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和初中數學的學習銜接中,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學習意識、學習內容、學習思維、學習方法這四個方面。這些問題會導致學生無法有效適應初中數學學習活動,對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教師應清楚認識到小學數學是初中數學的基礎,引導學生在學習初中數學知識時以小學數學知識作為基礎進行拓展與延伸,切實把握好新舊知識的銜接點。
關鍵詞:小學數學;初中數學;小初銜接
作者簡介:馮之心(1983—),女,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秦安路小學。
小學與初中是緊密聯系且有一定區別的兩個重要階段,學生在這兩個階段均需要學習數學知識和掌握數學技能,培養數學核心素養。對于初中數學學習而言,小學數學是重要基礎,若是教師將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有效銜接,則能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初中數學的學習。也正是因為如此,《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強調了中小學數學的學習銜接,要求教師認真做好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學習銜接,且將其作為一個有研究價值的課題[1]。就目前來看,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學習銜接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教師需要積極探究解決方法和對策,努力實現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完美銜接。
一、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學習銜接問題
(一)學習意識的銜接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要依靠教師,此過程中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和直觀形象思維。而到了初中階段,教師在課堂上講得精、練得少,且教學活動有較強的抽象性,要求學生提高理解記憶能力和發展抽象思維。因此,學生的學習意識需要有所變化,不能過度依賴教師的課堂講解,而是應該有主動學習的意識,主動去適應初中數學的學習要求及特點,以免跟不上教師的教學進度。目前,部分教師未重視學生的學習意識的銜接,缺乏針對性的引導與啟迪,導致學生的學習意識停留在小學階段,不利于初中數學學習質量的提高。
(二)學習內容的銜接問題
從學習內容的角度而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知識內容有效銜接起來,避免兩部分知識內容的割裂。為達到理想效果,教師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將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初中數學學習的生長點,從已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進行有效的數學知識體系建構[2]。通過分析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教材知識我們可以發現,前者的算術數、算術解法等知識內容,與后者的有理數、代數式、代數解法有一定的聯系,但是由于初中的數學內容更加豐富與抽象,因此,學生的學習方法需進行一定的調整。為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銜接問題,引導學生正確把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基于小學數學知識,更好地學習初中數學知識。目前,部分教師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沒有將小學數學知識與初中數學知識視為一個系統進行分析與研究,并未綜合分析學生的客觀學習需求。同時,在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內容時,部分教師未重視對易出錯、易混淆的數學知識進行分析比較,導致學生無法準確把握新舊知識的銜接點,在初中數學學習中無法有的放矢。
(三)學習思維的銜接問題
要想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質量,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其思維能力處于持續發展狀態。學習思維的培養非一日之功,需要從小抓起。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學生實際上是再現教師的思維過程,通過練習將知識內容有效鞏固,從而形成技能,這是一種固有模式下的學習思維。而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有抽象思維方法、邏輯思維能力的支撐,需要學生將直觀形象思維轉變為抽象思維。對此,教師需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思維銜接。有的教師雖然重視學生的學習思維銜接,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偏差,思維能力的培養方法應用存在問題,比如沒有重視精心啟發與設疑提示,導致學生在學習初中數學知識時遇到思維困境。
(四)學習方法的銜接問題
部分剛上初中的學生由于習慣了小學數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在學習初中數學時會遇到困難,往往難以把握學習方向,學習方法的應用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從教學的角度而言,教師需要系統地分析學生的學習方法應用情況,了解學生的優勢和短板,并在此基礎上找準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學習方法的銜接點,以幫助學生進行高質量的學習。目前,在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學習方法銜接指導中,部分教師依然引導學生使用小學數學的學習方法,并未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導致學生未能及時掌握正確的初中數學學習方法。
二、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學習銜接問題的解決之策
(一)多方面轉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意識
在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學習意識銜接中,教師可采取三方面對策。
第一,全過程轉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意識,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發揮主觀能動性,幫助其達到“學得多”“學得細”“練得多”的效果,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3]。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在課前預習的過程中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和養成自主學習習慣,指導學生將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知識點聯系起來,建構系統的數學知識體系。
第二,在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的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專心聽講,養成勤于思考的學習意識,同時發展直觀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比如,小學數學有算術數,初中數學有有理數,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明確有理數與算術數的區別,并順利地由算術數過渡到有理數。
第三,小學的課程較少,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學習數學知識,而初中的課程較多,學生用于數學學習的時間也隨之減少。因此,學生要有科學利用學習時間的意識,把握好課堂與課后的學習時間。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和加強訓練,在課堂上督促學生認真聽講與勤于思考;另一方面,學生應及時復習和進行強化訓練,在有限的時間里進行高效率的數學學習。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讓其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將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知識內容有效銜接起來,這樣既可以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二)高度關注數學學習內容的銜接
對于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學習內容的銜接問題,教師應該有兩方面的思考與舉措。
