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
〔摘? ? 要〕? 新課標改革實施之后,小學音樂課堂也根據課改要求,積極探尋新的教學方式,提高音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綜合音樂素養。人工智能立足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可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互動形式等多個角度讓音樂課堂煥然一新,利用智能化優勢引領學生開展音樂學習。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化時代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然后探究人工智能走進小學音樂課的意義,最后從優化學習體驗、培養鑒賞能力、提升樂曲創作以及助力知識理解四個方面,探究人工智能走進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對策。
〔關鍵詞〕? 人工智能;音樂教學;實踐對策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2? ? 136-138
小學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啟蒙的主要學科,可以從小培養學生在音樂認知、鑒賞、創作等方面的能力,但是由于這門學科在樂理知識方面存在抽象性,所以學生學習和理解起來具有一定難度。人工智能的出現,改變了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理念和模式,教師可以借助人工智能開展豐富有效的音樂教學活動,通過人工智能的引導助力學生更輕松直觀地理解音樂教學的內容,同時提升他們的音樂綜合素養。
一、信息化時代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走進小學音樂課堂已經有一段時間,絕大多數教師已經轉變教學觀念,嘗試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日常的教學環節中,逐步實現了小學音樂教學的信息化改革目標。但是經過兩者之間的融合之后,可以發現目前信息化時代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學方式比較單一。雖然大部分教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希望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活躍和豐富音樂課堂的氛圍,但是在實踐體驗中可以看出,有些教師過度依賴信息技術,直觀上看教學內容好像變得豐富起來,但是很多教師并沒有結合教學內容、學情等特征進行優化篩選和設計,只是簡單地復制粘貼后就直接應用到課堂教學中。這樣的人工智能融合模式并不一定適合學生,而且教師過度依賴人工智能的課件演示,缺乏有效的課堂互動和講解環節,整堂課下來,學生對于所學的內容依然一知半解,音樂素養的提升效果不太理想。
二、人工智能走進小學音樂課堂的意義
新課標改革后,教育部大力提倡將信息技術、資源應用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打造“智能化+傳統化”的新型教學模式。目前,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人工智能走進小學音樂課堂后主要具有三種形式:智能化電子樂器教學、智能化音樂軟件教學、智能化網絡教學。以上這幾種人工智能教學模式的出現和應用,讓小學音樂課堂呈現出不一樣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有效激發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學生喜歡音樂課,但是在學習音樂樂理、技能的過程中,也會因為這些內容的抽象性、枯燥性,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人工智能走進小學音樂課堂之后,根據學生的年齡、喜好、認知能力等,可以將抽象的音樂知識轉化為動態的音頻、圖片等形式,讓整體的教學內容變得豐富生動,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
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音樂是一門藝術類學科,音樂創作的過程也是一種創新的體現。小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想象力也十分豐富,借助人工智能系統中的互動模式,可以啟發學生走出固化的思維,引導他們與音樂知識產生有效的互動,并在人工智能軟件的干預下開啟想象的大門,進行簡單的音樂創編活動。
豐富音樂教學模式。在傳統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講解、作品聆聽欣賞的方式展開教學,教學模式相對單一。人工智能走進小學音樂課堂后,教師可以依托人工智能平臺上的音樂資源、軟件等元素,創新出多樣化的音樂教學活動,設計出新穎高效的教學課件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學習。
三、人工智能走進小學音樂課堂的實踐
(一)引入人工智能,強化學生學習體驗
在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學習音樂的過程比較枯燥,缺乏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不利于提升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能力。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可以依托學生對豐富生動的畫面比較感興趣的特點,運用多樣化的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和形式,將抽象化的音樂元素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形式,助力他們獲得更生動直觀的學習體驗。
比如,蘇少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夏天的池塘”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能聽唱《青蛙合唱隊》(鋼琴獨奏)、《聞著荷花的香氣》(童聲齊唱)、《夏之夜》(片段)(民樂合奏)等內容,在音樂的熏陶中引導學生通過視覺、聽覺感知“夏天池塘中發生的故事”,通過音樂的旋律啟發學生展開對池塘景色、動物的聲音、形象等畫面的想象。基于學生的能力,教師可以借助人工智能開展形象化的教學,如提前收集夏天池塘中青蛙叫、荷花盛開、蟲鳴等元素,并運用人工智能的相關軟件制作課件,在不同的音樂內容講解時,可以將音樂作品中出現的元素、難懂的音樂知識點等具象化。如此一來,在這種聲色影結合的人工智能模式下,原本枯燥單一的音樂課會變得豐富多彩,學生也能在對應的情境展示下提高對音樂內容的感知效果,讓整個音樂課堂變得有滋有味,優化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體驗。
