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提升教學質量,一直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工作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教育領域減負政策,并經歷了以教育部下發首部教育減負政策《關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為標志的起步時期,到將減負目標融入到課程改革目標任務中共同落實的發展時期,再到確立減負問題為社會問題,倡導各部門協同發力,全方位教育減負的新時期三個階段。“雙減”是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和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項重大教育改革。“雙減”政策摒棄過去的線性思維,不僅關注課時、作業、考試等問題,同時強調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北京市順義區在認真分析“雙減”政策頒布后北京市貫徹落實的總體情況特點后,聚焦學校教書育人主體作用發揮,從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課后服務提質增效、課題深度研究、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有效落實“雙減”政策,踐行立德樹人初心使命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義務教育;減負;“雙減”政策;教師素養;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5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4.04.007
減輕學生過重負擔,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回歸立德樹人初心,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一直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工作目標。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陸續頒布一系列減負政策,但受社會發展、學校發展以及校外培訓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減負效果時有反彈。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減負工作指明了工作方向。針對啟動“雙減”專項治理行動以來遇到的諸多問題,北京市順義區梳理學習相關政策文件,認真研究實踐路徑和具體措施,系統推進“雙減”政策落地落實,探索出一條具有本地區特色的減負之路。
一、義務教育階段減負政策梳理
減輕學生負擔是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亟需破解的實踐難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教育部等不斷發布政策,謀求學生減負問題的解決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由關注作業、課時、教學內容等轉向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955年7月1日,教育部下發《關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作為我國首部教育減負政策,指出學生學習壓力大、課外作業量多、考試頻繁、教師教學能力弱、領導不重視教學模式、教育行政部門在提高教育質量的指導思想上有誤等多個問題,從教材、教法、考試、課外活動、作息時間、學校領導等方面提出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1]。之后,根據社會環境以及學校發展中存在問題,國家又相繼發布減負文件,政策關注點主要是學生休息時間、課后作業量以及考試次數等。政策文件的頻繁發布,一方面說明減負問題的嚴峻性,另一方面間接說明減負并未實現預期效果。從這一時期專門的減負文件來看,減負措施主要關注作業量、課時、考試科目和考試次數、休息時間、課程、教學內容等問題。1993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發布《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指示》,開始關注重點學校問題和招生考試制度改革,提出“中小學生學習壓力大并不是單個方面造成的,解決這個問題也需要綜合治理”,要形成“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合力”[2]。20 世紀 90 年代中后期,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學生負擔重,進而影響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應試教育的主要癥結。自此,關于減負問題的分析角度轉變為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討論。199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原國家教委提出《國家教育委員會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1998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制定的《面向 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 ”作為教育新模式。199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素質教育的專門性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課程改革是提高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由此我國課程改革步入新階段。
(二)著眼教育改革和教育長遠發展,將減負融入課程改革
