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問題導向;教學方法;兒科護理學
中圖分類號: R563.9;R473.5文獻標志碼: BDOI: 10.3969/j.issn.1003-1383.2024.02.016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醫學教學質量[1],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加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構建理論、實踐教學與臨床護理實際有效銜接的課程體系,提升學生的評判性思維和臨床實踐能力。兒科護理學是護理本科教育必修的專業主干課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2]。由于兒科護理對象為兒童,其語言表達能力差,生理和心理需求均依賴照顧者及護士來完成,導致兒科護理工作繁瑣,護理患兒的壓力明顯大于護理成人患者的壓力,導致兒科護士不斷流失[3]。2021年國家三孩政策的實施以及兒科患兒的特點,醫院乃至社會對兒科護士需求進一步增加,對兒科護士的素質要求也隨之提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4]。如何培養高質量、應用型、熱愛兒科護理事業的學生是每一位在校教師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對護理學專業本科生兒科護理學課堂理論授課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簡稱“問題教學法”)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將2019級護理學專業本科生329人作為觀察組,男54人,女275人,年齡18~20(18.68±1.32)歲;2018級護理學專業本科生389人為對照組,其中男65人,女324人,年齡18~20(18.53±1.98)歲,兩組學生均按當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第二批錄取分數線錄取。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錄取分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學方法
兩組學生均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線下理論課授課教師、授課內容、學時數均相同,均為大班授課,期末理論考試章節、題目數、分數占比均相同。對照組學生按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學,以案例導入、講授法、啟發式、提問式教學為主,布置課堂練習。觀察組學生開展“問題教學法”:以兒童體液平衡特點及液體療法為例。(1)課前:老師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發布教學任務,由學生自學中國大學慕課教學資源廈門大學“兒科護理學”教學視頻。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19道問題,包含識記、理解及應用、融入課程思政素材等方面題型,例如:①如何判斷小兒脫水程度和性質?②為什么低滲性脫水患兒容易出現休克?③某患兒解水樣便5天入院,入院時患兒精神極差,無咳嗽,聽診肺部未聞及啰音,護士遵醫囑給予靜脈補液后護士巡視時發現患兒咳嗽明顯,聽診肺部可聞及較多中細濕啰音,為什么?應該如何處理?課前5天將19道問題、分組要求、抽題及答題方法等通過QQ發送給學生,各學習小組成員通過觀看教學視頻、查閱資料、針對19道題共同討論并制作PPT。(2)課中:老師精講教學內容、重點及難點后隨機給各學習小組抽題,由小組代表用PPT展示所抽到題目的答案,展示答案后如有不足,本組學生可以補充,并回答其他小組成員提出的問題,由全班同學、老師分別點評和評分。(3)課后:①給學生布置課后思考題,下次課提問;②提供知識拓展鏈接方式,由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覺查閱文獻。老師在授課結束后,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反思教學效果,對存在不足進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
1.3 評價方法
1.3.1 學生參與互動及過程性評價
(1)學生參與互動情況:①傳統教學法。學生參與回答問題情況。②“問題教學法”。學生參與討論、制作PPT、課間補充回答問題情況。學生參與互動率=學生回答問題人數(傳統教學法)或參與討論問題、制作PPT、課間補充回答問題人數(問題教學法)/學生總人數×100%。(2)過程性評價方法:①傳統教學法。學生回答正確計成績分,回答錯誤計“0”分。②“問題教學法”。按學生參與討論、制作PPT、課間補充回答問題程度計分。
1.3.2 期評成績
兩組學生期末理論考試題型、難度、期評評價方法均相同,比較兩組學生期末理論考試題難度、期評成績。期末理論考試題難度為復旦大學考試分析系統導出的試題難度數據。
1.3.3 學生對教學方法評價
自行設計教學方法問卷調查表,設有“是否發揮團隊協作精神”“是否提高學習興趣”等共12個問題,每個問題設有“是”“否”兩個選項。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由雙人錄入Excel表格,核對無誤后使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服從正態分布或者近似服從正態分布的數據使用( ±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學生期末理論考試難度、期評成績比較
兩組學生期末理論考試難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觀察組學生期評成績高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2.2 學生互動率及評價
觀察組學生參與互動率、過程性評價成績覆蓋率均為100.00%(329/329),對照組學生課堂互動率為22.11%(86/389),過程性評價成績覆蓋率為15.42%(60/389),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分別為440.181、510.189,P均lt;0.001)。
2.3 兩組學生對教學法評價
從表2可以看出,觀察組有77.81%學生認為“問題教學法”會增加學生學習壓力,高于對照組(26.22%),但仍有92.71%學生支持“問題教學法”。
3 討論
