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發 張宇童
【摘 要】作為新課程標準背景下統整資源的一種育人構思,小學語文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倡導語文教學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通過化零為整的方式助力學生掌握整體內容;借助真實情境,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單元設計還詮釋了學科核心素養的新意蘊,踐行全面育人的實踐指向:通過研讀教材,掌握單元整體脈絡;通過精準設計,明確單元育人目標;通過有效評價,驅動單元設計良性發展。根據這一觀念設計的單元教學,能夠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讓單元設計真正指向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素養本位;單元設計;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意義做出了闡釋,語文課程不僅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發揮促進作用,而且奠定了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1]2。為了有效解決知識教學碎片化、教學模式單一性等問題,基于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逐漸得到發展?,F有的相關研究主要關注知識體系、教學環節、教學內容與知識遷移等內容,但相對缺少關注的基于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同樣重要。那么,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實現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呢?
一、內涵:統整資源的育人新構思
(一)提出定義:單元設計的代表性觀點
不管是單元還是單元設計,這些名詞對于大家來說并不陌生,學界對單元設計的研究也較為深入,對其概念和定義也有了一定的界定。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19世紀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通過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心理狀態提出的“四段教學法”,這一理論對我國的教學活動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為單元設計的基本思想提供了借鑒[2]。還有赫爾巴特學派的戚勒闡明了單元作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單位,之后美國以此發展出基于思維過程組織教材單元的編制原理,開發了項目單元、問題單元、課題單元等多樣的單元類型[3]。沈毓春認為,單元設計與現實學科教學中的課時設計不同,它是關于教學關鍵問題的完整的學習方案設計,是依據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教材、學情與資源等進行的教學設計。在他看來,一個單元設計至少包括學習過程、評價任務、作業與檢測、學后反思等內容。[4]崔允漷則突出了單元設計對核心素養落實的重要性,認為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設計有利于學科教育落實立德樹人,發展素質教育,推動課程改革的深化,從而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5]。由此可見,盡管不同學者對單元設計的觀點各有差異,落腳點也不盡相同,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單元設計開始向著落實核心素養的方向發展。
(二)分析內涵:小學語文素養本位單元設計的界定
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靈魂,基于素養本位設計教學有助于語文核心素養的落地,因此教師要從素養出發進行單元設計。但是,設計不能就課堂中一個個獨立的環節進行單獨設計,而是教師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學情況、教學資源等進行完整設計,建構學科結構體系。與傳統“一綱多本”的教材不同,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特點,采用主題式單元,強調整體的、系統的學習,從而使學生獲得學習經驗。教材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結合語文要素構建系統化的學習體系,增強語文學科的系統化設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6]由此可見,小學語文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就是要通過研讀教材、精準設計、有效評價等統籌工作,在掌握單元整體脈絡、明確育人目標、驅動學生良性發展中進行有效設計,從而實現素養本位、統整資源、全面育人的一種系統性、發展性的育人構思。
二、理據:學科核心素養的新意蘊
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兩個角度闡釋了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新意蘊。
(一)化零為整,助力掌握整體內容
根據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與認知主義學習理論,單元設計應該注重整合零碎化的教學內容,聚焦單元核心概念,結合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精簡教學內容,探索其客觀規律,建立其內在聯系,助力學生掌握整體內容、提升核心素養。新課標中提到,語文課程應助力學生發展思維能力和提升思維品質,幫助學生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與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1]1。因此,小學語文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應立足于綜合性、實踐性視角,堅持整體與部分相統一,凸顯學科育人的本質,踐行統整資源的育人構思,助力學生掌握整體知識體系,從而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但是,這并不是對以往教學方式的全盤否定,而是引導學科教學轉型升級為學科育人的高度,突出小學語文單元設計的素養本位。
(二)借助情境,推動學生自主學習
情境可以通過構建特定的學習環境和背景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和理解的能力,促成更深層次的學習進程。當今社會中,自主學習的理念逐漸滲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并成為其核心部分。小學語文教學中,借助情境推動學生自主學習不僅關聯表層的知識灌輸和理解,還涵蓋了深層次的思考、探索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比如,創建實際生活的問題解決環境、引導學生自我探索和挖掘潛在的知識連接、促進學習策略和目標的自我調控等,都需要學生深度重構現有的學習模式。在這一背景下,學生需要有效分辨信息,連接情境與知識,發展出更豐富的思維結構,從而自主解析、歸納、運用所學知識,形成對學習內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由此可見,情境化的自主學習過程可以視為學生認知和心理結構的螺旋上升。