2000 年 1 月,國家全面啟動素質教育行動,同時,教育部發布《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對課程、教材、課程計劃和作息時間、作業、考試等問題作出具體規定,首次提出“小學生學業成績評定實行等級制,取消百分制”,也首次提出減負工作問責機制,提出實行減負領導責任制、減負專項督導機制、減負通報制度等[3]。此后十幾年,國家將“減負”目標融入到課程改革的目標任務中共同落實。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4]提出“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 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化學習”[5]。之后,為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切實加強中小學管理,教育部針對一些地方和學校仍然存在辦學行為不規范的突出問題發布《教育部關于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范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6],進一步強化行政部門和學校的管理職責和工作任務,強調要認真解決好當前一些違背教育規律、影響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突出問題,建立和完善加強中小學管理規范辦學行為的工作機制。
(三)確立減負問題為社會問題,倡導各部門協同發力
2013—2021年,是全方位教育減負的新時期,國家將減負問題作為專項治理問題,出臺一系列減負文件,不再僅僅把減負問題歸結為教育問題,更作為一個全社會的問題。2018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 ”[7],直指減負問題的根源。同年12月,教育部等四部委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 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被稱為“史上最嚴‘減負令 ”。2021年5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19次會議上強調:“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學校教書育人主體功能,強化線上線下校外培訓機構規范管理。”[8]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校內服務要提質增效,校外培訓要規范有序。強化學校育人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滿足學生多樣化教育需求,確保學生在校內學會、學足、學好。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方面,嚴格審批準入,嚴格控制學科類培訓時間,規范培訓服務行為,強化經營活動監管,嚴禁資本化運作,加強校外培訓廣告管理[9]。
當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校外培訓市場“虛火”大幅下降,野蠻生長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校內減負提質受到普遍歡迎,全社會支持和認可“雙減”改革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雙減”工作得到了扎實、有效推進。
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減負”工作的特點
2021 年7月“雙減”政策發布后,從政策發布單位、政策內容以及嚴苛程度來看,減負已經表現出明顯不同于以往的時代特征。主要表現為:不再強調政府在減負實施與監督中的主體地位和學校作為直接主體的地位,而是強調政府、學校、社會、家庭等多方主體協同發力。不僅關注學生減負,而且關注教師減負。不僅校內減負,而且下大力氣治理“校外增負”問題,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將兩類學生負擔問題同時治理。摒棄過去的線性思維,不僅關注課時、作業、考試等的問題,而是強調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
2021年,北京市嚴格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校外治理、校內保障、疏堵結合、標本兼治”工作思路,率先啟動“雙減”專項治理行動,取得良好成效,并總體上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建立更加完善的體制機制。在市教委新設校外培訓工作處,建立市區兩級“雙減”工作專班。從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政治高度,將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提高立德樹人成效,作為“雙減”工作主要目標,構建形成專班推進、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體制機制。二是嚴格規范校外培訓秩序。建立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平臺,借助信息化手段推進校外培訓結構的科學管理,實現資金、學生、教師、課程、機構“五個管起來”。以“四不兩直”等方式每周開展針對線上線下校外培訓情況的執法檢查,發現問題及時通報和轉辦。三是做實做強校內保障工作。嚴格約束規范義務教育學段的考試,優化考試評價制度改革。規范教育教學秩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完善課后服務體系全覆蓋,組織優秀教師答疑、輔導。全市特級教師、市區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參與答疑輔導超過1.5萬人次。對遠郊區所有初中學生免費在線輔導,推進“互聯網+基礎教育”,完成全學科全學段空中課堂資源建設。四是充分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明確要求所有校外培訓機構建立黨組織,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確保校外培訓機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服務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0]。
三、北京市順義區落實“雙減”政策的實踐探索
自“雙減”工作開展以來,北京市順義區將“雙減”作為提高學校育人質量的重要突破口和有力抓手,緊緊圍繞黨中央、市教委“雙減”工作部署和要求,堅持靶向破題、精準施策、標本兼治、真抓實管,全力推動“雙減”工作有序推進。一方面著眼提質培優,筑牢學校育人主陣地;另一方面立足嚴管長治,規范校外培訓行為。