(二)引入人工智能,培養學生鑒賞能力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是新課標改革后音樂教學的基本理念。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引入人工智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出音樂對應的教學情境,將流動的音符轉化為肉眼可見的畫面,學生可以從具象化的畫面中感知音符流動的藝術魅力,藝術鑒賞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聽:豐收歌?喜洋洋”的教學中,基于現在學生與農村豐收情景脫離的問題,為了能讓學生更深刻體會豐收的喜悅之情,教師可以配合VR技術,一邊播放音樂作品,一邊向學生展現田間、果園、魚塘等各種豐收畫面。到了秋季,農民在田間辛勤勞作,收獲各種莊稼,雖然辛苦,但是他們臉上洋溢著幸福喜悅的笑容。再比如,在五年級下冊“聽:藍色多瑙河?海濱音詩”的教學,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形式以欣賞品鑒為主,所以在課堂互動中,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呈現出奧地利“第二國歌”獨有的藝術氛圍,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奧地利這個國家中多瑙河的形態。如在序奏開始時,教師可以配合音樂旋律播放多瑙河的水波輕柔翻動的畫面,引導學生感受多瑙河的舒緩和優美。在第一圓舞曲的旋律響起后,教師可以播放奧地利當地民眾聚集在多瑙河畔翩翩起舞的情景。借助人工智能在課堂上的互動效果,學生聆聽、感知、欣賞,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之中,接受了深厚的藝術熏陶,借助與旋律呼應的畫面演繹效果,提高了學生對不同音樂的藝術鑒賞能力。
(三)引入人工智能,提升學生創作能力
人工智能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實現智能電子化的樂器互動效果,有助于幫助學生掌握樂器使用的方法,提升他們的樂曲創作能力。因此,在課堂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引入各種人工智能技術下衍生的智能電子樂器,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樂器種類,同時借助這些智能化電子樂器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作,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藝術創新能力。
比如,蘇少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連綿白樺林”這一章節中,學生在欣賞了《波蘭舞曲》,在“動:我的編創”環節,為了能讓學生了解管弦樂的演奏樂器,教師可以運用智能化電子樂器軟件,幫助學生現場感受和區分這幾種基本樂器,掌握不同管弦樂器的特點和音色區別。同時,利用大屏幕演示智能電子樂器軟件的使用方法,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并掌握運用技巧。等他們學會基本智能化電子樂器的操作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投屏上樂器App,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分組嘗試創作一段波蘭舞曲。各小組之間可以一邊創作一邊分享,在不斷地嘗試、編配中進行修改提升,最終形成比較成熟的一段舞曲旋律。最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各小組創編的旋律,應用智能化音樂軟件進行合成,形成一首完整的波蘭舞曲,并在課堂進行演奏和分享。這種智能化音樂軟件和樂器的應用,充分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學生可以天馬行空發揮想象力,也可以將課堂所學的知識借助智能化音樂軟件轉化為旋律,讓學生有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不斷挖掘他們無限的創作才能。
(四)引入人工智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進入3~6年級之后,音樂教材中會出現越來越多專業化的樂理知識和技能,這些都需要學生掌握并會實踐應用。但是由于以上內容的抽象性特點,很多時候單純依靠說教的教學方式成效并不樂觀。人工智能走進小學音樂課堂之后,可以將教材中一些復雜抽象的樂理知識進行拆分優化,通過另一種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呈現出來,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互動性,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有助于他們對音樂知識的吸收和理解。
比如,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太陽出來喜洋洋?”中一個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體驗二聲部合唱教學,有感情地演唱民歌新唱《太陽出來喜洋洋》”,在關于“二聲部歌曲的演唱”這部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軟件,化身一個可愛的動畫角色,與學生一起配合演繹二聲部的演唱技巧,在這種互動體驗中助力學生更輕松地理解二聲部的概念、演唱技巧等。
綜上所述,目前小學音樂教學已經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將音樂學習與人工智能有效整合,可以豐富音樂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方便快捷的人工智能協助下,提高音樂學習的整體效率。為此,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小學音樂教師,要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結合音樂教材的特點,積極尋求人工智能與課堂教學的結合點,將其有效地應用到音樂教學中。
參考文獻
[1]管慧卿.人工智能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小學電教,2023(Z1):136-139.
[2]徐文馨.人工智能技術下小學音樂教學優化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12):167-169.
[3]袁丹紅.走進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融合實踐[J].天津教育,2022(2):131-133.
[4]肖珂.走進深度學習,?創新教學實踐:?人工智能技術與小學音樂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J].藝術評鑒,??2021(2):14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