對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點和能力點的簡單訓練,而應該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完成真實任務,最終呈現出作品[7]。威金斯和麥克泰格提出的真實性問題情境具有三個特點,分別是具有現實的意義、具有復雜的情境脈絡、有開放的學習環境[8]。小學語文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堅持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引導學生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利于學生奠定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隨著學生身心的不斷發展與核心素養的不斷強化,單元設計可以整合零碎的知識內容,從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主題出發創設情境,設置驅動型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為學生構建系統的學習體系。學生通過參與式的學習建構知識,面對真實情境下的復雜性問題進行知識遷移,從而達到培養解構復雜問題的能力和跨越情境遷移知識能力的目的,實現有意義的學習。
三、實施:全面育人的實踐指向
如何在單元設計中推動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首先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基本規律,根據教學的多方面要求進行教學設計。其次要在設計中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其主體性。再次要整體規劃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最后要明確語文育人目標,重視評價的導向作用,利用語文學科的創造性活動,最大限度挖掘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功能,凸顯其育人價值。因此,小學語文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可通過以下三個實踐構建系統化的學習體系,推動核心素養的落實與全面育人的發展。
(一)研讀教材:掌握單元整體脈絡
小學語文教材采用“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雙線組織的單元結構,以主題式單元的形式,強調整體的、系統的學習。因此,教師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需縱向了解語文要素的梯度,為學生搭建一個個向上攀爬的階梯;也需橫向挖掘語文要素的內涵,以語文要素的融合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還要關注教材中每個單元的單元導語,突出語文要素,掌握單元整體脈絡,圍繞語文要素展開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
比如,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寫喜愛的某個地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教師基于縱向視角了解該單元語文要素“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的梯度發展要求,了解并掌握全套教材語文要素的結構體系,熟悉單元的整體發展脈絡;基于橫向視角挖掘情感表達的內涵,借助《天窗》一文“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這一關鍵句,從學習活動入手,借由具體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鍛煉其思維能力,感受語言的魅力。同時,根據單元導語的指向作用,引導學生關注情感的表達方式,明晰該單元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在課文中的表現,著重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教師通過語文要素掌握單元的整體脈絡后,于教學設計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語文要素,發揮語文學科育人的作用,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精準設計:明確單元育人目標
新課標提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應該充分發揮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以語文實踐活動為主線,綜合構建素養型課程目標體系[1]2。單元教學目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關注學生學習的進階程度,以語言運用、文化自信、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等多方面素養發展為目標追求[9]。明確的單元育人目標有助于教師統攬全局,利于學習中心和學科實踐的語文課堂建構,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單元設計的育人目標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整合文化、語言、思維、審美四個方面的內容,統籌安排小學語文單元設計的內容、方式等,深刻影響語文單元教學活動的開展。此外,還要加強跨學科學習,通過融合其他學科增強綜合育人功能,實現綜合構建素養型課程目標體系,促進學科育人與綜合育人的目標融合。
例如,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傳統文化主題單元,其人文主題是“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根”,該單元共包含《古詩三首》《紙的發明》《趙州橋》《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四篇課文和綜合性學習、語文園地兩個板塊。單元設計時,教師該如何確定該單元的育人目標,充分發揮語文的育人價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最關鍵的一步自然是明確單元育人目標以統攬全局。一方面,教師要研讀新課標,對標語文核心素養的文化自信,構建單元設計育人目標的整體框架,注重引導學生認同中華文化,促使學生通過學習語文沉淀文化底蘊并開闊文化視野,從而增強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認真研讀教材內容,結合單元的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圍繞“傳統文化”的主題開展單元設計,引導學生在文化情境中落實核心素養。同時,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單元設計的育人目標需要根據具體學情進行目標調整,為學生創設有文化意義的學習情境,爭取最大程度呈現中華傳統文化主題單元的價值。在明確單元育人目標的過程中,要不斷強化目標的文化底色,這既是對落實核心素養的回應,也突出了單元的人文主題,更是對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進而完善小學語文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育人目標體系。
