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旅游景觀建構中的公共文化治理三重向度

2024-05-22 15:19:04孟耕合
理論月刊 2024年4期
關鍵詞:文化認同生態系統景觀

[摘 要] 公共文化治理是一種文化治理,隸屬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蘊含著“國家—社會”意義。公共性是公共文化與旅游業的有效連接點。在現代社會,旅游業逐漸呈現出文化消費的特征。從文化符號學來看,旅游景觀并不是單純的物質風景,它作為媒介是可以被表征與建構的。公共文化可以也有必要對旅游景觀予以治理。公共文化可從生態、認同、審美向度對旅游景觀施以影響,從而實現對旅游景觀的人文生態規劃、政治意識形態規引和審美藝術形構,推進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旅游需求。

[關鍵詞] 公共文化治理;景觀;生態系統;文化認同;文化審美

[DOI編號] 10.14180/j.cnki.1004-0544.2024.04.010

[中圖分類號] G02?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004-0544(2024)04-0094-10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公共文化助推文旅文創融合戰略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32400410112);河南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河南新型人文城市建設的哲學意蘊研究”(2023XWH083);河南省博士后科研項目資助“列寧無產階級先鋒隊理論的政治哲學基礎研究”(19030005)。

作者簡介:孟耕合(1984—),女,哲學博士,鄭州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我國自2018年4月將主管文化與旅游事業的部門合并以來,文旅融合逐漸成為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學界多研究文化產業與旅游的融合,對公共文化與旅游融合的研究不多,且在現有的公共文化與旅游融合研究成果中,學界多將公共文化視為一種基本的公共服務及設施,主要關注公共文化與旅游公共服務的融合,以及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側重研究公共文化場館的旅游功能開發,或公共文化物質設施嵌入旅游景區的配置及其休閑、觀賞與服務等功能,對公共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治理功用則著墨較少。然而,旅游公共服務是旅游業中的一個附屬部分,公共文化物質設施與旅游業的融合尚屬于表層融合,這兩種融合都未實現政府倡導的文旅深度融合。事實上,公共文化作為一種公益性的文化形態,一方面置于國家文旅融合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之中,體現著國家對文旅融合事業的發展導向和宏觀調控,有助于我們規避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以經濟利潤為導向的旅游消費不平衡問題;另一方面,它連接著社會組織和公民個體,能通過有效推進國家與社會的協作來形構旅游景觀,以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多樣的文化旅游需求,從而實現文旅深度融合,并探索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旅深度融合發展道路。為此,本文嘗試在國家治理視閾下探求公共文化治理蘊含的“國家—社會”意義,闡明公共文化為何能對旅游景觀予以治理,以及為何要重視公共文化對旅游景觀的治理功用,進而分析公共文化在人文生態、文化認同和文化審美向度上對旅游景觀的形塑與建構。

一、國家治理視閾下的公共文化治理出場

公共文化治理是一種文化治理,隸屬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因此,從國家治理及其科學發展要求的高度上予以考察才能理解為什么要在現階段重視和強化公共文化的治理功能,并明晰其蘊含的“國家—社會”意義。

