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銘
[摘 要]文章針對中職語文古詩文專題教學存在的教學內容隨意、教學模式落后、教學資源匱乏、審美浮于表面等問題,提出中職語文古詩文專題教學實施策略:以“雙線”為引領提煉古詩文學習專題,以引起學生體驗為目的設計古詩文專題子任務,以觸發學生思悟為導向安排古詩文專題活動,讓古詩文成為培根鑄魂的重要載體。
[關鍵詞]中職語文;古詩文;專題教學;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7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09-0094-03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詩文蘊含豐富的歷史、哲學、道德和美學等方面的內容,是先人心靈的頌歌。學習古詩文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創新能力、情感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梢姡_展古詩文專題教學,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職業技能和人文素養兼備的新時代人才的重要途徑。
一、中職語文古詩文專題教學現狀
隨著《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頒布,教師越來越重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中,但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隨意
長期以來,中職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缺乏明確規定,部分教師不知道哪些知識應該教、哪些知識不必教,教學內容的取舍全憑教師個人意愿。這在古詩文專題教學方面尤為明顯,教師廣泛搜集與古詩文相關的寫作背景資料,生怕有所遺漏。這樣教學往往會脫離正軌,教師遺忘了原本要教授的內容,學生也不知該從何學起,難以消化教師教授的內容,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教學模式落后
眾所周知,學習古詩文離不開“涵詠諷誦”,但“涵詠諷誦”只是其中一種教學方式,并不是學生學習古詩文的唯一路徑。在當下中職語文古詩文課堂中,還存在著“讀—講—讀”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方式是死記硬背,并沒有深刻理解古詩文的內涵和其隱含的文化元素,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無法真正得到提升。
(三)教學資源匱乏
與普通高中和大學相比,中職學校的資金投入較少,教學資源匱乏,這也是影響中職語文古詩文專題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中職學校往往沒有專門的語文教學團隊或研究機構,缺少相關教學研究成果和教材資源。教師在備課時難以找到適合中職學生的古詩文教材和輔助資料,導致教學內容貧乏,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加上中職學校的經費有限,無法購買或及時更新教學資源。在學習中,學生只能通過教材來學習古詩文,難以接觸到多樣化的學習材料,這限制了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了解和體驗。
(四)審美浮于表面
經典古詩文語言凝練、音韻和諧、意境深遠,學習古詩文的過程其實也是涵養情操、獲取審美體驗的過程。當前部分中職教師在教學古詩文時,更注重對古詩文字面意義的解讀,有些中職語文教師甚至會將部分古詩文的意象拆解后逐個進行講解,忽略對古詩文意境的整體把握和情感的深入挖掘。這就導致學生對古詩文的認知出現偏差,覺得古詩文距離自己的生活非常遙遠,是難懂易錯詞句的集合體,而不是中華民族語言的精髓和古人智慧的結晶。這也會降低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使得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素養提高受限,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得不到相應的發展。
二、中職語文古詩文專題教學策略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的頒布標志著中職語文課程改革從“知識本位”朝“素養本位”發展。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引導下,中職語文教學應緊密圍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重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評價體系,開展體現語文學科價值的專題教學。
(一)以“雙線”為引領提煉古詩文學習專題
專題教學與傳統的單篇教學最大的不同在于,專題教學不再以文本類型為標準選定教學篇目,而是將一組文本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觀照。這就決定了文本不再是學習的對象,而是幫助學生解決某個語文問題而聚合在一起的學習資料。教學的第一步就是提煉語文問題,即學習專題。古詩文作為《課程標準》給出的15個專題之一,只是以文本類型統整學習資源的上位概念,教師還需要在教學中根據詩文的形象、情感、思想等元素歸納、提煉更為細致、具體的學習專題。根據古詩文特點及教學需求的不同,教師可以按照這些古詩文共同的人文主題來歸納專題內容。如現在需要將《春江花月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聲聲慢》整合為一個專題,教師要從文體、作者、朝代、情感、思想、手法、語言等方面對這些詩詞進行分析。上述詩詞除《春江花月夜》為詩以外,其他三首皆為詞。它們的作者不同、作者所屬朝代也不同,并且詞的類型也不同,《念奴嬌·赤壁懷古》為豪放詞的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聲聲慢》皆為婉約詞代表作,這就決定了它們的語言風格也大相徑庭。但如果從手法上進行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四首詩詞都運用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詩詞大多是景與情完美結合的產物,如果僅僅由此來提煉教學主線還不夠精確,我們還應關注它們在人文主題方面的相同之處。
《春江花月夜》被前人譽為“孤篇蓋全唐”,其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這首詩主要運用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手法,以江為場景,以月為主體,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游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是這首詩登上藝術高峰的重要原因。同樣蘊含對人與自然關系思考的還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憑借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的描繪,以及對古代戰場的憑吊和對英雄人物的追思,曲折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憂憤之情,同時表現出作者曠達的心態。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和李清照的《聲聲慢》都是抒發愁情的佳作,前者是亡國之君的“血淚之歌”,后者是對國破家亡、淪落天涯的哀嘆,兩首詞的表現手法不同卻都令人動容。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將本專題的教學主線確定為“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是人具有各種各樣的情感,在受到外物的刺激后會產生一定的心理感應,繼而發為吟詠,這是很自然的。這也是本專題收錄的四首詩詞的共同特征,即借外物抒情思。根據此教學主線,可以將本專題的核心任務定為“領會不同時代、不同際遇的詩人對世事的深刻體察、對生命的深切感悟,探尋中華民族相通的生命感受,從而豐富人生體驗,提升審美能力”。
