們的認知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在美術課堂中,可以通過多媒體或實物展示將各種創作題材、創作形式向同學們展示,感受竹編獨特的文化內涵,欣賞、觀察竹編的立體構成和圖案設計。學生們可以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竹片進行臨摹或多種形式的組合嘗試,將傳統竹編工藝與現代元素相結合,通過想象、聯想進行竹編作品的設計,展現同學們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們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感知能力。
二、將青神竹編融入小學課后美術課堂的策略分析
(一)組織學生欣賞竹編作品,了解青神竹編文化內涵
青神竹編作為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物的民間藝術,需要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青神竹編創作取材種類繁多,包含古代文學文人、動物、植物等,反應世間百態,弘揚美德。而教育工作者就應該將青神竹編的平面竹編、立體竹編、竹編套繪的精美優秀作品向同學們展示,情況允許下可以帶領同學們去周邊藝術館參觀優秀作品,有效調動其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們愛上竹編工藝。教師應該搜查和整理各種竹編資料,積極開展青神竹編作品的鑒賞活動,在將竹編藝術引入小學課后美術課堂中時,要積極引導學生們正確地欣賞竹編藝術,在學生們了解、觀賞青神竹編文化后,激發同學們對中華民族工藝藝術的喜愛,培養其審美感知能力并了解青神竹編獨特的文化內涵,例如著名的能體現竹編技藝的一件作品《苦樂清涼》,畫面精致、細膩,色彩明亮自然,作者運用數萬根竹絲,經過刮青、分塊、分層、啟篾等8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作品以中國畫的形式編織出三五苦瓜和鳥兒棲在瓜藤上的清閑感,教師可以通過作品的表現形式、畫面布局、色彩分布等方面向同學們講解竹編作品的美。通過欣賞學習各位大師的優秀主編作品,學生們能夠對青神竹編藝術產生興趣和崇敬感,主動了解竹編文化內涵,并能夠發揚并傳承青神竹編傳統的技藝,能守住匠心,保護這傳承了千年的技藝。
(二)引導學生完成竹編作品,提升創新能力
青神竹編藝術大多因地制宜,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中實踐中智慧的結晶,其作品涉及面廣,從生活中所需的框、籃、魚具、涼席等到“坐標式”編制方式所制作的立體的花、鳥等以及畫作等都能夠從竹編大師們的手中創造出來,由于竹編作品全部由人們手工制作,這與現在機械加工生產的工藝作品相比多了一絲溫度。人們物盡其用,將竹子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充分展現了竹編手工藝人技藝的高超。青神竹編有著獨特的制作技藝,所用的竹材料篾片薄如蟬翼,且有彈性和柔韌性,能夠通過不同方式進行編織,形成的作品千姿百態。教師們在美術課堂的教學中應該按照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況,選取適合的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綜合材料完成竹編作品,讓同學們更深入地了解竹編。教師可以向同學們演示竹編材料制作過程,從破竹、刮青、破竹篾、分層到抽絲最后得到細長的竹片,再對竹片的編織過程進行講解,“挑一壓一,壓一挑一”,一層一層地排列好,同學們在做好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可以臨摹或者自行創作,在對竹編工藝的不斷學習和實踐過程中,了解傳統民間藝術的美。提高自我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新思維。
(三)組織教師進行竹編藝術的學習,科學設置教學任務
為了讓青神竹編藝術更準確,更完整的在學校教學中單獨形成體系,美術教育工作者應當積極學習竹編藝術,提升自身的藝術休養。由于想要邀請竹編大師進入學校進行教學存在一定難度,學校可以組織學校美術教師進入實地調研,系統地向大師們學習竹編技藝,也可以將大師們的編織過程拍攝成視頻,分階段制作影片,借助多媒體教具,以情景帶入或者故事的形式開展課程,向同學們展示學習。如今在青神縣的中國竹藝城的竹編大家開設了線上竹編教學課堂,向世界展示青神竹編的非遺之美,教師們也可以利用這樣的教學資源開展課程。在安全的情況下,學校也能組織學生們到青神國際竹藝城參加研學活動,親自感受竹編文化。由于小學生們認知發展、心理特征發展方面存在差異,教師應該因材施教,設置不同難度的任務,循序漸進進行教學和實踐,確保有質量地進行竹編藝術課程,高效發揮竹編藝術所特有的美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
(四)有效組織以青神竹編為主題的課后美術課程,開展高效教學
課后服務課程旨在減負的前提下,圍繞“落實核心素養,培育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建構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課后與人服務工作。部分課后服務中是學校自行組織,而部分是學校和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的,因此學校應該與機構合作溝通,制定出完整的青神竹編藝術課程的教學方案,設計有關青神竹編教學拓展活動課程,合理安排好課程時間,使學生們在教師的帶領下不斷學習和探索,了解竹編藝術的價值,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