從理論溯源來看,對國家治理的探討離不開對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分析。查爾斯·泰勒曾指出,不同于近代學者將市民社會指稱與自然狀態相區分的政治社會或國家,黑格爾首先區分了市民社會與國家,并賦予市民社會概念以新的內涵,開啟了對國家與社會關系問題的現代思考,他認為“市民社會與國家相對,并部分獨立于國家。它包括了那些不能與國家相混淆或者不能為國家所淹沒的社會生活領域”1。黑格爾看到了國家中非政治化的社會,將關注重心轉向經濟活動。薩拜因曾評價黑格爾的這一思想是“從體制的歷史和體制的角度來探討經濟學和政治學,相對來說是新發現”2。盡管西方近代社會并未將市民社會與國家進行區分,但以洛克為代表的政治自由主義者早已產生社會先于國家的觀念。他們認為,無條件地承認國家至上會導致個人、群體和階層權力的剝奪,政治國家盡管是必要的,但國家相較于市民社會只具有工具性,要限制國家的權力。所以,洛克重視市民社會對國家的制衡作用,但他對政治的懷疑態度使他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國家對市民社會形塑的作用及其積極意義。在黑格爾看來,國家是目的而非手段,國家不僅是最高的公共機構,代表著普遍利益,還具有倫理精神,“是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東西”3,是相較于市民社會更高的存在。黑格爾看到了市民社會的復雜性,個人對私利的關注導致市民社會內部存在多種利益和價值取向,市民社會內部可能因為資源和利益的爭奪而產生矛盾與沖突,其盲目性極有可能透過經濟領域的分配不公而對個人的經濟權力及其他方面形成控制,但它自身無法避免和解決這一問題,必須依賴外在于它的國家來解決內部的利益紛爭和矛盾沖突,所以,市民社會的獨立性和自治性是相對的。馬克思指出,黑格爾將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的分離看作一種矛盾是他較深刻的地方4,如果市民社會完全依附于國家,就不會產生現代意義的民主。但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并不像黑格爾所認為的國家決定市民社會,“國家的意志總的說來是由市民社會的不斷變化的需要,是由某個階級的優勢地位,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和交換關系的發展決定的”5。基于此,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邏輯決定了國家對市民社會的控制難以確保民眾的政治權利,難以遵循真正的共同體原則來處理公共事務。與以往理論不同的是,馬克思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中闡述了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他認為,個體是社會最為基本的單位,是政治國家的自然基礎,社會的成員也是政治國家的成員。如此一來,社會與國家就產生了關聯,人們在物質生產中構成了國家產生的一般經濟關系,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著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分配,也決定著社會存在的性質。馬克思揭示了國家與社會的真實關系,盡管兩者存在某種張力,但發展卻趨向統一,并指出國家消亡并不意味著終止管理與立法職能,而將使國家權力向社會回歸。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在現階段推行國家治理,其實是要構建一種更為合理和規范的國家與社會關系。國家治理既不能盲目地削弱國家權威,忽視國家對社會的合理干預,也不能忽視社會的培育。偏向于國家與社會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會有好的效果,這已在現代國家建設的實踐歷程中得到證實。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看,公共文化治理和國家治理是內在一致的,我國的公共文化及其服務有著獨有的聯結國家與社會的意義。國家治理并非只通過政治來實現,文化也是國家治理的一個途徑。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領域的作用逐漸凸顯。文化治理與國家治理的關系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因為文化治理會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對國家社會具有一定程度的建構性與引導性,也受到各個領域的影響。公共文化治理作為一種文化治理,同樣會受到國家制度、社會性質和意識形態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響,并與社會生產方式直接相關。相較于資本主義社會,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確保了國家與社會在價值旨向上的根本一致性,國家和政府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更易于實現國家與社會的統一。與之相應,我國的公共文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易實現公共性的價值取向。公共文化及其服務承載著國家觀念意識,是國家視閾下移與聚焦的結果,是國家引領社會公共生活、兌現公共性承諾的一個重要途徑,同時是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公民之間的溝通渠道,它將個體與他者聯系起來,使一種關于共同體的想象及一種通往理想、自由的公共生活成為可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公共文化已不僅是文化福利或文化權利,而是國家治理的延伸。一個社會的公共性發展得越好,這個社會的成員就會享有更好的社會福利和權利。如同米爾恩所指出的:“這些權利中的許多權利是什么,取決于個別共同體的情況,如它的生活方式、特定道德、成員身份的條件、制度與價值。”1

從我國目前的公共文化發展狀況來看,它可以在文旅融合中發揮更大的治理功用。公共文化治理既可以將公共文化視為治理的對象,也可以將其作為一種治理手段。以往我們更多的是將公共文化作為被治理的對象,但我國已按照發展預期,基本建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公共文化發展基礎。在現階段,公共文化已具備發揮治理功用的物質條件和基礎,可以從治理對象轉變為治理手段,發揮國家治理的意義與功效。具體到我國當前的文旅融合,注重圖書館、博物館等有形的公共文化場所與旅游的融合,這固然是公共文化與旅游融合的一個重要方面,但這仍然是將公共文化理解為一種有形的基礎設施或物理空間,沒有充分認識到公共文化內在的國家意志、價值導向、文化教化、社會整合及其對旅游景觀的建構作用。所以,我們有必要轉變思維方式,認識到公共文化不僅是文旅融合中一個宜融、能融的文化對象,也應是治理文旅融合的手段。在我國文旅融合的推進中其實也存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張力的縮影,參與方之間因關注點不同而容易產生諸多矛盾。政府與公共文化機構都旨在保障民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但政府期望引入社會資本來緩解財政支出壓力,同時在此過程中吸取其管理經驗。社會資本的首要目標是追求利潤,即使在與公共文化機構合作時,也會試圖獲取更多的經濟利潤,容易因此忽視其提供的文化旅游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及其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民眾關注的是自身的文化旅游消費權益、身份體現和審美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且其文化旅游需求會表現出明顯的個性差異和多樣性,這會造成民眾的需求與現階段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同質化供給存在矛盾。如果不能妥善協調不同參與方的關注點,將會影響文旅項目的開展,也會降低政府的公信力,甚至傷害民眾的文化旅游權益。在此情況下,有必要發揮公共文化治理的紐帶作用來實現國家與社會、民眾的溝通與聯結,使民眾在文旅融合的過程中形成對國家社會的認同。

