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市域產教融合體的創建是構建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良性互動機制的創新之舉。作為聚焦廣西高等教育資源拓展主陣地和南寧市工業發展主戰場重要交匯地的南寧教育園區,具有產教資源富集的天然優勢、政府持續支持的政策條件和推動園區產業發展的產業基礎,但也存在一些困難,政府應主導強化頂層布局和條件保障、院校應優化專業布局和育人模式、行業企業列出清單引導解決問題,推動市域產教融合體更好發展。
關鍵詞:產教融合;市域產教聯合體;南寧教育園區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6-0026-04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等11項重點任務。2023年4月,教育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的《推動產教集聚融合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實施方案》(桂政發〔2023〕13號,以下簡稱部區共建方案)提出“圍繞現代農業、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汽車(含工業設計)、交通運輸、輕工化工、食品藥品、商務服務、醫療衛生、文化旅游等10個重點行業,聚焦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對接產業鏈全鏈條人才需求,組建10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2023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指導意見》(桂政辦發〔2023〕70號)等4個指導意見,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圍繞機械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輕工化工、特色農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產業集群,由市級人民政府統籌企業、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在相應園區內建設集培養培訓、技術創新、資質認定、生活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自治區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南寧教育園區是廣西高等教育資源拓展主陣地和南寧市工業發展的主戰場的重要交匯地。在打造面向東盟的職業教育開放合作創新高地的新形勢新任務下,基于南寧教育園區組建市域產教聯合體,如何更好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結合,是廣西職業教育界值得思考和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基于南寧教育園區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的現狀分析
(一)南寧教育園區基本情況
南寧教育園區建設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加快補齊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短板、提升廣西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園區于2015年啟動規劃,由武鳴區中心城區和廣西-東盟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東盟經開區)部分區域組成,總面積約31.26平方公里,計劃于2023年基本建成。按照規劃,園區以“校城融合、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產城融合”為主線,以“打造宜居、宜學、宜教、宜業、宜游和宜創新的高品質城區”為目標和任務,著力建設國家產教城融合示范區[1]。建成后產業和人口集聚效應將大幅提升,可容納25—30所院校,入住33萬—37萬人口,成為“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和科研、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國家產教城深度融合發展的新樣板。
(二)南寧教育園區教育資源分布情況
南寧教育園區分為東西兩個片區,目前入駐了18所高等院校。園區東片區已經入駐廣西安全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7所高等院校,西片區已經引入了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制造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11所院校。相對于東片區院校的分散,西片區園區的集聚效應更強。除了入駐高校,園區內還建設了一批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如入駐西片區的南寧市第三職業技術學校、廣西新聞出版技工學校等。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同樣位于南寧教育園區,主要建有現代制造、現代電子信息、食品工程及生物醫藥、創業孵化等實訓中心,為企業、院校及社會各類群體提供公共實訓、鑒定認證、競賽交流、技能培訓、職業體驗、創業孵化等服務。結合現有30余所各類學校,園區努力打造教育資源集中區,推進產教城融合。
(三)南寧教育園區產業資源分布情況
南寧教育園區產業資源主要集中在西片區的東盟經開區,該區域于2013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范園區、工信部綠色工業園區。東盟經開區面積約187平方公里,劃分為“一帶四區”——制造業產業帶、南寧教育園區(西片區)、現代農業示范區、生態旅游區、高鐵北商務區,比亞迪、百威、雙匯、統一、海天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國500強企業[2]。作為南寧市工業發展的主戰場,東盟經開區在聚焦產業方面按照“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思路,重點打造了綠色食品、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三大主導產業,積極探索“產業+教育+科創+城市”深度融合發展新路徑,因此也成為南寧市“產教科城”融合發展核心片區之一。
二、基于南寧教育園區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的條件分析
