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克玉
摘? 要:語文課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肩負著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歷史重任。新課標明確指出,中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立足核心素養背景,探究小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現狀,語文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創優方法,聚焦小學統編教材,有效落實語文學習訓練。文章探究合適的核心素養背景下語文實踐教學活動策略,旨在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學效果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被擺在了教學的重要位置上。在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的背景下,教師要設計豐富多樣的小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學會正確學習語文的方法,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逐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一、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興趣才是學生學習最好的教師,通過調查了解部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可以發現,第一,學生反饋部分課程內容毫無新意,部分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形式、內容固化、單一,導致學生對語文課毫無興趣可言,這樣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降低,很難取得理想的學習成果。第二,傳統課堂訓練片面地拔高了其課堂鞏固的功能,造成了教師和學生“泡”在訓練堆里的窘境,成為詬病課業負擔重的靶心。其實造成這一局面并非課堂訓練本身,而是當下教師對課堂訓練缺少理性思考,沒有把課堂訓練的功能予以發揮。
因此,教師需要根據目前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究有效的小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策略,根據核心素養培養要求,不斷地優化課堂訓練設計,讓學生的學習更有章法,真正做到前有引領、中有輔助、后有總結,從而讓學生學之有道,在寶貴的課堂時間中,做更多的“有用功”,學習更多的知識。
二、核心素養下開展小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的策略
(一)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重要因素和動力,只有激發出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才能使他們更好地學習小學語文知識。但是,提高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并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反復多次的努力,不斷實踐改進。針對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情況,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存在自我約束力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習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不強。針對這個問題,教師群體必須優化教學策略,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切忌先入為主,一定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還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生成性教學。在教學中,其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制作有趣的課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如,教師還可以不斷打造校本教學內容,以更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設計豐富的活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
以古詩詞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設計豐富多樣的語文教學活動,引入古詩詞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古代優秀詩人的奇思妙想和優美語句,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優秀的古代詩詞,逐步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達到學生提高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這四個方面素養能力的目的。
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豐富的活動,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首先,教師必須制作有趣的課件,以古詩詞為背景,創設相關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情境中去思考、去探索。其次,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優勢,可以選擇以視頻的形式刺激學生的視聽感官,推薦學生觀看一些主題紀錄片或優秀節目,如《朗讀者》《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開學第一課》等正能量的節目,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再次,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角色扮演等活動下開展詩詞學習,讓學生化身為作者及其所處時代的人,這樣的形式既能夠讓學生認真學習知識,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古詩詞審美鑒賞能力,實現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促進學生道德意識的形成,文化知識的積累,審美鑒賞能力的提高。最后,教師要設計教學互助、討論活動,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自由地交流和討論,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會更好地理解古詩詞內容。
除了上述分析,教師還必須注意,古詩詞非常重視押韻,因此作者在作詩時通常會反復推敲韻腳,使詩詞韻律更加具有節奏美,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聲誦讀,體會古詩詞韻律美。例如,在教學《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詞時,古詩的韻律是作者蘇軾非常注重的一個方面,因此學生在讀這首詩時,能強烈地被這首詩的韻律感所沖擊,整首詩的韻主要在“奇、子、宜”這三個字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朗讀進行感受。由此可見,蘇軾的選詞用字不僅樸實,而且學生在朗讀時,能感受到詩歌情感飽滿、自然生動,進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詞內容。
綜上所述,古詩詞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師需要采用豐富有效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和鑒賞古詩詞的興趣、積極開展各類古詩詞教學活動,并且提倡學生大聲朗讀,感受詩詞的韻律之美。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古詩詞審美鑒賞能力,引導學生成為古詩詞文化的傳承者,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
(三)準確把握課堂節奏
松弛有度的課堂秩序是教學實踐活動展開的基礎。教師要想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形成收放自如的語文課堂秩序,這也有利于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自由地思考與表達,提升他們的語文思維能力和創造力。為此,教師要把握“收”與“放”的時機,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很多教學內容都需要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和同學進行合作探究,如果讓學生整堂課都處于“放”的狀態,學生的精神始終處于亢奮中,那么就會導致學生連最起碼的靜心學知識都做不到,學習收效也可想而知。