二、公共文化治理旅游景觀何以可能

旅游本身就與文化有著內在的關聯,在現代社會,旅游更是呈現出文化消費的特征。同時,旅游景觀無法脫離文化價值取向,它由文化符號表征,并在一定程度上為文化所形構。文化對旅游及其景觀的影響越來越大,這進一步強化了公共文化治理對旅游景觀建構的可能性。

公共性是公共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有效連接點。有觀點認為,公共文化是一種公益性的文化事業,旅游是私人性、消費性的經濟行業,兩者的性質存在矛盾與沖突,難以融合。這也是造成現今的研究多偏于將旅游與同樣追求經濟效益的文化產業相融合的一個主要原因,但此種觀點顯然是片面的。一方面,無論是我國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還是旅游產業,都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范疇。原先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那樣涇渭分明的界限,隨著國家與社會的發展在不斷消融,兩者存在滲透、交叉的現象。私人文化消費并不是只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就可以滿足,也需要通過繁榮文化市場和公共文化予以保障和實現,而且,公民的文化需求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受到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國民整體文化發展水平、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水平的影響。公共文化不僅是公共性的文化,也體現著文化的公共性,即致力于提升社會整體的文化素養。另一方面,旅游并不完全是一種盈利的、私人文化消費行業,它也具有公共性和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比如,旅游的風景、空間場所、環境資源保護等都具有公共性。關鍵問題是,我們需要將公共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由外在的物質層面推進至內在的精神層面。

現代生產方式大幅度壓縮了生產時間,原則上為人們爭取到更多的閑暇時間,使人們有機會暫時擺脫工作和家庭義務,從事休閑活動。然而,由于生產邏輯支配下的時間可以轉化為利潤、金錢,對現代人來說,時間是極為稀缺的資源,人們期望休閑時間可以帶來經濟效益。所以,作為休閑方式的旅游也是促進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而且,旅游景觀的媒介符號性使它既可以像貨幣那樣成為可直接被購買和消費的對象,也可以通過諸如明信片等文化創意形式被展示和再現為可銷售的商品。然而,促進旅游消費并非獨屬于我們慣常所認為的經濟領域,這一“消費不限于商業系統,相反,它總是既表現為一種文化現象,又表現為一種經濟現象。它既與意義、價值及交流有關,又和交換、價格及經濟關系有關”1,旅游消費在現代社會與文化的聯系更為緊密。事實上,旅游產業、文化創意者、受眾等的行為都受制于一個廣大的文化語境:文化過程形構了經濟實踐、信念與標準,文化信息影響著對創意行為的認知價值評判,文化經營的決策建立在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信念與前見的基礎之上,企業的各種社會關系包括與消費者的關系都是企業文化生產活動的組成部分2。法國學者弗朗索瓦·佩魯強調,“經濟現象及經濟制度的存在依賴于文化價值,如果把經濟目標同文化環境分開,最終會以失敗告終”3。人們在進行旅游消費時,不僅是消費旅游本身的實用性及其使用價值,也彰顯著消費者對文化身份、文化品位、社會地位與個性化需求等方面的追求。旅游消費已衍生出生活質量乃至社會福祉的符號化意義,日漸呈現出更多的文化價值消費需求,偏重更高的精神層面的滿足。正如阿爾文·托夫勒所指出的,消費在達到一定階段以后,消費者的需求會逐漸轉化為追求個體的自我實現和情感體驗,消費會進入體驗消費階段,與之相應的經濟形態是“體驗經濟”4。體驗經濟致力于使消費者在情緒、體力、智力和精神層面產生美好的感覺,在產品和服務之外提供一種人文消費體驗。這種消費體驗不只具有即時性,還具有延續性。那么,生產什么樣的文化旅游產品、體現什么樣的文化價值追求就是旅游發展必須思考和重視的問題。如果旅游一味追求經濟利潤,它的正面文化價值特性就難以得到釋放,甚至使旅游消費演變為一種異化行為。如果旅游不能滿足人們的文化消費期待,長此以往,旅游業將難以實現預期的經濟效益。公共文化治理有助于引導旅游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關注游客的多樣化旅游需求,不斷挖掘旅游的人文內涵和功能,改善旅游的全方位服務品質,為民眾創造難以忘記、值得回味的旅游消費體驗。