三、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青神竹編課后美術課程教學措施
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課后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和教育機構應該有組織地對青神竹編藝術資源進行搜集和整合,基于核心素養開展竹編藝術教學,小學生處于各方面能力發展初期,對他們開展有效的類似青神竹編的非遺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讓他們感受獨特的民族藝術的美。
(一)開展以學生為本的課后美術課程教學方式
青神竹編雖歷史悠久,但并不守舊,隨著時代發展不斷加入新的創意,在有著深厚的歷史情懷和人文情懷的同時還富有創新精神,開展竹編藝術教學能夠激發小學生們對中華傳統民間工藝美術的興趣,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培養其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主導,教師為輔,學生為主開展教學,通過教師講授及多媒體展示教學后,更多時間應該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編織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們獨立的個性以及創新性,輔助指導其完成具有個人特色的竹編作品。同時還要注重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地合作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教師可以將同學們分為小組,在不斷合作和嘗試中體驗竹編藝術,運用各種工具、色彩進行創作,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自身的創造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輔工具進行教學,增添教學趣味性
在教授“非遺”主題的課程中,教師應設計并調整好課堂節奏,協調各種教具進行課程的講解,在青神竹編課程講解中,教師如單純用口頭講解,容易導致教學內容單一,學生提不起興趣且不易全方位了解竹編文化,因此通過各種教輔工具,如多媒體、實物演示等,能有效傳播非語言類的信息。教師在課堂前可以準備好做好的竹編作品以及竹編材料,在課上向同學傳遞觀察其特點,再通過多媒體將整理好的有關青神竹編藝術的圖片、竹編歷史發展視頻、作品實物展示等將教學信息直觀化展示,促使同學們完整地了解相關知識,激發他們對學習竹編文化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也能通過播放竹編大師制作竹編作品的步驟視頻,開啟小組和師生討論,增強課堂的互動性,在各種教輔工具的輔助下的師生語言互動和肢體互動過程中,高效地進行教學。
(三)開展以美術核心素養為核心的課堂評價
美術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發展情況和潛能,因此開展課堂評價在教學過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青神竹編的編織過程和設計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存在巨大難度,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發展,增強同學學習竹編藝術的信心,在考慮學生能力的基礎上,結合學生課堂情況,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評價,幫助他們更好的認識自我,促進其能力的全面發展發展。
四、結語
青神竹編是一門傳統的民間藝術,它的美不僅在于其精美細致的編織技藝,更在于它所蘊含的文化和精神內涵。民間藝術家在挑竹、片竹、編竹到將竹片編織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畫作的過程中,體現了勞動人民在傳統生產中對美和藝術的追求。在新課標背景下,“非遺”進教材給美術課程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將傳統民間藝術(青神竹編等)融入小學生課后美術教育,使小學生在傳統民間藝術的熏陶下,增強其民族認同感,主動發揚和傳承民族文化藝術,希望通過青神竹編進校園,將青神竹編這一中華文化中璀璨的瑰寶長久保存和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徐晨佳.竹香隱隱編童趣,少年志載文化承——淺談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引入竹編“非遺”藝術問題與可行性措施[J].教師,2021(27).
[2]蔡燁.核心素養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課程資源開發與設計[J].科教導刊,2017(9).
[3]袁建虎.竹編藝術的傳承和創新[J].藝術科技,2015(6).
[4]何新宇,徐釗惠.本土“非遺”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 廣西教育,2020(37).
[5]丁琳.“雙減”背景下的美育“雙增”——以“童眼慧心”布藝工作坊課后服務課程為例[J].湖北教育,2022(2).
★通訊作者:彭驗雅
作者簡介:孫佳儀(2000—),女,漢族,四川成都人,研究生在讀,學生,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通訊作者:彭驗雅(1986—),女,貴州貴陽人,碩士,美術學院動畫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