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明 韓伏媚
摘?要:通過調研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和人才培養情況,診斷了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師資團隊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應的改進建議。
關鍵詞:學前教育;診斷與改進;實踐與對策
為了診斷高職學前教育專業發展現狀,發現存在的不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文以專業畢業生就業報告為依據,結合專業調研情況,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進行了診斷與改進分析。
一、專業現狀
(一)培養目標
應屆畢業生就業質量調研,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的行業是第三產業教育服務業,主要職業是托幼園所教師、保育員。畢業生在私立民辦幼兒園工作的比例占64%,通過對就業崗位調研發現,畢業生主要就業崗位是托幼園所教師、保育員等,也有部分畢業生從事育嬰師等工作。
(二)課程設置
在對專業課程重要度和滿意度調研中,學前教育專業核心課程認可度不高,其學習滿意度也較低。調查發現,幼兒園教師需要組織實施與指導幼兒園活動,對幼兒行為觀察、與家長溝通交流、班級管理與建設、游戲設計與實踐等都有比較高的要求,而高職學生相應能力還需提高;而保育員需要托幼園所幼兒保育、幼兒照護服務等工作,需要一定的醫護衛生與保健知識與技能,又是學前學生所欠缺的。綜合分析,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需要根據崗位需求進行必要的優化。
(三)培養模式
學院學前教育專業“雙師共教、雙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調查反映,畢業學生對學校人才培養滿意度略低,主要表現在教師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專業能力欠缺、實踐教學不足等方面,學校所學內容難以適應托幼機構工作崗位能力要求,人才培養模式有待進一步優化。
(四)師資隊伍
據調查,學前教育專業現有在校學生1545人,專任教師45人,師生比例為1∶34,博士1人,碩士28人,39人有師范院校學習經歷,教學經驗豐富,托幼園所兼職教師2人,擁有幼兒園工作經歷的雙師型實踐性教師匱乏,教師團隊托幼行業實踐經驗整體不足。
二、專業診斷
(一)培養目標不明確
當前,托幼園所行業大部分是民辦私營園,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已達到55%,但公辦園所數量還比較少,普惠性幼兒園已占全部幼兒園的比例為85%。我院學前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公辦和民辦幼兒園保育和教育崗位,學生的就業基本符合這個目標定位。
學校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但這和大部分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雷同,培養目標定位較為寬泛、模糊、不明確,導致自身特色體現不明顯。將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幼兒園保教教師,忽視了其他職業發展可能,如幼兒教學軟件設計人員、家園互動主題開發人員等,不益于培養個性化、多元化人才,很難適應未來智慧教育發展的趨勢。
總體來看,隨著科技發展與社會進步,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需要根據市場和未來教育的發展進行必要的調整。
(二)課程設置較陳舊
課程內容與崗位能力需求有差距,如開設《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等與幼兒園教師職業崗位密切關聯的行業標準課程內容欠缺,幼兒園教師必備的與家長溝通技巧、與教師交流合作能力、兒童行為觀察技能等崗位輔助的課程內容不足。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不夠優化,當前專業課程設置適應以課程游戲化、生活化等理念為引領的學前教育課程改革步伐需進一步加快。
課程內容陳舊,傳統課程設置以學前教育理論知識和藝術技能內容為主,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藝術素養,而跨學科培養科學素養和實踐能力的智慧教育課程內容涉及較少。通過調研發現,很多托幼園所科學教師缺口較大,利用樂高機器人、幼兒編程等課程資源組織幼兒園主題教學活動的師資欠缺。了解幼兒園最新先進課程理念和教學資源,培養其科學素質,課程內容改革與時俱進,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和藝術技能的同時,多接觸托幼行業科技方面的知識和實踐,這樣培養的人才更符合托幼市場需求。
課程實施脫離實踐環節,專業課程設置形式上全面豐富,但實施過程中出現斷層。如美術專業課程,安排在前三個學期,且內容有兒童畫、手工制作等,但訪談反映,具體實施是每學期按素描、色彩、國畫、版畫等模塊開設,盡管開設時間較長,但還沒深入學習便切換到下個模塊,這樣就導致學生專業美術技能不能集中學習和實訓。專業藝術技能課程所占比重較大,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分散且無側重,學生理論知識掌握不深入,實踐技能訓練不扎實,如幼兒園環境創設、幼兒游戲實踐指導、幼兒活動設計指導等能力,導致實際發展與預期目標之間有一定距離。