從文化符號學來看,地理景觀或風景作為媒介是附著意義和政治的載體,是可以被表征和建構的。一般認為,旅游意味著地點的變動,是遠離固定的居住地到目的地去游覽、觀賞風景。論及“風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將它與“地方”“空間”概念互換使用。米切爾曾分析三者的差異,“如果地方是一個特定的場所,空間是一個‘被實踐的地方,一個被行動、活動、敘述和符號激活的地點,而一處風景是那個被視為圖像和‘景色的地點”1,隨后又指出三者是一個辯證的統一體,單獨討論這三個概念中的任何一個都是不完整的。現代人文社會研究的空間轉向告訴我們,空間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性,空間的實踐諸如儀式、游覽則可能激活這個地方。同時,風景并不僅是被動的、供觀看的物理空間,還是一種蘊含著文化意指和交流過程的媒介,是一個可以被運用和再造的對象,具有表達意義和價值的象征性。“旅游者看到的事物都由符號組成,它們都表示著其他事物;在旅游者目光的凝視之下,一切景觀都被賦予了符號的意義,一切景觀都變成了文化景觀。”2當游客在游覽時,并非如形式主義所設想的那樣不摻雜社會因素的理想地“看”,人們如何看,如何能看,如何被準許看或去看,如何看待看或未看,都無法脫離觀看背后的文化、政治內涵和社會歷史影響。此外,風景通過符號與圖像可以連接現實與想象。當游覽實踐激活這個地方時,也激活了它所象征的特殊歷史意義,使其成為想象力渲染的對象。也就是說,當我們游覽風景時,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當下現實的場景,也透過它想象過去或未來。雖然不同的文化群體面對同樣的地理景觀會產生不同的聯想,但打造的文化景觀仍然會有一個引導的主題,會致力激發受眾的心理意識,并試圖引導受眾結成想象的共同體。

既然旅游景觀可以被建構,那就涉及一個如何建構的問題。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與當地的文旅發展呈正相關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所帶來的公益性、創新性發展能推動旅游經濟增長動能的轉換,并保障和促進現代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目標的實現。哈維曾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文化領域中,象征性資本被有意用來掩蓋經濟差別的真實性,具有顯而易見的拜物教性質。景觀建筑與設計體現出象征性資本的生產和消費,象征性資本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景色恢復、文化遺產復原等現象,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對修飾、裝飾和點綴的迷戀,這些都是眾多社會差別的代碼與象征物3。消費不但體現人與物(商品)的關系,也體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和行為方式。拜物教現象過分看重商品的交換價值,不僅是對商品使用價值的偏離,也反映了文化精神的困頓。文化本身就擔負著傳承文明、提升民眾精神素養的歷史使命,以社會主義價值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有責任改善和生產人們的社會需求,引導社會樹立健康的消費和經濟發展觀念,規避資本主義社會景觀建設的弊端,通過文化形塑景觀來促進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認同、政治認同與國家認同,強化國家與社會的互動。

三、公共文化治理旅游景觀的人文生態向度

旅游景觀主要包括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公共文化治理需要引導政府、市場、社會組織與民眾共同對自然景觀進行保護,并對人工構建的景觀進行規劃,使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實現“人—空間—自然”的和諧統一。

旅游景觀可以視為一個整體的系統。無論是自然而成的景觀,還是人為打造、規劃和設計而成的景觀,都應與周圍的動植物、環境構成一個多元有序與和諧共存的狀態,方能實現自組織、自調節和可持續發展。景觀中的建筑和設施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中國古代哲學倡導的“萬物一體”“天人合一”是旅游景觀達至的最高境界,人工景觀應該和自然景觀別無二致、渾然一體。其實,任何旅游景觀的規劃與設計都是特定社會文化的反映,離不開社會文化的規制。21世紀初,隨著對科技和生態環境惡化的反思,整體性的系統生態觀逐漸為景觀規劃與設計青睞。系統生態觀不僅重視個人與群體的意志,也重視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其他動植物的生態共享。與之相應,景觀規劃和設計不再采取偏于建構形式與意義中任何一隅的思維模式,不再僅依靠比例、造型等形式美的法則來實現,也不再僅通過符號表征抑或依傍技術手段來實現,而是深入人們的生活,從整體上思考與處理景觀的自然性、社會性、人文性、技術機理與功能性等問題,強調要符合生態化的倫理道德觀念,遵守基本的公共生活準則。在整體性思維的指導下,公共文化在治理旅游景觀的生態向度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要明確公共文化治理旅游景觀是要實現一種“善”的構建。這種“善”是一種整體的、系統的“善”,蘊含著優化整體生態系統的要求。這意味著營利不能成為發展旅游業的唯一動力,公共文化治理要督促旅游業在關注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要關注人類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引導旅游業處理好當前的經濟利益與長遠的人類發展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人類利益與自然利益的關系。應積極打造旅游景區的綜合性文化空間,集文化景觀、文化服務、文化教育、文化生產等為一體,在促進文化消費的同時,傳播公共文化觀念,實現公共文化及其連帶效應支持旅游業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第二,要引導景區在順應自然的前提下打造真實的景觀生活,為游客和當地居民提供便利的條件。構建景觀應尊重自然規律,采取協調人與自然環境、人與景觀建筑關系的建筑模式或方案。游客旅游的一個主要目的在于了解與體驗當地人的生活,所以,以當地風俗人情為依托的旅游景觀,比如少數民族旅游景區、鄉村農家樂旅游等,要注重為游客提供特色性的民俗風情體驗,營造一種景觀生活的真實感,真實還原或呈現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時,發展旅游產業不僅要吸引外來游客,也要維護當地居民的權益。我國的旅游業應以人為目的,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導向,合理分配旅游創收。景區空間布局和規劃不能損害當地居民的生存環境,也不能給當地居民的生活帶來不便,要使旅游開發為當地居民帶來福利。景區布局要考慮經濟效益、建筑功能、整體效率和交通便利等多方面問題,還要考慮對游客的生理、心理和行為產生的影響,尤其要注意可能會對游客非理性情感、情緒造成的負面影響,善于運用景觀符號與象征手段激發游客正面的情緒、聯想和想象。