(一)聚焦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優化作業管理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是“雙減”的終極目標,只有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讓學生更好地回歸校園,在校內“吃飽”“吃好”,才能減少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的需求。為此,順義區制定出臺《順義區小學“強基工程”實施意見》,以加強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為重點,強化區域引領和完善學校內部治理,側重提高管理質量,引導學校重視頂層設計,統籌落實,科學施策。出臺《順義區中學“挺腰工程”實施方案》及實施細則,以“一堂好課的標準”為指引,以“四精”(備課精細、上課精彩、作業精選、課后服務精心)為主線,切實提升常態課質量。加大教研、視導力度,通過智慧巡課平臺對全區中小學開展實時聽課,幫助學校提升課堂教育教學質量。
作業管理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各學科、各年級教師相互配合,形成統一、協調、相互促進、整體協同的作業管理機制,加強了校內教學和課外作業之間的有機銜接。一是優化學校課程作業管理機制,精準計算,因人制宜,為學生提供適宜的作業。在作業管理上,落實“七要”“兩嚴控”管理措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及學情分析等作用。其中“七要”是指:要建立作業監管統籌協調機制;要做好校本作業資源庫建設;要加強作業布置質量研究;要注重作業總量的學科平衡;要控制作業完成總時長;要加強作業完成指導;要合理納入教師考核機制。“兩嚴控”是指:嚴控作業總量,做到年級組作業統籌管理,嚴禁布置懲罰性、重復性作業;嚴控微信群、釘釘群內發布家庭作業,不得布置要求家長檢查或代為評改的作業,不得布置要求學生利用手機完成的作業。
例如,東風教育集團探索集團橫向校區縱向的常態教研,建構了集團“五張網”新型作業管理體系(即教研一體網、作業分層網、課后服務網、多元評價網、家校協作網),助力每一個學生幸福成長。光明教育集團探索“一統·三維” 作業管理方式。其中“一統”指的是“統一作業標準、統一評價量表”;“三維”指的是“教師自評、組內互評、校級總評”三個維度的評價與反饋。倉上小學、裕龍小學將作業設計納入到單元整體設計中,打破了作業設計的單一性和單點化。明德小學制定《分層作業實施方案》,為不同水平的同學提供了差異化服務。二是優化課后的延時服務和學校常規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機制。針對作業完成的差異化、個性化難題,在課后服務時間,教師進行現場答疑解惑,切實讓作業成為提升學習質量的抓手。
(二)聚焦課后服務落細落實,全面優化課后服務
“雙減”政策出臺后,學生能否掌握必要的學科知識成為家長最焦慮的問題。學校教育如何回歸育人初心,創設更加高效的學習環境,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學校和教師不斷思考的問題。順義區針對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在“減法”中做“加法”,認真在課后服務上下功夫,五育并舉,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努力實現課后服務與課內學習有效銜接。根據學生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務,拓展學生的課外發展空間,實現輔優補差,去焦慮化、去泡沫化,將最難的教學任務在校園內解決,給家長減負,同時也給學生更多自由時間。
“雙減”減的是學生的負擔,需要增加的是高效率、高質量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時間。順義區于2022年3月在全市率先啟動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后延時托管工作,切實解決家長接送難問題。《順義區全面提升課后服務方案》及《課業答疑輔導專項工作方案》的出臺,啟動了“拓展課后服務內容,助力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工程,實現課后服務“一校一案”。課后服務工作重點落實課業輔導,開設面向每一名學生的課后服務課程。一是保證課后服務時間。實施課后服務“5+2”模式,即學校每周5天都開展課后服務,每天至少開展2小時,結束時間不早于17:30,盡量吸引有需求的學生每周5天都參加課后服務。二是服務內容“五落實”。即落實五育并舉、落實課業輔導、落實優秀教師答疑、落實校內體育鍛煉一小時、落實興趣培養面向全體。實現豐富供給,優質高效。三是統籌多方資源,增強課后服務的吸引力。學校層面統籌學生需求、課程建設、資源單位三方面,通過招募、比選、考核等形式,研發面向人人的課后服務課程,如沙嶺小學的課后服務“學·院課程”,提供跨年級、多類別的選課“菜單”,形成一生一課表,滿足多樣化發展需求。部分學校精選校園周邊優質企事業單位,讓學生走出學校參與實踐探究,同時邀約家長和社區志愿者開設志愿講座,將資源請進來,為課后服務引入源頭活水,如黃城根附小的“作業+”的課后服務模式;木林小學的“三導一拓展”模式,天竺二小的“兩段式三途徑四環節”工作模式,北石槽小學的“1+N+X”課后服務模式等。
(三)聚焦課題深度研究,全面參與“雙減”工作
“雙減”不僅是要做“減法”,更重要的是背后的“加法”,減法是糾偏校正,加法是正本澄源,這樣教育才能實現整體優化,“雙減”工作才能真正落實落地。順義區按照“認識要高起來、系統要串起來、家校要拉起來、干勁要激起來、五育要托起來”的整體思路,以課題為重要抓手,系統推進全區“雙減”專項研究工作。
一是以三項北京市規劃辦立項的“雙減”專項課題為統領,組織二十項區級“雙減”課題圍繞重點問題開展研究。順義區教育科學規劃辦在原有重點課題和一般課題的基礎上,增加了“關注課題”,即在熱點重點領域由區級行政部門和研修部門牽頭,帶領基層學校開展相關領域研究。中教科定位在“限時賦分,強化作業管理”,小教科則重點研究“課后服務的探索”,學前科重點關注“幼小銜接”,研修部門還在勞動教育、思政建設以及優化認知負荷等方面開展研究。
二是謀定后動,做好常態調研。為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厘清區域及學校在“雙減”中的問題和需求,組織專項力量,采取“雙減”專項設計及合并研修等方式完成了中學、小學、學前三個學段不同主題的調研工作。其中中學圍繞“大概念下的單元備課和教學模式”“學校五項管理的個性化舉措”開展調研,小學圍繞課后服務實效性方面進行調研,學前重點做好幼小銜接的調查研究,通過調研總結推廣先進校的典型經驗和成功做法。