結合教學實際,教師遇到以下三種情況可以做到“放”:課堂氣氛陷入沉悶時要“放”,課堂出現有價值的討論話題時要“放”,教授難點重點、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時要“放”。與此相應,遇到下面三種情況要“收”:學生注意力分散時要“收”,講到一些只作了解的內容時要“收”,學生爭論無果時甚至課堂陷入混亂時要“收”。
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做到收放自如,比如,在新課開始時,很多教師都會讓學生談談對課文的初步感受,通過這個環節,教師可以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總體理解情況。在此期間,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談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和看法,各種各樣的觀點會在這時交流、碰撞。這是一個“放”的環節,需要教師對其加以控制,也就是“收”。但因為不同學生的發言屬于不同的層次、不同方面,如果學生發言的時間太長,不著邊際,教師又不加以有效控制,課堂就會變成一盤散沙,甚至會出現混亂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出現此類情況,具體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收”。
一種是教師在學生發言之前就告訴他們,可以圍繞哪幾個方面表述。如,教師在教學《聽聽,秋的聲音》一課時,在學生復述課文內容之后,可讓學生說說他們讀了本文之后的感悟,并明確指出可以從以下角度去說:秋天的顏色,秋天的特征,對秋天的感受。這三個角度作為“放”中的“收”,對引導學生的發言、組織課堂教學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一種是在學生的發言之后,教師對他們的發言進行梳理,并及時地篩選出那些層次較高的、有價值的,或能體現課文中心,或突顯教學重點、難點的發言,以此為過渡,大膽地把教學任務引到下一個環節,集中精力展開對某個問題的討論。
(四)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1. 利用希沃白板,活化學生的學習動力
為了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要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利用“希沃白板”的智能技術,加強學生在課文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體驗。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轉變思維模式,不斷完善自身的思想體系,努力提升課文教學專業素養。教師不應拘泥于課文,而應該帶領學生發散思維,跳出固化的思想局限性,使學生深刻感受課文的魅力所在。
在課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希沃白板播放影片的功能,提升學生的課堂體驗,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其想象力,真正融入課文的學習中。例如,在統編版三年級上冊《聽聽,秋的聲音》的教學中,落實“閱讀”這一語文要素的最好方式就是利用希沃白板,播放美景的視頻,增強學生的代入感,再帶領學生聯想作者所看到的美景,從而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鍛煉學生的聯想能力,使得教學效果更加生動有趣。
2. 巧用微課,激發課文的精彩
微課作為新型的授課手段,正在不斷地進入課堂教學中。隨著以“互聯網+”為首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在教學領域出現了一種新興的模式——微課。微課教學充分地將新型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相結合,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小學語文課文教學過程中,學生一方面要學習基本的詞匯、語法,另一方面還要增強閱讀能力、感悟文章主旨和藝術特點、提高寫作水平。如此龐大的知識系統,教師可以通過微課教學,讓學生高效率地進行有重點的學習,進而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活潑”。
總之,微課教學不僅能使課堂更加新穎有趣,而且可以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課堂之外可以通過反復觀看微課視頻,大幅提升學習的質量和精彩度。在課文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圍繞語文內容確定講解的重點,利用微課輔助教學時,要在“略”中尋“詳”,做到詳略得當,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知識,成為課堂的主人,引發語文學習的“精彩”。
(五)通過“讀寫結合”活動,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1. 基于“閱讀和習作”,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解讀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課文中積累一些名言警句或精彩的片段。例如,在統編版三年級上冊《不懂就要問》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閱讀和習作”這兩個語文要素進行重點講解,其他內容略講,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一邊閱讀課文一邊積累習作素材。在完成一定程度的積累之后,學生在寫自己的文章時能夠更自然地使用,這就是讀寫互補的魅力。
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記下自己的閱讀筆記,或者在學習課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直接把自己的想法批注到課文的空白處,并在反復閱讀課文的過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思想。這個過程也是學生閱讀知識積累的過程。在學生自主學習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閱讀交流會”,即學生互相分享自己的閱讀筆記,為了使學生的分享交流更有凝聚點,教師可以拋出關鍵問題作為教學主線,引導學生思考。如在《不懂就要問》這一課中,教師可提問:“你從哪里可以看到孫中山是好學的?”以問題的設立,引導學生思考,有意識地帶領學生了解課文的真正內涵,提高學生的自主解讀能力。
2.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表達
小學階段是學生萌發學習興趣的第一時期。教師要注重從這個階段入手,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積極性。尤其面對基礎薄弱、學習存在困難的學生,教師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改變傳統教學思路,積極組織他們進行有效的語文學習。教師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所思所想,隨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教師也可以創設一個課文的教學情境,以統編版三年級上冊《不懂就要問》這篇文章為例,教師可以圍繞孫中山的好學精神創設“學而有道”的教學情境,抓住“閱讀”這一要素進行詳講,而關于字詞等內容略講,重在讓學生自行發表自己關于學習的觀點和看法,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要想使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實踐教學活動中有效落實,教師則要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語文能力為目標,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開展貼合學生的教學活動,最終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實現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茂艷.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1):61-63.
[2]蘇卯卯.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J].讀寫算,2022(36):99-101.
[3]席愛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家長,2023(06):162-164.
(責任編輯: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