第三,引導旅游景觀建設合理運用科學技術,維護旅游景區的整體生態和諧。由于科學技術并不是一種中立、無價值傾向的工具,我們不能像技術至上主義者那樣對技術抱有盲目樂觀的態度,認為技術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應先明確使用技術是為了造福人類,運用科技應以不損害生態系統為前提,以避免人類中心主義傾向。以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來看,我們需要承認并不是所有的科技設計都能給景觀帶來“善”的、可持續的發展,有必要在建設前考量采用何種技術、技術運用到什么程度等問題。科技設計應保護當地的動植物生存環境和傳統建筑,合理規劃人工景觀的廢棄物處理,力求做到節能消耗無污染,并重點推進二次能源的利用和開發,以及對可回收材質的循環利用。

第四,景觀建構要保護好傳統文脈,并使現代景觀建筑與傳統景觀建筑相協調。傳統文脈使景觀具有歷史厚重感,我們需要在景觀建構中保護好這些旅游資源。但傳統與現代是相對的,歷史性元素可以激發游客的想象并形成身份認同,隨著社會的發展,新的文化符號也承載著時代意義。公共文化治理需要通過激活、碰撞、吸收傳統元素產生新的思想和意義,引導人們結合本地發展狀況去尋找現代性符號并表現這些符號。布羅林談過如何在歷史遺跡旁建設新建筑的問題,他認為應遵從文脈的基本原則,既要尊重各個歷史時期建筑物的創造性,又要通過特定的聯系使新舊建筑相互呼應,構成視覺上的連貫性,在多樣性的空間表現上注入時間延續的特質1。現代性的景觀構造要在把握現有文脈的基礎上去創作和創新,要有意識地呈現歷史維度和時代性,反映人們生活的承接性、連續性和變化,在引導游客體認文化身份的同時,產生對新時代的認同。

四、公共文化治理旅游景觀的文化認同向度

某些旅游景觀的市場營銷吸引力僅停留于娛樂消遣層面,對游客的精神感召和社會共同體聯結則有所欠缺,但價值理念是旅游景觀的文化靈魂,也是現代旅游業的主要競爭力。公共文化治理以形塑集體記憶為切入點,可以喚起人們共同的文化身份和共同體意識,發揮政治導向作用,強化在旅游景觀建構中的文化身份和國家社會認同因素。

景觀是一種綜合體,體現著復雜的自然過程和人類活動,它與文化記憶相關,集體性的文化記憶關系到文化身份、民族身份和國家認同感,而集體性的文化記憶是可以有意識地加強與形塑的。“集體記憶并不是一種沒有生氣、被動的東西,而是一個活躍的場域,過去的事件在其中被挑選、重新建構、保留、修改并被賦予政治意義。”1人們在旅游觀看時固然會出現視覺形象,但更復雜的是這種視覺形象之所以能出現、被看到,是因為存在于其背后的政治與文化建制。我們知道,歷史是在不斷發展的,人們不斷創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更新記憶。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但景觀可以創造出時空的永恒存在感,讓人體驗和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并促使人們回憶歷史、銘記歷史和珍視歷史。對旅游景觀的文化記憶強化主要包括建構紀念碑、文化場館、標志性建筑等物理場所,也包括在上述場所的參觀、儀式活動。景觀建構不但可以銘記歷史,也可以體現和形塑當代的精神風貌,增強地方依戀感,形成當代的文化記憶。另外,個體的身份建構是地理空間與文化空間疊加的產物,公共文化治理對景觀的構造有助于人們形成和強化自我認同、與他人產生聯結。文化認同是群體認同、社會認同和國家認同的基礎。在現代社會,當鄉村田園、傳統式家庭、集體的凝聚力被現代性沖擊時,人們渴望從歷史中找尋更為本質的東西并與之聯結。正如薩義德所說的,“人類發現自己正在經歷史上最快速的社會轉變,我們所處的時代已經變成了一個尋根的時代,一個人努力在關于種族、宗教、社群和家庭的集體記憶中尋找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不受歷史破壞、遠離動亂年代的過去的時代”2。人們在旅游中與自然接觸,會喚起人與自然原初的緊密聯結感,會覺知到自我與自然的內在關聯。人們在旅游觀看時,也是在與自我對話。人們從自然地理、他人和社會中獲得預期體驗、現場體驗與追憶體驗,并成為人們生活經驗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亦即“風景是一種主觀的構成”,有助于形成和強化主體性身份,同時是“一個意識形態的概念。它提供一種方法,使某些階層的人通過想象與自然的關系表示自己及其所處的世界,并強調和傳達自己與他人相對于外部自然的社會角色”3,這種社會角色的覺識有助于個體形成社會性的集體或團體。所以,人們觀看的行為本身是極為復雜的文化實踐,不能忽視公共文化治理在建構景觀并施以影響中的功用。公共文化可從以下方面著手強化旅游景觀的文化認同效果:

第一,公共文化治理通過文化強化有助于國家認同、社會認同的群體記憶。價值觀念是通過文化符號來表征和標識自身的,公共文化治理要建立當地文化遺跡、傳統建筑、紅色文化等文化資源的檔案和數據庫,借助語言、服飾、儀式、慶典、雕塑等多種形式予以表達,或建設紀念館、博物館、地標性建筑等進行展示和銘記,通過這些文化表征、標識和背后的寓意為有限的景觀空間營造出無限的文化氛圍,形成和加深關于國家和民族團結的集體記憶,喚起人們的文化身份和情感聯結,從而激發人們的群體認同、社會認同和國家認同感。公共文化在景觀治理中不能局限于地區性的治理,而是要將其置于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的整體發展視野中予以把握,兼顧地區發展利益與國家社會的整體發展利益。

第二,以公共精神培育和規范旅游市場,積極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與文明旅游。公共文化治理不但要做好文化古跡傳承、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創意與傳播的引導與規制工作,還要在旅游景區做好國家意識形態維護工作,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共精神。要引導旅游產業承擔應盡的社會公共責任與義務,自覺認識文化與旅游的內在關聯及相互促進關系,幫助他們提煉和運用文化符號,加強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解釋和宣傳,提升旅游產業的整體文化品質。協助旅游產業、發動社會組織和民眾,培養文化技術人才,建立專業的、穩定的景區文藝表演團體,豐富景區的公共文化活動。行為與主觀認知是密切相關的,公共文化治理要強化對游客的公共精神宣傳和教育,倡導游客文明旅游,共同維護景區的環境和秩序,引導游客的文化需求,提升游客的文化素養,發揮公共文化的文化前瞻性。

第三,發揮公共文化空間的群體溝通與聯結作用,有效推進民眾的文化參與。主動的文化參與是文化認同的前提。要以公共文化空間打破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都市文化與鄉村文化間的區隔,有效推進政府與社會各界力量相互協商溝通,達成旅游景觀的公共治理。協商是通過聯絡、溝通和交流展現政府、社會組織、民眾各方對景觀建設的態度和意見。衡量公民文化權利實現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就在于公民有效的文化參與度,公共文化治理需要不斷促進公民的動態性、自組織性參與,尊重民眾的社會理想和審美要求。規劃建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公共文化治理要促進文化、旅游、財政、新聞傳媒、法律等跨部門合作的整體性治理,統籌和充分發揮政府以外的資源,協調與滿足消費實踐、文化敘事和社會互動等多方要求,使景觀建設在一定意義上成為群體的創作活動,增進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的相互了解,健全公民參與的評價反饋機制,完善規劃方案和投入產出績效評價機制。

五、公共文化治理旅游景觀的文化審美向度

一般來說,審美主要指的是美感的產生和體驗,它是一種生活需要,而不是人們刻意的追求。所以,獲得審美體驗是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需求,旅游景觀需要具有美感和藝術性。公共文化治理以打造旅游全方位的審美體驗為切入點,可以有效促進旅游景觀成為一種集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為一體的場域,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游客的文化審美素養。