當然,教學主線不僅可以是人文主線,還可以是“具有研究價值的語文學科問題或者語文話題”。
(二)以引起學生體驗為目的設計古詩文專題子任務
一個專題就是一個學習情境,這也是本單元的核心任務。但光有情境不足以支撐課堂教學,我們還需要設計具體的子任務來承載和分解核心任務,引導學生的參與和體驗。古詩文從時間和空間上看都離當下生活很遠,教師要以學生的個人經驗為基礎設計可以聯系“此”和“彼”的橋梁型子任務,并且這些子任務應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解決問題的邏輯,呈現出難度和梯度。仍以“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專題為例,圍繞核心任務,可以按照“詩—豪放詞—婉約詞—思悟與運用”的順序設置“賞江月美景,悟古人情思”“與豪杰對話,問人生幾何”“愁家國之變,嘆人生無常”“品千古情思,訴人生體悟”等子任務。前兩個子任務是分別針對《春江花月夜》《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單篇核心知識點進行賞析,第三個子任務是對比賞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和《聲聲慢》的異同,最后一個子任務是對本專題的詩詞進行整體思悟及內化,并通過交流、寫作的形式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此安排體現了由分到總的學習順序,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
(三)以觸發學生思悟為導向安排古詩文專題活動
詩歌的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它不同于散文和小說,有其獨特的韻味。詩歌往往是通過意象組合而成的意象群落來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悟”是詩歌鑒賞的最高境界。學習新的知識、獲取新的能力,不僅要通過知曉,而且要通過運用。學習古詩文也一樣,只有在“做”的過程中才能達成“悟”。語文的“做”就是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也就是說,學生必須在系統而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才能生成對古詩文的理解力、判斷力、審美能力和表達力。
1.將古詩文核心知識轉化為學習活動
在單篇教學中,教師往往追求面面俱到,什么都想教。其實每一篇古詩文都有其核心知識,教師只要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變成可操作的學習活動,就能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和領悟古詩文,達成教學目標。上文中說到《春江花月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聲聲慢》都運用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都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那么手法和情思便是這四首詩詞的核心知識。但上述詩詞在藝術手法的運用和情感的表達上各有特點,所以任務的設置要根據它們的不同特點進行調整。如在子任務一“賞江月美景,悟古人情思”中,筆者設置了以下兩個活動。
活動一:張若虛的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是具象之美與抽象之美和諧統一的典范之作,在為我們展現明月隨潮涌生的壯觀景象的同時,還滲透著對宇宙初始的追問、離人相思的悵惘。反復朗讀這首詩歌,找出詩中描繪出的與月相關的畫面,以“月下春江圖”為例給這些畫面取名字,思考每一幅圖中蘊含的情和理。
活動二:《春江花月夜》一直為后人所傳誦。晚清文學家王闿運贊其“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聞一多先生譽其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請從意境、手法、語言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在小組內交流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完成“找畫面、取名字”和“小組交流”這兩個具體的活動,達成了解《春江花月夜》集景、情、理于一體的特點和其登上藝術高峰的原因這兩個目標,這兩個目標就是這首詩的核心知識點。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掌握了知識,還提升了分析、提煉、評價等高階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增進了同學間的情誼,可謂一舉多得。
2.搭建問題支架,提升學生思維
深度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生成建構的過程。要想讓學生的新舊知識自主聯結,教師需要不斷地用問題啟發他們思考。教師需要圍繞問題搭建一系列有意義的問題支架,為學生提供思維路徑和方法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從而讓他們有效地理解所學知識。以找出《春江花月夜》中與月相關的畫面并為這些畫面取名這個活動為例,可將其分解為三個步驟:尋月蹤、思情理、取名字。找到這些帶月的畫面是完成這一活動任務的第一步。尋月蹤就是引導學生圈畫出帶有“月”的詞語,找出月亮的“身影”,再將這些“月亮”連到一起,找出詩文的寫作線索。接下來,學生要循著月亮的蹤跡去歸納詩人描繪的景物,找出詩歌的意象,繼而通過聯想和想象,將這些意象在腦海中變成鮮活的畫面,最后通過優美的語言描述出來,領會詩歌如夢如幻的意境。詩歌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通過意境表達情感,領會詩歌的意境其實就是體悟詩人的情思,這就自然過渡到第二步——思情理。當然,除意象之外,一些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也飽含著詩人的情感,教師在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意象內涵、領悟詩歌意境的基礎上,應緊扣詩歌煉字、煉句處進行推敲,深挖詞語背后的情思。第三步,歸納直接表明詩人哲思的詩句,將情與理相關聯。這樣展開訓練,學生就能把握住《春江花月夜》這首詩集景、情、理于一身的特點了。取名字這一步是本活動的收尾,教師要教會學生用精確、優美的語言歸納詩的意境,在運用中內化所學。
總之,中職語文古詩文專題教學要以學生的體驗為基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古詩文的美;以思悟為引領,讓學生在思考中領悟古詩文的意;以傳承為目標,讓學生在傳承中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和熱情,使古詩文專題教學真正地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錢夢龍,霍光武.語文教學現狀的深度反思:錢夢龍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10):14-15.
[3]? 王璐,肖培東.深度學習導向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策略[J].語文建設,2020(9):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