3.1 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最為常用的教學形式。教師按學科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學時,組織教材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并根據教學安排,向學生進行授課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主要由教師講授、提問,學生參與討論并回答,教學過程中輔助使用一定教具等一系列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內化所學的知識并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但在一般線下教學中,雖然實施案例討論式、提問式等教學法,但是教學方法仍比較單一,加之受到授課時間的限制,課堂提問次數不能設置太多,導致學生參與互動回答問題積極性不高,課堂氛圍比較枯燥、沉悶,不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對教學重點難點的掌握。觀察組學生在線下課堂教學中,課前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充分了解學生的特點,選擇以問題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手段,課前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并于課前發送給學生,由學生進行小組共同討論,分工明確,共同監督,互相幫助,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精神,從表2可以看出,有98.48%學生認為“問題教學法”能提高學生團隊協作精神;課中教師調動課堂氛圍,以鼓勵、肯定、表揚的語言和學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克服膽怯心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但也有77.81%學生認為該教學法增加學生學習壓力。如何才能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能減輕學生學習壓力,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3.2 改進評價方式,體現評價的公平、公正性
教學評價是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極其重要的作用[5]。教學評價是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按照科學的標準,運用一切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測評,并給予價值判斷的過程。《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表述“改進結果評價,增強過程評價,需要對增值評價進行探索,建立一個綜合評價體系”[6]。近年來,過程性評價已經廣泛應用于教學評價中[7-9]。過程性評價主要通過診斷教育方案或計劃、教育過程與活動中存在的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提供反饋信息以提高實踐中正在進行的教育活動質量的評價,其評價方式一般由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互評及學習者自評綜合而成[6]。為了準確評價各學習小組成員對團隊的貢獻度以及團隊的整體表現,觀察組學生實施過程性評價方法為:教師評價、組內成員互評、組間同學互評的綜合評價方式,體現了評價的公平性及公正性,有效改變以往只由教師評價帶來的片面性,缺乏公平公正性。由于按團隊成員的貢獻度進行評價,學生參與度高,學習興趣被激發,觀察組學生參與互動率(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22.11%)。由此說明,這種過程性評價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3.3 不足與改進措施
開展“問題教學法”雖然取得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1)只選擇緒論、生長發育、兒童保健、兒童體液平衡特點及液體療法這四個單元作為教改試點,課時僅占理論課時的15.00%;(2)“問題教學法”過程性評價沒有編寫評分標準,只按回答正確率進行評分,存在一定片面性。改進措施:(1)繼續開展“問題教學法”,進一步增加教改內容及課時比例;(2)編寫評分標準,評價指標包括PPT制作水平、匯報人儀容儀表、整體表現、展示質量、現場氣氛、時間掌握等,使過程性評價更全面、完善。
參 考 文 獻
[1] 韋賢,梁凱芬,陸飛宇,等.醫教協同背景下臨床教學同質化建設模式探索——以西部某醫學院校為例[J].右江醫學,2021,49(10):790-793.
[2] 王卓,宮建美,張磊,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兒科護理學實訓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8,32(3):477-479.
[3] 茍芬,黃俊松,董慧敏,等.PBL聯合床旁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學課程改革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22,38(14):2485-2488.
[4] 崔潔.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兒科護理學》中的應用研究[J].全科護理,2021,19(3):426-428.
[5] 吳芳琴,王艷玲,高麗,等.過程性評價在《成人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21,35(5):32-35.
[6] 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EB/OL].(2020-06-30)[2021-07-3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7] 柳彥.過程性評價在護理本科生護理技能實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22,36(2):353-355.
[8] 余慧.過程性評價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科教文匯,2020(3):100-101.
[9] 夏勁云.淺談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的技術課堂教學評價提升[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1,37(1):84-86.
(收稿日期:2023-08-02 修回日期:2023-10-17)
(編輯:潘明志)
基金項目: 2021年度右江民族醫學院“課程思政”建設項目(右醫202108);202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23JGB320);2021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21JGA280)。
第一作者簡介: 陸青梅,女,教授,理學學士,研究方向:兒科護理學教學方法改革、兒童保健及護理。E-mail:lqm65@126.com
[本文引用格式] 陸青梅,梁英,李玉娟,等.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在兒科護理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右江醫學,2024,52(2):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