公共文化治理強化對景觀審美建設的指導與督促,有助于從整體上提升旅游景觀的審美體驗和審美品質,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游客對美的感受與理解,無形中對游客進行審美培養和教育。景觀的審美建設不僅包括物質形態建設的美,也包括非物質形態、關切人類精神形態的美。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本主義與存在主義的興起使美學領域由精英意識轉向大眾的自主意識,認為美不應由少數人或群體所掌控,景觀建設開始重視大眾審美及大眾的動態性參與。21世紀以來,美學領域受到系統生態觀的影響而興起生態景觀美學。生態景觀美學抵制掠奪性的開發建構,認為若將美變成裝飾化的東西,使美脫離游客與當地民眾的生活需要,這是對景觀審美建設的誤解。更為重要的是,旅游景觀建設應反對固化的、單一的美的模式,強化差異性、多樣化的建設。克服景觀的同質化建設,實質是將景觀當作藝術品來審視和建設。因為在藝術學看來,普通物品也可以具有美觀性,但不一定是獨特的;藝術品則不然,藝術品是不能模仿的,它獨特而具有鮮明的個性,唯有藝術性的旅游景觀能讓我們流連忘返、回味無窮。正如蘇珊·朗格說的:“真正能夠使我們直接感受到人類生命的方式便是藝術方式。”1盲目引進或模仿其他旅游景點的景觀樣式,或簡單照搬傳統的景觀樣式,會造成景觀的模式化和同質化,也極易造成游客的審美疲勞,降低旅游的興致和消費沖動。加爾布雷斯曾指出:“經過一個較長時間,藝術和反映藝術成就的產品,在經濟發展中將越來越占到重要的地位……消費發展到某一程度時,凌駕一切的興趣也許是在于美感。這一轉變將大大變更經濟體系的性質和結構。”2而且,藝術性的表達方式會賦予景觀更多的意義。意義不是一成不變的、單一的東西,而是有待人們發現、詮釋和不斷生成的多樣性的東西。不斷地尋找和發現意義是吸引游客欣賞乃至多次游覽的一個主要因素。具有高度辨識度的審美化景觀不但能使游客產生審美體驗,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培育游客的審美品位和素養,使旅游成為一種公共性的美學教育。與此相應,公共文化治理并不是只關注旅游景觀當下的樣態與效果,旅游是生活的一部分,提升景觀的審美趣味和品質是為了改善民眾的日常生活,使民眾能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美、認知美、感受美,所以,公共文化的審美培育是一個動態的行為發展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僅作為觀賞的美是有限的,美融入民眾的生活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民眾整體的文化藝術水準和公共文化需求都是不斷提升的,隨著公共文化的推進,現今被視為高端的藝術需求會在將來成為基本的公共需求,這就是公共文化治理在景觀審美建設中發揮引導性,最終實現普及性、均等性的意義所在。基于此,公共文化可從以下方面提升旅游景觀的文化審美:

第一,公共文化治理需要強化旅游景觀是一種審美對象的觀念。景觀審美體驗依靠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的有機互動來形成,公共文化治理需要強化對公民的通識美學教育,引導和強化公民在旅游中的審美需求,借助旅游景觀這一媒介來涵養和提升公民的美學素養。對于旅游景區來說,旅游景觀建設不僅要重視形式美,還要重視意境美和意蘊美,應通過融合形式美感、符號意義和場所情感,觸發受眾的審美感知、理解和情感,為受眾提供較好的審美體驗。而且,旅游景觀建設要踐行生態景觀美學的理念。景觀建筑單體的造型、質感、色彩等方面的美的表現固然重要,但旅游景觀是由許多構景要素有機綜合而成的,環境的和諧美更為重要,建筑單體需要和周圍的景觀環境相融合。這里的環境不是指狹義的物質性生態環境,而是指系統的人文環境。我們所強調的景觀差異性和個性化,并不是要標新立異,與周圍的人文環境格格不入,而是要兼顧空間、時代、形態、視覺、感知、社會、文脈、功能等多種因素,并把這一建設思路貫穿于景觀設計、建造、管理和維護的始終,滲透于景觀建設的方方面面。

第二,強化旅游景觀的公共文化創意產品產出,培育景區公共文化活動品牌。文化商品化是社會生產化的必然產物,市場經濟為文化生產的多樣化提供了現實可能,也影響了文化生產的模式,文化產業將文化產品按照工業生產程序產出,使其受制于供給、需求、市場競爭等原則。在此背景下,從景觀文化到其衍生品的創作都需要以創意支撐,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爭取更多的關注和利潤。創意意味著游客消費的文化產品類型不再局限于吃穿住行的器物層面,或流連于低層次的娛樂休閑,而是逐漸轉變為文化藝術類型的產品。因此,需要具有前瞻性的公共文化來挖掘旅游地更為深刻的文化、文學和藝術價值,賦予景觀更多的人文內涵,引導和幫助創作景觀的象征性文化創意產品,使其超越單純的實用功能達至藝術層面,帶給人們對社會生活的本質性思考。同時,要在文化資源挖掘、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項目設計上強化創新意識,培育具有特色性的景區公共文化活動品牌來促進景區的文化審美發展。

第三,公共文化治理要引導景觀建設凸顯特色之美。審美不應單一化、同質化,而應形式多樣,體現出差別與特色。近年來,旅游景觀建設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不同地域的景觀設計和構造都大同小異,就連景區的文化活動品牌也極為相似。城鎮化進程中,鄉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審美自主性和話語權,多參照和模仿城市景觀建設模式,從而使城鄉景觀建設也存在趨同現象。然而,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風情和特色,鄉村本身就具有美的意義,鄉村與城市具有不同特色的美,鄉村景觀建設應凸顯鄉村獨有的美,不必強行模仿城市景觀。