(一)具有產教資源富集的天然優勢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通知》(教職成廳函〔2023〕15號)的條件要求中的“產教資源相對集聚。聯合體依托的產業園區總產值在本省份位于前列,主要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為核心主導產業,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聯合體職業教育資源富集,涵蓋中職、高職(含職教本科)學校,吸納普通本科學校作為成員,搭建聯合體人才供需信息平臺,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校企共建產業學院,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結合”,南寧教育園區內的東盟經開區作為南寧三大國家級開發區之一,依托綜合產業帶、科技農業示范區、教育園區、旅游康養區四大功能板塊持續開發,是廣西最大、品牌企業最集中的產業區,逐步形成了以健康食品、綠色新材料、裝備制造三大產業為主導的高速發展格局;富集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廣西制造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南寧市第三職業技術學校等職業教育資源,涵蓋高職、中職學校,吸納廣西民族大學等普通本科學校入駐,擁有產教資源在地理空間上高度集聚的天然優勢。
(二)政府為園區發展提供系列政策支持
東盟經開區享有自治區、北部灣經濟區、西部大開發、國家級經開區等多重優惠政策,南寧教育園區也得到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系列政策支持。2021年10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快推進廣西經濟技術開發區改革提升行動方案〉的通知》(桂政辦發〔2021〕101號)標志《加快推進廣西經濟技術開發區改革提升行動方案》(簡稱行動方案)正式實施,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支持廣西—東盟經開區依托南寧教育園區建設眾創空間及孵化器。2022年6月,東盟經開區黨政辦公室印發《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南寧教育園區政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八條措施》(以下簡稱“八條措施”),旨在持續深化東盟經開區與南寧教育園區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產業鏈、創新鏈與教育鏈有效銜接,構建“政產學研用”多元協同、共建共管共享的融合發展機制[3]。2023年4月的部區共建方案提出要推動職業教育資源向產業園區和重點行業進一步集聚,允許駐產業園區的職業院校按照不超過30%的比例聘請園區專業技術人員作為任課教師,搭建產業園區人才供需信息平臺,定期發布產業規劃和人才需求等。政府系列支持政策為建設產教聯合體提供切實的政策保障。
(三)產業能夠推動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旨在以產業園區為基礎,充分發揮政府統籌、產業聚合、企業牽引、學校主體作用,打造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功能的多功能體[4],這在根本上決定了聯合體要具備有效服務產業發展的條件。基于南寧教育園區建立市域產教聯合體,在服務產業發展上具備較好的基礎。在交通方面,貴南高鐵南寧北站的建成通車將進一步提升園區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聚集;在產業集聚方面,園區形成了綠色食品、體育健康上下游完備的輕工產業集群和新能源汽車零配件(電池)等重點龍頭項目引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科創方面,東盟經開區在加快建設創新平臺、營造創新創業生態、支持科技服務機構服務企業等方面也制訂了相應措施和獎勵機制,為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提供技術咨詢與服務、解決企業實際生產問題等奠定了基礎條件。
三、基于南寧教育園區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的難點分析
(一)市域產教聯合體總體設計需要科學規劃
從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組織實施來看,要明確產業園區所在地政府(管委會)、牽頭學校、牽頭企業等牽頭單位。依此來看,基于南寧教育園區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至少需要綜合考慮三個問題。一是考慮產教聯合體依托的是園區整體性還是局部性問題,即要考慮好園區整體性與局部性統一的問題,明確好“主”與“次”的關系。具體來說,南寧教育園區在地理空間上是集教育與產業為一體的園區,產教聯合體建設要考慮是以南寧教育園區為整體依托還是以園區內的東盟經開區為局部依托。二是考慮主導產業綜合性與單一性問題。建設綜合性的園區市域產教聯合體還是聚焦園區某一核心主導產業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這個需要明確。三是考慮牽頭學校的引領性與匹配性問題。基于園區建設產教聯合體的優勢之一在于充分發揮園區的物理空間載體作用推動產教深度融合,但園區內的院校多屬于異地辦學的分校區,其主要布局的專業是否具有引領示范的高水平專業、是否與園區主導產業布局相匹配需要考慮。
(二)市域產教聯合體組織治理機制有待完備
作為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創新載體,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利益主體和涉及要素更多,如何保障多方有效聯動是眾多市域產教聯合體普遍需要關注的問題,而南寧教育園區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一是在具體的建設規劃中,南寧教育園區分為東西兩個片區,分屬于兩個區縣進行管理,兩個片區建設基調不同步,相關產業也主要集中在西片區的東盟經開區,具有一定割裂感;二是南寧教育園區雖然形成了一定的職業教育資源集聚效應,但不同類型的職業院校舉辦方和隸屬關系各有不同,既有政府舉辦院校,又有行業舉辦和民辦院校,多數處于各自為戰狀態;三是園區政府、行業、企業與學校、科研機構的有效聯動也需要完善的機制體制保障。
(三)市域產教聯合體人才培養成效尚需檢驗
人才培養成效取得突破是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的條件要求,聯合體內龍頭企業要深度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各個環節。就現狀而言,基于南寧教育園區組建聯合體仍存在現實條件制約。一方面,《廣西教育提質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加快推進南寧教育園區建設發展,全面完成入園高校首期建設任務,基本建成南寧教育園區。到2023年,在南寧教育園區投入使用新校區的學校達到15所,園區在校生達到10萬人”。顯而易見,南寧教育園區目前仍處于初步建設階段,人才培養的成效需要時間檢驗。另一方面,盡管“八條措施”通過提供招商信息獎勵的方式,鼓勵高校引薦與其辦學專業相關行業的企業落戶東盟經開區,但多數院校目前尚處于建設初期,吸引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入駐落戶的能力也需檢驗。
四、基于南寧教育園區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建議
(一)政府主導強化頂層布局和條件保障