三是打通堵點,深入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聚焦課堂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加大對課堂教學的監督指導。協同教研部門對小學畢業年級定期進行常態課指導、調研、評價,做好畢業年級的專題教研活動,加強命題研究與結果分析。聚焦課后服務提質增效,實施“三化提質”管理框架。一是課后服務智能化管理,通過探索智能化管理平臺建設提高管理效能。目前,已有5所學校作為試點推進,下一步將以點帶面、全區推進。二是社團活動課程化實施。支持和鼓勵各學校立足辦學理念,將課后服務開設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納入學校整體課程體系。三是校內外資源一體化應用。校內依托少先隊室、圖書室、體育場館、科技種植園等場所,校外積極整合周邊、高校和區域資源,與北京城市學院、區少年宮、區體育局等單位合作,開展豐富的體驗活動,拓展育人空間。
(四)聚焦研究成果轉化,做好“雙減”經驗總結分享
“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有效豐富了學校課后服務種類,增加了學生戶外活動時間,緩解了家長的焦慮情緒。為進一步拓寬成果轉化途徑,讓研究成果不斷充實教育決策內容,轉化為推動“雙減”工作的制度機制,轉化為推動實踐的方式方法,順義區實施了以下舉措。
一是開展“雙減”主題論壇,交流分享落實“雙減”政策的經驗做法。以“‘雙減在行動:聚力‘雙減,同向而行”為主題,采取7個主題論壇形式,聚焦問題解決和實踐創新,尤其是“雙減”以來的經驗、成果與思考,干部教師投稿300余篇。結合各個論壇特點,分別設立6~9個大會發言,供全區干部教師學習討論與交流。各個論壇均邀請市教科院、兄弟區縣研究人員進行“雙減”培訓和點評推介,先后共有干部教師800人次參與線上活動。
“課后服務分論壇”探討課后服務的著力點是課程化實施,發力點在校內生活和校外生活的交界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過渡處、學習指導和素質拓展的融合處。“德育與心理實效探索分論壇”以區域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實踐路徑為落點,分別就心理健康教育課、心理專項課題研究、校園心理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等內容進行交流和討論,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關注教師和家長心理健康,從“常規發展”到“特色推進”。“創新項目分論壇”展現了干部教師的智慧、精致與突破,今后需要在項目優化設計上、融合“雙減”的突破上、創新的方法與成果方面繼承與創新。“五項管理分論壇”主要討論了作業、讀物和體質三個方面的案例,明確今后需要在睡眠和手機管理方面加大研究覆蓋面。“教與學新方式分論壇”聚焦課堂教學的有效改進,探討“雙減”背景下的教學“新”方式的內涵是做好傳承和創新。“課程建設分論壇”探討了課程建設在落實“雙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認為課程目標清晰,教師系統設計課程的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下一步需要在課程內容的豐富性上做出努力。“作業探索分論壇”形成了以下基本結論:作業呈現豐富性,作業已經成為學生的生動學習體驗,反映了認知觀念的轉變;作業呈現層次性,對個體差異的人文關照,符合因材施教的規律;作業呈現統籌性,從割裂邊緣到一體協同,課程視域更加豐滿。
二是開展“雙減”小課題研究培訓項目成果交流研討活動,促進成果的落地轉化。成果的轉化與應用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試金石,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生命力所在。圍繞課題成果的實踐轉化,采取及時共享,多元應用的方式實現成果的推廣和應用。圍繞科研培訓成果的實踐轉化,重點關注培訓對象的成長和發展。以“雙減”小課題研究成果匯報、課題研究課、教師成長故事、學校管理經驗分享四種形式組織開展系列交流研討活動,要求項目成員將所學所悟及時應用到校本培訓、校本教研中,助力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是協同開展研討交流活動,促“雙減”成果的提煉和跨區域交流。順義區與北京教科院基教所聯合開展“聚智論壇”活動,不斷總結提升經驗做法。在北京市規劃辦“雙減”專項課題管理組織下,聯合昌平區教科所,開展“雙減”專項課題階段成果交流活動。通過專項研究實踐、總結、交流實施經驗,以更快更好地形成作用于實踐的“雙減”成果。順義區、昌平區每月聯合開展以《課后服務課程化實施思路和經驗分享》為主題的月末微論壇活動,推動區域“雙減”經驗的互動交流,每月向市課程中心報送順義區“雙減”優秀課后服務經驗。圍繞“聚力‘雙減減負增質”,開展教育學會年度專題征文,推廣學校干部教師在“雙減”工作中的成功做法。
落實“雙減”政策,通過減過重的負擔,提供普及、普惠、多樣的教育供給,最終助力學生健康快樂成長,這是“雙減”的本意。“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依然面臨很多挑戰。順義區將繼續推進“雙減”改革實踐,通過區級“十百千”教育人才引入計劃,抓住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和干部教師交流輪崗等契機,全面提升干部教師隊伍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力促“雙減”工作更多成果落地見效,讓教育回歸校園本位,回歸育人本質,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減輕中、小學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編.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 735-736.
[2]李永賢.簡析毛澤東同志的“減負 ”主張[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 (6):71-75.
[3]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EB/OL].(2010 -01-28)[2025-03-25].http://www.moe.gov.cn/.
[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EB/OL].(2001-06-08)[2024-03-2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386.htm.
[5]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EB/OL]..(2001-06-08)[2024-03-25].http://www.moe.gov.cn/.
[6]教育部.關于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范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EB/OL].(2009-04-22)[2024-03-2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9/content_1399843.htm.