一方面,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銜接知識點較多。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知識領域包括“數與代數”“統計與概率”“空間與圖形”“實踐與綜合應用”,這四大領域知識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銜接教學。比如,在算術數與有理數的知識銜接中,教師可著重抓好以下三點:一是在學生學習“負數”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小學數學中整數與分數的產生,并列舉實例幫助學生理解客觀世界中具有相反意義的量,讓學生意識到引入負數的必然性。二是教師可幫助學生加深對有理數的認識,建立起對有理數的完整、清晰的概念。這一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分析有理數與算術數的區別。從分類上而言,有理數相比于算術數只是多了負分數與負整數。有效掌握有理數的概念,可使有理數的運算變得更加簡單。三是教師要幫助學生有效理解有理數的運算由兩部分組成,降低有理數運算的難度。小學數學中的計算規則與初中數學中的符號可以組成有理數的運算,關鍵在于符號的確定。比如,在計算(-2)+(-4)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確定符號“-”,然后將數字部分相加,即(-2)+(-4)=-6。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將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知識內容聯系起來,在給學生講解新知識時,聯系舊知識,引導學生復習所學過的小學數學知識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這樣的數學學習意識: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善于分析和比較新舊知識。以“代數初步知識”為例,其中的知識內容以小學數學中的代數知識為基礎,用字母表示數、簡易方程等都在小學數學高年級內容中占有較大比重,所以教師可以基于小學數學中的代數知識引導學生學習代數初步知識,對舊知識進行系統性的歸納與復習。另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即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教師細致、形象的講解,但初中數學的學習則有所不同,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主動學習意識。因此,教師應叮囑學生課上與課下認真消化所學知識,要多思、勤思、深思,通過認真總結歸納而建構起數學知識方法體系[4]。
(三)幫助學生銜接數學學習思維
在幫助學生銜接數學學習思維時,教師可以應用好四大方法。
第一,教師在課堂上要幫助學生慢慢消除對老師的依賴心理,注重對學生的啟發,通過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或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與思考[5]。如在“有理數乘方運算的符號法則”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堂交給學生,由學生討論和發現規律,最后總結:正數的任何次冪都是正數,負數的奇次冪是負數,負數的偶次冪是正數。教師通過在課堂上精心啟發學生,可讓學生鍛煉獨立思考能力與養成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并發展學生問題分析、抽象概括等數學能力。
第二,教師在課堂上可設疑提示,引導學生觀察數學知識,在此過程中啟迪學生的思維和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部分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不善于觀察,理解問題的能力較差,沒有良好的抽象思維能力。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注重引導,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反復觀察分析與解決問題。剛上初中的學生思考數學問題較為簡單,無法對數學題目進行全面深入的思考,比如會錯誤地認為“2a>a”,原因是他們未考慮a是正數、負數、零等不同的情況,認為2個a一定大于1個a。對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逐步設問提示,引導學生觀察發現。
第三,教師應重視“一題多思”的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進行一題多思,多解、多變,這有助于發展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對于剛升入初中的學生,教師要系統分析他們的理解能力,并繼續發展其計算能力,有針對性地設計訓練思維能力的教學活動,列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一題多思。以“絕對值”的教學為例,為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可重點設計絕對值化簡的練習題,引導學生分析絕對值的代數意義和幾何意義,幫助其掌握絕對值化簡的方法,建構起數學知識整體框架。
第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引導他們將小學數學知識與初中數學知識聯系起來,使學習思維獲得針對性發展。對于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學生會有不同的想法,教師不應該過早揭示答案,而是應該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思維活動中。
(四)確保數學學習方法有效銜接
進行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學習方法銜接時,教師可以重點把握三大策略。
第一,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實例引入,讓學生基于實例學習知識點。在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大都從直觀的實例入手學習,這是學生較為熟悉的學習方法。所以,教師需要把握好學生“具體到抽象”這一認知規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6]。
第二,教師在課堂上要強調新舊知識的類比,可采用溫故知新的方法,引導學生有效復習舊知識,在此基礎上引入新知識。比如,在學習“兩個負數比較大小”時,學生不容易理解“兩個負數,絕對值大的反而小”這一句話,對此,教師可以將“兩個負數比較大小”與小學數學中的“數的大小比較”聯系起來。初中數學的“兩個負數比較大小”本質是比較兩個正數的大小,再加上正負符號的法則。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復習小學數學中相關的知識內容,即“數的大小比較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引入“兩個負數比較大小”的知識。
第三,在進行新舊知識類比的過程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比觀察,弄清楚知識點的區別和聯系。以初中數學的行程問題為例,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解算術法,然后再講解代數法,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比較兩種解法,這樣可幫助學生做好知識內容、學習方法的建構。
三、總結
從小學升入初中,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兩個不同階段的學習銜接至關重要,教師要幫助學生盡快且有效地轉換角色,實現思想、知識、方法的順利過渡。在小學數學與初中數學的銜接過程中,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經驗、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重點關注學習意識、學習內容、學習思維、學習方法的銜接,始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李丹琴.新課程標準下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問題的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1(11):186-187.
頡珉昕.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有效途徑和方法[J].試題與研究,2022(20):154-156.
閆華.從“算術思維”到“代數思維”的轉變:談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的方法[J].甘肅教育,2022(9):102-104.
牛亞瓊.如何做好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J].當代家庭教育,2020(32):34-35.
姚秋霞.農村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中常見問題及對策探究[J].新課程,2020(14):9.
董淑芳.中小學數學教學銜接問題的研究[J].讀寫算,2019(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