南寧教育園區自身建設采用“政府主導、屬地負責、學校自主”的模式,基于南寧教育園區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同樣需要政府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做好聯合體的整體頂層布局和條件保障。一是支持東盟經開區以管委會、園區為依托進行市域產教融合體建設。盡管從地理空間上來看,南寧教育園區包括東盟經開區,但其定位主要還是大學園區。綜觀教育部第一批市域產教聯合體名單,無一不是以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等國家級或省部級產業園區為依托,而南寧教育園區西片區的東盟經開區正好是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二是結合園區產業統籌聯合體的建設思路。從第一批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名稱來看,整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明確圍繞產業園區某一主導產業建設的聯合體,如北京集成電路產教聯合體、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教聯合體等;另一類是直接以產業園區或產業園區名義(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的城市群)建設的聯合體,如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教聯合體、深圳市域產教聯合體等。東盟經開區管委會既可以東盟經開區為依托直接建設聯合體,又可圍繞三大產業集群中的某一主導產業建設聯合體。三是加強對市域產教聯合體的政策支持和條件保障力度。如推動建立政府統籌、園區主導、智庫引領校企協同的董事會,構建產業、教育、智庫三位一體融合平臺,推動聯合體實體化運作和高效運行;積極協調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落實財稅、土地、金融等政策,打造支持聯合體良性發展的政策包;有效聯動行業、企業與學校等聯合體成員,制訂聯合體章程、發展規劃等,建立科學、長效的激勵機制、評價機制和監管機制等,破解產教融合“聯合不和”的機制性障礙。
(二)院校主體優化專業布局和育人模式
市域產教聯合體以產業園區作為依托的基礎和物理空間的載體,其功能發揮也主要體現在園區產生的作用。以東盟經開區為依托建設市域產教聯合體,讓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更多地投入園區優勢產業集群。這就要求園區內院校主動對接園區產業集群,提前謀劃或持續優化專業布局和專業組群。綜觀南寧高校發展史,南寧早期高校多集中在主城區的西鄉塘區,但各大院校在主城區的建筑用地大多儲備不夠,難以滿足高校擴招需求。隨著南寧教育園區的建成,辦學條件不足的院校或新設院校相繼入駐,要真正發揮產教聯合體物理空間載體作用,入駐院校應結合自身實際有所作為。主校區布局在南寧主城區,僅在南寧教育園區設置分校區異地辦學的高校,應在解決辦學條件不足、實現擴容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質,有計劃地優先將與東盟經開區產業集群相匹配的專業(群)布局到南寧教育園區校區,提升相關專業(群)對園區經濟發展的直接參與度與貢獻度;近幾年新設立的院校如廣西制造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應主動對接園區制造業產業帶和以裝備制造為主導的產業集群等,科學合理設置新專業,把專業群建在園區產業集群上,促進產教對接、供需匹配。此外,聯合體內的院校在充分利用廣西職業技能公共實訓基地等優勢資源的基礎上,應主動聯合園區企業建立名副其實的園區型產業學院,結合園區產業發展實際實施中國特色學徒制、現場工程師計劃等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廣西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專業設置、設計人才培養方案、開發課程、開發教材、組建教學團隊、建設實訓實習平臺、制定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等“七個共同”,發揮“市域”的聯合作用。
(三)行業企業引導列出清單解決問題
市域產教聯合體的定位是兼具人才培養、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多功能體。在聯合體框架下,職業教育的改革重心由“教育”轉向“產教”融合。行業企業作為人才需求的產業端,應主動發揮好聚合及牽引作用。一是參與人才需求預測分析,列好人才需求清單。在政府主導和智庫指導下,園區內企業應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及時做好技術技能人才需求預測分析,共建人才供需信息平臺,開展人才供需對接活動,引導和指導職業院校動態調整專業結構,輔助政府科學規劃園區高中階段教育結構布局,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二是協同培養高技能人才,列好參與人才培養項目清單。如與園區院校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設置“固定崗+流動崗”,支持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能工巧匠等到校全職或兼職工作,形成“雙師結構+雙師素質”的專業教學團隊。指導職業院校及時把新方法、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引入教學實踐,廣泛開展校企聯合招生培養、學生崗位成才的中國特色學徒制,并按照企業崗位總量一定比例設立崗位,接受學生來企業實習實訓和教師崗位實踐等。三是共建科研服務平臺,列好科技攻關清單。結合企業實際生產中的真問題,依托聯合體圍繞科技攻關、智庫咨詢、技術服務、創新創業等建設科研服務平臺,引導職業院校錨定服務需求的科研方向,加大與企業的研發和成果轉化合作力度,為推進技術創新、破解“卡脖子”問題培養思想過硬、社會所需的科技和產業創新人才。同時,還要建成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基地”,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以教育、科技、人才支撐產業、經濟,使綜合實力強起來,賦能園區和廣西經濟高質量發展。
綜上所述,市域產教融合體要基于高等教育資源拓展主陣地和工業發展主戰場的教育園區,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的良性互動機制推動產教融合。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園區產教資源富集的天然優勢、政府持續支持的政策條件和產業基礎,優化專業布局和育人模式,推動市域產教融合體得到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昊.18所院校、5萬名學生入園 廣西南寧教育園區初步成型[N].科技日報,2021-10-14(7).
[2]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網站.開發區簡介[EB/OL].http://gxdmjkq.nanning.gov.cn/dmjkqgk/kfqjj/t5061191.html.
[3]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網站.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黨政辦公室關于印發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南寧教育園區政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八條措施的通知[EB/OL].http://gxdmjkq.nanning.gov.cn/zsyz/zdxm/t5383631.html.
[4]晉浩天.職業教育產教聯合體落地還要邁過哪些坎[N].光明日報,2023-05-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