(三)培養模式較滯后
調查發現,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對人才培養滿意度略低于學校平均水平,教師教學方式仍以傳統教師講授為主,優秀幼兒園教師講座報告比較少。訪談獲悉,學生普遍反映知識理論掌握不扎實,藝術技能方面缺口也大,講故事還可以,但兒歌彈唱、手工簡筆畫和幼兒舞蹈等方面感覺相差很多,畢業生剛入職時就發現幼兒教學藝術技能欠缺,遇矛盾糾紛時與家長溝通存在困難,獨立設計并實施幼兒主題教學活動有難度等。因此,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有待優化,學生專業能力有望提升。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與托幼機構教師崗位能力要求仍有差距,以基于托幼園所真實工作情境培養適應其工作崗位要求人才的措施需進一步加強。
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校內專業課程實踐基地缺乏和使用效率較低,校園合作共建平臺不足,直接影響學生實踐技能實訓活動的正常開展。教學方式單一,課堂教學仍以傳統教師講授方式為主,不利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實踐技能。因此,實踐能提高知識掌握趣味性的多樣化教學方式勢在必行,根據課程內容特點,探索課堂教學多種體驗式教學方式,實施項目化教學、情景模擬教學、案例分析等,學生主動學習知識和獲得實踐經驗,增加了掌握知識的有效性。
(四)雙師團隊較薄弱
目前學前教育專業專任教師主要是長期從事學前教育專業理論和藝術技能教學,知識和技能講授與托幼園所實踐現狀有差距。學前教育教師專業素質要求既能熟練講解教育理論知識,又能實踐指導幼兒園活動教學技能。因此,打造一支掌握托幼行業職業標準、熟悉托幼園所崗位工作內容和具備豐富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隊伍顯得尤為重要。
學前教育專業教學方式以傳統理論講授和技能示范教學為主,教師自身教學理論水平和藝術專業技能比較扎實。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主要就業面向是一線托幼機構教學和保育,鑒于此,除掌握豐富理論知識和過硬藝術技能外,具備幼兒園實踐知識和操作技能顯得格外重要。實踐性雙師型教師短缺嚴重影響了專業核心課程的實踐環節教學,如幼兒游戲理論與實踐、幼兒園活動設計與指導、幼兒園環境創設等內容的情境教學缺失,影響了學生活動經驗的積累和學習發展。
三、專業改進
(一)改革培養目標
根據《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人才培養目標具體細化,專業素質表述應盡量具體詳細,同時結合區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培養服務地方特色發展的托幼專業人才,如定位為培養適應該地區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如高素質幼兒教師、保育員等,依據不同類型職業的特點培養對應職業崗位需求人才。此外,培養目標定位要突出專業技能特色,如藝術技能、幼兒活動設計與指導技能、班級建設與管理、教學實施技能等,更要體現幼兒教師職業崗位能力標準所要求的實踐能力。
根據幼教師資崗位的實際需求來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將幼兒園真實工作情景與課程體系設置有機結合。立足學校自身實際辦學條件和水平,從專業辦學理念、特色發展方面出發,制定具有自身特點的多樣化人才培養目標。利用地方綜合性職業院校資源優勢,增開交叉性學科選修課程,培養綜合素質高的專業人才,順應社會發展需要。
在智慧教育發展背景下,家園智能共育、托幼教育平臺及APP等搭建,跨領域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備受青睞,加強幼教游戲、編程、機器人等方面研究、合作及運用,培養學生運用現代化編程及數碼等能力引導幼兒游戲和活動,進一步拓寬其就業渠道。
(二)重構課程體系
合理設置課程,優化課程內容。分析托幼機構典型工作崗位能力,分解人才培養知識和能力要求,明確專業核心能力,依據托幼園所教學活動組織課程教學內容,重構與職業崗位需求相適應的專業課程體系。將教師資格證等考核內容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要求的專業素質融入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加強培養幼兒教師知識和技能的適應性。
把實踐課程實施落到實處,開齊開足專業技能實踐課程的同時,技能環節實踐適宜且持續連貫,通過教學模擬將其熟練化,以保證專業能力的學習和強化效果。優化課程結構,精減課程重復內容、整合課程相似內容,刪減學前教育專業英語、健美操等課程,將單獨的音樂、舞蹈、美術等課程內容融入學前兒童藝術教育活動課程中,以此提升課程實施效果。
根據學前兒童常規活動領域,將專業基礎課、核心課和實踐課按不同主題進行重新整合,從幼兒教師崗位能力需求出發更好地統整學科專業課程和藝術專業技能課程,將音樂、舞蹈等專業技能融入模擬幼兒園實際情境活動中,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構建學前教育協同情境合作實踐模式。