(三)有效評價:驅動單元設計良性發展
單元作為課程開發的基礎單位,本身也是語文教材的一個重要內容。若突破“課時主義”的限制,則需要將單元作為課時計劃的整體背景來做好單元設計,實現零散課時向單元教學的過渡。教育評價是促進教育質量提升的明確方向與核心動力[10]。一個好的單元設計需要經過科學評價才能發現不足,進而改正并繼續發展。一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是檢驗單元設計能否落實核心素養的重要步驟。簡而言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從單元設計的目標、內容、方式等入手,或是從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學習水平出發,或是從不同評價主體的反饋著手,通過多元的評價體系以檢驗單元設計是否達到預期。在此過程中,教師將單元設計置于現實教學情境中,從現實的角度檢驗單元設計的信度與效度;根據問題與不足進行單元設計的優化升級,整合成形成性評價;在單元設計的不斷優化中實現核心素養的落實,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新課標強調,課程評價應準確反映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和學習狀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進步[1]3。評價體系作為小學語文素養本位單元設計中的一部分,應根據設計的主題來確定單元評價的影響因素,以素養為導向,構建以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等評價方式為主的單元設計評價體系,加強語文課程評價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所謂表現性評價指在盡量合乎真實的情境中,運用評分規則對學生完成復雜任務的過程表現或結果做出判斷[11]。過程性評價重點考查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而終結性評價是學業水平考試和過程性評價的綜合結果。[1]46通過對單元設計全過程、多方位的評價,驅動單元設計良性發展,突破傳統課時教學帶來的局限,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提升知識遷移的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并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小學語文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的育人目標,凸顯其育人價值。
例如,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是傳統文化主題單元,單元設計圍繞傳統文化主題開展,意在單元教學的過程中落實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實現傳統文化與知識學習的融合發展。為了檢驗單元設計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可以圍繞“單元設計對落實核心素養的影響”的主題展開評價,引導多元主體對小學語文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開展綜合評價,檢驗單元設計對全面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性。通過對學生在不同問題情境中的不同表現進行打分,分析教學設計對學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與審美創造方面的影響;通過課堂觀察、對話交流、小組分享等形式,多方面關注學生對傳統節日、傳統習俗、古代四大發明、傳統服飾等歷史文化遺產的學習態度,檢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從而驗證單元設計對核心素養的作用;通過學業質量表現查驗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水平,檢測學生在單元設計的真實情境中的收獲。
總的來說,小學語文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作為一種育人新構思,立足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促進語文教學從“知識本位”過渡到“素養本位”,從學科教學過渡到學科育人。但是,單元設計的發展仍然面臨著很多困境,要突出“重圍”進一步實現育人目標仍需堅持不懈?!板浂嶂?,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眰鹘y的單一課時設計已無法滿足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需要,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在小學語文教學落實核心素養的道路上未來可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李振峰. 從赫爾巴特“四段教學法”在我國的影響看今天課堂教學的改革[J]. 濱州師專學報,2004(1):72-74.
[3]李衛東. 大觀念和核心學習任務統領下的大單元設計[J]. 語文建設,2019(21):11-15.
[4]沈毓春. 聚焦“教學關鍵問題”的單元設計芻議[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0(1):14-20.
[5]崔允漷. 學科核心素養呼喚大單元教學設計[J]. 上海教育科研,2019(4):1.
[6]陳先云. 課程觀引領下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能力體系的構建[J]. 課程·教材·教法,2019(3):78-87.
[7]金婷婷,梅培軍. 語文單元整體教學中的學習任務群設計:基于語文三層級解讀理論的視角[J]. 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3(3):22-26,82.
[8]威金斯,麥克泰格.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 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 2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84.
[9]黃世舉. 新課標背景下的語文單元教學設計理念及實踐策略[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20):45-49.
[10]丁吉念,王新華. 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改革亟待破解的四個問題:《總體方案》背景下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改革的思考[J]. 教育與教學研究,2022(12):45-65.
[11]邱志凱. 小學語文習作表現性評價工具設計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3(20):69-72.
(責任編輯:朱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