第四,引導旅游景觀審美建設樹立正確的審美立場、審美價值和審美判斷。公共文化治理視閾下的景觀建設應體現出對人的尊重和對人民群眾權益的維護,美化和改善人們的生活,提升民眾的旅游審美趣味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公共文化治理要引導景觀建設堅持美的原則,既不能對消費大眾的世俗化趣味一味地屈從和迎合,也不應將審美局限為少數人的權利,形成審美區隔,成為彰顯身份階層或優勢的工具。美應為大眾所分享,每個人都具有審美評價的權利。公共文化治理要關注被市場機制漠視的弱勢群體的文化需求和審美培育,對具有較高藝術性但缺乏市場價值、經濟效益的景觀文化創意產品應予以支持。

六、結語

以公共文化治理旅游景觀,有賴于轉變對公共文化和旅游景觀的狹隘認知,發揮公共文化連接國家、社會和公眾的文化治理功用,督促旅游業承擔其社會公共責任,實現“善”的公共生活。旅游景觀具有文化符號特征和深刻的社會意義,旅游景觀的建構不僅是物理性的材料建筑,還包括經濟效益的權衡、社會效益的保障、生態布局的協調、政治意識形態的規引和審美藝術的形構。公共文化治理需要通過參與景觀設計和建設,把景觀實體環境化作文化表征、集體記憶、審美體驗等,并在此過程中化解政府、社會資本和民眾等參與方因關注點不同而產生的矛盾,從而實現一種整體性、系統性的治理,這一“整合的作用是創造一種優良的環境,一種物質環境的設計,以達到使用功能的效益和效能,達到精神文化、藝術的表現和物質的、美學的、生態的三方面的要求”①,使旅居地成為一個美好的生活空間,不斷滿足公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責任編輯? ?余夢瑤

1Charles Taylor,“Models of Civil Society,”Public Culture, vol.3, 1991, pp.95-118.

2喬治·霍蘭·薩拜因:《政治學說史》,盛葵陽、崔妙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817頁。

3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253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338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58頁。

1A.J.M.米爾恩:《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人權哲學》,夏勇、張志銘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年,第144頁。

1西莉亞·盧瑞:《消費文化》,張萍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0頁。

2參見Keith Negus,“Identities and Industries: the Cultural Formation of Aesthetic Economies,”in Paul Du Gay and Michael Pryke, eds., Cultural Economy: Cultural Analysis and Commercial Life, London: Sage, 2002, pp. 115-116.

3弗朗索瓦·佩魯:《新發展觀》,張寧、豐子義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165—166頁。

4參見阿爾文·托夫勒:《未來的沖擊》,蔡伸章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119—128頁。

1米切爾主編:《風景與權力》,楊麗、萬信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第4—5頁。

2John Urry,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1990, pp.129.

3戴維·哈維:《后現代的狀況》,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04頁。

1布倫特·C.布羅林:《建筑與文脈》,翁致祥、葉偉、石永良、張洛先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年,第117—118頁。

1米切爾主編:《風景與權力》,楊麗、萬信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第273頁。

2米切爾主編:《風景與權力》,楊麗、萬信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年,第263頁。

3Cosgrove and Stephen Daniels eds., The Iconography of Landsca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p.15.

1蘇珊·朗格:《藝術問題》,滕守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66—67頁。

2約·肯·加爾布雷斯:《經濟學和公共目標》,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第71—72頁。

1齊康:《城市建筑》,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40頁。

猜你喜歡
文化認同生態系統景觀
景觀別墅
現代裝飾(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觀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諾里斯筆下的伊甸園
生態系統視角下:農村留守幼兒情緒問題的形成
科教導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36:28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試論香港電影中的“九七情結”
基于價值共創共享的信息服務生態系統協同機制研究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02:50
文化認同對京津冀地區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分析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2:22:14
網絡空間的生態化治理研究
企業導報(2016年9期)2016-05-26 22:20: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国产aaaaa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婷婷中文在线|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国产成人夜色91|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亚洲欧美极品|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丁香六月综合网| 99久久精品国产综合婷婷| 色综合婷婷|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亚洲天堂免费|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一二区| 在线观看av永久|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日韩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在线播放国产99re|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久久福利网|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狠狠干欧美| 2021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色婷婷电影网| 五月婷婷综合网|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欧美一级在线看| 日本高清免费一本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视频|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69综合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日韩区欧美区| 国产好痛疼轻点好爽的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a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国产高清不卡| 91久久夜色精品|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综合五月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