結合當下發展新環境,依據托幼領域崗位能力需求,在掌握幼教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還要學習如何在學前教育領域運用數字技術。因此,智慧教育背景下需要嘗試增加或融入幼兒編程、機器人、VR等數字科技類課程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要,提升學生科學素養能力,這樣才能培養適應未來托幼行業趣味編程、機器人輔助教學等發展所需專業人才。在課程組織上,將電子類創課融入學前教育專業幼兒歌曲彈唱、聲樂及樂理視唱等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藝術表達和創新創作的能力;將藝術創意類APP運用于幼兒美術課程教學中,創造性結合美術教育與互聯網技術,實現線上線下多元人才培養,提升學生專業藝術素養能力。
(三)創新培養模式
完善“校園融合、知行并進”人才培養模式。“校園融合”即將托幼機構工作任務融入日常教學內容、將幼兒教師專業標準融入專業課程標準、將幼兒教師技能標準融入專業課程考核、將托幼機構文化融入學校校園文化;“知行并進”即知識與技能培養并重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滲透勞動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學前職業工作崗位能力,將學生培養成為能從事學前教育事業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校園合作創新實踐教學體系。首先,通過校內實訓基地實施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技能課程實踐教學訓練;其次,專業核心課程學習的同時穿插觀摩見習校外實習基地,了解并體驗幼兒園工作環境與流程;最后,在前兩段基礎上,學生赴校外實踐基地頂崗實習,完成實習任務和畢業設計等,以此形成課堂教學—實訓教學—實踐教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改革教學方式。教師通過定期走訪托幼園所,了解托幼機構學前兒童日常活動情境,主動參與幼兒活動并與幼兒園教師交流,將實踐收獲反哺課程教學。根據實地需求,選擇、組織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創新運用游戲等教學方法,融合模擬仿真、情境創設、項目教學、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式,使學生主動且創造性地完成體驗式學習。
加強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校內專業實訓基地可以與早教專業、醫護專業聯合共建幼兒照護、衛生保健類實訓基地,提高實踐資源的利用效率,合理安排不同專業學生使用學前教育專業現有實訓室。在未來工作崗位需求的實踐環境下,并配有專業教師指導學前學生日常模擬情境活動,這樣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才能得到有效培養。
(四)加強團隊建設
加大教師培養力度,更新教學理念。掌握專業學科發展最新動態,通過自我反思,調整教學方法,發揮學生參與課堂積極性。夯實專業理論知識,加強實踐技能,在師生交流互動的教與學的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的不同興趣和愛好,做到真正地因材施教,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更新專業知識及技能。全員開展實踐教學能力培訓,專業所有授課教師輪流交替承擔理論與實訓教學任務,在校內實訓基地開展實踐技能培訓成為常態。落實教師赴托幼園所實踐制度,指導學生見習和實習等,更新教師專業實踐知識,與托幼園所共同開展教科研課題研究,將其成果運用于專業教學實踐。加大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兼備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力度,適當引進實踐性雙師型教師擴充兼職教師隊伍,聘請托幼行業優秀專家和托幼機構帶頭人承擔日常教學任務,運用其扎實實踐經驗和業務技能指導學生技能實訓,有利于提高校內教學團隊的整體實踐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王迎蘭.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11(11):5558.
[2]高虹.對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改革和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3(17):125127.
[3]高閏青.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研究——基于《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7):122127.
[4]裴杰.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實踐教學價值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0):203204.
[5]胡秋云.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3.
基金項目: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2年度課題(項目編號:2022SZX441);渭南職業技術學院2021年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1WJYY017)
作者簡介:李永明(1984—?)男,漢族,山西晉中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