[7]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347- 348 .
[8]光明網.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EB/OL].(2021-05-22)[2024-03-25].https://m.gmw.cn/baijia/2021-05/22/34865875.html.
[9]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4-03-2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t20210724_546566.html.
[10]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市“雙減”工作推進情況、主要思路和舉措以及新學期重點工作[EB/OL]. (2021-08-17)[2024-03-25]. http://jw.beijing.gov.cn/jyzx/jyxw/202108/t20210818_2470839.htm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e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ontext of “Double Reduc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f Practice of “Reducing Burden”?in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ZHOU Jingyan
(Shunyi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eacher Training Center,Beijing 101300)
Abstract: It has always been the objective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to reduce the excessive burden on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an all-round way.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ur country has issued a series of educational burden-reducing policies, and experienced the beginning period marked by the first educational burden-reducing policy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struction on lightening the excessive burde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to the goal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to the goal of the common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period, and then to establish the problem of burden reduction as a social issue, to advocate the coordinated efforts of all sectors, all-round education to reduce the burden of the new period of three stages. The “Double reduction” is a major educational reform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based on the great cause of the rejuvenation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in China. The“Double reduction” policy not only pays attention to class hours, homework, examinations and other issues,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source of governance, systemic governance, comprehensive governance. Based on analyzing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n Beijing after its promulgatio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role of Shunyi District in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schools in moral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fter-school services, the in-depth research on topic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riginal mission of the practice of moral exploration.
Key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Lightening the burden; “Double reduction”policy; Teacher quality;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編輯 姚力寧? ?校對 郭向和)
作者簡介:周靖彥,北京順義區教育研究和教師研修中心教科室副主任、高級教師(北京,101300)
基金項目: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雙減背景下幼小銜接教育實踐研究”(編號:CDDB2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