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琳
【摘要】“讀寫融合”是順應時代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學思想,也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意味著讀寫關系的重新建構。本文以部分統編版教材課文為例,淺談讀寫融合的幾種方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融合;讀寫共生
所謂“讀寫融合”,是指“讀”和“寫”相互聯結、轉化、滲透,融為一體,形成合力,共生共長。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讀寫融合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帶領學生以文本為基點,放飛想象,發散思維,共同尋找適切的讀寫融合訓練點,實現讀寫共生。
一、向讀學寫,模仿練表達
模仿是學生向讀學寫的首選途徑。教師需要在閱讀教學中巧妙把握語言訓練“點”,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從而運用語言。
(一)模仿句式,讓表達豐富多樣
模仿教材中典型句式,既可以加深和鞏固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有助于學生有效練習語言表達。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生動地描繪出了各種各樣的魚兒:“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有的……有的……有的……”學生仿照句式,依據教師提供的圖片,發揮想象,便可再寫出更多魚的不同特點。“有的渾身漆黑,游速極快;有的長著兩條長長的胡須,看起來像魚中智者;有的長相丑陋,讓其他魚不敢靠近……”學生在內化文本表達方式的同時,也提升了想象能力與表達能力。
(二)模仿片段,讓表達貼近生活
相較于模仿句式,片段的模仿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去把握句子與句子間的交互性和邏輯性,從一句到一段,對學生的思維和能力要求也更高。
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一文,第一小節用寥寥幾句便把少年閏土的形象勾勒了出來。課后小練筆要求學生仿照此段描寫一張照片,學生在仿寫時便有章可循,從課本走向生活,寫出很多精彩片段的同時,也促進了寫作思維的發展。
(三)模仿篇章,讓表達彰顯個性
由句到段再到整篇文章的仿寫,順應了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也讓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不知不覺間得以提升。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那個星期天》一文,著名作家史鐵生通過對環境和人物的細節描寫,把童年的那次“盼”寫得淋漓盡致,讓人感同身受。教師引導學生仿寫,回憶一次刻骨銘心的情感體驗,表達真情實感。學生在模仿作家的同時,又不失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和表達風格,他們的習作或通過一連串追問流露后悔之意,或通過描寫人物的心理表達難過的情緒,還有恰到好處的環境描寫用來表現失落。在這樣的向讀學寫的篇章練習中,學生寫作謀篇布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了快速提升。
二、以寫帶讀,補白促思維
在統編版教材中,經典文章隨處可見,作家們經常會用“留白”的方式帶給讀者無限的想象。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于挖掘文本的言而未盡之處,讓學生聯系生活、發揮想象進行補白,就能開拓學生的思維,為表達鋪設一條別致的道路。
(一)關鍵詞補白,使思維更活躍
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桂花雨》有這樣一句話:“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一個“浸”字用得十分巧妙,讓人身臨其境。這時,教師便可抓住這一關鍵詞進行補白,讓學生拓展想象。浸在桂花香氣里的村子是怎樣的呢?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到處都可以聞見濃郁的桂花香;頭發上、衣服上,甚至皮膚里都是桂花的味道;空氣里是桂花味,吃的飯里是桂花味,連夢里也都是桂花的香氣……你一句我一句,學生們就把“浸”字解釋得更有畫面感,也把作者對桂花的喜愛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二)文末補白,使思維更發散
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一只窩囊的大老虎》結尾處發出疑問:為什么不會豁虎跳就不能扮老虎呢?為什么沒豁虎跳就會惹起哄堂大笑?教師利用本文獨特的結尾,引導學生來回答作者的提問。學生一下子有了表達的興趣,有的結合自己的經歷開導作者,認為不會豁虎跳也并不窩囊;有的認為作者并不是真的不明白,只是難忘那段獨特的童年經歷;還有的能根據人記憶的特點,結合課后選做題講述自己類似的經歷。文末補白發散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和文中童年的作者產生了共鳴,從而理解文本,走進了作者的內心。
(三)標點補白,使思維更深入
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窮人》一文的第九小節中,桑娜心理描寫的片段中連續出現五個省略號。這五個省略號非但沒有讓人感覺重復,還把桑娜矛盾復雜的心理完完全全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教學時,教師讓學生抓住文中的五處省略號,結合桑娜和西蒙的性格特點進行補白。學生此刻化身列夫·托爾斯泰,揣摩在漁夫回來之前,桑娜猶豫、不安的心理。桑娜身上散發的人性的光輝在補白中被學生描繪得淋漓盡致。小說人物形象在學生腦海中一下子鮮明了起來,也讓學生的閱讀思維更深入,更好地去理解小說所要表達的思想。
三、讀寫共生,拓展提能力
筆者認為“讀寫融合”的最終目標是讀寫共生。若教師能扎扎實實地落實統編版教材中的單元要素,以教材為基點,不斷拓展延伸,便能提升學生語用能力,實現讀寫共生。
(一)圖表梳理,拓展信息提取能力
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實用性文本《松鼠》一課,需要學生將文中有關松鼠的信息分條寫下來。其實這要求學生掌握的是快速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面對這樣的能級要求,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表格或者思維導圖來分條整理信息。課后還有《中國百科全書》中對松鼠的介紹,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利用前面所學的繪制圖表或者畫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信息提取和梳理。
(二)讀后體會,拓展閱讀共情能力
每一篇課文都蘊含著特別的情感,經過教師的精心講解與學生的理解體會后,學生與作者、與文本之間會潛移默化地產生共鳴,當學生完全暢游于文字中時,就難免會有很多的體會。
如學完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后,教師和學生一起讀了“閱讀鏈接”,精選自《呼蘭河傳》的片段,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蕭紅,理解了文中作者所說的“自由”。此時此刻,新的體會噴薄而出,不吐不快。結合課前了解的創作背景、人物生平,學生對于祖父園子里的快樂有了新的認識,此時相機布置寫一寫讀后體會的任務,學生就能跳出文本,站在歷史的角度重新看待蕭紅,看待《呼蘭河傳》,與作者共情,與文字共情,從而將情感和感悟化為文字,沉淀于紙上。
(三)個性改寫,拓展創新思維能力
如在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一文教學中,從父親、樹林和鳥三個角度去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引領學生選擇一個角度去解讀文本,并思考在同樣的題目下自己會如何進行寫作。有的學生立足于課后習題的解答,結合生活,體會父親對自然和鳥的喜愛,并由此融合作者的思想情感,呼吁人們保護動物,保護自然。在個性改寫環節中,有的學生的視角發生了變化,把樹林放在首位,從樹林環境的描述中呈現鳥的生活習性,表現父親對鳥的喜愛;接著在對比融合中認識到文本構思的精妙,以父親為主線,將自然和鳥巧妙融合起來,既解讀了自然,又解讀了鳥的生活習性,對自然和鳥的喜歡也躍然紙上。
綜上,筆者認為小學語文讀寫融合的具體方式可簡要概括為:模仿、補白、拓展,這些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鍛煉思維、提升能力,從而真正實現“讀寫融合”,向著終極目標“讀寫共生”邁進。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點課題“小學語文‘讀寫融合·螺旋進階教學范式研究”(課題編號: XC-b/2021/29)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